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周易》?
研究易經的奇人和研究哲學國學的學人,其實並沒有說明白易學是什麼,究其原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有的學者用現代科學,解讀易經,這都是徒勞的。我們必須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大的視野,科學準確的回答周易是什麼?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現代科學發生之前,整個西方人類,經歷了漫長的人類蒙昧野蠻階段,直到2000年前,出現宗教,屬於半開化半蒙昧階段。隨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對人類進行馴化,開始了黑暗的中世紀統治,直到今天,宗教成了西方牢牢的統治術。
在人類的東方,卻有一個燦爛的文明,這就是中華文化。從盤古開天地,氣生萬物,對地球的本源進行探討,開創了人類哲學科學的源頭。現代科學證明,無論粒子量子,星系恆星,皆可還源為氣,在奇點爆炸前,宇宙確實以「氣」的形式存在。中華民族對哲學科學的探討,一開始都是唯物主義的。從根本上否定所謂創世說。12000年前,中國出現水稻栽培,標誌人類進入農耕社會。對宇宙自然法則的探討,深入了一步,懂得了宇宙的總規律,是陰陽變化,並且懂得人是宇宙孕育出來的,人是一個小宇宙,天人是合一的,對氣的探討,深入到對人體的探討。證據就是,在1萬年前,出土經絡學針灸器具。我們不得不驚嘆自己祖宗,超人的智慧和高度的文明。在9000年前,出士燦爛的音樂,古笛,釀酒,製作精美的玉器,配飾,廣泛流傳民間的的彩陶, 抽象圖形文字,骨刻文,族譜家譜姓氏,龍圖騰認同,特別是7000年前出土伏羲文化,河洛圖,標誌易學理論化,抽象化,一個偉大民族,不!一個人類的文明,已經完全成熟。6000年前出土的墓葬,陰陽圖8卦圖,同今天的幾乎完全一致,我們無法想像出當時的文明。從商朝記載看,中華民族的大疆域,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可能是與龍圖騰認同,朝貢的方式存在的。可惜夏朝之前到12000年,這段輝煌的的歷史,中國無人去發掘。相反,卻出現一批漢奸,顧頡剛以沒有墳頭,沒有骨灰,不承認中華民族的典籍記載。胡適以中華民族的典籍記載,混亂,不一致,被篡改為由,大肆造謠抹黑,一筆勾銷中華民族文化。顧吉剛和胡適不懂得易學文化,不識幾個甲骨文。甲骨文是6000餘個繁浩的文字體系,現在只初識1500左右,對於一個六千多文字體系(不包括被人們吃掉的龍骨,至少數十萬),它的文化體系形成至少數千年,而且在這之前的骨刻文,抽象圖形文字,都無法進行識別。單單這6000多個文字體系,所傳達的大量繁浩的,深奧的文明信息,我們都無法解讀。顧頡剛,胡適之流,不去做這些,卻嘲笑玩弄自己的祖先,這個是對民族的犯罪!對不起老祖宗。抹殺中國這段歷史,我們都感到羞愧,對不起祖宗。許多直不起腰來的學者,學點西方編造,篡改來的皮毛歷史,到中國販賣,典型的就是所謂三標準。什麼文化文明區別,以此來套中國歷史,陷入他們的陷阱,喪失對祖國文明的重新認識和判斷。西方把滅亡的三個古文明,強行認作祖宗,這是徒勞的。地域在亞洲,人種也不是白人。西方蠻夷白人滅掉了三個古文明。這三個古文明,同瑪雅文化一樣,不過是人類歷史的曇花一現。屬於人類共同文明遺產。而且這三個古文明,也無法中同中華民族比。不過是偏僻的小部落,小邦國。而且已經斷子絕孫了。現居住在那裡的人們,對那段歷史已經茫然無知。我現在都懷疑,所謂楔形文字,都是西方偽造的,其實是古人的算賬方法。有那麼幾塊,就硬說成是文字。這不符合文字發展規律,文字是從圖形開始,然後抽象化,然後象形化。而且經過漫長的至少數千年的推演,才能形成龐大體系。而所謂楔形文字,在這之前沒有足夠的證據鏈,沒有任何出土文物,突然間出現楔形文字,就不能斷定它是文字,不過是記賬的,或者是干其他用途的。而我國某些直不起腰來的人,硬把這些東西拿來向中國推銷,不知為恥,反而為榮。他們不敢在國際上發聲, 低三下四,隨聲附和, 迎合西方的三標準,套取國家資金,硬往上對接。而對祖國自己文明,沒有一點研究和判斷,活生生地把發言權和話語權,讓給了西方,把中國獨特的歷史淹沒了,抹殺了。甚至文化典籍上怎麼說的,都不像國人介紹,歷史課本也沒有介紹。變成了活生生的一段空白,令人十分痛心和可惜!而把西方愚蠢,朦昧,屠殺,掠奪,黑暗的歷史,一筆勾銷,不向國人介紹,只介紹古三大文明和文藝復興後的科學技術,掩蓋整個西方的醜惡的歷史。是可忍孰不可忍!
伏羲文化誕生後,又經過5000餘年的實踐運行,到百花爭鳴時,中華民族文化已經完全成熟化,理論化。而此時的西方,才出現宗教。中華文明,至少比西方文明早1萬年,而且中華文明是從哲學,科學開始的。而西方的宗教,仍然是愚昧的產物,用來馴化人類的統治術。
天人合一,陰陽變化,五行相生相剋,是中國古代哲學,科學的三大理論支柱。所謂五行相生相剋,是指一個事物有五個因素,共存互補,互根互生,動態平衡,循環運行,健康發展。在這五個因素中,有一個起主導的,決定性的因素。這種全息觀,系統論,實際上是辯證的全面地看問題的方法。這些完全符合唯物主義。由此,易學孕育出,中華民族方方面面的文化,在人的自身與自然的關係上,出現中醫學,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出現儒學(這種社會科學至今無人超越,甚至會成為共產主義時期,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科學,被西方推崇備至成為聯合國共識)。在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係上,出現易學,在人與超自然現象上,出現道學以及方方面面的百家爭鳴學說。由此,完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論化,成熟化,達到了極其高度的文明,至今無人超越。
僅僅這三個哲學科學抽象的宏觀的理論,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具體的,細化的科學理論,具體地指導實踐,這就是易學。天干地支60花甲,64卦,以及推演出數千種變化。易學研究的是什麼?它研究的是宇宙,生產生活,與人的活動互相聯繫的客觀規律,是大系統,小系統之間的自然法則。宇宙大到星雲,太陽系,地球,生物圈,人類,小到量子,粒子,靈魂,鬼神(如果有的話),是一個渾然一體的不可分開的系統,大系統管小系統,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一個系統之中。系統之間有一個必然的,客觀的聯繫規律。易學研究的就是這個。改變系統的任何一個環節和鏈條,就會改變這個事物的結果或者人的命運。這就是易學的基本原理,用來為人類服務。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數千年來,從人們的實踐看,預測的結果,有真有假,半真半假,真多假少。這就是它存在的理由,它的生命力不斷得到延續的原因。實踐已經證明,這種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易學預測是科學的。但是為什麼運用它的人預測不十分準確呢?這是因為這個理論,十分高深莫測,並且事物千變萬化,環節勾連,偶然幾率十分高。某一點的稍稍差失,就影響整個預測的結果。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運用它的人,根據對它的原理掌握的深淺多寡,表現出不同的預測能力。數千年來,真正懂得這個原理的人,寥寥無幾。伏羲,黃帝,周公,姜子牙,老子,孔子,諸葛亮,袁天罡,劉伯溫等人,才能發展和豐富它。就是給易學做註解的孔子,都說他自己也不十分懂易學,說他再多活幾年,他就會完全讀懂了。可見周易學問,多麼深奧。
那麼,為什麼這些人懂呢?這就是天分天賦。人類最偉大的發現,就是量子糾纏現象,或許會解開宇宙的一切秘密。宇宙的本性和基因,是會遺傳給人類的,保持其物質的特有本性。人類之間也會有糾纏現象,人類的第六感官,心靈感應現象,其實就是人類的量子糾纏現象。宇宙的微觀有糾纏現象。宏觀是由微觀組成的,宏觀里也一定有糾纏現象,保持宇宙的平衡。宇宙與動物之間,也會有糾纏現象,例如某些動物會預知地震。作為高級動物,人類與宇宙之間,也一定會有糾纏現象。那些懂得易學並發展易學的人,便有這種天賦,才能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天賦的高低大小,決定使用易學的人,也會有本領高下的區別。所以,不是什麼人都能學會易學的。這就是易學的科學原理。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易學是一門科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源頭。
中國古代科學,是經驗科學,在人類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思考,總結,提煉出來的。而現代科學,是實驗實證科學,現代科學無法解讀中國古代科學。現代科學解讀不了,中醫學的經絡學,易學中的預測,堪輿風水,道學的氣功,武術,辟穀,還有一些超自然現象。中國古代科學與現代科學,是人類完全不同的兩個科學體系。是不能互相解讀的。中國古代科學體糸,叫生物圈循環運行理論,是農耕自然經濟的產物。現代科學,是資源開發利用理論,是資本運作的產物。兩大文明共同支撐起人類的文明大廈。 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在當代,現代科學在資本的運作下,已經把生物圈和人類逼向了瀕臨邊緣的絕境,尤其需要中國古代科學理論,人與自然和諧,保護順從自然的理念去治理。
承認中國古代科學體系,並不是提倡它。實事求是的認識它給中國民族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及對當代的意義。中國古代科學這種大一統價值觀,孕育出中華民族大一統核心國家政體,並且有力地低制了西方文化侵略。到解放前夕,用庚子賠款帶來的西方宗教,基本邊緣化,面臨滅絕。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種天註定天命觀,限制了人們的創新思維,低估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現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結果被動挨打,差點滅種。中華民族在深刻反思博弈中,突破了這種文化的桎梏,找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當今,任何人,企業,組織,或國家,都不會把易學作為指導思想,不過是參考參考,圖個順利。誰決策也不會靠這個。並且如果真的靠預測,幾組大師有不同的預設結果,你採用哪一個?所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個人,單位組織和國家的,唯一正確的指導思想。
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古人將它定義為群經之首是沒有錯誤的。但現在流傳的周易不是原文本的周易,是在流傳過程中產生了許多錯誤的周易。周易又分為兩部分,一是易經,二是易傳,易經是比較原始的部分,是先人遺留下來的部分,易傳是後人添加上去的部分,也就是孔子等人研究與解釋易經的部分,這部分不應該當做原始的部分,學習的時候必須將它們分清楚。
現在對於周易的研究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將易傳部分也當做原始部分來學習,這是不對的,應該加以糾正。易傳部分主要是後人對易經的研究與理解,這並不代表就是易經的本意,將易傳部分當做易經部分來學習是在根本上產生了偏差,是就後人的思想當成了先人的觀點,這在研究的基礎上就產生了錯誤,基礎錯誤後面將很難產生正確的認識了。二是易經部分是流傳下來的,在流傳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偏差,在學習的時候必須要有所認識,否則基礎錯誤還是很難產生正確的認識。
易經中存在的錯誤主要有兩個,一是卦序的錯誤,二是卦義的錯誤。首先,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易經是經過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在此過程中產生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現在的卦序沒有規律,缺少可靠的依據,更沒有邏輯可言。關於這一點本人依據數學的規則,根據事物運動周期的規律進行了重新排列,得到全新的卦序,放在本文的最後供大家研判與檢驗。其次,現在可以看到的卦義也存在無序與混亂的現象,由於卦序的不正確,在詮釋卦義的時候就受到阻礙,在基礎錯誤,沒有正確邏輯與規律的情況下想產生正確的卦義是不可能的。關於這一點本人依據新建立的卦序,根據事物運動周期、階段理論、位置理論等理論進行了重新的詮釋,得到完全嶄新的結論,並將每一爻的爻辭提煉為一條哲理,這些內容較多,本人在今日頭條進行著連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收看 。還有更多的內容在連載中可以看到,如果想從根本上、理論上、規律上學習易經可以看一下,有不同意見可以商榷。
本人詮釋的新卦序:
關注如何看待周易,可看《周易》文化發展的歷史分析
夏商周之前,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落後,伏羲觀察自然用符號記錄自然和社會現象,隨後先人萌發出藉助於自然現象的記錄來預知橫禍或自己行為會帶來何種後果的需求,以達到趨利避害。
基於此,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研究人與自然的預測方法,文王將伏羲八卦推演為64卦、384爻,並提出「剛柔相對,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著成《周易》一書。
而後孔子及學生做「十翼」來解說周易,一直傳承。
秦朝時焚書坑儒,《周易》被列為卜筮之書逃過一劫,更加重了《周易》用於占卜的神奇色彩。
《周易》的解釋學傳統至漢代而一大變。漢代對《易》的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為代表的象數之學,一是以費直為代表的義理學派,一是以嚴遵為首的黃老學派。
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徵的物象解釋《周易》經傳文,同時講卦氣說,並繼承今文經學的傳統,利用《周易》講災變。費直易學解經多取道德教訓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講的道理髮揮《周易》經傳文。
魏晉時代的王弼易學則轉一方向,盡掃漢易象數學中的各種學說,恢復義理學傳統。他在解釋《周易》經文中引入老莊哲學和東漢古文經學的傳統,在解易體例上主取義說、一爻為主說、爻變說、適時說等。
北宋程頤世稱伊川先生,他的《周易程氏傳》是王弼《周易注》之後一部以義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這部書中,解釋學的方法得到了更為廣闊的運用。程頤認為,《周易》是對宇宙萬物的摹擬,但所要表達的,不是可用數量摹畫的外在象狀,而是一種道理。
南宋朱熹在評論程頤《易傳》時說:「《易傳》明白,無難看。但伊川以天下許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無意味;唯將來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處。 」就是說,《周易程氏傳》將《易》來做個載體講他所見的道理,或者說是借《周易》卦爻發揮他自己的哲學思想。故無一句講到卜筮,通篇皆在講事理。
朱熹提出《易》之本義為卜筮的見解,由此對程頤易學和義理學派提出批評。朱熹主張區分《周易》經傳,提出易學發展階段說。朱熹以象數、卜筮求易理,把義理學派與象數學派統一起來,從而發展了宋代易學。
現代中國學術界尤其是哲學史研究領域,《周易》一直被視為占筮書而難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認其為傳統社會官學典籍,另一方面又棄如蔽履。《中國哲學史》第一卷中,介紹了《易經》中的「宇宙秩序」觀念。80年代,《周易》開始為大陸學術界所注意,從中國哲學史研究隊伍中分離出專門從事《周易》研究的學術群體,以《周易》流傳本及出土《周易》竹書、帛書文本為主;另一方面從邏輯學的角度審視和分析《周易》,相繼出版和發表了一些專著和論文。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喜歡易經的朋友不妨先讀讀《周易自測牌》,《周易自測牌》源自《周易》,其內容六十四卦白話並配有清墨手繪插圖,不但講授周易六十四卦的實用,而且具有對古典哲學的研究價值。
《周易自測牌》每一卦都有卦象、斷語等解釋,還配有一個事典,為擴展閱讀古典哲學《周易》知識增添了樂趣。以遊戲方式傳播古典《易經》文化,寓教於樂。
《周易》是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的。《易經》包括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等;《易傳》是對經文的解釋和發揮。包括七種十篇,從各個角度闡釋《易經》經文意蘊,如「經」的「羽翼」,又稱十翼,又可稱《周:易大傳》,其中的哲學思想得到了人們普遍重視。
1.《周易》是千古傳誦的經典,中國易學源流,是六經之首,概括了天地人的知識,是中國傳統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總匯;破譯神秘的密碼是易學研究的重點;也是文化的焦點。
2《周易》與古代文化藝術密切關聯,記有先民心中的詩情畫意,包含詩歌的萌芽;有「准詩歌」現象,是「中國詩歌」的先聲;其倡言的和諧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其畫理與易理,以線來構建藝術形象表達對宙宇人生的領悟,表現情志物理,抒發心志等;崇「九」的建築文化……
3.古代社會生活的鏡像,使古代歷史有跡可尋。
4.從《易經》到《易傳》,反映了古代哲學體系。如陰和陽的對立是宇宙間根本對立等等。
5.《周易》與古代宗教:《周易》是世界終極意義的最初追尋。
6.《周易》是東方智慧的聖火。
7.《周易》是近代科技之光;
8《周易》是中國傳統醫學的淵源;
9.理性的迷霧:是古代生產力低下形成的占筮等神秘文化;
10.《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如人生須奮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彰往而察來」;「立人之道為仁與義」等等。
因此,《周易》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應該發揚光大;對「占筮」之類的迷信應該揚棄之。
作為一個從事中西醫結合的醫生,深感讀《周易》,對於研究傳統中醫,有實際意義。
以上粗略概括,供參考,請雅正之。
《周易》,又稱《易經》,據說周之王所作。掛名孔子為之作序,即《易傳》。現通行《周易》,《易經》與《易傳》合為一體,後人常經與傳不分。
周易之經文部分,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六十四卦排列有序:
第一卦乾,第二卦坤,第三卦屯,,第三十三卦遁,,第六十四卦未濟。
周易之傳文部分,包括《彖》,《象》,《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
七十年代出土西漢馬王堆帛書《周易》,大不一樣。經文與傳文完全分離。
其傳文部分,僅《繫辭》名同,但文字不同,其它篇則完全不同,為《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
其經文部分,一,卦符不同,為「一」形與類「八」字形組成。二,卦名多有不同,卦辭爻辭多有異文,但內容大致相同。三,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
第一卦鍵(乾),第二卦婦(否),第三卦掾(遁),,第三十三卦川(坤),,第六十四卦益。
照通行《易傳序卦》的說法,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有前因後果關係。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因果關係也就不同。
帛書周易,顛覆了兩千年來的易學乾坤!
謝謝邀請。《詩》、《書》、《禮》、《易》、《春秋》中五經之一的《易》便是《周易》。其實《連山》、《歸藏》、《周易》加在一起合稱《易經》,只不過前兩個已經流失,沒有傳下來,現在一般意義上的易經專稱《周易》。《周易》長期被用作「卜筮」之用,「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
《周易》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周易》是我國三千多年前的一部古典哲學實用著作,內容博大精深、神妙玄奧,集中代表了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是我國辯證法思想的最早起源,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一部古代典籍。
《周易》是一本研究變化的書,早於老子的《德道經》,算是中國辯證的鼻祖。
不要迷信前人,放棄八卦對應八種自然事物的解釋。《易經》並不神秘,它的原理其實是很簡單的,經文內容也很容易理解,它並沒有描述宇宙,也不是什麼玄奧的哲學書,它只是周代先民卜筮活動的工具書。《易經》中的六爻卦只是人事的集合,用於人們日常生活中具體疑難的仲裁方案。拙著《周易探源》對此有系統的論述。
《周易》,《史記》及託名孔子《易傳》都稱《易》。據說周文王所作,後人稱之《周易》,因奉為儒家經典,又稱《易經》。
《史記太史公自序》記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如今,任何一本《周易》也找不出這句家喻戶曉的成語。由此推論,《周易》,自西漢以後已經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帛書周易,無論是周文王的經文,還是孔子的傳文,與通行的周易都大不一樣。帛書周易也無「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之句。
由此推論,《周易》是已經被篡改的面目全非的偽作。
如果說,你對天道規則,人生命運,事物的發展規律,如何趨吉避凶,等等都不解,疑感。那就找《周易》看看吧,周易可以說包羅萬象,精細緻微,周易的複雜程度難以想像。
推薦閱讀:
※對推背圖 第四十五象 我的理解
※孔令偉解讀周易:如何讀懂《易經》
※後金聖嘆時代《推背圖》考之三十七、三十八象
※與傅佩榮對比《周易》坤卦兩個爻辭的解法
※在雲端,傳說與現實纏綿親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