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使用方天畫戟的都有誰?
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常見兵器,戟桿的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在廝殺時可刺可砍,是一種只有絕世武藝的大將,才能純熟使用的兵器。
方天畫戟是因其戟桿上加了彩繪裝飾,所以又被稱為畫桿或描金方天戟,方天畫戟分為單耳和雙耳,單耳的叫做青龍戟,雙耳的叫做方天戟。方天畫戟中國古人將矛和戈功能合二為一的神兵利器。戟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刺扎鉤挑,又能砸啄砍剁,確是古代步兵、騎兵交戰時使用的利器。
方天畫戟在十八般兵器中屬於重兵器,它和矛,槍等輕兵器不同。
方天戟使用複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堪稱是集輕兵器和重兵器的功能於一身。凡是使用方天畫戟者,必須是力大靈巧,才能發揮方天畫戟的優勢,在運用熟練以後,方天畫戟即可以和重兵器對抗,如骨朵,錘,鏜等比拼力氣。同時也可以和輕兵器如矛、槍、刀比拼招式的技巧。因此,方天畫戟對它的使用者要求很高,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使用方天畫戟的。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用戟的高手。
諸如「楚霸王」項羽所用的天龍破城戟,三國第一猛將呂布的方天畫戟,「鐵血校尉」典韋的大鐵戟,初唐名將李靖、戰神薛仁貴,以及大唐的中興名將郭子儀,後唐太祖李克用等人,無一不是勇絕當代,猛貫古今的蓋世猛將。就連神話名著《西遊記》里,雄霸獅駝國,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金翅大鵬,他所使用的兵器也是方天畫戟,金翅大鵬號稱《西遊記》中第一妖,也只有如來佛祖才能降服他,可見能使戟的絕非凡品。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史稱其為「西楚霸王」。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隨後憑胯下烏騅馬,掌中一枝天龍破城戟,打遍天下無敵手,就連大名鼎鼎的「兵仙」韓信,也只是項羽手下的一名執戟郎(就是給項羽扛戟的)。項羽堪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沒有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呂布字奉先,擅長騎射,以武力過人而聞名於世,他是三國時期的二十四猛將之首。
熟讀三國演義的讀者朋友都知道,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是能人輩出,猛將如雲,而呂布則是年少英俊,白面無須,手中方天戟,胯下赤兔馬,縱橫疆場,所向無敵,因此才有了「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美譽。
典韋(?-公元197年),陳留己吾縣 (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的第一猛將。典韋相貌魁梧,勇猛絕倫,曹操拜典韋為都尉後,讓他帶領親兵數百人,守衛中軍大帳,曹軍中有一句諺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典韋與呂布所不同的是,他用的是一雙青龍大鐵戟,更兇猛、更靈活,典韋憑此擠進了三國二十四猛將的前三甲。
薛仁貴(公元614年-公元683年),名禮,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
薛仁貴天生神力,勇武過人,他所使用的方天畫戟,相傳是他家的祖傳兵器,因為他的六世祖薛安都是南北朝時期的名將,用的就是方天畫戟。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高麗,薛仁貴一身白袍,他手握畫戟,沖入高麗軍中,所向披靡,後來在高麗,當地人只要說一聲,"薛禮來了",家中小孩馬上就止住了哭聲,因此,薛仁貴成了高麗人眼中的無敵戰神。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精品,全網總曝光15億次的優質MCN自媒體)
謝邀!祝大家閱讀愉快!
方天畫戟原本只是一種儀設之物,很少用來實戰的,並不是不能實戰,二是對使用者的要求太高了,大家知道方天畫戟基本上都是來源於呂布,三國第一猛將,據說方天畫戟的外觀極其耐看,一端裝有金屬槍,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分為單耳和雙耳,單耳一般叫做青龍戟,雙耳叫做方天戟。
那麼歷史上有哪些人使用的兵器是方天畫戟呢?呂布就不說了。
一:薛仁貴——電視劇里的薛仁貴得到方天畫戟的情節和孫悟空得到金箍棒的情節如出一轍;另一種說法是薛仁貴做了個怪夢,夢見了一種兵器,且配有圖解,當即醒來後就吩咐有名的鐵匠,打造出來的就是方天畫戟。
二:呂方——《水滸傳》里的小溫侯呂方,他用的是朱紅畫桿方天戟。
三:郭盛——有「賽仁貴」之稱的郭盛,頭上三叉冠頂一團瑞雪,身上鑌鐵甲閃寒霜,穿素羅袍,坐下白馬(征宛玉獸),戟是寒戟銀絞。
四:方傑——《水滸傳》方臘的侄子方傑就是用的單耳方天畫戟。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其實用戟的高手還是很多的,西遊記里的大鵬金翅用的就是方天畫戟、項羽使用的天龍破城戟、郭子儀的方天畫戟、後唐太祖李克用的虎威戟等,用的好的都成了名將高手,用不好的可能都把自己挑死了。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戟,出現的很早,商就有了,是矛和戈的組合體。矛用於刺,戈用於砍。戟自然又能刺,又能砍。從出現起,用於裝備軍隊就很少,可能是工藝較於複雜,不便大量配備,而實戰效果也並不太好,從結構就可以看出,用於刺不如矛可以直接貫穿,用於砍又不如戈和後來的刀刃口長,強度高。之後多用於儀設,就是儀仗隊用品。也算兵器里的禮器,會用於陪葬,故時有出土。
因有禮器功能,有點兵器中的王者的意思,就被演義小說看上了,一般小說或傳說中,武功最高者,就會給配上,使用戟。
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為塑造呂布這個第一猛將,就把三國里最好的資源都配給他了。跨下赤兔馬,掌中方天畫戟,還有三國第一美女貂蟬。加之自身的身高,顏值,成了「人中呂布」的三國第一人。
印象中三國里還有兩人與戟有關。一個是典韋,使一對雙戟,如古之惡來。還帶了12支小戟當暗器。為殺典韋,還專門把他灌醉後,偷走了雙戟。另一個是太史慈,背上背了兩隻小戟。和小霸王孫策打鬥時,兵器打飛了,就各搶了一隻小戟一通亂打。典韋和太史慈,在前三國階段,都是武力極高的猛將。中後三國沒記得誰還使戟了,可見作者認為後來人都不配用戟了。
水滸里梁山好漢是呂方郭盛使戟,不是大高手,在七十二地煞星里也還行。可從九宮八卦陣的位置看,是作為中軍護衛,手中畫戟更像儀仗隊。而遼國和方臘處使戟的,卻絕對是實力高手,特別是方臘侄子方傑,號稱南方第一猛將,先斬梁山五虎將之霹靂火秦明(有部將暗器相助),後戰平關勝花榮兩將,直到李應,朱仝齊上,力戰四將才敗走,這些可都是梁山排名靠前的好漢,可見方傑多牛。
唐之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攻佔高句麗的盛唐第一勇將,也被指定使用的是戟。
更有一些傳說中,天下第一猛將,楚霸王項羽,也是使一支大戟。
演義中,戟是第一兵器,王者必備之物吧!
方天畫戟主要是小說的演繹,實戰中意義不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冷兵器作戰,重量相同的情況下,我們希望實現最大的效用。同樣效用的情況下,我們希望重量儘可能輕——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同樣的作戰功能,能輕一點就輕一點。
說到戟,我們知道有單月和雙月的區別。下圖是典型的單月戟,也叫單耳戟,或者青龍戟。
方天畫戟,當然就是雙月的了,它長這樣:
實戰中,雙月戟的優勢並不明顯。這不難理解:戟的優勢就在於能劈、能刺,單月戟同樣可以做到。另外,即使是雙月戟,也不是每一個方向都可以劈殺——一周三百六十度,雙月戟只有兩面有刃,相比單月戟一面有刃,優勢並不明顯。
退一步講,即使我們希望兵器兩面有刃,做成對稱形態也不是最經濟的。另一側有倒勾,就足夠形成回戈一擊的殺傷力了:
這樣一來,雙月戟的特點主要就是更重,單月戟更輕更快。
然而,厚重並不是戟的長處——如果要厚重,可以用長斧,以力度取勝。戟的特點本身就在於劈刺、在於靈活。於是,方天畫戟,憑空增加一月,只是增加重量而已,不利於發揮戟本身的效用。所以實戰使用雙月戟的情況很少。
但是文學演繹,情況就不一樣了。拿起一個兵器,效用是一方面,賣相也要好。方天畫戟很方正,很對稱,符合我們的審美。很適合用來呈現力量技巧兼有的武將。除了三國演義中的呂布用此,說唐中的薛仁貴也用此。
戟是我國獨有古代兵器,實際上他是矛與戈的合成體。矛的刃是直的,主要方便刺。戈的刃是橫的,主要方便割、啄與鉤。把矛與戈合在一起,兩種功能便集中在一起,其殺傷的能力就更強了。方天畫戟也是戟,只是在戟桿之上進行了一些裝飾性的花紋,便稱為畫桿方天戟了。
我們知道,做為實戰用的兵器,最看重的是實用性。而不是其外表的美觀。所以,古代的將軍在戰陣中所用的戟,應該就是普通的兵器戟。但是,戟在古代,除了是作戰兵器之外,還是儀仗用器。儀仗所用,自然就要講究華美了。我懷疑後世的方天畫戟大概由此而來。 杜牧有首詩中,提到了這種兵器: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由此可見,赤壁之戰中,戟是所用主要兵器之一。 歷史上公認使用方天戟的將軍應該是三國時的呂布與唐朝大將薛仁貴。其次為人所知的是《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賽仁貴」郭盛,與「小溫候」呂方。這二人在梁山好漢譜系裡,算不得很有名,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功績。二人的行狀,與呂布、薛仁貴也沒有太多相似之處。唯一能讓人承認他們綽號的理由,就是他們都是用戟的。 查了一下歷史,大概唐朝名將薛仁貴用戟當屬無疑。《舊唐書 薛仁貴傳》有一段記載,可以證明:薛仁貴,降州龍門人。貞觀末,太宗親征遼東,仁貴謁將軍張士貴應募,請從行。及大軍攻安地城,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易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 這裡有「握戟」二字,足證薛仁貴戰場上所用之兵器,確實是方天戟。正史所載,應該是嚴肅的。 另一位比薛仁貴更加有名的用戟作兵器的人物是三國大將呂布。呂布一生,也與戟有很多牽連。比如「轅門射戟」一事,《三國志》就有明確記載,而非羅貫中的杜撰。翻了一下《三國志 呂布傳》,沒有看到明確的記載呂布用那種兵器,但是,對於他在戰陣之中用戟作兵器這個先入之見,我卻有點懷疑。 《三國演義》寫的三英戰呂布,是很明確他的兵器是方天畫戟。可是,三英戰呂布的事,只存在於小說中,真正的歷史卻沒有記載。在董卓大鬧鳳儀亭的故事中,也提到了戟,三國演義說法是,呂布把自己的兵器放在亭子的邊上,與貂嬋親熱,見到董卓到來,轉身逃跑。董卓拿起呂布的畫戟投擲,被呂布避開。 董卓以戟擲呂布的故事,《三國志》有記載,但與鳳儀亭及貂嬋沒有關係。《三國志》原文是這樣: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已解。 這裡說明,董卓擲呂布的戟,不是方天畫戟。而是所謂的「手戟」。手戟是平時可以拿在手上可以用來投擲的兵器,既以戟名之,當然形狀與戟相像,但比所謂的方天畫戟大概要小多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這種可以投擲的小戟,不光是典韋在用,董卓也用。 呂布在戰陣之中,用何兵器,《三國志呂布傳》正文中而真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是,裴松之的注中,引用了漢末,也就是三國當代人王粲所寫《英雄記》中一段,可證,呂布在戰陣中所用的兵器不是戟,而是矛。 《英雄記》曰: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這裡講的是,呂布殺董卓之後。郭汜與呂布交兵的一個場景。呂布要與郭汜單挑,結果用矛把郭汜刺傷。王粲是當代人,應該不會弄錯。可見呂布戰陣之中所用的是矛,而不是方天畫戟。 《三國志》中,除了轅門射戟之外,而有一處提到呂布用戟。當呂布中了陳登父子的計之後:「登還,布怒,拔戟斫幾曰:『卿父勸我協同曹公,絕婚公路,今吾所求無一獲,而卿父子並顯重,為卿所賣耳!』」 這裡的戟,當然也是手戟,發怒時可以拿來砍桌子。可以投擲出去傷人,但並不是戰陣中拿在手上的主要武器。 戟作這古代主要兵器,用的人定然不少。我所知的歷史人物中,只有薛仁貴確定無疑是用戟的。至於《水滸傳》中的郭盛與呂方,乃是小說中的人物,歷史上有沒有,不能確定。
方天畫戟是一種古代兵器,在戟桿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 可刺可砍,分單耳和雙耳,單耳一般叫青龍戟,雙耳叫方天戟。方天畫戟是因為在戟桿上加彩繪而得名。
圖片來自百度歷史上使用方天畫戟的著名人物有很多,知名度最高的當屬《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呂奉先。《蕩寇志》中記載呂布的方天畫戟重二十四級斤,在《三國志平話》中說其戟長一丈二。「轅門射戟」是我們最熟悉的關於呂布方天畫戟情節。知名度位居第二的當屬唐朝薛仁貴。他在唐太宗與高宗時立下赫赫戰功,其子薛哪訥,歷經中宗,睿宗,武周與玄宗數朝,鎮守邊關數十年,保國安民戰功累累。最後要屬《水滸傳》里的「小溫侯」呂方和「賽仁貴」郭盛了。呂方用的是朱紅畫桿方天戟,郭盛用的是寒戟銀絞。他倆在《水滸傳》里作用不大,擔任守護中軍馬驍將,基本屬於邊緣任務。此外還有一些小說里的人物也是用戟。如,《西遊記》里的獅駝國中的老三大鵬金翅使用的也是方天畫戟。《水滸傳》中,雲中節度使韓保存,遼國大元帥完顏光及其子完顏延壽也是使用方天畫戟,方臘侄子方傑更是擅長方天畫戟,與霹靂火秦明單挑時,一間戟將秦明聳下馬去,死於非命。
三國時期的呂布以及唐代名將薛仁貴的武器都是方天畫戟
推薦閱讀:
※?歐陸風雲-不列顛尼亞
※【雜談】一萬粉有感
※《曾國藩:撿了個歷史 「大漏」》
※如何理清中西亞的歷史,把中西方文明串在一起?
※1962年前,中國只有八種名酒,有你家鄉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