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崇尚叢林法則的當代社會,儒家思想是否已經過時了嗎?


這個問題,和許多「儒家誤國」論是一致的。試問儒家何時叫你左臉被打,還要湊上右臉了?

儒家誕生於春秋時代,純粹是鬥爭的哲學。那個時代產生的諸子百家,除莊子有點玄,其它都是治世之學。

都是對世界(人與自然,社會)的思考,有理想有目標,還有實現的途徑。

儒家同樣,雖然所嚮往的大同有理想化,所推崇的仁政有些不合時宜,在天下分崩,春秋五霸出現,戰國即將到來之際,尤其顯得如此。所以孔子推崇仁政愛人,齊王反應淡漠。

但是,儒家思想不是佛教,是鬥爭哲學,來自於社會政治鬥爭,帶有強烈實踐性的鬥爭哲學!六藝有二,直接與軍事技能有關,誰說儒家「四體不勤」了?遑論一味忍讓甚至屈膝投降。

這個鍋,儒家不背。

《左傳》這本解釋《春秋》的書中,言「國家大事,唯祀與戎。」祀,祭祀。代表民族繁衍,有香火繼承。戎,則是軍事。這兩者是國家重中之重,又是互為保證的大事。可見儒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先秦諸子百家,家家都涉及到察兵、論兵,軍事理論迅速發展和成熟。其中來自孔子的論斷有:

孔子重仁義禮樂,尚治國安邦,故論兵、言兵,皆以仁義為出發點。他強烈反對「師出無名」的戰爭,和以強凌弱、兼并他人。《論語》有「季氏將伐顓臾」篇,記載了某日,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隱晦地向老師報告,說「季氏將有事(出兵攻打的含糊用語)於顓臾」。孔子當即道:「求,這不是你的過錯嗎?」他認為,以一己之私伐國家重臣顓臾,是無道。而作為臣屬不能阻止這些無道行為(甚至支持),或採取迴避態度,孔夫子則直接譏諷為「不如不要幹了」。

孔子也是最早提出慎戰觀點的。《論語》中說,「子之所慎,齋、戰、疾」,即對齋戒、戰爭和疾病看成大事,慎重對待。

諸子論兵、談兵,這些思想也隨之深入到職業軍事活動之中。論兵有一大特點,就是將軍事納入國家政治、經濟、民生中全面衡量,尋找強與弱、勝與敗的規律。

在把握戰爭規律之時,如何對待軍事,孔子的主張是「足兵」,即重視軍備,並把它列為「足食,足兵,足信」這國家政治生活的三項基本措施之一,而且是立國的前提之一來看待。在頻繁的征伐兼并之中,國家能做到糧食充足、軍備充實,就能使百姓對國家有信心。

在這一基礎上,孔子又強調「教而後戰」,在投入戰爭之前,必須讓人民接受軍事教育訓練,「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不僅如此,他還身體力行,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將「射」「御」(即射箭和駕車)列入必修課目「六藝」(禮樂射御數書)。當然我們可以推測,「射」與「御」只是指代意義,這兩項基本技能只能是代稱,孔子弟子所習,可能包含謀略和兵法,甚至可能也包含劍擊等格鬥之術。總之,教而後戰,使人們能勝任戰爭,減少損失,這是愛惜人民。當然,不僅如此,還包含更深用意——立足平時,加強訓練和軍備。

這些思想,本來是一語道中軍事與戰爭,還有國際政治鬥爭本質的。到現在它也不會過時。

相反,亡國破族,往往是孔子們說的這些沒有做到,而導致的結果。

當然,很長時間內,大家群起而攻擊儒家思想誤國,實則非也,也是有歷史原因的。用金一南先生的分析來說,近代百年之恥,我們在尋找原因時,把政治的,科技的,文化的全找了,一概而一否定,就差全盤學習西方,連文字都看不順眼。實際上,隨著中國的發展,這種民族自信,包括文化自信,應該找回來。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幾千年來曾讓我們立在世界巔峰的文化,決不是造成我們失敗的原因,將來還應該也必定會發揚光大。

至於叢林法則,近代西方興起的世界觀,老祖宗早就看明白了,也早就找到各種鬥爭的方法,不管是從王道還是霸道,還是從法則上,豐富而全。這一點,倒需要我們回去學習吸取而不是棄掉。


說不盡的中華文化,說不清的儒家。

其實,儒家是人人之家,永遠不會過時。不願詳談,一嘆相答:

啊,儒家!

它是做人的下學上達大成圓融之學,它是人類文化叢中最平實最美好的仁宅義路;它立足人之為人而又有別禽獸的良知基準點,它提倡中正仁義的價值觀;它以價值理性統帥工具理性,它以道德仁愛正義的價值目的主宰科技權謀實利的工具手段;它的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以成博大精深氣象,它的術含藏法兵縱橫皆可為用;它兼具人文性與務實性,它立足現實追求理想,它是最大的理想主義,也是最大的現實主義;它是一,它是一切,它是中源,它是華流;它可以被罵,它可以被誇,它無可無不可;它言之有盡,它義理無窮……


看題目,就猜到題主,還處在涉世未深的學生時代。當年我也是,懵懂、困惑、求知心切。

叢林法則,強調「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生命互動的基本法則,古往今來,誰都明白,談不上是當今社會的崇尚。

儒家思想,強調「無可無不可,恰到好處」,這是為人處事的基本規則,無論社會發展到什麼境界,這個規則不會過時。

還有諸如,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順其自然」,佛家的「無有而無不有,色空亦空」,兵家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都是彌足珍貴的古訓,同樣歷久彌新。

凡是規則,必有例外,都有特定的適用範圍。吃准規則的用法,是不容易的。規則的有效性在於:把正確的規則,用在正確的人,用在正確的場所,用在正確的時間。這四個,可是一個不能錯的啊。


儒家思想不是過時。其中糟粕也不少。建議靈活運用。不應該讀死書。不應該認為儒家思想是文化的終點。他只是一站地。文化沒有盡頭。認為儒家文化是文化的最高點那就不是文化了。是跳大神的了。或者是神學了。在知識大爆炸的年代。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知識不斷的更新。裂變。創新。是未來發展的方向。還是那句話知識永無止境。永遠在蛻變中日趨完善。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會的產物 簡單的說 儒家思想是大陸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用來統制老百姓的一種工具 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現階段與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 也只能起到螳臂當車的作用 貽害無窮 叢林法則只適應於原始社會或是動物世界 而當代是世界市場經濟 也就是說是行業競爭 事業競爭和科技競爭的時代 總的說來是生產力的競爭 也是社會資源與分配是否公平的社會運動 所以儒家思想在當下用來從事歷史研究還是可以的 用於社會那答案是肯定的 過時了 用於社會那是社會的倒退和人類的悲哀 信不信由你


人為什麼不遵守人的規律,即人道,為什麼要遵從獸的規律,即叢林法則,萬物萬事,各從其道,人象野獸一樣,只有殺戮,生存,交配,難道這是人類生存的唯一目的,人畢境不是獸,人的規則應包含獸的規則,要高於獸的規則,


很精彩,題主顯然已經看出了時尚西學和迂腐儒學的本質區別,就差了與此認知相應的一點點老練心態而已。想像一下再活三十年,你還會有如此疑問嗎?大概不會。這將是人文心理成熟的標誌,也是華夏文明老練的標誌,舉世無雙。因此,你最保守的人生計劃就是打拚下個三十年,如有的話,再說,現在不必看得太遠。給你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因為你已經達到了不需別人說教的境界。


推薦閱讀:

厲害了,我的天網工程
社會變了,還是人變了?(看完眼睛濕了)
《給人好印象的秘訣》:如何讓他人理解自己?
我就想去大城市當個流浪漢

TAG:文化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