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互相攻伐,打的很是熱鬧,那他們各自國內的政治局勢有什麼政變叛亂?
謝邀!三國後期各國內政由於掌權人的去世或日趨強大,或多或少有大有小的發生政變事件;
首先說東吳集團,其中比較著名的諸葛恪事件;諸葛恪早在孫登時期已經冒頭,時任左輔都尉輔助太子孫登;陸遜病故後,諸葛恪掌握兵權開始建立自己的政治團隊;孫亮即位後諸葛恪升為太傅,是東吳絕對核心人物!新城戰役東吳大敗給曹魏,諸葛恪為了掩飾輕敵冒進而戰敗,大肆屠殺政治對手引起吳主孫亮和託孤大臣孫峻的不滿;253年正旦,諸葛恪被斬殺於東吳南宮宴席上;大權旁落孫峻手上,但孫峻死後被弟孫綝所累,兩人被孫休下令從族譜除名;東吳集團內變止於孫綝被誅;
曹魏集團政治內鬥開始於荀彧自殺;曹操手下有五大謀士,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按曹操的親近程度排下來,前三位都是政治戰略高手,卻不是權術玩家;荀彧追隨曹操22年,與其說是在追隨曹操倒不如說是在匡扶漢室王朝,挾天子令諸侯的策略就是荀彧提出的;212年以董昭為首的內官進言曹操加封魏國公並魏王,遭到了荀彧激烈反對,至此曹操疏遠荀彧;同年荀彧在壽春自盡,關於荀彧之死有病死和自殺的爭論,我參考裴松之註解的三國志,相信荀彧是自殺而亡;荀彧死後,214年荀攸也去世,自此反對曹操進爵的內官已經無人了...接下來曹丕曹植的奪嫡之爭,初期曹植黨羽丁儀和楊修佔據上風,傾向曹丕的崔琰自殺,毛玠被下大獄;自此曹丕稱帝關鍵人物賈詡以一句袁紹,劉表的前事,徹底打垮曹植集團;再之後的司馬家崛起不再多述;
蜀漢政治內鬥開始於劉備收荊襄四郡戰長沙;關羽用一句:不與老兵為伍,拉開了蜀漢恢宏大氣的內鬥...二哥關羽十分好鬥自傲,看不起黃忠和馬超,輕視阿蒙,不聽孔明和馬良的計策,兵敗麥城其實是必然的,只是可惜了關平;黃忠戰定軍山前立軍令狀帶上老將嚴顏,立斬夏侯淵不就是和二哥賭氣么?劉備入川,孔明坐鎮荊州讓龐統不要輕敵冒進,龐統遭張任伏擊前曾和劉備說:孔明怕我得首功……看來鳳雛也有口悶氣啊!法正,張松極力支持劉備入川,黃權,劉巴,譙周,李嚴等的反對為後期內鬥埋下了禍根……最後還是著名的魏延事件,讀過三國演義的基本都知道,不再多說;
記得有那麼句話,安內攘外;詩經小雅也有言: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每有良朋,烝也無戎。希望台灣政權也能有這個覺悟吧!與君共勉之!
我是湯哥,頭條號(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我來回答。
我們從公元207年開始,只看比較有影響的。
曹魏方面(一共14起,其中「淮南三叛」算3起,但敘述的時候放在一起):
1、烏桓之亂(或烏丸之亂)
公元207年曹操親自征討平定,大破烏桓,自此北方統一。
2、馬超聯合羌族叛亂
公元211年馬超聯合羌族叛亂,被曹操攻破。
3、西涼諸軍諸羌叛亂
公元214年夏侯淵平定隴右的西涼諸軍、諸羌的叛亂。
4、伏皇后未遂政變
公元214年漢獻帝、伏皇后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掉曹操。事泄未遂,曹操誅殺伏後全族。
5、吉平起事反曹
公元218年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令吉平等於許都起事反曹,失敗被殺。
6、孟達反魏
公元227年孟達被諸葛亮策反,準備反魏,司馬懿覺察後迅速出兵平定。
7、遼東公孫淵叛亂
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叛亂,自立為燕王。238年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
8、高句麗叛亂
公元246年毌丘儉兩破高句麗。
9、高平陵之變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10、淮南三叛
(一)王凌之叛:公元251年魏太尉王凌起兵反叛,被司馬懿平定。
(二)毌丘儉文欽之叛:公元255年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後失敗。
(三)諸葛誕之叛:公元257年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反叛,被司馬昭所滅。
11、鍾會姜維之亂
公元264年鍾會、姜維密謀反叛,鍾會準備據四川自立,失敗被殺。姜維死於亂軍。
東吳方面:
1、山越之亂
山越,就是長江中下游的山地民族。
公元217年,陸遜征討會稽、丹陽、新都三郡的山越,得精兵數萬人。
公元234年,諸葛恪再次絞殺山越。其後,山越基本無存。
2、諸葛恪專權之亂
公元253年諸葛恪專權,被吳主孫亮所殺。
蜀漢方面:
1、雍闓叛亂
公元214年,劉備死後,四郡叛亂,以雍闓叛亂為主。
2、孟獲反叛
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不一樣的歷史解讀。
都有,魏國鬧的最歡。曹操曾就做了一夢三馬同槽,應驗在了他兒孫輩身上。曹操、曹丕、曹叡尚能掌控司馬家,曹叡病亡後曹魏政權悉數落入司馬家,最終取代曹魏。孫權基本上大權獨攬,自周瑜、魯肅死後對誰都疑神疑鬼的。呂蒙怎麽樣,出計拿下荊州,殺了關羽,收回了夢寐以求的荊州,但孫權未必給他好下場,結果呂蒙瘋了;陸遜怎麽樣,燒的劉備七十萬人馬有來無回了,可依舊沒給陸遜好臉色,陸遜抑鬱死啦。所以說呢孫權是孤獨的冷血動物,病死後他的孫子輩一個比一個殘暴。劉備從賣草鞋賣草席開始,打著漢皇叔的幌子招攬了一大撥人才,強取豪奪地佔了益州。可是為了兄弟之仇,把主力軍跟孫權拚光了,自己也含愧而終,留下諸葛亮窮兵黷武,重人品不不重人才,又與益州士族不融洽,蜀漢越來越弱,加上阿鬥不勵志,被鄧艾奇襲陰平,開城投降了。
知道的不是很詳細,把我知道的舉例出來。
1.司馬懿去遼東平叛。
2.司馬氏奪取魏國兵權後,魏國各地親魏勢力最終都被司馬師、司馬昭平定。其中有夏侯霸叛逃入蜀,諸葛誕反叛等。
3.諸葛亮平叛後南征,七擒孟獲。
4.諸葛亮首次北伐,原蜀將孟達判魏,被司馬懿平定。
5.陸遜在火燒連營前,在武越收服少數民族(記得不是很清楚)。
6.孫權去世之後有諸葛恪奪權,但最後諸葛恪被吳國老將丁奉斬殺。
謝邀首先從魏說起
烏恆之亂,烏恆屬蒙古地方騎兵、弓兵比較精銳曹操親率大軍才平息。
高句麗世族叛變,高句麗就是今天的北朝鮮一帶北平太守公孫瓚被袁紹打敗後逃於此
馬超與羌族叛亂曹操把西涼(今甘肅地方)太守馬騰也就是馬超他爸等幾百人騙到許昌殺害再加上劉備的慫勇馬超率龐德,馬岱進攻後方很快奪取地勢險要的潼關佔領長安南下直逼許昌
東吳方面我並不清楚
蜀漢方面范疆及親信因未籌到白旗白甲(祭奠關羽所用)被張飛打了五十軍棍趁張飛睡覺時砍掉了張飛的頭。
從劉備死後託孤給諸葛亮和副手李嚴,吳蜀兩國就沒有發生戰爭了。三國的政治局勢各有不同,諸葛亮的管制之下,蜀國是政府是最像個政府的,分化肅然,路不拾遺;魏國實行九品中正制,各個家族的政治資本不斷增加,唯獨曹家不斷減少,中間還出現過叛亂;吳國在孫權的稱帝後就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設立錦衣衛似的的機構,監督百官,吳國上下言路不通,吳國的南部山越時不時的侵擾,孫權死後也出現了叛亂。這些事都是因為他們的政治制度引起的,滅亡總有原因的,蜀國因為戰爭引起的貧困、魏國因為九品中正制
推薦閱讀:
※漢麻印記帶你領略漢麻之美
※伊朗古代碉堡,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
※揭秘奧斯曼重裝騎兵使用的全鏡甲的歷史來源
※歷史|泉冷幾時
※面對沙俄的威脅,西伯利亞汗國選擇「攘外必先安內」,結果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