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正史記載的歷史哪些最假?
馬未都先生曾經說過: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由於時間、空間維度的限制,人們只能根據一些史料、文物和傳說進行推定,但是很難100%還原,甚至本來史料就有諸多認為因素。
我們舉個例子,我們一直把《史記》作為正史看待,但其實即便是史記也有很多諸多的認為修飾的情況,比如對於帝王的記載就顯然就很難論證是真的,我們來舉個例子,《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原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卧。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
這是高祖斬白蛇的記載,但是你覺得是真的嗎?這明顯是神話故事。但是太史公依然將之書於史料。
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其實《史記》是後人給起的名字,因為《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比如明史中對朱元璋的出身的記載,也就是所謂的祥瑞: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里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
說的是朱元璋出生時是神仙下凡,而且剛生的時候「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屋裡跟點了點燈似的,金光閃閃。
但是你覺得是真的嗎?史官也是人,也有局限性,也由於史料、時間和個人立場的不同,繼而描繪或杜撰出各種虛構的場景。
因此,我們讀史書,一定不能迷信,而應該有懷疑精神,有思辨能力。最後我們舉個例子,在明朝正史上「張獻忠沉銀」時間隻字不提,甚至說是假的。但是如今被證實確有其實。
感謝邀請!終於騰出空來回答問題了,下面談一下個人看法,這個正史,只能說明正史內書寫的歷史比較貼近歷史而已,裡面的內容,相對野史來說更靠譜一些。
因為就算在是正史,這書它也是人書寫的,與其說是記載歷史,還不如說是為當時的朝代領導者服務的吧。
咱們來看唐太宗,這算是個很明顯的例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根本不像史書裡面寫的辣么差。
一般靠兵變政變得到天下的一般都會cuan改歷史,之所以這樣做,是想間接的證明自己的皇位是來自己關明正大,比如李世民宣武門之變還有朱棣的靖難之役,宋太祖的死,都有水分!
一般當朝在位的當權者去修改一定的歷史太正常了,蒙元時候修改前朝的歷史,接著明又改元的,太多了。
所以咱們所看到的記載,都是處於一種特定情況下記載下來的,所以你信了也就信了,你要不信,那也絕對能找出不信的原因來!
(我是谷朴說,您的關注,留言和點贊就是對小谷最大的勉勵!)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高祖本紀》,前略後詳。
這樣撰寫,本來很合常理,畢竟沛縣起事前,劉邦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微乎其微,對於當時的中華大地來說,多一個亭長不多,少一個亭長不少,如果沒有了劉邦,自然也會有人補上那個泗水亭長。
按照我剛剛提到的邏輯,司馬光在撰寫《資治通鑒》的時候,基本上放棄了對劉邦前半生的描述。當然,除了我剛剛說的邏輯外,也可能是司馬光意識到,司馬遷描述的劉邦前半生,實在是太假了,假得不要不要的。
到底有多假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①劉邦的身世,明顯是編造的。
作為大漢宣傳部中一等一的筆杆子,司馬遷記述了一個細節無比逼真的情節:
一天,劉邦的母親劉媼在大澤之陂休息,因為太累了,就睡著了,睡著睡著,劉媼就做夢了。用司馬遷說的原話是,「夢與神遇」,用白話文來講,就是春夢了。
劉媼夢見自己與神仙行雲布雨,好不快活,這樣的夢實在太帶感,太刺激,太美好,所以她始終不願醒來。
劉媼做夢時,恰逢電閃雷鳴,地暗天昏,劉太公不放心自己的老婆劉媼,便跑到大澤之陂探望。劉太公一到大澤之陂,就看見一條蛟龍伏在劉媼身上,做著不可描述的動作。
這次之後,劉媼便懷孕了,後來生下一個男孩,男孩單名一個邦字,字季。
這明顯是假的嘛,且不說蛟龍這種只在傳說中才存在的動物有沒有,就算是真有,蛟龍會對人類中的女性感興趣嗎?就算會,蛟龍和人類有可能交合嗎?就算能交合,能生下孩子嗎,沒有生殖隔離嗎?
②劉邦身上怎麼可能浮現出龍的形象呢?
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還記錄了劉邦身上所具有的一個奇特景象:
每一次,劉邦獨自到小酒館買醉,每一次,劉邦在小酒館喝醉,每一次喝醉,劉邦都是倒頭便睡。
劉邦醉卧酒家時,酒家的老闆時常能從醉卧的劉邦身上看到龍,這條龍不是劉邦身上的掛件,而是浮在劉邦身上的。
你說怪不怪?明明喝醉酒的人是劉邦,但眼花的竟然是沒喝酒的酒家老闆。
這事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所以很多人也想來看看酒鬼身上浮出龍的戲碼。就這樣,每次劉邦來喝酒,就有很多人慕名前來,等著劉邦喝醉,大開眼界。
但其他人並沒見過龍。
可見,劉邦身上有龍這事,分明就是扯淡,甚至可能是劉邦和酒家老闆合夥搞出的營銷事件,通過這件事,來提升銷量,而劉邦也暗暗地入股了酒家。
③劉邦娶妻的情景,太過戲劇,假得要死。
你說劉邦的老丈人呂公真的會看相?他真的看出劉邦的面相貴不可言了?
如果呂公看出劉邦的面相貴不可言,為何只把一個女兒嫁給劉邦了?把兩個女兒都嫁給劉邦,多好?
為什麼我要強調同時嫁兩個女兒呢?
按照當時的婚姻制度,還殘留有「媵」的痕迹。所謂媵,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配偶,她沒有妻的名分,但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妻的地位,比如她生下的孩子,是嫡不是庶,具有繼承權。
如果呂公把兩個女兒都嫁給劉邦,假設兩個女兒共生兩子一女,後來的呂后也不至於那麼辛苦——於劉邦來說,想立劉如意為太子,除了要過劉盈的檻,還得過另一個嫡子的坎。
但呂公竟然沒有採取這樣保守的婚配策略,是否很奇怪?
另外,大家是否曾在《史記》或其他史書中看到呂公為劉邦以外的人相面的記載?除了劉邦,呂公還有其他相面的成績嗎?沒有!
種種跡象都指向一個事實,呂公怕是不會看相的,劉邦娶呂雉,或許另有隱情。
④劉邦斬白蛇後的怪誕,怕也是編造出來的。
劉邦斬白蛇起義的事,很多人都知道,我就不多羅嗦了。
再次,我想說的是,劉邦斬白蛇,當是真的,那條巨大無比的白蛇,怕是存在的。
但這條大白蛇,怕是根本就不是什麼白帝之子,而是一條得了白化病的大蛇罷了。
劉邦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中國人口還不算多,中國人生活的周圍,尚有大批的未開墾的土地存在,這些土地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各種野生動物生活得優哉游哉。
而當時的劉邦,迫於無奈,只能帶著一群人,躲在芒碭山間,在芒碭山間躲避的他們,見到了各種從前沒見到的生物,其中就包括這條得了白化病的大蛇,實實在在的巨型生物。
所有人都害怕了,但作為團隊一把手的劉邦,不能慫,一定要表現出大家沒有的勇敢,於是,劉邦提著自己的劍,丟下一句,「男子漢大丈夫行於山川沼澤之間,有什麼可害怕的?」便沖向大蛇。
那條大蛇,其實只是個樣子貨,被劉邦一劍辟成了兩半。
眾人為了掩飾自己孬種的樣子,便編造出赤帝之子斬殺白帝之子的段子,把劉邦推上神壇,也消解了他們對自己的瞧不起。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資治通鑒·漢紀》
關於周幽王的描述很多就不是事實,因為故事本身就漏洞百出,因為太違背人性。對於這個出了名的「昏君」,請大家保持好隊形,聽我慢慢道來。
周幽王二年,西周鎬京和附近的三條河流發生了地震,一個叫伯陽甫的人就預言說西周要滅亡了。國家的建立必須依靠山川,山崩塌,川枯竭,這是亡國的象徵,而且亡國不會超過十年就會發生。為了證明這一觀點,伯陽甫列舉了夏商的例子論證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對於中國古代的智慧我總是心存敬畏的,但是看到這一段我產生了懷疑,似乎每到朝代更替的時候就必然天有異象。這是真的嗎?不過伯陽甫的話里話外充滿了樸素的哲學思想,我查了一下資料,原來還是位大神!比老子、孔子還早了近兩百多年,在我看來說他是百家之祖並不為過,只不過相關的記載實在是太少了,不過他的話里涵蓋了陰陽之變,自然界的平衡,確實是大家風範。對於伯陽甫的預言周幽王的做法是不予理會,繼續我行我素,將伯陽甫祭祀天地的建議拋之腦後。
依我看,天災並不能滅國,主要還是人禍,周幽王之所以被殺死,導致西周滅亡,最主要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們來一條一條分析。
一、不敬賢不納諫,親小人重姦邪。
周幽王犯的一重罪,就是不敬神明,沒有採納伯陽甫的建議,不過從根本原因上看是其不敬賢不納諫,獨斷專行。這個特點似乎和昏君無關,反而有些明君的潛質,很多明君的做法就是不敬鬼神,因此這隻能說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另外他重用虢石父,這個人的特點就是會說話,周幽王怎麼說他就怎麼說,十足的奸臣嘴臉,親近這樣的人並委以重任不亡國才怪。
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周幽王真的是昏庸無比,那他為什麼沒有聽信讒言把智賢之士都驅逐或殺死呢?我看周幽王內心是明白的,一個國家忠臣賢臣和姦臣都是必須有的,有和珅必有紀曉嵐,乾隆作為皇帝需要平衡,失去了平衡皇帝就要出問題了。所以這一條原因我只能說不足採信。
二、紅顏禍水不是女人的原因,是因為兩條龍的唾液。
說到這個詞,我想到了妲己和紂王,很多時候女性都成為了混亂朝廷的罪魁禍首元兇巨惡,真的是這樣嗎?看到周本紀我知道了紅顏禍水最原始的出處,原來是夏朝時的兩條龍造成的,他們造訪夏朝國君,夏王為了避免災禍,按照佔卜的結果收集了龍的唾液,這些唾液在夏殷兩朝都沒有打開,但在周幽王的時候打開了。打開後的唾液濺到了一位宮女身上,她就生下了褒姒。
烽火戲諸侯就是因為這個女人,大家信嗎?反正我是不信。因為這個故事過於荒誕,有點像西方世界的潘多拉魔盒,打開了就放出了世界上所有的罪惡,但最後盒子里還剩下了一個東西就是希望,而周幽王的這個盒子里顯然沒有希望,因此周幽王就掛了。在男權的世界裡,女子的地位很低,她們有什麼影響力呢?
周幽王可能很喜歡褒姒,但是因為這個原因就會滅國,有點誇張了,因此紅顏禍水也是假的,包括所謂的烽火戲諸侯我看也未必是真的,可能是有人刻意為之為了把自己洗白,把周幽王進一步塑造成昏君而編造的一個並不高明的故事而已。
三、廢長立幼,禍亂之根本,這才是根本原因。?
在我看來這才是周幽王成了昏君,被殺,西周滅亡的最大原因。就是廢長立幼,因為寵愛褒姒,周幽王廢了原來的皇后申後和太子,立褒姒為後,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這下子周幽王給自己埋下了滅亡的伏筆。因為大家從史記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殺死周幽王的兇手里有一個人叫申侯,這個人是誰呢?他的岳父申後的父親,周幽王的岳父老泰山。廢長立幼才是周幽王被殺的真正原因,這裡申侯就是內應,因此不是烽火戲諸侯,而是烽火壓根就沒有點燃。有了申侯的引領烽火自然不會點燃,謀殺奪權才是真相吧。因為周幽王死後,繼位的周平王就是申後的兒子,這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周幽王不死,他就沒有機會登基,就是他因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了洛邑,才導致西周的滅亡。看看西周滅亡和周幽王沒有什麼關係吧,我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周幽王沒有被殺死,而是申侯一族被滅族,那麼周幽王還會是昏君嗎?
這裡我想到了昏君和暴君的由來,這種稱謂從來不是老百姓的觀點,而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在哪個信息不對稱的時代,老百姓才不關心皇帝是誰?他們只關心自己能不能吃飽穿暖,就這麼點追求。他們怎麼可能知道皇帝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呢?那麼昏君和暴君是誰定義的,不是史官是統治階級定義的。所謂昏君和暴君就是觸犯了大多數統治階級的利益的另類君主的統稱吧。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中國的正史,也就是24史,除了前四史之外,都是由政府主持修定的。因此,這些史書除了反映作者本人的意識之外,還會受到政府利益的嚴重影響。所以,凡是涉及當政者重大利益之事,要麼隱而不談,要麼刻意矯飾。
比如,清代編修明史的時候,刻意隱去了努爾哈赤曾經臣服於明王朝的歷史,並且刻意將明王朝一些帝王描述得昏聵無能。而明史的修定過程十分漫長,修成之後又銷毀了一批明代檔案。這暗示了明史本身在寫作的時候,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傾向問題。同時,對於民間私家修史採取極為嚴厲的防範措施。著名的明史案,就與此有關。但是由於明清時期的資料流傳狀況相對較好,所以我們還是能夠利用這些資料,掌握一些當時清廷力圖隱秘的事實。這其實並不罕見,是官修歷史當中的普遍現象。不過滿清政府由於出生少數民族,對於正統地位更為敏感,所以做事相比前代更為激進。在更為早期的時代,由於歷史資料流存狀況較差,往往只能保留正史一家的說法。尋找歷史真相的難度更大。
正史雖然存在這些不足,但是在敘述歷史基本事實時還是非常可靠的。後世學者在重建歷史基本框架的時候也必然以正史為基礎。具體歷史細節的考定則需要依賴其他歷史資料。
此外,正史當中也可能會存在一些超自然現象的記載。這些內容也應當一分為二的看。有很多內容本身並不是虛構的,但是古人觀察事物的角度與我們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結論是可以理解的。還有一些是帶有傳說性質的內容。那就不妨把它們當成傳說看吧。
感謝@靜以為史 的邀請,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歷代史書都是由人來寫,自然必不可免的加入作者主管看法,所以在今人看來要得出歷史準確的結論,除了正史還要有文物、野史、筆記等等綜合得出結論。而且當時的評價不一定符合後世的評價,所以現在網路上對有些歷史人物所謂的洗白、翻案等等都出現了。
有些翻案是結合更多的證據和邏輯,或者說是將當時不敢說,不好說的話如今可以正大光明的說出來。 當然給秦檜、汪精衛這樣的人洗白就算了,這樣的人是非蠢即壞啊。
比如漢武帝。漢武帝的評價一般都是雄才大略,北擊匈奴,千古一帝。
但司馬遷在史記中就以史家筆法隱晦的評價漢武的一些問題,比如好大喜功,鋪張浪費,喜好男色等等。
在如今看來,漢武帝之所以能成功,是之前文景之治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漢武帝才能揮霍,有實力擊破匈奴。而漢武帝和衛青、霍去病之間更有一些不得不說的故事。這些是歷史書上不會明確提及的。
再比如隋煬帝,他的弒兄上位,東征高麗等等行為比李世民殺兄弒弟的天可汗差多少呢?只因為楊廣失敗了,就被李世民上了一個惡謚煬。
但是楊廣開通京杭大運河的功績可是遺留千年。
再舉個例子,竹書紀年前,大家都樂道於上古堯舜禹禪讓的高尚品德。竹書紀年舜囚禁堯,禹流放舜的記錄直接撕破了被美化的記錄。
曹丕篡漢的時候也說:當年堯舜禹禪讓是啥滋味,我算是知道了啊。
可以看到歷史記載往往只是某件事情何時何地發生了,但是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很少會寫清楚。《資治通鑒》之所以被稱為是帝王書,就是皇帝可以從中學習歷朝歷代治國得失,而《資治通鑒》文筆記載可以說是相當簡略 主要看老師的講解和皇子的領悟能力了。
所以如今也是一樣, 看到歷史要有懷疑精神,要多想,多思考。為什麼作者明知道是假的還要寫進去?如果你想明白這個問題,恭喜你,你在歷史研究者中已經戰勝99%的人了。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努力讀書,發掘歷史背後的故事吧。
各位見笑了,請大家留言共同探討。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鑒,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小編覺得現在的互聯網上有個很好的標尺,就是很容易被一群人帶節奏,甚至可以用口號式排比句喊出來,整天用於宣洩某種強烈情緒的東西,基本都是不可信的,甚至根本不是正史里記載的,而只是以訛傳訛,或者乾脆就是有人編出來的。
另外就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我覺得大家如果喜歡歷史,還是應該多讀相關材料,但對其中的評價始終報以一定的質疑態度。小編說這種話不是讓大家都去質疑主流歷史觀點,現在其實很多非主流的歷史觀點,其可信度反而更低。小編的意思是,大家無論在看任何歷史材料時,都應該以自己的視角去看,通過史料中的事實,而不是觀點來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做出自己的評價(當然這是建立在您自己願意評價的基礎上)。無論是所謂的權威還是以揭密、真相為噱頭的東西,在看的時候都應該有這個態度。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挺難,因為無論是24史這樣的正史,還是現代人編寫的歷史著作,可以說都不可能不帶任何觀點,做到完全客觀。至於網上四處流行的各種帶節奏的材料,就更是如此。所以如果大家真的對歷史「真相」感興趣,唯一的辦法就是多看,不帶任何偏見的多看,最終通過大量閱讀,使自己能夠更加接近一點歷史真相。當然如果您看「歷史」的態度就是為了放鬆心情或者宣洩情緒,那也沒錯,但至少自己心裡應該明白,一般能用來宣洩情緒的材料,都不會是歷史「真相」。這是小編自己的一點觀點,歡迎大家猛烈拍磚!
所有的歷史都是具體的人或某個群體,通過語言文字(或其它影像及實物資料),來記載下來的,一個文化人群對自身從何處源來的,一種共通的,共信的,記憶。
歷史記載呈現為一種共同的記憶,有這個記憶的人群,集結成一個文明社會。前者與後者之間,憑經驗而有一個因果邏輯的關係,但是,其真相超越經驗,也可以說,集結成一個文明社會的必然,表現為人們可以擁有一個共同相信的對歷史的回憶。
以上解釋下來,就知道,真正的歷史,不是我們記載的歷史,不是那些資料所可能窮盡的,歷史只是名叫歷史而己。
所以,修史,是一個人類社會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認知,形成文明社會的過程,永遠在路上。
人類的社會實踐,我們很容易的理解,將造就人類的未來,鮮有人能理解,我們的社會實踐同樣也在修正我們的過去。因此,針對本題,你的認同感,針對當下主流意志,就也適合它所講述的歷史,相反也同理。認同有正負,有深淺,歷史就有真假,有虛實。
歷史,同時是歷史哲學。哲學的高度來思考,一切盡在當下,沒有過去沒來未來,也沒有現在。存在是超越時間維度的。
謝邀了。
閣下的問題,貌似有很多志同道合者應之,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公知,更是以挑剔式的眼光來審視歷史。
但歷史就是歷史,不會因為某某人提出了某某問題而改變原有的態度和看法,當然了,假如經過嚴細的考證,並且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條,進而可以推翻原有的定論的話,那則功德無量,屬於嚴謹的治學,需要敬畏的、推崇的。
但就目前來看,史書浩浩如煙海,不光一部二十四史,還有單列的斷代史、人物史、演義史等等,還有經史子集的合編等等,屬於稗官野史的更是不在少數,但還沒有發現一個真正可以顛覆原有證據鏈條的可考、可靠證據,也就是說,雖然人們持有一定的懷疑態度,但苦於沒有其它強有力的佐證,還是沿襲遵循了既有的史實證據。
閣下說的史書邏輯混亂不可靠,恕在下孤陋寡聞,還真的是沒聽說過。不說別的,既然成為了傳於後世的史書,那是要反覆斟酌掂量的,也要經過多少道審閱關,更要經無數人的手,即使有偏廢的傾向,也絕對不敢任意胡為,也不可能私下篡改。要說私心還是有的,有偏向的可能性存在,但明睜眼漏的胡言亂語、狂悖叛離絕對不可能真正上演。
還有一點是,書寫史書的人,其文化造詣的高低錯落,也會影響史籍的可讀性,由於文思不暢、文筆欠佳造成的邏輯不嚴密也是有的,但大抵沒什麼大的妨礙,只是讀來缺少情趣而已,並不會產生悖論。
這就牽扯到了正確的歷史觀問題,人人都有審視、質疑的權利,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任意翻案,憑藉一些道聽途說和以訛傳訛就來顛覆性改動既有定論,這不僅不是嚴謹的治學態度,也不是維護公平正義的真正學人的應有態度,其人的動機也很值得我們懷疑。
謝邀。這個問題有「最」字,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也不是現代科學,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就說一些吧。
在野史沒成為緋聞八卦之前,正史總體上比野史真實。但正史是官家修史,立場、褒貶,材料取捨未必客觀。清代發生明史案,從中可見官方粉飾歪曲的力量是多麼強大。
先秦的史官很有氣節,不懼君王屠刀,史書正實性高。但秦始皇焚書坑儒,很多史實隨史書付之一炬。還好,天不絕人,古墓里發現了先秦史書,被命名為《竹書紀年》。《竹書紀年》與司馬遷的《史記》有不少矛盾之處。
我認為《史記》中最荒誕的是劉邦的出身。為神話劉邦,司馬遷把劉邦寫成龍種。龍給劉邦父親劉太公戴綠帽子這事,司馬遷寫得有聲有色,很有畫面感。
司馬遷神話劉邦,不是他個人自願這樣,而是為了《史記》的存活,和他甘受腐刑一樣,都是無奈。《史記》里司馬遷寫《陳涉世家》,讓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司馬遷不相信王侯有種,卻寫劉邦是龍種,為什麼?討好一下,讓我把《史記》寫完吧!
覺得太史公蠻不容易的,真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推薦閱讀:
※安納托利·福緬科《中國偽史考》01 俄文
※也談義縣站建築年代
※日本是如何向北擴張,並與俄羅斯鬧僵的?
※400萬平方公里土地,因為這個原因,俄羅斯說不要就不要了
※《南明史》- 第九章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