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為什麼是歷史規律?


合久必分,根本原因是經濟,就是土地兼并!

要明白這個原因需要看那些大一統的帝國,先看看以下的對應關係,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12月)後面還有個新莽(8年—23年)——綠林起義開與公元17年。導致劉秀建立東漢。從建國到起義219年

東漢(25年—220年)——黃巾起義開始於公元184年。導致三國。從建國到起義179年

唐朝(618年—907年)——859年浙東裘甫起義開始。導致五代十國。從建國到起義241年。

明朝1368年―1644年——1627年王二起義。導致清朝入關。從建國到起義259。

秦,隋太短,只是個過度;晉,宋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帝國;元甚至都不算嚴格意義上的中原王朝;清出現了西方入侵。不在考慮之列!

這四個大帝國,都出現同樣的問題,200年後,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為什麼?就是土地兼并嚴重!東漢不到200年,因為這個國家建國就是土豪建立的國家,維持這麼久很厲害了。

土地兼并的原因在於私有化,和自由買賣。

每一個王朝建國之初,國家都擁有大量的土地,進行分封和為農民分田。

西漢初年,重農主義,晁錯《論貴粟書》,給農民分配土地!

關內侯九十五頃,大 庶 長 九 十 頃,駟 車庶長八十八頃,大上造八十六頃,少上造八十四頃,右更八十二頃,中更八十頃,左更七十八頃,右庶長七十六頃,左庶長七十四頃,五大夫廿五頃,公乘廿頃,公大夫九頃,官大夫七頃,大夫五頃,不更四頃,簪裊三頃,上造二頃,公士一頃半頃,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頃

東漢初年,同樣分配給農民土地,賦民公田(國家土地給你)和假民公田(國家土地借你)。

唐朝初年,同樣分配土地給農民,沿襲北魏均田制,按人頭分配。

均田制: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老男、殘疾受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畝

明朝初年,編製《黃冊》《魚鱗冊》統計人口佔有土地,同樣的分配荒地給農民。

凡是開國之初,都是這樣,追求的是,「凡天下天,天下人同耕」

但是這種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分配政策,隨著時間推移,國家掌握的土地逐漸減少,土地買賣流行,就會造成,土地大規模的兼并。兼并照成,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大地主隱瞞土地,國家賦稅減少。

但是國家還是要讓你交公糧,收糧的官員,有會想各種辦法,黑你的糧食。比如傳說中的「淋尖踢斛」,老百姓交公糧都是裝的滿滿的一斛,生怕少了受罰,可是當這一斛糧食交上去後,收糧官兒,就會上去猛踹一腳,然後說灑出來的糧食就是他的!

所以一到王朝的中後期,就有變法,重新丈量土地。唐朝兩稅法,明朝一條鞭法,西漢末年也有個王莽出來重新分配土地!但是這些都不好使!

既得利益著,是不會同意的!農民生活得不到改善,時間一長,就會爆發起義,起義一出,天下就大亂。各種勢力並起,群雄逐鹿!

結論,只要存在地主,農民,土地私有制,都不可避免的造成,地主土地越來越多,農民土地越來越少。

總結出來其原因是貧富懸殊!

分久必合就簡單了

誰也不想天天兒打仗啊,其中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在於,跟歐洲比較,為什麼中國會成為大一統的國家!


首先謝謝您邀請我回答問題,我很高興,下面我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一條無人能改變的規律,縱觀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由分裂到統一,再由統一到分裂,時間短的幾十年一變,時間長的幾百年一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果然是這樣的結果。

諸侯割據,戰爭不斷

然而一個好的國家,為什麼會產生分裂,甚至必須分,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們這些現代人的深思了。就我分析,王朝的更替,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內部原因。一個朝代權臣組成黨派,黨派之爭會讓一個政權崩塌,還有就是宮廷內亂,皇子之間為了爭奪皇位,互相殺戮,或者勾結外戚發動兵變而產生動亂。或者像東漢或者明朝,太監當權,霍亂宮廷。這些現象的產生,歸根到底,就是當朝的皇帝昏庸無能,或者像紂王和隋煬帝一樣,施暴政,而造成國家混亂,名不聊生。人民豈有不反的道理。

宮廷內亂,外戚專權

2、諸侯割據。東漢滅亡的原因就在於割據,劉姓王太多,後來之人為了爭取地盤,割據現象更甚,三國演義就是割據的真實寫照。後來的唐朝,多麼強大的一個國家,但是由於實現了節度使制度,天高皇帝遠,您當皇帝,我在我的管轄區當我的小皇帝,小皇帝不想當了,就想當大皇帝了,所以就出現了安史之亂,唐朝也就走下了強盛的神壇。此後,地方勢力和唐軍打打殺殺,最後變成了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五代十國。

割據現象在以後的每個朝代都有,到近代的明國時期,不也有張作霖,吳佩孚,閻錫山等軍閥嗎?

太平天國滅亡

3、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古而有之,每個朝代都有,只是規模大小不同而已。大的農民起義,能把一個王朝給推翻。列如:黃巢起義、李闖王、太平天國,都是比較著名的農民起義。歷代統治者也非常反感農民起義,一旦出現苗頭,就會血腥鎮壓。每次農民起義的原因都不同,有的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想換個活法,有的就是為了推翻朝廷,自己來當皇帝。有的失敗(黃巢、李自成、洪秀全、)有的就成功了 ,比如劉邦、朱元璋等等。

崇禎上吊

4、邊患。邊患從西周以來就是個大問題,一直也沒有解決,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了防止匈奴人的騷殺搶掠,還召集全國人力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漢武帝為了抗擊匈奴,派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多次和匈奴人作戰。到後來,採取和親政策,來維持幾十年不打仗的和平,但是後來和親也不起作用了 ,就出現了五胡亂華的局面。邊患讓宋朝和明朝相繼亡國。歷史的教訓異常慘痛呀!

以上就是為總結出來的四點原因,如果大家有其他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期待您的高見!


謝@靜以為史 邀請!

這個問題之前好像回答過一個類似的,我先說頭條號以史為鑒的觀點:「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期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古代社會生產力不足和人口增長的矛盾;二是封建社會階層固化,晉陞通道關閉的問題;

從原始社會、部落時代勉強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分裂時期,後來統一於夏商周。

周朝末年,中國陷入第二個分裂時期春秋戰國時代。

經過幾百年積累,奮六世之餘烈,秦始皇終於統一天下,迎來了秦漢統一時代。

到了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曹操、劉備、孫權崛起,分裂為三國。

之後司馬氏代曹,晉朝結束分裂亂局,成為第三個大一統時代。

好景不長,司馬氏八王亂戰,域外民族介入中原,五個少數民族南下,促進了中原的民族大融合。可惜少數民族政權自己都沒能尿到一壺裡,分別成立了十六國內鬥不休。

亂鬥了近三百年,楊堅橫空出世,結束亂局,開創隋唐第四個大一統盛世之始。

三百年後,軍閥割據,盛唐也如煙滅。五代十國亂戰再次上演。五代之後又是宋、遼、西夏、金各領風騷。

直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橫掃東半球。

剩下的元明清民國就不提了,太敏感。

在這些分分合合的周期裡面,基本上是一亂一治相互交替。

為什麼要亂,就是基層的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要吃飯、要穿衣,這些基本的需求都不能滿足,自然只能起兵造反了。但是老百姓造反沒有具體目標,一些上升通道被關閉的中下層官吏也加入進來,鼓動百姓,當然有些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失敗了。

等到利用百姓造反成功的人當了皇帝,他就要吸取教訓,給老百姓一點修養生息的時間,老百姓也能滿足基本的生活要求,自然不會再造反了。

社會安寧了,經濟自然發展,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口也大大增多了,造反成功的這批人也將官吏、爵位世襲了。

人口多了之後,又涉及到階層固化的問題,而封建社會的生產力不足,許多人口還要解決生存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麼對外擴張,要麼內部爭鬥,新一輪的分分合合自然又開始了。。。

到了如今,科學技術爆炸式發展,最起碼歐洲、北美、中國等地的人不為生存問題發愁了。而且隨著義務教育、大學擴招人口的素質也有了極大的提升,社會就業崗位也極大豐富,可以說按照目前的局勢發展,這個周期律就不是周期律了,希望我們以史為鑒,共同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鑒,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基本上每個歷史學家都會研究朝代興亡的周期規律,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比如秦漢史大家勞榦先生就認為王朝一般都可以維持在 300 年左右,政治制度和內部各種勢力的關係會影響時間的長短。比如西漢只有兩百多年,但如果王莽只是篡位,沒有採取傷筋動骨般的大手術去影響皇族、士族、地方豪族的根本利益,其實完全可以延續更長時間。

這裡我想說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有一個人根據戰爭的密度統計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歷史周期理論。這個人叫李四光。對,就是那個地質學家李四光。

我先貼圖,然後簡單敘述一下。

根據李四光先生的統計歸類,他認為從更大的視覺角度、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歷史呈現出更龐大的周期規律,在每個大致在 800 年的周期里,會經歷(1)戰爭時期、(2)土木工程時期、(3)第一個和平時代、(4)第二個和平時代,這四個有代表性的階段。

比如秦、隋、元,就屬於在戰爭時期之後的土木工程時期。特點是在長期的多勢力混戰後突然統一,其執政具有實驗性質和掠奪性質,而且都很短命。其中元朝因為傷民的程度較低,所以延續的時間更長一些。

在這個土木工程時期結束之後,就會進入兩個連續的和平時期。但這個和平並不是說完全沒有戰爭。而是說,兩個時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有很大的繼承性。

在經過整整兩個和平時期的發酵之後,各種制度才徹底腐朽,利益分配徹底失衡,於是進入下一個多勢力、甚至是多民族的長期混戰,來對權力和利益重新分配。

當然,僅從戰爭密度來分析,肯定會有偏頗之處的。而且這樣的分類里,細節也存在不少可推敲之處。這裡只是舉一種理論,以供大家參考批判。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我國古代、近代歷史發展的一個大趨勢,也可說是一個規律,我國歷史為何會呈現出這樣的發展脈絡,其實很簡單。

一、土地和人口的矛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天下的分與合,也難逃這個根本原因。縱觀秦朝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的歷代興衰,每一個王朝末期都會出現嚴重的土地兼并現象,絕大多數的土地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導致絕大多數人口沒有土地,人地矛盾尖銳。許多人為了吃飯,被迫發出吼聲,野心家也趁此機會割據一方,致使天下四分五裂,海內鼎沸。經過亂戰之後,人口大量減少,但土地數量沒有明顯變化,人地矛盾得以緩和。新生的統一政權吸取前朝教訓,將土地相對平均的分配給百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一個治世就這樣誕生了。治世之後,人口滋生,土地數量並無明顯變化。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土地又再次集中於富人和官僚手中,於是前朝敗亡的跡象又再次顯現,繼而形成毅種循環。這是我國封建王朝無法克服的問題,其能夠做的只是延緩矛盾的激化而已。

二、黃炎培提出的歷史周期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實有一句話可以與之相對應,這就是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提出的歷史周期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黃炎培認為,小至一個人,大到一個政權,其初期必定是生機勃勃,聚精會神的。但當其所處境況變的富足安定後,他們的思想會懈怠,初衷會改變,惰性會養成,繼而變得不可扭轉,最終走向滅亡。這就是歷史的周期律。

黃炎培說的很對,我國歷代王朝建國之初,統治階層、團隊無不是聚精會神、生機勃勃的,國家的發展態勢是好的。但到了中後期,這個統治階層的思想會懈怠墮落,紙醉金迷,驕奢淫逸,繼而慵懶之風四起,積重難返,一步步將王朝推向滅亡。歷代王朝,沒有一個能跳出這個周期律。

毛主席博通古今,對我國歷史有著深刻的見解。他總結歷代興衰教訓,一針見血地指出,能夠幫助我們跳出歷史周期律的唯有民主二字。對此,我深信不疑,我相信,這所謂的歷史規律是不會在我們身上重演的。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歷史規律,我以個人的觀點進行解釋:

第一,對於這種規律,是針對封建帝國才成立的,為什麼這麼說,封建帝國的皇位都是傳給子孫後代,一家獨大,以及官宦家庭也是傳給後代,這樣就讓很多有才華人的平民很難做官,那麼時間一久百姓對這種制度不滿,就會起來推翻。

第二,因為封建帝國,第一代是賢君,那麼他的子孫後代不一定是賢君,那麼就有可能至百姓於水生火熱之中,就會引起百姓起義推翻這個王朝,選個明君來統治天下。

第三,由於古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吃,穿,用都是上等的,令很多人嚮往,所以經常導致為了權利而互斗,所以皇帝這個位置就被世人所嚮往,有些不懷好意的人,就會反叛,爭奪皇帝這個位置,朝代隨時都有可能被管。

第四,由於古代的選舉制度不夠完善,很多有才能的人不能被重用,而被重用的人都不能好好治理國家,所以百姓的生活,過的不好,以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所以很容易造成平民起義。

對於以上這些,一個君主如果掌握駕馭不好,就會導致一個朝代解散,當解散後,一個人會利用上面這些條件,又可以將天下統一,不斷的循環,所以形成了一種規律。

要想打破這個規律也不是不可能,比如帝王都像堯舜那樣禪讓,讓有才能的人繼承,讓每一代的帝王都是賢君,那麼百姓就一直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那麼這個社會和諧,就沒有人造反,就不會分與合。

縱觀古今,哪個朝代不因為帝王無能,昏庸無道,不重用人才,至百姓與水生火熱之中,致使宮內權利相互爭鬥而滅火分離;分離時代,總有一個得民心所向,招納人才,重用人才,加強軍事而一統天下。一統天下者稱帝,為一代明君,但死後傳給後代,他的後代並不是明君,又至國家分離。就這樣不斷分與合。只有像現代這樣的社會主義,才能結束這樣分分合合的規律,人人平等,公平和諧,國家領導人由人民來選,不能傳後代,這樣做到人民滿意,就不存在古代的分分合合。


藝嶼EYESVOT|國家利益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三國演義》的開場白,這句話發人深思。而這究竟是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呢?我想這首先要討論歷史的發展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歷史不斷前進的還是持續循環的呢? 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見,在中國來說,無數的王朝更替,無數的力量鬥爭,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尤其是在多個政權並存的時期內,結盟和敵對是始終存在的一種現象。

同時即使是結盟,各個國家的盟友關係也並不是恆定的,他們的關係始終處在變化的過程之中,今日的盟友可能就是明日的敵人,而今日的敵人又可能會成為明日的盟友。

而我們再去考察世界歷史,就會發現這也是成立的,正如中世紀末期近代早期的地中海的形勢變化一樣,為了保存自己國家和政權的存在,結盟是他們的一種選擇,但是為了生存背信棄義的事情也多有發生。

縱觀歷史變遷和天下勢力範圍之變化,我們就不難發現,為什麼會出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現象呢?這大部分都是出於對自身既得利益的考量和敵我實力的變化。

就如二戰和二戰後的世界一樣,這可以完美的對這一諺語進行解釋。在二戰期間,英美等國順利結盟,其原因是他們存在共同的敵人——法西斯,同時只有結盟才能保存他們的戰鬥實力,以防戰爭中任何一國陷入實力的僵局,此時的結盟是處於對勝利的渴望和自身的保護。

但到了二戰之後,戰爭中的敵人和威脅都不斷消失了,英美等國在戰爭中受到重創,開始回到以本國為中心的政治考量中,面對一個相對和平的態勢,搶奪世界資源和地位的重點優勢就成為了各個國家的發展焦點,因此各國之間出現矛盾和隔閡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藝嶼EYESVOT(Eyesvot),泛文史創作群組(魚組)


謝邀!中國歷史的規律確實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至於為什麼這個規律適合中國,而不適合其他國家?只要你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

它並不僅僅是因為「一亂一治」的周期規律,如果按這個規律解釋,那為啥其他怎麼就沒有這種歷史現象呢?為什麼只有中國幾千年來分分合合,從來沒有斷絕過?

最根本的原因就一條:中國的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家國天下的理念早已經深深紮根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代人的心中,不僅漢人,就連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上也早已被漢化,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中華民族的底蘊。打斷骨頭連著筋,無論怎麼分裂,最後還得回到一起來。

好比一家人,無論怎麼吵架、打架,最終還是一家人,還是要回到一起的,畢竟身體里流的都是一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為什麼是歷史規律?我在這裡的答題是它不是歷史規律,它是必然規律,旺極必衰,在智者的眼裡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在愚者的眼裡是很難不解的問題。實際上是君王和帝王的本性所定的,比如說一個君王一政策發布下來!智者就能算出這個國家是存與亡,是興是衰,是分是合,是合是分,這都是有定數的。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寫到"話說天下大,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從人類的出現到產生部落、建立國家,大大小小的戰爭就不斷,由此衍生出朝代的分分合合。那麼究根結底為什麼歷史的發展會呈現出這種規律呢?

第一:在統治階層方面,一個國家將另一個國家摧毀最終稱帝,那必然是會在原先國家的管理機制上進行改革,對功臣進行獎賞,分封土地。建國短期內官僚機構還能盡忠職守,但是時間一長,皇帝的沉溺在權利的迷夢之中,而官僚的待遇條件在沒有上升後,人慾望的本性愈發不可收拾,高等官員壓榨低等官員,層層剝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貪污官僚體系,統治階層內部腐化。而地方的諸侯逐漸強大,對皇權虎視眈眈,一旦地方諸侯發動叛亂,在內憂外患的壓迫下不得不走向分,這就是「合久必分」。由於中國骨子裡的大一統思想,在每次戰爭中都企圖打敗所有的對手,這就避免了各自立國的局面,在一方獲得多數人的支持後,天時地利人和後,亂世的局面必將結束,這也就有了「分久必合」。一個王朝又開始統治又開始了循環往複的分分合合。

第二:在被統治階層方面,在一個國家中,被統治階層充當著被剝削的對象,是國家的統治基礎,在國家初期,平民往往要承擔相應的賦稅徭役,但這還在平民的承受範圍內,可是越發隨著國家的發展,統治階層建築陵墓宮殿,使得平民承擔較大的壓力,另外在土地上又被地主階層壓迫,被迫成為流民,流民數量一多便會對一個王朝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進而引發農民起義,或許一兩次農民起義還能得到有效的鎮壓,但是次數一多,只會帶來滅國的危害,就如秦朝農民「天下苦秦已久」,這也就是「合久必分」。但是在戰爭時期,平民階層四處流亡,心中自然是想要一個統一的政權,有五畝三分地過日子,而這一思想就給了「分久必合」提供了階級基礎。


推薦閱讀:

中秋節古人都幹嘛?
歐陸風雲-多瑙與萊茵
歷史上不能忘記的三大漢奸,改變中國歷史,第一滅亡自己祖國
沉香佳話:香港名稱的由來,你知道嗎?
失控的方向·難辨的得失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