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讓有哪些讓後人誤解的正派人物?
歷史上確實有許多人因為謠言或者是歪曲的歷史被人誤解。
1在商朝的時候最被人誤解的就是商紂王了。歷史上商紂王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帝王,他把商朝的統治範圍向東擴展到了東海,向南擴展到了長江。正當商朝的主力部隊還在不斷的征討東邊的東夷時,西邊的周國乘機偷襲滅亡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因此現代對於商王朝主力部隊的十幾萬大軍的下落有許多五花八門的說法,大多經不起推敲。周朝歷史記載商紂王是荒淫無道的昏君,因為靠偷襲別人建立王朝並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所以周人很可能偽造了妲己等人物和事件來污衊商紂王,以證明自己統治天下是順應天道,藉以安撫天下民心。許多人也因為《封神榜》把他當作暴君。所以一直被人誤解,從商紂王統治時期南征北戰,商朝正處於鼎盛時期來看他不大可能是過昏君。同樣的隋朝的隋煬帝在前期也是比較有作為的,可是做法太過於急於求成,濫用民力。後期失敗後又自甘墮落,確實比較昏庸,加上生活作風也很不好,就像皮日休說的「若無龍舟水殿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所以隋煬帝是翻不了案的。
劇照里的商紂王2唐朝是又有一位深受市井小說所害的歷史英雄人物,他就是蘇定方。歷史上的蘇定方參於了滅亡東突厥的戰爭。後來更是在西邊滅亡西突厥,開拓西域,抵禦了吐蕃,是少數可以大勝吐蕃軍隊的將領之一。在東邊滅亡了百濟,多次大大敗高句麗軍隊。最後病死在征討吐蕃的路上。一生可謂赫赫威名。可是在《說唐》小說里蘇定方卻被污衊為是一個壞蛋,使得部分人對蘇定方有誤解,這是十分可笑的一件事。
3在宋朝時又有一個戰功赫赫的人被歷史小說給坑害了,他就是潘美。因為在伐遼戰爭中救援不力導致名將楊繼業的身死,這本是軍事上的失誤。結果在小說《楊家將》里卻變成了故意陷害,潘美也被無限的醜話化了。
劇照里的楊家將4同樣還有龐籍,也就是《少年包青天》里的龐太師,本是個名臣,結果也變成了奸臣。
5還有武大郎和潘金蓮,現在考證確有其人,不過是明朝人物,而且還是進士出身的縣令,也不是五短身材,而是1.8米的大漢。武大郎又叫武植,老婆也叫潘金蓮,是知府千金,夫妻兩很恩愛。結果因為交友不慎被人造謠污衊。後來施耐庵又把它寫進《水滸傳》里,所以成了現在這樣。據說後來施耐庵的後人還向武大郎的後人道歉了。
水滸傳里的武大郎和潘金蓮中國有許多歷史人物都被人歪曲誤解了,特別是宋朝市民文化很是發達,出現許多說書人和文藝表演,把歷史人物搬上舞台。經過許多文藝表演和說書人的傳播把越來越多的歷史人物扭曲了,所以宋朝人物被扭曲的最多。而這些又成為唐宋唐宋創奇和明清小說的素材。再經過小說家們的整理和編造變的面目全非。
可見謠言是有多麼的可怕,可以扭曲是非黑白。我們應該不信謠不造謠,要傳播正能量,社會才會更加的美好。
我來說幾個中國近代被醜化很深的名人吧!
1.當屬李鴻章
他被當時的歐美人認為是大清帝國唯一有能力和歐美列強一爭高低的人「中興四大名人」之一,因為在一次談判中遭人暗算,差點丟了性命,為此和日本談判的時候為「大清國」少「賠償」日本1萬萬白銀,他在當時建立的一些中國機構,到現在有兩家還是世界500強企業!
2.段祺瑞
也是被後人惡意醜化,他篤信民主共和價值,曾三造共和,此人清廉如水,認總理時不抽、不喝、不賭、不嫖、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理」,在紀念劉和珍君的葬禮上長跪不起,並在事後嚴懲了兇手,而且還發誓今後食素以示懺悔,這個誓言直至到他去世!
3.吳佩孚
仍然是被後人惡意醜化,他曾以「中國最強者」的身份亮相美國的《時代》周刊,這也是第一位被時代周刊收錄的中國人,他廉潔自守,在民族危急時刻,無論誰來拉攏他,都未能讓他放棄民族氣節,最終被日本特務所殺害。
4.閻錫山
又是一位被惡意醜化的人物,他領導山西起義,響應辛亥革命。在山西執政38年,專心搞建設,保民安,終始山西物阜民豐。抗日戰爭打響後,他領導晉綏軍堅決抵抗日寇,並提出了「寧可山西犧牲,不再他鄉流亡」的口號,山西也因此獲得了「模範戰區」的稱號!
康有為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實理公法全書》在其中的《夫婦門》中寫過一句話:「一夫可娶數婦,一婦不能配數夫,公理不和,無益人道。」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偉大的康有為是十分反對一夫多妻制的!
然而,在人們為這位中國女權運動先驅鼓掌叫好時,他卻屢屢打破自己的底線。
這位自比聖人的改革家,除了在維新變法這件事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外,談及個人生活根本不堪入目。根據考證,康有為明媒正娶的妻妾一共有6位。
康有為是廣東人,在那裡和他的髮妻結婚,因為沒懷上孩子,所以康有為又娶了一個妾,之後流亡國外時,兩位夫人都在廣州老家。
在海外的康有為過得十分愜意,因為有各大華人資本家的資助,康有為在世界各地旅遊,在美國時,康有為有幸認識了以一個年僅17歲的華僑,她的英語好,長相美麗,所以一直做康有為的秘書。
後來,康有為乾脆直接把他娶為自己的三姨太,這位比康有為小了三十三歲的三姨太,跟隨康有為甚是風光,兩人一同在世界各地周遊。
56歲那年,康有為在日本,他認識了16歲的日本少女市崗鶴子,本是康有為的女傭,但是奈於三姨太有孕在身,康有為乾脆把這個日本女孩娶為自己的四姨太,之後又娶了五姨太廖定徽。
晚年的康有為的行為更是令人髮指,61歲時,在西湖泛舟時認識了19歲的船娘,康有為被迷得神魂顛倒,面對兩人相差42歲的現實,康有為不管不顧,堅持要把他娶回家中,舉行婚禮時妻兒都沒臉去參加。
就這樣,自稱聖人、宣揚一夫一妻制、宣揚人人平等的康有為在晚年過上了妻妾成群,傭人無數的奢靡生活。當年以為他是一個充滿正能量,銳意進取的正派人物,仔細看完史書後才知道,不過就是個欺世盜名之主!
必須要說說法海禪師了。
可能很多人都是因為一部《新白娘子傳奇》,把法海當成了反面角色。但是,人家法海禪師真的是冤枉啊……
法海俗名是裴文德,他爹名叫裴休,是唐代的著名宰相。裴文德少年時代就出家為僧,法名為「法海」。人家可是相當有名氣的得道高僧,作為金山寺的「開山裴祖」,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仰。
那法海禪師怎麼就成了拆散人家小夫妻的壞人了呢?其實早在唐朝,法海禪師就非常有名氣,那時候還不是「壞人」。相傳,金山寺附近有一個山洞,山洞中住著一條害人的大蟒蛇。正因為法海禪師的到來,蟒蛇也感受到禪師的道法,於是主動退避,離開了這裡。
老百姓都感謝法海禪師為民除害,對他極其尊重。
但是到了明末的時候,馮夢龍寫了小說《警世通言》,裡面的第二十八卷講了「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法海的名字。
必須要說明的是,馮夢龍的故事,還是為了警醒世人,所以法海禪師依然是正面的形象。他讓人們明白,不要被白蛇的美色所迷惑,最終會毀掉自己的。所以這時候的法海,是大慈大悲拯救世人的。
只不過,從民國開始的反封建運動,開始重新解讀一些人物和歷史。法海和白娘子的故事,就被很多人拿來批判了。批判什麼呢?法海成了封建勢力的代表,阻撓自由戀愛了。
畢竟,反封建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反對包辦婚姻,反對門戶觀念之類的。雖然白娘子和許仙不是同類,但是管他呢,只要人家雙方你情我願就行……所以,法海是阻礙了自由戀愛,是多管閑事,成了壞人。
到了著名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時代,法海禪師就真的成了「惡勢力」,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要是說抹黑法海禪師,有點嚴重了,但是肯定是「誤解」了。
影視劇需要讚揚愛情,所以需要一個反派,法海禪師不幸中招。
所以,真正的歷史上,法海禪師是受人敬仰的大師,我們真的誤解他了。
我來打個擦邊球,說一說史上被「黑」的最慘的正派人物。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沒錯說的就是包拯包龍圖。作為中國的著名清官,包拯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受戲劇和電視劇的影響,大家腦海里的包青天一定下面這樣
這樣的包拯簡直讓人懷疑他有非洲血統,但實際上包拯是個白面書生,史書上記載他相貌「清雋古雅,殊無異於人 」。所以他應該是這樣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誤會呢?主要是包拯職業的影響。包拯在宋朝擔任開封府尹、監察御史等職。主要就是勸諫皇帝、彈劾不法。他曾經上書彈劾轉運使王逵貪贓枉法,但因為王逵和當朝宰相關係密切,又受皇帝親睞,所以效果甚微。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書彈劾,終於讓宋仁宗罷免了王逵。此外,包拯還冒著得罪張貴妃的危險,勸諫宋仁宗打消把張貴妃伯父提拔的念頭,因為包拯認為此人才幹不夠。
正是因為包拯不講人情,為官廉潔公正、不附權貴,鐵面無私,為人剛直,喜怒不行於色。而黑色象徵著法的兇狠和不詳,代表古人心中的法律。久而久之,大家就傳成他臉黑的跟鍋底似的了。我們的歷史上總是出現這種原本是正直有功的忠臣良將,最後卻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變成了十惡不赦的大奸臣的形象。究其緣由,主要是民間的歷史文化傳播主要還是通過小說、演義等形式,而不是艱澀難懂的正史。
然而小說及演義畢竟屬於文學作品,其內容的真實性是沒法保障的。藝術作品的創作者為了加大自己作品的可讀性及傳播性,總會刻意的將某些人物的行為進行誇張放大,在百姓的口口相傳中甚至會出現與歷史正史內容完全相反的情況。
這裡我就著重說一個本是忠臣正直的清官,卻在民間歷史中十惡不赦的千古大奸臣——潘仁美(原型為宋朝名將潘美)。這位仁兄真的是比竇娥還冤啊。
民間歷史傳說讓潘仁美家喻戶曉的主要是小說《楊家將》的廣泛傳播。在民間傳說中,他是無惡不作的大奸臣。不僅禍患朝綱,貪贓枉法,而且氣量狹小,對於楊繼業處處針對,並設計陷害。他公報私仇,在戰場上對於楊繼業的求助不予理會,最後使得楊繼業含恨撞死在李陵碑前。最後他還設計暗中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
民間流傳的歷史中的潘仁美,怎麼看怎麼是一個十足的大奸臣,千刀萬剮都不為過,以致於民間甚至流傳著「潘楊不成婚」的說法。
歷史中真實的潘美——忠臣名將小說中潘仁美的原型是北宋開國名將——潘美。潘美驍勇善戰,在北宋開國之初立下了赫赫戰功。潘美很早就與趙匡胤關係密切,陳橋兵變之後,潘美參與了趙匡胤統一天下的許多大仗。
戰功顯赫
970年,潘美奉命攻滅南漢,以火攻的奇計以少勝多,成功攻克廣州滅亡南漢。平定南唐時,他又因戰功被封宣徽北院使臣。974年,潘美率軍進攻北漢,屢戰屢勝,平定北漢,並在駐守三交期間,設計在代州大破遼軍萬餘騎兵,被封為韓國公。
背鍋之戰
歷史上真實的潘美,除了戰功顯赫外,而且為人正直,是一名難得的清廉正直之臣。他被後人詬病甚至在小說中被描繪成大奸臣的主要原因是在北伐戰中對於楊業救援不力,導致楊業戰死。而根據史料記載,實際的情況並不是這樣。
986年,宋太宗趙光義派出三路軍北伐,其中西路軍的主帥為潘美,副帥楊業,但實際掌握大權的確實宋太宗派的監軍太監王侁。
在東路軍遭遇大敗後,趙光義名西路軍護送百姓內遷,此時楊業建議分兵到應州,引誘遼軍向東後再設計埋伏夾擊遼軍。但這個建議遭到了監軍王侁的反對,他堅持要楊業率軍正面迎敵。而潘美和楊業的觀點其實是一樣的,但由於受限於宋朝的軍事制度,他拿監軍並沒有辦法。
楊業被逼無奈,在出兵前叮囑潘美在陳家谷設伏。但當楊業經過激戰後退至陳家谷時,並沒有看到潘美的伏擊軍隊,經過慘烈戰役後,終於寡不敵眾而身死當場。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潘美確實是準備按照楊業的建議來的,但是監軍王侁惦記契丹退走,著急回朝爭功,堅持立刻調兵回返。潘美無奈才被迫退走。
潘美為什麼不據理力爭說服監軍呢。主要原因在於宋朝是重文輕武,陳橋兵變後宋朝皇帝對於武將一直是極度不信任,宋太宗派出太監王侁就表露出了他對武將的不信任。此時如果潘美據理力爭,即便當時救下了楊業,回朝後一定會被王侁反誣一口,到時候自己和楊業都將性命不保。
正是這種原因,潘美沒有辦法救回楊業,可以說害死楊業的不是潘美,而是宋朝皇帝對於武將的極度不信任,是宋朝重文輕武的軍事制度。
潘美可以說是替宋太宗背的鍋啊。
我是沒腦子的小魚,愛好中國傳統文化。應該說歷史讓人誤解的正派人物很多,這些人物多是因為文學作品被醜化,究其原因,有的是為了泄私憤,有的是為了突出正面人物而做出的犧牲,不一而足。但是,一朝被醜化卻再難有翻身之日。下面列舉其中一二。
1、陳世美,中國男人忘恩負義的代表。一出《秦香蓮》,讓陳世美世人皆知。歷史上的陳世美出身在清朝時期的一個仕宦家庭,成年後主政地方,清正廉潔、大公無私,為當地民眾辦了不少好事。一日,朋友上門拜訪,希望尋得一官半職,陳世美知道此人有些才華,惺惺相惜,便爽快答應並幫助了這位朋友。很快這件事就在當地傳開,於是同窗、好友、親戚紛紛上門尋求幫助,以致人數太多實在無法應付,陳世美便吩咐管家將這等人士統統拒之門外。
不久,一位曾在科考時幫助了陳世美的同窗也來到陳府,管家在不知名的情況下將他掃地出門。事後,他非常記恨陳世美,於是執筆將當時社會上發生的一些小人所為之事統統記於陳世美頭上。後來,此「傳記」被一戲班子所得,班主也是有才,經改編便成了《秦香蓮》,在各地上演,於是便有了陳世美休妻棄子之說。後來,陳世美的第八代孫看到這齣劇目,曾召集族人將演出的戲班打了個人仰馬翻,但是無濟於事,不明真相的人們更加相信這是陳家在賊喊捉賊反咬一口,陳世美的千古罵名從此再難去掉。
2、魏忠賢,宦官專權的極致。在各種影視作品中,魏忠賢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他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歷史上的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確實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是,魏忠賢卻也是心繫大明王朝的赫赫忠臣,他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在任期間遼地的風尚、綱紀為之大振;他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保證了超綱的平穩有度。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在歷史上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內憂外患嚴峻形勢。天啟皇帝臨終遺訓,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但是魏忠賢傷人太多,朝廷文武大臣借舊帝新喪的時機「倒魏」,崇禎帝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獨掌大權,不顧先帝遺訓,借著這股怒潮,以迅雷之勢一舉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崇禎十七年,明王朝已經深陷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崇禎帝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覺,怎奈無計可施,眼看著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城下。3月14日,一直陪在崇禎帝身邊的太監曹化淳看著無力回天的皇帝嘆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皇帝愣在了當場,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第二天,崇禎帝命人收葬魏忠賢的遺骸,並下旨予以厚葬。此舉,既是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3、鰲拜,奸臣的代表。在無數的小說演義、影視作品中被塑造成野心勃勃、囂張跋扈的大惡人形象,簡直要騎在皇帝頭上拉屎拉尿,甚至有奪位篡權之心。但是歷史上的鰲拜是權臣而不是奸臣。鰲拜從小跟隨皇太極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不僅如此,他對皇太極忠心不二,在皇太極死後,因為即位之事不惜得罪位高權重的多爾袞,最終爭來了順治帝即位。順治親政後,念鰲拜一直以來的忠心耿耿,對他極為器重。鰲拜也不負重望,隨侍順治身邊,直接參与管理國家各類事務,幹得有聲有色。
1661年,康熙帝即位,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大臣輔政。鰲拜大權在握,朝中大事幾乎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仗著自己和兩任先帝的過命交情,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帝放在眼裡。直到康熙帝14歲親政,鰲拜仍然不願把大權交回,這漸漸引起了少年皇帝的不滿。
1669年,這種不滿達到了康熙帝的上限。鰲拜與蘇克薩哈在多爾袞攝政時期就有仇,加上鰲拜的鑲黃旗與蘇克薩哈的正白旗勢力又因分地問題有利益上的衝突,鰲拜專權已久,直接違背康熙的意願,傳旨絞死蘇克薩哈,滅其全族,引起朝野驚恐,康熙震怒,要知道蘇克薩哈與康熙帝可是有血緣之親,你說殺就殺了?這口氣怎麼能忍!最終,康熙帝設計將鰲拜擒獲,宣布鰲拜三十條罪狀,廷議當斬,但念鰲拜歷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誅,僅命革職,籍沒拘禁。康親王傑書等又列上鰲拜大罪三十,主張「大辟」並株連其家,但康熙帝並沒有應允。不久,鰲拜死於禁所。
縱觀歷史,鰲拜最大的錯誤在於他代表了滿族傳統貴族勢力,這股勢力與皇權是互相掣肘的。到康熙時期,滿族貴族勢力最後一塊陣地就是議政王大臣會議,而其代表人物就是鰲拜,不打倒鰲拜,皇權就不能集中,康熙帝就不能大權獨攬。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曾對諸王貝勒大臣們說:「憶及數事,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雍正帝即位後,「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公,世襲罔替」,並於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公。康熙帝的說法和雍正帝的行為都說明,在清帝王的眼中鰲拜並不是奸臣,反而是值得褒獎的有功之臣。
我是沒腦子的小魚,以上只是個人觀點,拋磚引玉,希望朋友們暢所欲言,在評論區寫下自己的觀點。喜歡請點贊。漢代開國皇帝劉邦的皇后呂雉,因為他殘忍地殺害了戚夫人,被永遠的定格在歷史上的恥辱之柱上,似乎呂后給人的印象,他就是一個喪盡天良,無惡不作的殺人魔頭。
其實若是把呂雉看成這麼簡單的話,那就未免有點小瞧他了。
呂后是殺了戚夫人,但,這畢竟這是他們家中的內部事情,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我們要看在他統治的時期百姓的生活是怎樣的?
呂后統治大漢前後有十五年的時間,這一時期國家內部是相對平穩的,沒有什麼大的戰事發生,百姓安居樂業,大漢的國力逐步上升。
因為輕徭薄賦的實施,呂后也得到了大漢人們一致的擁護。
和漢初劉邦統治的時期,這期間最大的改善是老百姓有了吃的,而且還沒有了像秦朝那樣繁重的勞役,這對於百姓來說都是利好的大事。
當然在這一期間,還出現了「蕭規曹隨」這樣的典故,這個典故也恰恰說明,呂后利用了蕭何,曹參這樣的賢臣,維持了國家平和安定的發展局勢。
呂后還廢除了比較殘酷的刑罰,比如說秦朝時制定的很多惡法都是在呂后時期給廢掉的。
呂后還為了國家打發展,人民的安定生活做出過讓步,那時候匈奴單于給呂后寫過一封性騷擾信。
當時呂后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是勃然大怒,但是,當他平靜下來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理性。畢竟此刻國家不宜在開戰事。因為自己的喜怒,和別國開戰,給人們帶來苦難那就不值得了,最後,呂后選擇了禮貌的處理這件事,漢匈兩國的關係又重新歸好。
對於國家來說,呂后的統治還是帶來很大的利好的,否則,也不會有後來的文景之治了,之所以有文景之治,這都是在呂后執政期間過渡時期的安定平和而造就的。
那必須得說說尹志平同學了!
在金庸的小說《神鵰俠侶》中,尹志平簡直是最讓讀者憤恨的一個角色,作為丘處機的大弟子,他暗戀小龍女,趁著小龍女被歐陽鋒點穴時,奪走了小龍女的貞操,還讓楊過和小龍女遭遇了重大的情感危機。
但實際上,歷史上真的存在尹志平這個人,而且還是全真教的第六代掌教宗師!
尹志平,字太和,祖籍河北滄州,14歲時遇到全真教第二任掌教馬鈺,於是想方設法出家,最後拜丘處機為師,據史書記載,尹志平聰明好學,完全學到了丘處機的「玄妙」學問,後來又向郝大通、王處一學習,成了遠近聞名的道士。
但尹志平是個很謙虛的人,雖然供奉他的人非常多,但他自己卻說:「我無功德,敢與享此供奉乎!」後來便隱居於德興(今河北涿鹿)龍陽觀,丘處機死後,全真教的人就尊奉他為第六代掌教宗師。
尹志平掌教後,元朝依然十分支持全真教,這使得全真教發展到鼎盛局面,後來,尹志平被元朝尊為「大宗師」,全真教的勢力也遍布天下。公元1251年,尹志平去世,1261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尊尹志平為「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後來,元武宗又追贈他為「清和妙道廣化崇教大真人」。
尹志平一生著述頗豐,他的著作大都是勸誡弟子忍讓謙恭、苦修利人、積善行德,並且,在全真教勢力鼎盛之時,尹志平依然告誡門人要注意修行,勿以「小善為無多益而不為,見小惡為無甚傷而不去。」
對尹志平的高超品行,詩人元好問誇讚他「黃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聲焰隆盛,鼓動海岳」。尹志平83歲時,無疾而終。
這樣一個品行正派的人物,卻因為金庸一部小說被誤解,令人嘆息。不過,金庸似乎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在近幾年修改版《神鵰俠侶》中,尹志平變成了甄志丙。有心的讀者對比下香港版和大陸版《神鵰俠侶》的區別,便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
既然能夠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那一定不是小人物,肯定都是推動歷史進程的關鍵性人物,一般來講大部分是政治人物。其實但凡是政治家,不能用「正派」一詞來形容,比如說唐太宗,從很多文獻記載來看,他並不是人格高尚的帝王,但他無疑是傑出的政治家,開創了「貞觀之治」。
評價歷史人物,關鍵要看他客觀上是否促進歷史進步還是阻礙歷史進步。前面很多人回答了這個問題,最後認為袁世凱和李鴻章等也是被後人「誤解」的正派人物,所以就此觀點表達一下個人意見。
先說李鴻章。這個人很有能力,也很忠君。從組織淮軍打擊太平天國起,他就成為同時代最出色的人之一,尤其是「中興四大臣」曾國藩等人紛紛去世後,李鴻章更是成了清朝的頂樑柱,每逢重大事件,他都不可或缺。
如果李鴻章生活在太平盛世,或者在當下,他將名垂青史,而不是成為爭議世大的人物。因為歷史發展到19世紀,滿清統治階層已經成為阻礙歷史前進的絆腳石,只要清朝還在,中國就無法引來近現代化,中國還是落後挨打。李鴻章能耐越大,滿清這艘破船就撐得越久,中國落後的局面就無法改觀。
從甲午戰爭後的「戊戌變法」和清末的「君主立憲」嘗試來看,清王朝絕無可能通過李鴻章這樣的一批能人所能挽救,只有靠革命推翻它,否則清王朝不會自覺變革。所以說,李鴻章的作為客觀上也是阻礙歷史發展的。
再說到袁世凱,不論現在一些人在網路上怎麼翻案,袁的政治投機客性質不會改變。袁有能力也確是不容質疑,就如第一段所說,不論好壞,能載入歷史的人物都是不簡單的。很多人把清朝倒台的功勞全部歸結到袁世凱頭上,這是十分偏頗的。
清王朝的倒台歸根結底是氣數已盡了,好比前蘇聯解體,十分溫和地就結束了。沒有大的反抗,也不用血腥屠殺,辛亥革命的槍聲一響,原本為滿清臣子的各省督撫,立即爭先恐後地宣布脫離清政府,加入革命陣營。袁世凱不過是順應形式而已。
有人認為如果袁堅持跟隨清政府會怎麼樣?清政府還是會倒台,因為清廷的滅亡不論是誰都無能力為了,只是過程曲折一點,袁世凱只能是走向革命的對立面,民國的到來會晚一點,更加暴力一點罷了。
袁世凱長期浸淫在清末政治核心,他早就練就一付左右逢源、趨利避害的本事了,慈禧在世時,他倒向慈禧,民國到來時,他宣稱革命,每一次都沒有吃虧。只是「能人」也有失算的時候,袁世凱終於倒在稱帝的路上。
袁世凱與李鴻章不同,他本有機會順應時代,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英雄,可投機政治的性質註定成不了。
推薦閱讀:
※世界上頂尖的鉛筆廠商有哪些?
※從文學作品看東西方意識形態之我見
※上聯:蓮花君子愛,下聯有哪些?
※出上聯:人倚虹橋溪水笑,莫道君行早,如何對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