國寶熊貓在中國古代地位如何?


傳說5000年前蚩尤騎著一種兇猛無比的猛獸馳騁疆場,把黃帝追的滿世界跑。在晉朝也有訓練這種猛獸作戰的記載。那時候他的名字叫做「食鐵獸」,但是到了現代,這貨改名叫「熊貓」,開始以賣萌為主。

有的朋友可能會納悶,熊貓不是吃竹子的嗎,怎麼會叫食鐵獸呢。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大熊貓就喜歡到百姓家裡去串門。但是熊貓並不傷人,只是會抱著人家的鐵鍋開始啃。在清朝順治年間,更有記載說大熊貓一到縣城就抱著大門開始啃。大門不夠啃,就去啃農民的犁、刀、斧頭等等,大概「食鐵獸」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也正因為大熊貓喜歡啃各種鐵具青銅具,這讓古代的百姓很是苦惱。但是熊貓也有它的作用呀,據記載,古代有些寺廟就會供養一直大熊貓作為看門的護衛。

作為中國的國寶,大熊貓給人的印象是憨態可掬。但是殊不知,它們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至少800萬年,沒點強硬的手段能行嗎。雖然大熊貓現在是吃素的,但是他的牙齒和消化道還是保持原樣,被劃分的食肉動物一類。熊貓的咬合力僅次於北極熊,並與棕熊齊平,獅子老虎都得靠邊站。在海拔2000米的高原上,它的奔跑速度能夠超過劉翔的百米速度,有沒有被這一點震撼到。我都想不到,圓圓的大傢伙跑起來居然會這麼快。

雖然大熊貓在古代沒有現代的待遇那麼好,但是至少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比竟人家是熊啊,可以啃鍋啃刀啃斧頭,還可以當門衛的萌貨。只是很難想像,一群人騎著熊貓上戰場是怎樣的一個畫風。


遠古時期,人類視大熊貓為兇猛的野獸,對待大熊貓與對待野狼一樣的動物沒有什麼區別。古代人們對大熊貓不但食其肉、貢其皮、殉其骨,而且還當作作戰的武器、治病的藥引、玩耍的寵物。

史前年代的大熊貓分布很廣,數量也很多。人在狩獵動物時發現,大熊貓不但體型龐大,而且肉質肥美,所以人們開始大量獵殺大熊貓,為的就是作為食物。湖北官莊坪遺址、長陽沙嘴遺址等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過大熊貓骨骼,這證明當時大熊貓可能與其他野生動物一樣,是人類狩獵的對象。

書籍上記載古人用大熊貓來作戰。《尚書》和《詩經》中把大熊貓稱作「貔貅」。《尚書》記載,黃帝的時代有幾種猛獸,其中有貔貅、虎、豹,他們用這些動物來作戰。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記述了古代部落首領黃帝下令馴養虎、豹、熊及貔貅等猛獸助戰阪泉的史實。

在《尚書》中有「如虎」的記載,說像老虎一樣威武,並把古代勇猛作戰的勇士比喻為像一樣地英勇,以後甚至將虎作為旗號,以象片是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

《詩經》中談到動物名稱有100多個。在《詩經·牧誓》中有「如虎如羊」的記載,在《詩經·大雅》中也有「皮獻其」「羔裘豹飾」的記載。《詩經》中提到「貔貅」是一種珍貴的毛皮獸。古人在狩獵時發現,大熊貓不得肉很好吃,毛皮也光滑無比,十分珍貴。因此,就把大熊貓的皮當作貢品,獻給上司。

漢武帝時,宮人就把貘關在上林苑裡放養,供皇帝打獵,把成功地獵殺到貘當成是勇敢的表現。

最終,本快滅絕的食鐵獸直到它們學會了賣萌,得以延續。


可愛,遲鈍,天天受欺負。

這裡糾正兩個流傳很廣的錯誤。

首先,中國古代的大熊貓不是「貔貅」,貔貅是類似劍齒虎的猛獸。作為陣仗中前驅的旗幟,具有震懾敵軍的作用。貔貅之士,也是形容展示非常兇猛。貔貅被錯誤地作為大熊貓的名稱,是在康熙版的《峨眉山縣誌》上。

縣誌記載的大熊貓是被叫作「皮裘」,因為皮裘這個名字不夠文雅響亮,被書生轉筆寫成「貔貅」,因為兩者讀音相近。

在此之前,大熊貓從來也不可能被稱作貔貅。

其次,大熊貓也不是古代的「貘」。

我原先也錯誤地以為古籍中記載的「貘」就是大熊貓,然而經過多番查證,逐漸意識到,中國古代的「貘」,是馬來貘。

我們看晉代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寫的關於「貘」的註解是這樣的:

似熊而頭小腳卑,黑白駁文,毛淺有光澤。能舔食銅鐵及竹骨蛇虺。

整體上看對錯:

像熊一樣√

頭小×

黑白駁文√

毛淺√

有光澤×

舔食銅鐵×

吃竹子√

而真正的「貘」呢?

像熊一樣√

頭小√

黑白駁文√

毛淺√

有光澤√(可以去動物園看看,貘的皮毛是發光的)

舔食銅鐵√

吃竹子√

還有一則信息,確切記載了中國古代「貘」的形象。那就是白居易的《貘屏贊》,它也被有些人作為誇讚大熊貓的證據,實際上這還是分布在嶺南和更往南地帶的馬來貘: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

大象鼻子

犀牛眼

牛尾巴

老虎巴掌

生長在南方

是中國的辟邪獸,名貘。

一定以及肯定不是大熊貓,而是馬來貘,又名亞洲貘:

好了,那麼,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記載大熊貓呢?

說了,有的。

就是「小皮裘」啊!

《峨眉山縣誌》:

龐贅,遲鈍,見人不驚,群犬常侮之,聲訇甸似念陀佛,能援樹,食杉松顛並實,夜卧高籬上。古老傳:名皮裘,紀游者易以貔貅(記游者故意把皮裘換成貔貅)。此獸卻不猛,兩存以備考。

龐累、遲鈍,就是大熊貓。

見人不驚,是它。

群犬常侮之,嗯,還是它。

聲訇訇跟念佛似的,是它。

能爬樹,嗯。

它被叫做「皮裘」,其實就是「皮球」的意思。後來紀游者聽當地人的口音,或者刻意改成貔貅。

貔貅兇殘,皮球可愛。

雖然咬合力都是驚人的,但大熊貓的兇殘程度,真的不能跟虎、豹同列。「群犬常侮之」的傢伙,怎麼可能被《禮記》記載為旗幟上的兇殘猛獸呢?故而我重申這個觀點,大熊貓不是貔貅,也不是貘。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474a5c006f047bd00fe2fa9c300eb29e", "vname": "", "vid": "9ea42c4ad00d4a06b0410f13ea648aac", "thumb_width": 360, "video_size": {"high": {"h": 854,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5803708}, "normal":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4349102}}, "src_thumb_uri": "2ce50010da8f624874fa",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c60000a323f8a19e01a", "vu": "9ea42c4ad00d4a06b0410f13ea648aac", "duration": 91.759, "thumb_url": "2c60000a323f8a19e01a", "thumb_uri": "2c60000a323f8a19e01a", "md5": "474a5c006f047bd00fe2fa9c300eb29e"} --}

古代不知地位如何,但現在地位挺高的哈哈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40, "thumb_url": "3c7d00040a0465625936", "media_id": 1575147779225614, "vname": "u5317u4eacu52a8u7269u56edu91ccu7684u718au732buff0cu61a8u6001u53efu63acu592au840cu5566uff01.mp4", "vid": "dc47706c9981424e922b158e5b94c6b0", "vu": "dc47706c9981424e922b158e5b94c6b0", "neardup_id": 662092178763104890,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c7d00040a0465625936",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d0500124668ec73f43a", "thumb_width": 480}], "thumb_width": 320, "item_id": 6472231538833490445, "video_size": {"normal": {"h": 2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20, "file_size": 1945401}}, "duration": 37, "user_id": 65520676159, "group_id": 6472231538833490445, "md5": "f39d6845e9de25bc3fac92d65294c413", "hash_id": 662092178763104890} --}


遠古時期,人類視大熊貓為兇猛的野獸,對待大熊貓與對待野狼一樣的動物沒有什麼區別。古代人們對大熊貓不但食其肉、貢其皮、殉其骨,而且還當作作戰的武器、治病的藥引、玩耍的寵物。史前年代的大熊貓分布很廣,數量也很多。人在狩獵動物時發現,大熊貓不但體型龐大,而且肉質肥美,所以人們開始大量獵殺大熊貓,為的就是作為食物。湖北官莊坪遺址、長陽沙嘴遺址等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過大熊貓骨骼,這證明當時大熊貓可能與其他野生動物一樣,是人類狩獵的對象。


大熊貓在現在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被稱作國寶。倘若時間回到古代,你會發現大熊貓的社會地位並不高,它曾一度被視為「害獸」。

  1. 在古代熊貓都有哪些叫法呢?

    在史籍中很難找到關於熊貓的確切文字記載,不過據考證,這些古稱可能指的都是熊貓:執夷、杜洞尕、食鐵獸、竹熊、白羆、花熊、華熊、花頭熊、銀狗、峨曲、猛豹、猛氏獸等等。

    《辭源》、《爾雅翼》將雄獸稱為「幹將」,雌獸稱為「貅」。

    《爾雅》云:「貘,白豹。」郭璞註:「似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節。」意思是說,這種動物像熊,頭小,腳短,身上黑白斑駁,能吃銅鐵和竹子製成的器物。傳說這種怪獸跑到山下,能把城門上的釘子都吃得乾乾淨淨。《蜀中廣記》稱之為「食鐵獸」。

    《山海經》的注釋中提到:「卭來山,今在漢嘉嚴道縣,南江水所自出也。山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銅鐵也。」《山海經》以及郭注提到的兩處猛豹分布區,正是現在大熊貓分布的兩個主要區域:一是終南山,二是邛崍山-岷山地區。

  2. 歷史上關於大熊貓的記載

   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古籍和地方志中可以看到,自古以來,大熊貓就是神秘的傳奇式的異獸。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記》中記載,遠在4000年前,有一個部落的首領叫黃帝,他利用馴養熊、貔貅(大熊貓)等猛獸助戰,打敗了另一個部落首領炎帝。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彙編的《尚書》和《詩經》,記述了貔貅皮(大熊貓皮)是皇帝進貢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樣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為貔一樣的威武英勇。

  春秋戰國時代的《山海經》中記敘,它很像熊,毛色黑白,產於邛崍山嚴道縣(今四川榮經縣),並說它食銅鐵,故稱食鐵獸。

  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記敘,漢武帝時上林苑方圓200里,放養很多禽獸,供皇帝狩獵,而貘(大熊貓)列為前茅。

  西晉時稱大熊貓為騶虞,因為它只吃竹子,不傷害獵食其他動物,是一種能與友鄰和平共處的「義獸」,故在當時把大熊貓當作和平友好的象徵。

  據日本《皇家年鑒》記載,公元658年武則天將一對活體白熊(大熊貓)和70張皮作為國禮,送給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屏上賦詩《貔屏贊》,詩人借大熊貓需要一個和平安靜的環境才能生存,抒發他不滿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和饑荒。

  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記述了貘皮可作睡墊可防寒濕,驅瘟疫避邪氣;作為膏藥,能穿透肌膚防治腫瘤;尿加水飲,可溶解誤食入人體內的金屬雜物。

  


史集中很少能找到關於大熊貓的確切描寫,若說有,那下面這些記錄可能指的是熊貓:陸璣(吳)注《毛詩》、《爾雅》、郭璞注《爾雅疏》、《爾雅翼》等都有記載、大熊貓古代又叫食鐵獸、竹熊、白羆、貔貅等。

所以地位之一就是貔貅:蚩尤坐騎

蚩尤當時的坐騎是貔貅,而貔貅就是大熊貓。蚩尤最終是被黃帝所擊敗的,隨後黃帝就收了貔貅為自己所用,在《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道:「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也就是說黃帝馴養虎、豹、貔貅(大熊貓)等威猛動物為軍隊衝鋒陷陣,在阪泉戰敗了炎帝。

地位之二:漢唐宮廷寵物。

大熊貓在古代便很稀有,被皇室貴族認為是奇珍異獸。在漢武帝時期,大熊貓就被作為宮廷寵物餵養。西晉時期,古人認為大熊貓只吃竹子,溫順而不傷害人,於是稱呼其為「騶虞」,象徵著和平;把它畫在軍旗上可用作求和或者停戰之用。到了唐朝,大熊貓就被作為「外交官」,「出使」他國。

地位之三:害獸食鐵獸。

《蜀中廣記》稱之為「食鐵獸」。熊貓在古代時常出入民居,主要就是為了啃鐵鍋。如清代同治四年,就有一種「不傷人」的貘獸跑到縣城邊上,抱著大門就開始啃。進而要吃老百姓的犁、刀、鋤、斧等一切銅鐵物,尤其鍾愛鐵鍋(土人鼎釜,多為所食),如同吃貨啃餅。因為吃的都是百姓生產作業的主要工具,令百姓十分頭疼。(同治四年《房縣誌》)

綜上所述,熊貓在古代便很稀少,再加上長相呆萌,在古代便很受人們喜愛,地位還是很高的!


熊貓說,別看我萌,我可是猛獸哦~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記》中記載,遠在4000年前,有一個部落的首領叫黃帝,他利用馴養的虎、豹、熊、貔貅(大熊貓)等猛獸助戰,在阪泉(今河南逐鹿縣)打敗了另一個部落首領炎帝。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彙編的《尚書》和《詩經》,記述了貔貅皮(大熊貓皮)是皇帝進貢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樣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為貔一樣的威武英勇,以至軍隊打著「貔」、「貅」的旗號,象徵著戰無不勝。

春秋戰國時代(2700年以前)的《山海經》中記敘,它很像熊,毛色黑白,產於邛崍山嚴道縣(今四川滎經縣),並說它食銅鐵,故稱食鐵獸。

漢代(2000年前)文學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記敘,漢武帝時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縣、戶縣界)方圓200里,放養很多禽獸,供皇帝狩獵,而貘(大熊貓)列為前茅。  

西晉時(1700年前)稱大熊貓為騶虞,因為它只吃竹子,不傷害獵食其他動物,是一種能與友鄰和平共處的「義獸」,故在當時把大熊貓當作和平友好的象徵。當兩軍交戰,殺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時,只要有一方舉起「騶虞」旗,戰鬥會嘎然而之,因為戰爭規則:凡使用「騶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衝突。  

據日本《皇家年鑒》記載,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則天將一對活體白熊(大熊貓)和70張皮作為國禮,送給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幽室靜養,感覺冷風颼颼,膚寒頭疼,有人送給他一個畫了大熊貓的屏風,果然有避風祛邪,驅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賦詩《貔屏贊》,詩人借大熊貓需要一個和平安靜的環境才能生存,抒發他不滿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和饑荒。  

明朝李時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綱目》,記述了貘皮可作睡墊可防寒濕,驅瘟疫避邪氣;作為膏藥,能穿透肌膚防治腫瘤;尿加水飲,可溶解誤食入人體內的金屬雜物。  

綜合以上信息,在中國古代,大熊貓是一種猛獸,是神秘的傳奇式的異獸,十分珍稀,象徵著威武英勇與和平友好。


國內的歷史記載中國古代的古籍和地方志中,一直把大熊貓當作神奇異獸,並將其視為勇猛、正義、和平的象徵。甚至在日本曾有大書字於帆上,以圖保證航船安全之事的記載(高耀亭1973)。

?《尚書》是一部古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彙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中有「如虎」的記載,說像老虎一樣威武,並把古代勇猛作戰的勇士比喻為像一樣地英勇,以後甚至將虎作為旗號,以象片是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

?在3000多年前西周初年,有一部記載周代民間歌謠及祭神宴會的歌辭的詩歌總集《詩經》,它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反映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歷史。《詩經》中談到動物名稱有100多個。在《詩經·牧誓》中有「如虎如羊」的記載,在《詩經·大雅》中也有「皮獻其」「羔裘豹飾」的記載。

?從大熊貓的古籍和方誌的歷史記載可以看出,三千多年來,大熊貓一直被視為我國極其稀有,珍貴的珍奇異獸,具有重大的經濟、文化意義。

? 國外的歷史記載 日本《皇家年鑒》記載,早在685年10月22日唐朝執政的我國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就將兩隻活體白熊和七十張毛皮送給當時日本執政的天武天皇。

?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木乃伊君主,死在炎熱的南方,老媽要見真容,廚子只好腌制…
情誼隆重:乾隆與富察皇后(孝賢皇后)故事史料探析(一)
毛澤東與近代中國經世致用思想
「女性化」後的朝代結局是什麼?中國的魏晉南北朝就是例子
《抗戰期間廢除不平等條約史料》告訴你

TAG:大熊貓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文化 | 中國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