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


人之初,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個古老的話題。

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而同為儒家宗師的荀子認為「人之生也固小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性惡論。孔子似乎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觀點,但依然能從側面加以了解。孔子在經過宋國的時候,接到線報說桓魋想加害與他。孔子凌然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儘管孔子罕言怪力亂神,但他是相信天命的。他認為他的德行是上天賜予的,是奉天使命,代天宣化,所以桓魋是奈何不了他的。以此推測,孔子傾向於本性是善的。

值得重視的是,不論是孔子,還是孟子和荀子,都有共同的觀點:重視後頭的教化。如,孔子要求學生認真學習《詩經》,認為可以「《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又如孔鯉過庭的故事,也體現了孔子同樣的思想。

孟子雖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但也明確提出,這種善需要時時維護和培養,否則會前功盡棄。荀子強調性本惡,就是為了論述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之所以談了這麼多儒家對性善和性惡的觀點,因為儒家思想影響實在深遠。

從上述來看,性善性惡不是問題的根本,根本在於後天的學習。除此而外,環境對一個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南橘北枳則是明證。

諸葛亮在《誡子書》和《誡外甥書》中,都強調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而很少提及天性的問題。認為人的榮枯成敗主要取決於自身。

江郎和仲永都是天資聰穎的才子,後來疏於學習,不也是「泯然眾人矣」了嗎?

漸漸,天道酬勤,成為人們的共識,不再糾纏於性善和性惡。

另外,從問題的本身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與性善還是性惡,沒有必然的聯繫。不論是人還是鳥,都面臨著生存的問題,伯夷和叔齊畢竟是特例。

當然,人必然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當富裕了之後,該何去何往?這依然需要正確的價值導向。不過,這仍是後天學習的問題。


謝邀!

誠懇地說,這個問題由來已久,自古爭論不斷,沒有定論,作為一介草民,回答這麼嚴重的問題,難免有點勉為其難,但既然問了,咱就按咱自己理解的回答下,權當笑料。 在下以為,每個生命個體,能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偉大的!獨一無二的!首先,要告誡那些掙扎在邊緣的人,來到這個世界可能也不是你想要的,但必須活下去!畢竟,生命的獲得,真的比你在這個世界獲大獎的機會,難度大多了。

世界這麼大,萬類霜天競自由!無非是為了生存!有啥本事,使啥本事,畢竟從生存的角度說,眾生平等,既然生命活過一次,就要直面整個世界,即使回答 ,看似答不了的問題。

那現在來探討下,人的本性善惡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本性善;荀子認為,人本性惡,兩種觀點長期爭論不已。那究竟是善還是惡?在下認為,這個問題,應該不能用二元論看,就像硬幣的正反面,本是一體,何分善惡?分要分開的話,那就分開說:

那究竟如何分析探討,不妨把人的精神世界(心)分成兩個方面來看,人生在世,得天時地利才能降生人間,這其中就包含著人生來具有的天性和後天受環境影響的習氣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人善惡的主要受這兩的方面影響:一、是從人的天性來看,得天地之氣而化生的人的靈魂,與天理是相通的,也就是人的 良知,良知不是學習得來的,是天生的,所以,我們經常說:摸著良心說。也就說,善良的心,是人人都具備的,聖人也不會多,凡人也不會少。所有人都有善良的良知,那為何還有善惡的分界?這是因為,我們常人,受環境的影響,天性被後天的物質欲佔領了主導地位造成的,所以,修善必須控制人的物慾,不為周邊環境改變自己的心思,才是正道。

天性雖善好,生存的環境,造就了人的習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古訓,正是在說明後天環境的因素對人的影響至深,遮蔽了善良的天性的緣故。

為什麼,人要向善而為?這是因為,善是天道,大道自然。惡,是地利環境的結果,物慾的生存造成的,一個人只有按照天理循環的道理,才是正道。

總之,人性善惡;說白了,就是人人都具備善良的天性,與生俱來,由於受後天環境及生存的影響,從而產生了某些惡習性的行為,這個惡也是因為生存的後天物慾造成,為物慾的習性掌控了常人的人生,修行就是要除掉後天的習性中惡的東西。


人為財死,烏為食亡是無明中必然的行為,不知生所從來,死所何去,迷情中爭相勾斗,自以為得己,疊相吞噉,慘害不息,迷於世情。緣生滅中六道輪廻,我們學佛大明,本性中沒有善惡,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一切具足,能生萬法。只要破除我執和我所有,不分別平等相待,逐步轉情識為四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回歸本目,即大明。南無阿彌陀佛


謝謝邀請:人的本性是善惡共存,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的善惡由經歷和磨難得出的結論,一個沒有吃過苦的人你讓他去體諒別人,他都沒經歷過如何體會,人的本性肯定是惡的,不惡怎麼可能生存,比如曾經有個故事兩個人一把槍你選擇拿槍的還是跪著的。


人之本性,無所謂善惡,在於後天之培養,所以,教育歷來是培育人才之重。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是其自然屬性,不存在善惡之分。善惡屬社會性質的範疇,倘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豈能有惡善一說?我們參加社會勞動,就是以誠實的付出,取得社會的給予,然後,才能維持自己的生計,你說是善舉嗎?肯定不是,你說是惡舉嗎?那更不是!我們認為,只付出而不求回報的義舉,才能稱之謂「善」,而把不付出,只求索取的行為,稱之謂「惡「。從這一衡量標準來看,人類社會中的個人行為,需要服從一定的社會約束,否則,社會秩序將會大亂,從而危及我們自身!正所謂,「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


推薦閱讀:

給娃娃泡奶粉是先放水還是先放奶粉?
鐵路上「禁止雙弓」是什麼意思?
紐約層積

TAG:日常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