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感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安全感屬於個體內在的一種感知感受,它屬於高層次的、內在的一種精神需求。各個流派的心理學家對安全缺失感產生原因的解讀各不相同。弗洛伊德認為由於個體幼年時期某種慾望得到了不得當的控制而產生的情感影響,將導致個體成年後產生焦慮、衝突等不安全感;人本主義認為,個體由於成年愈加獨立而與父母之間的聯繫降低是導致安全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埃里克森認為,嬰兒時期的發展任務為建立信任與不信任,如果個體在這一時期沒有得到較好的照顧,將會影響個體安全感的產生;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安全感的需求是個體在滿足了基本需求後產生的高級需要,它是決定個體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安全感強的人具有較高的接納性和自我認同感。
我以上理論的羅列中,我們不難看出,安全感缺乏大多與兒童幼年時期的經歷相關,例如:家庭氛圍、人際關係等。當然在成長的過程中外界的影響佔有一定的原因,例如:學習中的的學習狀態、老師的態度等等。
我們既然無法時光穿梭會過去,那麼如何增加安全感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首先擺平心態,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失敗和成功也總是相互依存的,我們要明白生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確定和高低反覆的現象,以平常心面對接受好的,也要學會接受不好的。其次,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在產生情緒波動時,要學會表達,勇敢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記住:你比你想像中的更加美好!
大概小時候缺乏父母關愛,長大或多或少都會缺乏安全感吧,只不過有些人自我調節能力很好,會給自己安全感,而有些人可能到30歲,40歲,也都和之前一樣。
缺乏安全感,想要依靠身邊親近的人。有時候甚至冒出來一些奇怪的想法想吸引大家的注意,企圖用這樣的方式得到關懷,是發自內心的關懷,而不是可憐。
自己走夜路的時候在想,如果晚回去幾個小時,會不會有人想起來問一問我是不是到家了。很害怕自己剩一個人的時候,身邊誰都不在,也聯繫不到。害怕做噩夢。有時候發獃時候會想到親近的人離自己遠去,害怕的心裡會讓鼻子一酸,然後強迫自己不要亂想,珍惜現在。
當身邊有男/女朋友時,會很依賴,把對方當作自己能量的源泉,生活的重心也逐漸偏移。雖然時常會想自己是不是太過依靠對方,而可以抑制著自己的想法,但仍然享受著現在的一切,害怕會有很大的變化,不敢想像失去對方後,自己應該如何生活。
最近剛好看了一個關於這方面的小短片。
講述的一個小孩子帶著父母的期盼而出生成長,但是當孩子開始對環境產生記憶的時候,印象中父母都是忙於工作而對自己不管不顧。而作為一個不能習慣孤獨的小孩子,又會怎樣度過對他來說漫長的一天,又會經歷一個怎樣的成長過程呢?
或許你小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被父母丟在家裡,打發著時間,想要過的快一點在快一點,趴在門上聽著走廊裡面的腳步聲忽近忽遠。
是不是也經常會在腦海裡面想著那些可怕的事情,覺得自己愈發的幼小可憐又無助而哭出來,是不是也幻想過哪怕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也會有個陪伴,是不是也幻想過如果我的玩具會說話就好了。
懼怕孤獨缺乏安全感的你會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嗎?爸爸媽媽又是怎麼樣理解的呢?甚至你是否做出一些能吸引他們目光的事情…..
《男孩薩尼》
選送院校: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
A站UP主: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安全需要主導著人格的發展。
缺乏安全感的人,大多是由於兒童早期,父母(特別是母親)與孩子沒能建立好良好的依附關係。
在兒童早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內部出現爭吵,打架、夫妻分居、離婚或死亡。可能會使孩子感到特別的緊張與恐懼;另外,父母發怒,懲罰恐嚇孩子、嚴厲斥責、羞辱孩子、對孩子推推拉拉、虐待或施以體罰等,往往會引起孩子的緊張恐懼感。這種恐懼就某些孩子來說,也可以說是失去父母之愛的恐懼。 由於父母(或養育人)的這種行為,對那些完全被拋棄的孩子來說,他們之所以還依戀這些不喜歡的父母(或養育人),那是因為孩子只是為了純粹的在尋找安全感保護自己,而並不是由於希望得到愛。
嚴重缺乏安全感的人,成年之後容易患上神經症;當然一部分兒童也不例外。
患有神經症的人,安全需要依然主導著他們的人格發展,表現為神經質地,強迫性地避免與接受新的經驗,要求有次序的,固定的行為。
比如,他們可能要求自己不出差錯的鋪床,沒有一點褶皺;在日常活動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動作,睡前要按一定程序脫衣,脫鞋,並按固定的規律放置,否則感到不安。
兒童對安全的需要也尤為突出,可預測的未來以及井然有序的生活,會給他們的安全感,而太多的自由會使他們茫然恐懼緊張不安。
雖然對於心理健康的成人來講,安全需要以不是主導他們行為和人格的動力,但是安全需要依然會影響著他們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會選擇可遇見的事情,更傾向於保持次序免於混亂,以及為什麼我們已經有了房子而還要買房;不停的往銀行里存錢;以及不惜一切代價的去考公務員。
這一切都是為了尋找穩定;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尋求一種安全感。感謝悟空問答邀請。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支撐起生命和心理健康。擁有它的人,主觀滿意度高,樂觀自信。缺乏它的人,生活滿意度低,焦慮恐懼。
看一下以下10條內容,你符合幾條:
1.睡覺習慣抱東西,或者蜷縮著睡。
2.吃很多或者不吃,喜食甜食。
3.念舊,抱臂,莫名其妙的孤單。
4.開燈睡覺,怕黑,莫名的恐懼感。
5.喜歡有口袋的衣服,穿沒有口袋的衣服,不知道手往哪放。
6.不愛說話,但有時卻能夠滔滔不絕的講話。
7.喜歡角落和窗戶邊。
8.喜歡抱抱或者握手等此類肢體接觸。
9.喜歡聽到對方的甜言蜜語,同時又懷疑。
10.喜歡聽歌,越悲傷卻越愛聽悲傷的歌。
如果你符合其中的3條以下,你屬於輕度安全缺乏;
3到5條你屬於中度安全感缺乏;
5條以上你屬於重度安全感缺乏。
安全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上帝的禮物」,而需要在後天慢慢培養。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有下面一些經歷。
1、家庭氛圍差。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認為,六至二十四個月的嬰幼兒與父母的關係決定其成年後的安全感。假如得不到母親的悉心照料、需要得不到滿足、啼哭無法得到回應,孩子就難以產生基本的信任感。兒童時期,如果父母經常爭吵、情緒陰晴不定、教育方式粗暴等,孩子的心靈長期被緊張、恐懼、不安折磨著,久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2、曾被傷害過。比如,有過失戀經歷的人可能會在下一段戀情中疑神疑鬼。曾經歷過貧窮的人可能會對金錢的匱乏心有餘悸,進而不擇手段地「撈錢」。曾在深夜被暴徒襲擊過的人可能對黑暗產生恐懼。還有人總被批評、否定,容易缺乏自信,於是會對未來充滿焦慮,凡事希望穩妥保險,害怕生活失控。
儘管安全感更多是自己的事兒,但有一些人和事容易讓人感到不安全。首先,一個熟悉的人,言行與往常不一致,比如性格溫順的同事突然暴跳如雷,原本如膠似漆的戀愛對象突然不冷不熱等。其次,言行舉止與眾不同的人,比如表情陰冷、成天不說話、愛穿奇裝異服者,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表現容易給大家帶來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感僅次於食物、空氣、水等維持生命的需要。缺乏安全感的人就像無本之木,難以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很難用心生活。因此,既然安全感丟失了,就要努力把它找回來。
第一,正確認識自我,提升自信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佔據著最穩固的資源,但一定擁有這樣的天賦——「不在乎有的,不惦記沒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強扭的。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萬一什麼都不是了也無所謂。」
第二,別胡思亂想。缺乏安全感其實是種「放大心理」,把自己的負擔、痛苦放大。我們要學會享受過程,而非一味擔憂結果。當出現不安全感時,嘗試做積極的歸因。比如打電話給朋友,對方沒有接,不要認為他不在乎自己,人家可能就是在開會。
第三,多交朋友,提高社會支持系統。最好的保險不是存款,而是有幾個真心實意地好朋友。良好的人際關係能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與滿足,還能在困難時幫助自己。同時,助人行為可以改善焦慮情緒。
當一個人缺乏自強、自信、自立、自主、自持、自傲 的意志 時,就會產生 「缺乏安全感" 的心理。這類人 的表現,大多自卑,輕視自已,總認為自己的各方面遠遠不如他人!自暴自棄`悲觀失望,自慚形穢,自怨自艾,自控能力差,自感無助 孤獨,對前途喪失信心,常常自愧自己的處境(或自己的身體,或自己的相貌,或自已的年齡,或自己文憑,或自己的工作,或自己的經濟,或自己的父母,或自己的家庭背景……等),遠遠劣於他人!他們意氣低沉,愁苦自悲。甚至對於自己的工作、自已生活、自己的配偶…等等 ,都缺乏安全感!覺得沒有安穩的保障!對未來充滿迷茫!//這些人,我覺得 : 其頭腦應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抬起頭`挺起胸,增強自信心,增強自己鋼鐵意志 、和頑強拼搏的毅力!認清祖國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不怕犧牲`艱苦奮鬥的精神,瞄準目標、勇敢前進!我認為 : 其固有的危機感 和不安全感 都會煙消灰滅!蕩然無存! // 古語道:「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無懼必然生「勇"!有勇必有「成效「、有成效 則汗水必生「佳果" !那麼,面前必會出現光明的曙光!
害怕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所以什麼思緒都放在心裡。
怕被拒絕,怕失望,怕受傷,再怎麼想念,也不會主動聯繫別人。
說好聽點,是克制,說不好聽點,是自卑。
心裡情緒爆棚,也會克制自己,寧願眼睜睜地看著它失去也不主動爭取。
這種心理,就是自卑感在作祟。
有的人外表大大咧咧,為人也樂觀上進。
但內心敏感而且脆弱,並且習慣自我保護。
我對人好,就希望別人也能夠回饋同樣的好。
如果別人回報給我的是傷害,那麼一兩次之後,我就會克制住自己。
就算心裡再怎麼翻山倒海,也不會主動去聯繫對方。
害怕自己付出的沒有任何回報,膽小,怕受傷,所以變得更加克制自己。
以上種種,說到底就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體現,讓你凡事往最壞的方向去想。
不自信也變成了一種常態。
願你…只要夠獨立,就不會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是一種無助、失望、非常孤獨的心理狀態。當一切都嘗試過,無一可做依靠,且無一支援,處於惶惶不可終日之中,感覺危機四伏,被恐懼籠罩。
這類人不知法律可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當有人予以點明並開導,避免悲劇發生。別因善小而不為啊!阿彌陀佛!
孩子在0-3歲的階段,養育人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和愛,孩子能夠很好的和養育人建立起來親密的、安全的養育關係,這樣的孩子容易建立起很好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日後很多品質的基礎:自尊、自信、獨立、探索精神等等。舉一個通俗的例子,安全感十足的孩子倒下的時候不會很害怕,因為他知道後面有一雙溫暖的手在扶著他。那種踏實的感覺會給他帶來很多幸福感。
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自己就是自己的加油站。基本養育人的雙手不能再扶著他了,但是他內心依然有很多能量。
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一群人走路我總喜歡走在最後、喜歡坐在靠牆或靠窗的位置、不敢在公眾場合說話、害怕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地位……
我認為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是在生活點滴中慢慢積累而成的,小時候,我和堂哥一起由爺爺奶奶帶,堂哥總是搶我的玩具,我便總是因此嚎啕大哭,感覺生活沒有安全感。再加上我的性格較為溫順,上學時也常常被調皮的同學欺負,也就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形容沒有安全感這種心理,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心理不斷變得更強大,你不勇敢,誰來替你堅強?
什麼樣的人才會缺乏安全感呢?一是孤獨寂寞的人,沒有朋友,和周圍人群脫軌,總是獨來獨往,遇事找不到知心朋友幫助,就會惶恐 ,缺乏安全感。二是不自信的人,感覺自己什麼事也做不好,對自己沒有信心,又總是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整日惶恐不安,心裡不踏實,缺乏安全感。三是做了壞事的人,總是害怕東窗事發,整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凡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話說錯了!總而言之,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自尊心特強,死要面子活受罪,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這樣的人最缺少的就是家庭的溫暖,朋友的關心,一種關愛的眼神,一個善意的微笑!所以我們大家都不要唾棄那些喜歡孤獨的人,要用溫暖的心去拉一下那孤獨的手,讓他們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別與社會脫軌,別做傻事!
推薦閱讀:
※金鐘鉉身邊的人為什麼沒有發現他的抑鬱心理?
※作為一個同性戀,不知同胞們可否在這個問題下聊一聊自己的故事?
※身為醫生的癌症病人家屬該如何調整心理。?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