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對聯有平仄的規則?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一副上好的、標準的楹聯模式。但不是真正的對聯,它只是框架,是模子。而實際對聯就象人身體一樣有血有肉、有情有義。題主的問的是對聯為什麼有平仄?而我不象某些人裝高雅而諱莫如深、貌博學而指東道西。真要他拿出點東東來,也只能作壁上觀。在這裡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說上幾句,難不成也能有個拋磚引玉之效:

一、楹聯平仄的珍貴性。楹聯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瑰寶之一,其特點除對仗工整、錯落有致外,還有最為獨特的抑揚頓挫,即平仄是也。而古楹聯的平仄又是驗證標準之一,誰都不能否定它在對聯的重要作用。只是古韻、近韻和現代語言的聲韻差異,幾千年的懸殊,任何人也不能混淆和抹去。更有我華夏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其語言聲韻差異,無不時時刻刻在侵擾著中華楹聯的特性之一一一平仄。

二、中華對聯的嚴謹性。對聯古稱桃符,有鎮鬼驅邪的作用,有企盼祥和的願景。所以,古人在寫對聯或神龕前都要凈身焚香,以示莊重。而當今印刷製品大有取代手寫對聯之趨勢,但仍然有尊崇文化,禮尚文人的氛圍,浸潤著中華大地,還是有不少人在繼承發揚著手寫對聯。讓手寫對聯的墨香,感染著祖國山山水水的喜慶節日和祝福門面。所以,對聯將永遠在神州各處,代代相傳,興盛不衰。

三、編撰對聯的繼承性。對聯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婦孺皆知的形式,更是知識分子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藝術。所以在撰寫對聯時,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斟酌推敲。此乃中華古文化中的文人相輕的具體表現,它不僅僅是輕視,而是拿出更有力佐證(作品)示人。也就是說:是騾子是馬拉出溜溜。不比不知道,一比方高低。在指手劃腳的同時,拿出更有力東東去折服別人才是。嘗若是噴子,倒還有情可原諒,因為不噴過不了日子。爾等乃某域大咖,其用心也就另當別論了。如若就事論事,對聯說聯。應該怎樣,不可如何?哪才真是高之高者也。

在我的認為和行為中,寫對聯必須先有意對,後整對,再才有絕對。意不對而平仄何用、詞不達而聲韻何存,也即是"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對聯中的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虛詞對虛詞,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等幾大要點弄明白,再把平仄、音節、字域搞清楚,也就是把對聯的基本知識用透徹,何愁不就一副好對聯呢?

淺見如是,望祈賜教!


蟹妖!

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能說清的,類似這種問題我也回答過幾次了,然並卵,不守規矩的依然層出不窮。對聯又稱楹聯,是我國一門古老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是詩詞的衍生品。詩詞在古時候是用來吟唱的,如果沒有平仄起伏的音節變化,吟唱起來就很拗口毫無美感。全仄聲讀起來像是吵架,全平聲讀起來像是呻吟。

雖然說規矩都是人定的,但無規矩不成方圓。你既然要把它冠以對聯的稱謂,就要盡量遵循它的規則,而不是顛而倒之混淆視聽,有些人偏偏愛濫竽充數湊熱鬧,不論出句對句一塌糊塗,完全依自己的感覺來。

就拿那些出題聯句來說,有些句本身就出的聲律紊亂庸俗不堪,而應答者卻有幾千人之多。而那些真正合轍依律,意境上佳的出句應對者卻寥寥無幾,這說明啥呢?我本人有時候也喜歡「戲對歪對」幾個,那是看到出題句本來就很滑稽搞笑,故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偶爾輕鬆一下也無傷大雅,若長此以往則不可取。

說到這又有人不高興了,他說只要意境好就得,有些對句平仄很好,但是意境不好啊!說實在的,你那並不是什麼意境好,而是把高雅的文字俗語化了,因為世上俗人多,大家也都喜歡通俗易懂的文字,他們更樂於接受你那所謂的「意境好」。真正意境好的句一般都孤獨寂寞曲高和寡!咱可能是「子非愚,焉知愚之樂」,就讓他們去樂吧!


此問大到要作一長文,考辨對聯文體發展源流,才可以完全說清楚。

這就像有人問足球場上比賽為什麼有那麼多規則一樣,要去探究足球的發展演變史。

挑簡單的說法,三國曹植的駢體文應是公認的對聯體始祖,發展至唐,唐代的律詩及之後的律賦,形成了很成熟的「對偶文體「,對聯只是這一文體的「外溢物「(洐生品)。經長期發展到了清代形成高潮期一一更嚴苛的規則、極廣大的應用市場(幾乎所有建築都必有的標配)。

現在的平仄規矩,基本遵循唐代人的發音(古韻),所以看到很多師友在對聯句時會強調下,某字古韻為「平「(仄)。在許多方言中,其發音與唐音近(如客家方言,閩南方言等),他們寫對聯只要用方言一念,平仄自明(常見老人們用方言「唱」古詩)。中國方言叢生,為推行平仄標準化,以便確立科舉考試行文的判卷標準,清代官方以《佩文詩韻》一書的規則做為了標準,沿用至今。

以上這些是硬知識,概述骨架而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了解更多「血肉」。

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幾個題外話。

古詩詞歷經唐宋巔峰,一路下行,至清代已無大建樹,但這一時期恰是楹聯的大發展期。上述的宅院應用需求造就了這個結果,但筆者認為這只是原因之一。楹聯的幾近嚴苛的形式感,在情懷稀薄,思想日益僵化的清代,確是文人們可以反覆咀嚼把玩的「精細活」。我們從明式傢俱和清代傢俱的審美對照中也不難看出這種變化,明式從簡,清式精雕細啄。從繪畫或其它藝術形式上,都可以明顯的看到這種「清」味。藝術家的注意力已經從關注內心外移到關注外在形式,從關注人移向了物。

(明式椅)

(清式椅)

時至今日,清代確立的對聯規則,有如一副叮噹作響的鐐銬(詩人聞一多說過:詩歌就是戴著鐐銬的舞蹈),在這個形式中我們還可以再安放進多少自由的情懷和人文的溫情?很希望有師友可以一起探討。

作為常上悟空問答對句的古菁,看到了師友們許多優秀對句(學習了),也看到許多友友將對偶句理解為對「意」,只管將字數湊齊,意思接近,不論詞性,平仄更不計較,但絲毫不影響點贊的拇指數與叫好聲。這種現象令許多老師心懷焦慮,疑惑,又無可奈何。

個人覺得大可不必太在意。尤其在網路時代,娛樂精神和參與是首位。許多孩子們現在連很多成語都已經不明覺厲了,能有興趣參與對句的友友都應該鼓勵,初入者先能將詞性對上,完成對偶,再慢慢學習平仄。

古菁也很驚艷的在師友們的對句中,看到許多極其詩意化的對句,這種回省內心情懷的傾向,詩化聯對的做法,的確讓人耳目一新,這也是從本質上沖和聯對僵硬形式的好方法。

古菁的確很想就這些思考求教眾師友,希望大家除了出美對,還能就聯對的各方面問題進行探討。在此先謝過眾師友。

謝謝悟空給了個古菁想答的問題。


給一個看似無關的答案。

僅以七律為例,七律為七言律詩的簡稱,由首聯(1、2句),頷聯(3、4句),頸聯(5、6句)尾聯(7、8句)構成。全詩八句,四韻或五韻。

平仄定格四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聯格與詩律之間的關係,通過加粗字體部分已一目了然。對聯的平仄與對仗關係出處即在於此。


謝悟空君邀,對聯是我國獨有的、傳承千年的文化塊寶,古人對其有嚴格的要求和規範,平仄,詞性,意境,隱意等等,都有其獨特的一面。這也是對聯有別於其它文學體裁的獨特性,平仄的充分利用,有助於對聯的韻律美,有助於鍊字錘詞的完整和統一,回看古人的名聯佳句,無不朗朗上口抑揚頓挫,流傳到今還鮮活如初。隨著多元化的文化發展,如今的對聯,人們已失去了哪份嚴謹和深意,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能順口出聯,對平仄的追求也沒有那麼規範和嚴謹了。生活節奏的加快,讓對聯變得口語化、大眾化了。這對平仄的普及也變成了巨大的挑戰。


謝邀,這個說起來很麻煩些。這個離不開對聯起源和性質以及平仄定義。簡單說下我的理解。對聯出現很早,對聯從秦朝以前就有,是我國文化瑰寶。古代叫桃符和對句。而在發展中有融合借鑒詩詞的規則。對聯一直講究的是對仗,寫起來文字對仗,讀起來語言對仗,語言對仗要求就是字數相同,詞性相同,平仄相反,句法相同。而平仄就是聲調,一幅平仄和諧的對句讀起來肯定更優美,所以我國古代詩詞歌賦都講究平仄。慢慢也就有了獨特的規則。


才學不久,不敢妄言。個人理解是,對聯是古人學習詩詞歌賦的基礎。而詩詞歌賦最講究格律,就是合轍押韻。合轍,就是句子的節奏,押韻就是句尾用字的韻律。所以,就有了平仄的規律。比如,七字句,一般分為三節,五字句,一般分為兩節。但古代很少用連綿詞,一般是一字一詞。所以,用字的聲調把字的四聲劃分為兩聲,來作為語句節奏的韻調。用現在話詮釋,就是,把字的陰平,陽平歸為平聲,把上聲,去聲歸為仄聲。這樣,就使原本一字一詞,變成了連綿實用。並且有了規律性。把合轍押韻規則化了。例如,窗前明月光,平仄是,平平平仄平,而它的節奏是,平平,平仄平,這樣,句子的節奏就出來了。

僅為個人的理解,敬請大咖斧正。*^_^*


謝悟空邀請回答!

為什麼對聯有平仄的規矩,為什麼不說打油詩、順口溜有平仄的規矩,既然是規矩,這就是約定的東西,就好像讓你寫一首蝶戀花詞,你寫的卻是西江月或其他的,那還是蝶戀花嗎。既然對聯有平仄的要求,那就得按要求來,這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對聯。為什麼會有平仄要求,這個說起來就遠了,而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吟誦方便,上口而又有美感。平仄相對,字數相同,詞性相符,意境相融,上尾仄下尾平,這就是一付完整的對聯。叫你寫一篇千字文,你寫了二千字,結果呢,呵呵…


謝悟空邀答。

這題看似挺麻煩,其實本人理解就一句話,對楹聯的平仄對仗要求與近體詩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檻聯不要求壓韻,因為就上下兩句和誰去壓韻?這具體規則嘛自然要學學近體詩規則就明了。


正如唐詩一般

唐詩定律韻

唐太宗好吟詩作賦,因此科舉有賦詩進士。

由此興起的文人吟詩作對。

真正確定唐詩「格律詩」的地位,即,絕句和律詩。

《唐韻》

《唐韻》由唐人孫愐著,時間約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是《切韻》的一個增修本,但原書已佚失。

後有《切韻》等等

均因各種原因而失傳。

現在我們用的是《平水韻》

希望喜歡詩詞歌賦的同學們

能繼續保持,學習

讓《平水韻》不再失傳

正該是我們繼承和發揚的時刻了!


推薦閱讀:

偶思得一上聯:義犬知恩圖報來人間,家家福裕。請友們續個下聯?
有什麼好看的書值得推薦?
上聯:亭君抒琴韻春香,求友們下聯?

TAG:文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