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四書五經」開篇第一句都是什麼蘊含什麼哲理嗎?


《四書五經》是孔孟之道的經典。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思想哲學的源頭。「四書」指的是:《大學》、《論語》、《中庸》、《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兩者合起來就是《四書五經》,有時也泛指儒家的經典著作。

《論語》開篇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習過的知識,適當時期要溫習,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來訪,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不會生氣發怒,不也是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嗎?

三句話,談了三個哲理。

笫一句說明:"學"與"習"的哲理。即,要真正學好知識,就必須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適時的進行複習。

第二句說明:與朋友交往的哲理。即,與好朋友交往,既能增進友誼,又能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三句闡明做人的態度:不知者不怨,也就是做人,一定要寬以待人。

三句話,說明做學問,交朋友,做人的道理。也是傳統理學大師,闡述這三個問題的根本依據。

【註:亦:就是。說:古代說通悅。快樂。慍:生氣,發怒。】


四書五經: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四書開篇

1、《論語》開篇——修養法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孟子》開篇——處世法則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3、《大學》開篇——修身法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4、《中庸》開篇——天人法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五經開篇

1、《詩經》開篇——性情法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尚書》開篇——政治法則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3、《禮記》開篇——教養法則

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

4、《易經》開篇——人生法則

元亨利貞。

5、《春秋》開篇——歷史法則

元年春王正月。


四書開篇

《論語》開篇——修養法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孟子》開篇——處世法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大學》開篇——修身法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庸》開篇——天人法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五經開篇

《詩經》開篇——性情法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書》開篇——政治法則。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禮記》開篇——教養法則。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

《易經》開篇——人生法則。元亨利貞。

《春秋》開篇——歷史法則。元年春王正月。

「四書五經」的開篇,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提出的都是中國文化的根本命題,提供的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最高依止,乃真正的精華所在。所謂開宗明義,四書五經的開篇,都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一書的主旨,足以稱一書的精華,也是中國文化的精華。無論對於讀經典還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都尤其值得重視。所謂經典,越看似平凡的地方,往往越不平凡。


儒家經典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四書五經」。四書是指《大學》、《中庸》、巜論語》、巜孟子》,四書叫法起於宋朝理學大師朱熹,原來巜大學》、巜中庸》是五經之一巜禮記》中的兩篇文章,因其為孔子傳人的作品,為了研究儒學方便,便單列出來一起刊印發行,總體稱之為四書。五經稱呼起原於漢武帝時期,是《詩經》、巜尚書》、《易經》、《禮記》、巜春秋》合稱。

《論語》開頭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開頭兩個字是每一篇的題目,也是論語的點睛之筆!學習(孔子講的學一般是指學習做人、處世、完善自己的學問,而不是我們一般意義的學習技能)如果經常性的去思考、去領悟、去感受、去體驗不是非常快樂的嗎?有朋友(這個朋友是指志同道合的老師、同學、學生、賢者)老遠來看訪,不是很高興的嗎?別人不理解你的學說,你不討厭別人,不也是君子行為嗎?巜論語》開頭三句話字面上看很簡單,但因為時代的變遷和宋理學的註解,誤會很多。理解這三句話關鍵在幾個字怎麼理解。「學」不是今天的學技能,而是學習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習」不是複習、重複,重點是思考、研究、探索,如果說在探索過程中明白了好些道理,確實是件快樂的事。「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不是今天所謂的酒肉朋友。「知」不是知道而是「智」,是認可、認同、理解,「慍」是討厭,這幾個關鍵字理解了,開頭篇基本就明白了。

巜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成為大人的學問(大學這篇文章所要講的)是,在於發揚光大光明正大的行為(品德),在於使人們不斷革新、不斷發展(認識),在於止於完美的德行。《大學》的開頭提出了儒學的三綱,是儒家思想的總綱,要正確理解三綱,需要明白的幾個關鍵字。大學:成為大人的學問,何謂大人,巜易經》上說「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指品德智慧傑出者,並不是程朱理學的年齡上區分的或當一定官職的。「第一個明」是動詞,發揚光大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形容詞,說明德,正大光明的意思。「親」有兩種解,一種是通假字「新」,革新,另一種是親近,都是動詞。「至」達到的意思,要注意「止」於至善。

《孟子》首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己矣。解釋過來就是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有仁義就可以了。這是孟子見梁惠王時說的一段話。仁義道德是儒學的宗旨,開頭就提出了仁義就可以了。

巜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命」是指自身無法改變出生就賦於的,天命就是上天賦於心自然屬性,「率」是順其自然。全句的解釋就是上天付於人的屬性就是人的性,自然依據人的性行事就是道,按照道的原則修練叫做道。開頭解釋性、道、教,主要是為了引出主題中庸。強調道法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天人合一。

巜詩經》首句。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的是自然的情素,追求美好是人的自然天性。重點寫一個誠。文字簡潔直白,簡單但理天然誠肯。

巜尚書》首句。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巜堯典》。理解這一句的幾個關鍵詞:「聰明」不是現在說的人聰明不聰明的意思,聽遠為聰,見微為明,指視覺和聽覺,對象是帝堯聖人,觀察仔細,撐握全局,兼知天下事。「文」經天緯地,就是胸懷天下,治理社會。「思」思想、想法、計策、方法。「光」充滿之意,「宅」擁有的意思。全句意思是:昔日堯在位稱帝之時,耳聰目明,治理天下有辦法,他的形象深得天下。要退休時,將天下讓位給虞舜,(當時的人根據這一情況)寫了巜堯典》。這句主要說了能者居之,聖王之道也。

《易經》首句。元亨利貞。巜易經》開頭篇字數最少,也是一般人最難理解的。其是易徑首卦「乾」卦的卦詞。元亨利貞是天所具備的四種屬性,投射到大地上表現為春夏秋冬四時。「元」是元始,孕育、推動事物的源泉,萬事萬物從元開始。「亨」是通暢、成長、變化,因通而變,「利」者利益、獲取、收穫。「貞」者固也、不變。元亨利貞,天之四性,春夏秋冬,地之四時,人之四德。生髮,變化,收穫,不變如此循環往複無窮無盡。乾道是要人們尊循天道法則,順應自然規律做事。

巜禮記》首句。勿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禮記是禮儀之經,開篇提出了個人對禮的修練的基本要求。人要有敬畏之心,敬不是迷信,今人好多把祭祀等認為是迷信,這是不對的。因為有貢獻我們懷念而學習之,沒有敬仰之心談何崇尚、談何道德。敬天是敬天道之規律,促使我們按天道規律辦事。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做到禮,要敬天、敬地、敬先賢、敬長輩、敬自己。「儼」是形容詞,非常自尊自重地管理自己。全句話的意思是人不能不有敬畏之心,管理自己要象思考時的樣子一樣端正莊嚴,講話要安定祥和明白,這樣才能讓人們認可。其實和「慎獨」有異曲同工之妙。

《春秋》首句。「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指魯隱公元年,春秋是魯國的史學者編寫的,所以以魯國記。「春」是一年之始,「王」指周文王。記事的起點時間,話很簡潔但文字中流露出了中國人的民族大義,天下一統的思想。

四書五經是儒學經典。不同人、不同時代、同一個人不同認識階段都有不同的理解,只要我們時習之,都有不同的收穫,為此不亦樂乎!


四書五經開篇就提出做人的三個基本要素:學習、交友、寬容。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要堅持不懈,對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去溫習,達到融化貫通,不是一件高興的事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於來自五湖四海而志同道合的朋友,應當盛情接待,同朋友談論,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不知或無意間冒犯了你的人,不發怒應包容海涵,說者無罪,聞者足戒,這才是大丈夫真君子。


「四書五經」的開篇,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提出的都是中國文化的根本命題,提供的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最高依止,乃真正的精華所在。

"四書"之開篇

一、巜論語》開篇一一修養法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反映出孔子做事做人的態度,當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以及孔夫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二、《孟子》開篇一一處世法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開口就問你奔波千里而來,可以對我的國家有什麼利處?孟子則開口就回答了這一句。簡單的一句,提出的卻是儒家的重大命題,乃至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重大命題——要仁義,還是利益?這是一道難度極大的選擇題,以至於幾千年來,沒有幾個人能真正選好。所以「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的輪迴才不斷上演。老子的那句話如同預言也如同註解——「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人在局中迷的太久,陷的太深,也終究會遭遇「價值」二字的逼問。這個時候,我們只能回到源頭去尋找,註定要回到先賢所安立的起點,重新抉擇。

三、《大學》開篇一一修身法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所謂「大學「,大人之學。研習大學,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開啟光明大道的修行。三綱領,就是三項總要求。

「止於至善」,達到最好的完美境界,這是「明明德」和「親民」的目標。完美和極致註定只是一個理想,永遠不可能達到,所以君子修行、大道之行永無停歇。雖無止境,你卻實現了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四、《中庸》開篇——天人法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錢穆說:天命所與你的,就是人之稟賦,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這就在人之內有了一份天,即是說人生之內就見有天命,這不就是通天人了嗎?「率性之謂道」。因為人負天命,所以遵循天性,便是人生大道、自然大道。合乎人性,都是道;違背人性,就非道。太多人卻早已忘了自己的天性是什麼。「修道之謂教」。上天賦給人善良的本性,順此發展,擇善而秉持,在實際生活中修養及印證,將一切蔽障完全除盡,恢複本來的光明正大,這就叫做「教」。守得住性,把得住道,做得成教,就是那條天人合一之路。"五經"之開篇

五、《詩經》開篇——性情法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開篇便是《關雎》,寫的是男女之情,充滿了真摯和純粹。真摯和純粹則正是整部《詩經》最重要和珍貴的東西,無論所寫所唱的是何種情愫。所以《論語》中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莊子》中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思無邪」正是那種精誠之至,所以才那樣動人。很多人以為這是藝術的,其實更是哲學的,因為它為我們指出了那個最核心的東西——誠。誠於自己,就是純粹;誠於他人,就是真摯。自誠誠他,就是直道而行的真人。

六、《尚書》開篇——政治法則「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作為上古歷史文獻,《尚書》開篇所說就是堯舜禪讓之事。這是一個偉大的寓言,隱喻著中國政治的最高理想——聖王政治。何為聖王政治?內核不過就是十六個字:能者居之,以德服之;天下為公,世界大同。

七、《禮記》開篇——教養法則「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禮記》是禮儀之書,禮儀關乎的則是教養。一個人是否有教養,體現在他的精神面貌和言行舉止。《禮記》開篇這九個字,所說的正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他的整體狀態和表現——待人恭敬有禮,態度端正穩重,言語溫和沉靜。外教養,內修養。有修養的人發之於外,就是言行舉止的教養;言行舉止往有教養上靠,熏陶的就是自己的修養。這需要從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去做。《禮記》開篇九個字,給出的則是大方向。

八、《易經》開篇——人生法則 「元亨利貞。」《易經》開篇是乾卦,乾卦卦辭是「元亨利貞」。對中國文化的最高概括是「道德」二字,「元亨利貞」則同時包含大道至德。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剛健,人道進取,便是其中大道。乾卦文言傳說:元,眾善之首;亨,美的會合;利,義的體現;貞,做事的根本。元、亨、利、貞,是君子的四德。

九、《春秋》開篇——歷史法則「元年春王正月。」《春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自魯隱公元年開始,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2年間的史事。開篇第一句看上去只是簡單的編年紀事——魯隱公元年,春天,正月。背後內涵卻大有玄機,歷來眾說紛紜。

解釋《春秋》的「三傳」,只有《公羊傳》對這句話有解釋。就是在這段解釋中,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對中國歷史極為重要的概念——「大一統」。翻開中國歷史,「大一統」始終是最大的發展趨勢——春秋戰國統一於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統一於隋唐,之後的宋元明清都是大一統王朝,一直到今天的共和國。《三國演義》開篇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真是對中國歷史最好的概括,而「合」才是那個根本的動力所在。中國人骨子裡有著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情結,國家統一、和平安寧始終是中國人最深的願望。這一切的源頭,就在《春秋》開篇的六個字里。


「四書五經"開篇,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提出的都是中國文化的根本命題,提供的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最高依止,乃真正的精華所在。一、「四書」開篇1、《論語》開篇一一修養法則。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南宋著名哲學家(朱熹)對此文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因爲這平實的幾句話的真正修養。人的自我超越與世間修行,都要以此爲基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既是講學習之道一一經常溫習、反覆琢磨、嚼爛吃透,是學有所得、內化於心的不二法門。延伸到做人則就是經常自省和反思,正是不可或缺的修養之法,乃慎獨的基本功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最直接是説君子之交,以心相交而不是以利相交,才能長存心中,不想起卻從不忘記,在歲月中緩緩流淌成久遠。延而廣之,這更是一種與人爲善的態度,對人與人之間和諧的追求,四海之內皆兄弟,不論相隔多遠、關系親疏,見了來了,都是好友親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也不簡單,關鍵在"不知"二字上。可以理解爲無心一一冒犯和傷害如果是無心的,便不必生氣,這是寬容;也可以理解爲無知一一世間種種人的不堪,説到底都是因爲不明大道,智慧和境界不夠,自己也受著其中的苦,其實都是可憐的,若生氣只能説明自己也是這樣的層次,真正的君子只會悲憫,這是慈悲。清代學者(胡文英)説莊子:「開口就説及要緊的話,人往往竟當作沒要緊著。」孔子,何嘗不是這樣。2、《孟子》開篇一一處世法則。王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己矣。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開口就問你奔波千里而來,可以對我的國家有什麽利處?孟子則開口就回答了這一句。簡單的一句,提出的卻是儒家的重大命題,乃至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重大命題一一要仁義,還是利益?這是一道難度極大的選擇題,以至於幾千年來,沒有幾個人能真正選好。所以「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的輪迴才不斷上演。老子那句話如同預言也如同註解一一"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爲什麽而出發。人在局中迷的大久,陷的大深,也終究會遭遇「價值」二字的逼問。這個時侯,我們只能回到源頭去尋找,註定要回到先賢所安立的起點,重新抉擇。3、《大學》開篇一一修身法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開篇的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也是真正之修身的三個主要過程。所謂「大學",大人之學。研習大學,意味著心理成入的開始,開啟光明大道的修行。三綱領,就是三項總要求。「明明德」,張揚內心的光明品性。」人之初,性本善」人心本來光明。守住或回到這種光明,是修身的真正開始。「親民」通"新民」,意爲不斷改故有新、自我求新,在修身就是棄舊圖新、棄惡從善,這是"明明德」的方式,人要通過更新自我,刷新成就,去成爲更好的自己。"止於至善」,達到最好的完美境界,這是「明明德"和"親民"的目標。完美和極致註定只是一個理想,永遠不能達到,所以君子修行、大道之行永無停歇。雖無止境,你卻實現了不斷成爲更好的自己。「明明德」是內心源點,"親民"是努力過程,"止於至善"是方向的燈塔。這是唯一的光明正道,而走在這條路上,本身就是一種圓滿。4《中庸》開篇一一天人法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北宋(楊時)説,這是全篇的要領。南懷瑾説,這三句話是影響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最大的東西。《中庸》高深,開篇三句説的更是大本大源。"天命之謂性"。(錢穆)説:天命所與你的,就是人之稟賦,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這就在人之內有了一份天,即是説人生之內就見有天命,這不就是通天人嗎?"率性之謂道」。因爲人負天命,所以遵循天性,便是人生大道、自然大道。合乎人性,都是道;違背人性,就非道。太多人卻早己忘了自己的天性是什麽。"修道之謂教"。上天賦給人善良的本性,順此發展,擇善而秉持,在實際生活中修養及印証,將一切蔽障完全除盡,恢複本來的光明正大,這就叫做"教」。守得住性,把得住道,做得成教,就是那條天人合一之路。二「五經」開篇1、《詩經》開篇一一性情法則。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開篇便是《關睢》,寫的是男女之情,充滿了真摯和純粹。真摯和純粹則正是整部《詩經》最重要和珍貴的東西,無記所寫所唱的是何種情緣。所以《論語》中孔子説:「《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莊子》中説;"真者,精一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很多人以爲這是藝術的,其實更是哲學的,因爲它為我們指出了那個最核心的東西一一誠。誠於自己,就是純粹;誠於他人,就是真摯。自誠誠他,就是直道而行的真人。將這種藝術性和哲學性融合的最好的四個字,正是「不忘初心"。而最終,我們的思都邪了,我們的人都假了。赤子之心,赤誠爲人。這就是最好的性情。2《尚書》開篇一一政治法則。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曲》。作爲上古歷史文獻,《尚書》開篇所説就是堯舜禪讓之事。這是一個偉大的寓言,隱喻著中國政治的最高理想一一聖王政治。何爲聖王政治?內核不過就是十六個字能者星之,以德服之;天下爲公,世界大同。孔子每每回望那個聖王時代,老子也夢想回到曾經的結繩記事之時。有個詞叫「人心不古"。不古的事情,其實己經太多太多。3、《禮記》開篇一一教養法則。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禮記》是禮儀之書。禮儀關乎的則是教養。一個人是否有教養,體現在他的精神面貌和言行舉止。《禮記》開篇這九個體現狀態和表現一一待人恭敬有禮,態態端正穩重,言語溫和沉靜。外教養,內修養。有修養的人發之於外,就是言行舉止的教養;言行舉止往有教養上靠,熏陶的就是自己的修養。這需要從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去做。《禮記》開篇九個字,給出的則是大方向。4、《易經》開篇一一人生法則。元亨利貞。《易經》開篇是乾卦,乾卦卦辭是"元亨利貞"。對中國文化的最高概括是"道德"二字,"元亨利貞」則同時包含大道至德。乾卦文言傳説:元,眾善之首;亨,美的會合;利,義的表現;貞,做事的根本。元、亨、利、貞、是君子的四德。君子得此大道與四德,元、亨、利、貞便正是人生成功的四個階段一一合於善,是最好的開始;集合美,路就亨通;講究義,就能得利;保持這些,事業就能穩固。《易經》以乾坤兩卦爲基礎和終極,而乾卦居於開始。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分量,開篇四個字,己足以証明。5、《春秋》開篇一一歷史法則。元年春壬正月。《春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自魯隱公元年開始,記載了從公元前772年至前481年共242年間的史事。開篇第一句看上去只是簡單的編年紀事一一魯隱公元年,春天,正月。背後內涵卻大有玄機,歷來眾説紛紜。解釋《春秋》的「三傳",只有《公羊傳》對這句話有解釋。就是這段解釋中,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對華夏歷史極爲重要的概念一一「大一統」。翻開中國歷史,"大一統"始終是最大的發展趨勢一一春秋戰國統一於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統一於隋唐,之後的宋元明清都是大一統王朝,一直到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國演義》一開篇「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真是對華夏歷史最好的概括,而「合"才是那個根本的動力所在。中國人骨子裡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情結,國家統一、和平安寧始終是中國人最深的願望。這一切的源頭,就在《春秋》開篇的六個字里。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這千牛筆法又被稱爲一一微言大義。所謂開宗所義,四書五經的開篇,都在很大程度上説明了一書的主旨,足以稱一書的精華。也是中國文化的精華。無論對於讀經典還是學習華夏傳統文化,都尤其值得重視。所請經典,越看似平凡的地方,往往越不平凡。


《論語》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幾句話相信大家都特別的熟悉,學習要時時溫習,這是學習之道;有朋友自遠方來,很高興,這是待人之道;別人不知道而冒犯了你,所謂不知者無罪,這是為人處世之道。《論語》開篇三句,就是一生的道理!

《孟子》開開篇第一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凡事不是只看是否有利可圖,除卻名利之外,還有仁義可求!

《大學》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這,「大學」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高等學校教育的大學,這裡的「大學」說的是「成人之學」、「大人之學」,學習是心理成長的開始,在於明理,在於革故鼎新,在於不斷追求完美!學無止境!

《中庸》開篇第一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句話是說,天命賦予人人性,我們要堅守「人性」,遵從「天性」即自然之道,擇善秉持,將之運用於生活中,堅守本性。

《詩經》開篇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開篇是《關雎》千古流傳的句子,講的是人的性情,每個人都嚮往並追求美好的事物。

《尚書》開篇第一句:夕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這裡講的是堯舜禪位之事,選賢舉能,能者居之。

《禮記》開篇第一句: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這說的是教養問題,外教養,內修養。

《易經》開篇第一句:元享利貞。這是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元是眾善之首,享是美的會合,利是義之根本,貞是做事之根本。「元享利貞」是君子四德的體現。

《春秋》開篇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春秋》是編年體史書,從魯隱公元年始記,直譯是:魯隱公元年,春天,正月。背後之事,眾說紛紜。國家安寧,和平統一是人民的願望。這是所謂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謝邀,如果講中國的文藝復興,以什麼為楷模,自然是先秦諸子,而諸子之中,首推儒道兩家,五經為遠古經典,體例不同,篇幅所限,這裡不表。四書是儒家專門著作,講究開宗明義,這裡重點談一下對開篇的個人感想。

四書按朱熹的排序為《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個排法也是有講究的。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朱熹專門拿出來單獨成篇,並放在四書之首,其理由是,"此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也就是大學的精髓是孔子的思想,是初學儒家思想的入門指南,所以放在最前面。《大學》包括經傳兩部分,經一章為孔子的語錄,傳十章為他的學生曾子的論述。

《大學》開篇:講了學習晉階的要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個開篇開宗明義講了成就大學的方法,首先這個"大學「與今天教育機構的」大學"不是一回事,有人譯為"太學",就是誤讀,我認為譯作"學做一個大寫的人"或者"大的學問"比較合適。怎樣才能成為"大寫的人」呢?兩條,一是明明德,指個人修養,也就是做到彰顯天下人共同認可的社會道德價值。前一個明,作動詞,彰顯。後一個明,形容詞作定語,指」共同認可的"。二是親民。這個親是個使動詞,就是讓老百姓感到親近,受老百姓擁戴。怎樣做到這兩條呢?關鍵在"止於至善」,通俗講就是確定崇高的人生理想。有了理想信念,人才會堅定人生目標,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心才會安靜下來,心安靜下來才會堅持不懈,堅持不懈才會周密思考,周密思考才會有所收穫。

《論語》大家都熟,孔子的對話集。這本書是用來教化人的,所以開篇,就點明教化的境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段大家耳熟能詳,不贅述。著重強調一點就是做學問的境界,三句話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寒窗苦讀的階段,能找到恰當的時機實習檢驗一下,那是很爽的事情。學加習才能體會更深。第二階段,畢業後剛走上社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道而來,一起切磋學問技藝,超爽。相互砥礪,進步更快。第三階段,學業已成,成竹在胸。但得不到人事部主任的賞識,這感覺肯定不爽,但不至於惱怒到罵別人狗眼,或罵自己學了堆垃圾,而應不惱不躁,以待來時,這就是境界,君子就是其標準。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揚棄者,說到揚主要是弘揚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說到棄主要是拋棄了孔子恪守的禮,這是時代決定的,孔子生活在春秋中後期,克己復禮還有一線希望。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沒人守禮,皆在追逐利益,所以《孟子》的開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是很善於雄辯的,開篇就以對話的形式,把梁惠王拋出的利,引導到自己要弘揚的仁義上來,論證的關鍵就是君王最忌諱的事,弒君。舉國上下皆逐利,都想以小搏大,空手套白狼,最後危害的是國家 國危則君亡。因此,君主最大的利益是維護國家的安定,而安定之道,就是弘揚仁義,國民懂仁就不會背叛自己的親人,國民知義就不會拋棄自己的國君。所以作為君主就不要談利益,只需要談仁義就夠了。孟子夠牛吧,先把價值觀給扭過來。

《中庸》是四書的最後一篇,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因關乎儒家學習的心法,受到歷代碩儒的推崇,朱熹專門把它擰出來獨立成篇,以與前面的《大學》相呼應。據說這篇文章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孔汲)所寫,這子思的門人(嫡傳弟子)是孟子的老師。從這可以看出朱熹的講究,從學術淵源講,儒家創始人孔子,傳教於門人曾子(曾生),曾子是子思的老師,子思傳門人,門人教孟子,這就是正宗的道統。

《中庸》講儒家心法,所謂心法就是心得體會。儒家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都從修身開始,如何修身,《中庸》開篇講的就是這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一節影響很大,強調君子慎獨,就是一個人修身就要特別慎重的對待獨處時的言行,當面一套背後另搞一套的人遲早是會露餡的,所以君子不為。為什麼要慎獨呢?開篇三句話切中要領,自然賦予人類的本質稱為人性,這是第一句。遵從人性的健康發展就稱為人道,這是第二句。要保證人道健康發展的方法稱為教化,這是第三句。這三句話是遞進的,人之初性本善,講的是第一句。性相近,習相遠,講的是第二句。苟不教性乃遷,講的是第三句。因此,一個人生下來,一個好苗子,在自然的風雨中,要長大成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沿著健康發展的道路走,無時無刻不能走偏,特別是以為四下無人,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時候,越要警醒自己,這就是修身的第一要義,慎獨。

至於中庸的意思,朱熹強調不偏不倚依道而行,孔子用射箭來形容中庸之道,既不能太過又不能不及,可見做到中庸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做個縮頭烏龜就完事了。掌握中庸之道,最關鍵的是要認清道,沿著這條道須臾不離,不偏不倚的走下去,就是修身的全過程,至於道是什麼,盡在四書之中,其綱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也稱五常,時時以此要求自己,既不能太過,又不能不夠,很難吧,不難不足以為道,修行豈是易事。


謝謝邀請。四書五經開篇的第一句,基本都是提綱挈領綱,標誌了宗旨,顯示了核心要義,可以說是四書五經的點睛之筆。

《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孔子說「《詩經》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以雎鳩在河邊的叫聲,暗含男女之思的無邪純真自然。

《尚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描寫帝堯見微知著,明察秋毫經緯天地,方法得當,為天下所擁戴。

《易經》「元亨利貞」,乾卦的屬性,蘊含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道理。

《禮記》「勿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道出人要有敬畏之心,端莊嚴肅,安定祥和,如此才能讓民信任。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微言大義,一統思想。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說明學習的態度,那就是一個字「樂」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君子做學問的目的在於,明德,親民,至善。

《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說明王道的核心就是仁義。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解釋了,性、道、教。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天人合一。


推薦閱讀:

上聯:長夜戀春春無言,怎麼對下聯?
上聯:妙聯巧對樂賓朋,下聯怎麼對?
上聯:花台無半影,有哪些合適的下聯?
上聯:拖把,下聯?

TAG:哲學 | 詩經 | 讀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