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天人合一」?


什麼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中國的先秦時代, 它在今天仍然具有一種不可忽視和摒棄的價值, 為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指導。我們首先來看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內容

若想明確「天人合一」的含義, 先要弄清楚「天」的概念。一般認為, 古代的「天」有兩層含義:一種是無意志的天, 泛指自然的規律和自然的境界;還有一種是有意志的天, 即「天命」、「天道」 , 是一種超越於人類之上的最高精神的存在。《尚書· 舜典》曰:「八音克諧, 無相奪倫, 神人以和。」在這裡, 神和天是一個意思, 表示的就是「天神」、「天命」。但是筆者認為, 「天」還有第三層意思, 就是人心中的真我。老子曰:「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從這句話中我們首先能看出這裡包含著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不僅要法天地, 也要法道和自然, 這就強調人要遵從自然的法則,順應自然,與自然合同一道, 只要做到了這點, 也就做到了「天人合一」,因為「天」也是要「法自然」的。其次在老子的思想中, 道的觀念處於核心地位, 是高於「天」的絕對存在。但是即使是道也要遵從自然的法則, 要返璞歸真, 這樣看來,老子想強調的是一個「真」 字, 既是自然之真, 也是人性之真, 亦即真我。

通過上述三種層面的「天」 , 我們看出「 天人合一」歸根到底是一種和諧的關係, 即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和人與真我的和諧。從這三點出發, 我們可以看出「天人合一」在現代社會的存在價值。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探討「天人合一」思想之前, 我們應當承認天與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天人合一表達在人與自然關係範疇上就是強調人要與自然和平共處。但是在古代, 天與人的關係明顯的表現出天尊人卑等級差別, 因為人類能力尚不足以征服自然, 對天的認識還停留在一種宗教信仰上。而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的不斷膨脹, 人類掌握了更多的智慧和技能,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人類有能力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更高傲的宣稱人類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天與人的關係發生了傾斜, 人驕傲的把「天」踩在腳下。

人類確實做到了前人所無法想像的事情, 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些奇蹟的產生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的片面索取和肆無忌憚的破壞上, 因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 人類不得不開始反思天與人的關係, 思考怎樣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性和共同性, 唯有認識到這種平等性人才能夠尊重自然, 唯有認識到共同性人才能設身處地的去愛護自然, 愛護我們的家園。這不僅是出於理性的認識, 也是出於對現實的警醒和自省。因此, 堅持「天人合一」的思想, 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人類最終的出路。

三、人與社會的和諧

西漢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說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他把人類社會的治亂興衰和上天所表現出的災異或祥瑞掛上了鉤, 因此統治者作為的好壞都會表現成為一種自然現象, 從而給統治者以警醒。雖然董仲舒的這個理論由於渲染君權神授、維護封建統治而一直為後人所詬病,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種思想客觀上對皇權有著制約的作用, 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權的濫用。當然這樣的思想在今天的社會已經行不通了,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種精神提煉出來, 把「天」這個客觀精神的概念賦予到道德層次上來, 或許會得到一些新的啟示。在當今的法制社會中, 法律對於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法律也不是萬能的, 因此,樹立一種普遍接受的、神聖的道德律是十分必要的。道德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就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可見, 道德有著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定供人們參考和遵守。在古代,統治者遵循「天命」、「天意」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糾正自己的錯誤, 而在現代社會, 這種「天意」也可以同樣的作用於普通人身上, 但它不必高高在上, 而是可以內化於每個人的心中, 成為一種神聖的道德意志。只要我們做到了與道德律的合一, 也就是天人合一, 我們就能創造一種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人與真我的和諧

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經· 第二十五》)老子是偉大的思想家, 他研究的學問歸根到底是一種「人學」,因此這句話不僅是在講道法自然, 也是在講人法自然, 即人應當回歸自然, 返璞歸真。

這樣, 「天人合一」就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上來, 即人應當做到與內心的真我合一, 排除一切雜念而找回存在於內心深處的那顆赤子之心。對此, 明末思想家李贄也有同樣的觀點, 他提出了「童心說」。所謂「童心」, 即「真心」 , 是「絕假純真」的「最初一念之本心」, 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未受後天教化浸染的「赤子之心」 。隨著人的成長變化, 人會漸漸地失去存在於其心中的那顆童心、真心, 而變的或世俗、或無趣, 在不知不覺中, 人就失去了真我。屈原曾經嘆曰:「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司馬遷《屈原列傳》)屈原之所以偉大, 正是因為他堅持了自己純潔的本心而不受外物的影響, 出淤泥而不染, 做到了自我與真我的統一。在現代社會, 人心變的日益複雜, 人們更多的著眼於物質的追求而忽視了對精神家園的建設, 因此「天人合一」思想中對於人和真我的和諧統一的強調便顯得意義深遠, 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

五、全文總結

作者首先回顧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內涵, 接著又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真我這三個角度探討了「天人合一」思想在現代社會中所被賦予的新的含義, 表明了「天人合一」的存在對於現代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對於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也有一定的啟示。著名學者季羨林曾給予「天人合一」極高的評價, 並斷言:只有「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類。」但從當前來看, 「天人合一」思想仍未被人們給予足夠的重視, 其思想內涵也有待於進一步深入挖掘。

【親愛的朋友,這裡期待你的精彩評價......歡迎你留言、互動、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更多精彩分享給你】


天人合一實際是天、地、人合一的簡稱。

此概念最早應該是由漢代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的哲學思想。

在中國儒、釋、道文化中都有體現。

乃至,國際上很多國家也有類似的思想。

這裡我借用一個集合概念來說明一下。

分形——對於非專業人,或者很討厭幾何的人來說不好解釋,這裡借用一個特點。

在分形的圖像中,分割後的小部分,近似於整體縮小後的形狀。

天人合一裡面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和天是相通的,或者是相似的。

這裡的相通和相似有物質層面,更多的體現在概念,思想、道理上。

當然,這裡的天包含地在內。

天人合一中為什麼不說成「天地人合一」?

這裡有易經的思維在裡面。

天地即乾坤。一畫開天,先有天,後有地——可以理解為在易經思想形成過程中是這樣。

太極生兩儀,兩儀為陰陽,為天地,為乾坤。

先有一畫陽爻,斷而為陰爻。

所以可以理解為地由天生,地屬於天。

這和西方說的女人最初由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產生有相通之處。

即陽生陰。

天人合一當然更多的是哲學概念,為了好理解,不妨具體到物質世界來找對應。

最近本的概念,就是人和天地相通、相似。

在《黃帝內經》的《靈樞·邪客》篇中說: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這就是人和天地之間的對應關係。

在分形中,更多的是形狀上的對應相似。

天人合一在概念、文化上就有了更廣更深的內涵。

比如漢字,我們常說「一字一乾坤」。

套進這個概念,就是「天字合一」。字里包含了一個小小的天地。

天字合一的思想運用非常廣泛。可以說無處不在。

比如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

國畫中,唐代畫家張璪提出的「師造化」,

文學中的比興手法等都可以追溯到天人合一的源頭。

當然還有很多,此處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天是除地球萬物和人類之外的空間的物質和能量,就是天空和宇宙。又可引申為道,真理,規律。人就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合一的意思是合而為一,合成一體。

人和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就是能量,是一元世界中道生一。在我們生存的二元和三元世界中到底天人能不能合一呢?

儒家把天擬人化,認為天也具有道德觀念。儒家重人道,所以講天人合德,董仲舒說天人感應,到朱熹講天理即人慾。都是把天和人放在同一的地位上去研究,只是沒有去問問天,天是否願意做人,天是否願意和人同一呢?

佛家講天人皆空,也是從本質上說的。佛家行中道,從人的修證過程中如果達到了羅漢,菩薩和佛的境界,也必然要脫離人身所在的世界,而到達另一個是相非相的世界。所以佛家是講天人分相的。

道家講人法地道天道,強調人要以地道天道為人處事,才能擁有德化的人生。雖然道家尊天道,但人道直接越過地道與天道聯繫,就會發現很多的人道與天道是背道而馳的情況。所以說天道與人道合一是一種願望而已。

周易中講天地父母陽陰之氣相交而生人。天之道在於始萬物 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之道在於成萬物。天人在來源和功用上均不同,如何能讓兒女與父母合而為一呢?

天人之間有其本質上的統一。在人類社會中,天道是高於人道的自然規則,人可以按天道的規律辦事並和天保持一種和諧狀態,就是天人和諧。與天道鬥爭者最終會敗在天道之下,能夠戰勝的也必然不是天道。西方世界認為天和人是相分的,所以沒有必要用一個有爭議的概念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中再建立起一堵隔離牆。用天人和諧比用天人合一更能引起世界的共鳴。(堅持原創思維,辯證時空大道)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應該出現在易經里,易經將一卦分成天地人三才,上下為天地,人在天地間,人的所有活動都受天地的影響,也必須遵循天地自然的法則,否則就會出現不吉利。後來道家莊子、老子繼續發揚光大這一思想,影響道家思想至今,儒家也講「天人合一」,漢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第一次提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並用儒家思想做的系統的闡述。

由此看來,天人合一不是道家的專利,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儒家還是道家再到後來被本土化的佛家都講天人合一。那麼到底什麼是天人合一呢?

首先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的農業生產活動,春種秋收就是利用大自然植物生長的規律進行的,如果春天沒有按節氣種植,秋天自然欠收。雖然現在我們用溫室大棚也可以種出農作物,但是口感和質量和自然生長的有很大的差別。再舉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中醫,真正懂中醫的大夫再對待同一種病也會根據病人體質和季節開出不同的方子。再到我們早睡早起按時作息等等都算是天人合一的具體應用。

總結一下我按我自己的理解給「天人合一」下一個定義:天人合一就是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一切活動都應該遵守大自然的規律。


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就是探討天人之間的關係。

關於宇宙和人的關係,中國文化中有個學說,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又分為兩類,天人相通和天人相類。

『天』的概念主要指神,自然界,宇宙,天性,天道。『人』的概念主要指個體的人,人類全體,人類社會,人性,人道。

1 天人相通。

最早由孟子提出,認為天之性含於人的心性中,天道和人道相通,宇宙的本根是人倫道德之源,人倫道德之源,是宇宙本根的表現。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

宋明理學把孟子的天人相通更進一步發揮(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成為道學的一個根本概念。

「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程顥)

2 天人相類。

天人相應來自董仲舒,他認為天人在形體性質上都很相似(觀點牽強附會,主要是為政治上服務),『人副天數』。在身體和精神上,人都是天的副本,類似現在的複製粘貼。

「內有五臟,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

天有的,人也有,人有的,天也有。天人進行類比,這是董仲舒天人關係的宗旨所在。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儒道兩家基本都認可,但是又有區別,道家把人向天靠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思想中把天向人靠攏,用上天來指導人間。

中國哲學中,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自覺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物我一體,內外無別,不必分我與非我,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什麼是天?天,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有很多的解讀,天代表著神權的最高領導——昊天大帝(也就是玉皇大帝);天,還代表著自然生命規律的制定者與監督者(或者說,天即是「道」)。

那麼,天人合一,說的自然不是和玉帝合二為一,而是人融於「道」中,溶於自然生命規律中,追尋生命的最本根,因為人,本身就是「天」的一部分。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也在追尋著天人合一,於是有了《易經》、有了《道德經》,有了陰陽曆、有了二十四節氣、有了天干地支,有了五行生剋……這些無一不是追尋天人合一的凝結。

天人合一,簡單來說,就是下雪了,天冷了,天冷別忘穿棉襖;天陰了,下雨了,下雨別忘戴草帽。春天播種,秋天豐收,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順應24節氣,該幹麼幹麼。

天人合一,複雜了說,就是紅塵外,修行處,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追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去飛升,去成仙。

仙山隔雲海,霞嶺玉帶連 據說世外有天仙 天仙休羨慕,世人刻苦幹 何難亦有歡樂園——八仙過海

不過,咋說呢,雖說仙境玉樓仙宮,金堆玉砌。可是,這糟亂紅塵比仙境,也不差一線,你說,是吧。

說明:本文原創老麥,圖片來源於網路,首發今日頭條,如需轉載請聯繫老麥。敬請關註:老麥說說,與老麥一起去探尋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什麼是天人合一?這個問題在本人之間寫過的一篇文章有過論述,這裡只作簡要概括。

天人合一是古人在長期大量的生活實錢中,通過體驗總結髮現的,人與天地萬物和諧統一的一種最理想狀態。要知道"天人合一"是一種什麼狀態,用語言文字無法講清楚,只能在生活實踐中去體驗感受。

古人所講的天通常只是一種泛指,"天"是指除人以外所有不具有主觀意識的萬事萬物。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有人說,人也是自然萬物的一個組成部分。沒錯。但區別在於,人是有思維認知意識的高等動物,具有思維辨別和自主控制意識的能力,正是這種獨有的能力,使人類有了與其它事物的本質區別,也正是因為這種能力使人類失去了人類原本與萬事萬物合一的狀態。

"合一"是指合二為一融為一體。"天人合一"即人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是人與自然高度融合的狀態。這究竟是種什麼樣的狀態體驗呢?

我們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就會發現,在古人當時那種原始蠻荒的時代,在那種文明智慧極其落後的時代,古人是如何發現令今人嘆服的的宇宙真理!如老子在先秦時期就已發現了令宇宙生生不息的能量——"道"。文王在商周時期就發現了涵蓋天地萬物變化規律的"易"。以及古人發明的諸多能夠預知未來的預測術和令今人難以理解的各種準確預言。今人為何發現不了?這正是古人在達到"天人合一"狀態後對自然萬物深刻的汄知體會。

真正的"天一合一"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和諧狀態,不加任何思維判別,不做任何認知干預,而能順應萬物自然之道,與自然萬物"靈魂"融為一體。比如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感受,當你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情時,感覺非常困難,經常出錯。而當你逐漸掌握其規律技巧之後,就會感覺得心應手。當你做的次數非常多,非常熟練之後,有時就能到達到這種"天人合一"的狀態。

有一次,我約一個友人外出辦事,就開他的車前往。由於我們長時間未謀面,相見甚是歡喜融洽。見了面我們就有說不完的話,從上車直到目的地三十餘公里,其間要走很長的一段山路,山路崎曲陡峭,旋轉迴環,平時經過都是提心弔膽,開車總是小心翼翼。然而那天從上車到最後我們講話始終沒停過,天南地北的聊了一路。奇怪的是友人從未有以前那種緊張和小心慢行。方向盤在他手中自由轉動,絲毫感覺不到在刻意操控,轉彎,避讓,換擋,加速穿行於叢山峻岭如行雲流水,賓士於人流鬧市恍若無人,連紅綠燈都未闖到,六十多里路程競然頃刻而至,簡直有如神助。事後我有意問及此事,他競絲毫不覺有如此"神來之筆",問其如何做到,他說什麼也沒去想就做到了,我笑其吹牛。然後又一思考,他並沒有說假話,正是因為他開車什麼也沒想,忘了自己,忘了車,忘了駕駛技巧,才能做到開起車來有如神助。他當時已達到人與車完全合一的狀態,操控汽車的已不是駕駛汽車的思維與技巧,而是與駕駛技巧高度合一的駕駛之道,這正是人與車"天人合一"的境界。有類似體驗的情況很多,如"庖丁解牛","賣油翁","百步穿楊",還有打坐的"入定",甚至今人打字的"盲打",這都是達到"天人合一"狀態的表現。

在如今日常生活中,這種"天人合一"的狀態並不多見,而且不能持久,主要原因是如今社會環境浮躁,人心被名利所引,人們始終向外追求,導致內在極度空虛,不能做到去欲還本,不能通曉萬物之"道",很難體會到"天人合一"的狀態,更無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請自來。

天人合一,其實就是說「天地人三才合一」。

為什麼只說「天」不說「天地人合一」呢?

古人說一就是說二,不過是「一而二,二而一」罷了。在古人學者那裡這是常識。

為什麼說一就是說二呢?這和「天人合一」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乾、天、陽。

二:坤、地、陰。

這個宇宙中沒有純陽也沒有純陰,亦陰亦陽。乾坤從不分離。沒有了天就沒有了地,沒有地也就不存在天。

所以說天就是說地,說一就是在說二。

說天人合一,就是說天地人三才合一,就是乾坤人生。

一是乾是陽是三,二是坤是地是六,說天人合一就是說人要學會「用九」。


諸位自己腦補一張河圖,這是一張後天返先天的圖,也是人體和四季的對應關係圖,中醫的基數是從這張圖出來的。詳細內容參詳內經《金匱真言論》,此文最後一句「藏之心意,合心於精」是為感道,「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醫即是道,天人合一是人體防病治病之理,也是決策管理之本源,伏羲河圖的意義在這裡。道,「天人合一」,決策思維在持續發展並與人道合,也是天人合一。儒是人需,決策思維以道為用,所以上醫醫國。

估計題主最想知道的是個人怎麼天人合一,經絡圖了解一下!三陽三陰脈布體表,與環境交感,氣是陽、以行為主,血為陰,氣血流動是陰陽調和的結果。個體不一樣,經絡腧穴運轉有微量的區別,從先天來說是腎精不同,後天就在心的區別。所以修道是修心修意修神,是為了後天返先天:如果心神與先天精合,意味著肝魂肺魄也成就心神,注意看河圖中間「天九生五 地十成之」是思(脾主),心思言行四合一是後天返先天。這時候精氣神能反哺身體,五行無謂克都相生。後天返先天人是個什麼狀態呢?「獨立守神,肌肉如一」,真人道體同天地。

道全,體現在個人精神和行為合一。我們平時說德都是公共規則或者別人的價值觀為用,但道德經的德是本性天真,不要把兩者混為一談。本性天生是天賦,屬先天,也是心地、人生觀。心地是本有的,這叫德。以德行道,以天賦行個人擔負的社會責任,這叫德道,道德經是德道經。道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從個人到人類社會都能為用。

多說一句,「儒以道導民」,道是世界觀,儒是指導人生的哲學。完整的世界觀用於指導人生叫哲學,儒是哲學。天人合一是道源儒本,從伏羲河圖傳承下來的智慧。把陰符經里偷盜之類偽撰的內容去掉,是單獨說天人合一用於為治。


「天」從來不僅僅是一個自然命題,這還是一個哲學命題。昨天在一個關於修真的問題下面我也有提過一下,我覺得關於天人合一,最確切的解釋不是老莊,也不是董仲舒,不論佛道儒,只論人類真實的可操作性而言,《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可以解釋清楚,並且讓人們知道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結合經書的前後文,這段話字面比較容易理解,大概也就是說你順應天地變化,該做什麼的時候去做,不該做的時候就不做,那你的身體與精神都可以得到保護,自然可以健康長壽,延年百歲了。這是黃帝問岐伯的一個問題,而黃帝所謂的「上古之人」是在黃帝之前的人,傳說中可以活幾百歲,提攜天地的人,簡而言之就是「神仙」。細思極恐,黃帝口中的「上古之人」是什麼時代,又是什麼樣的境遇?!

我之前也有說過《黃帝內經》是本醫術,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醫」從來不單單是指的身體,它同樣重視關心人們的精神狀態,這可是比西方心理學更早更成熟的文化體系,可惜現代人卻不自知。岐伯說完這段話之後,又說到——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字字珠璣,哪一句拿出來都要細細品讀出很多有用的東西。我個人覺得,在天人合一,修真修道這些觀念理論上,大家都不要把自己站得太高了,姿態第一點,破碎虛空之後的時候我們且不要去想,只看看當下,真真正正的去做到我們能夠做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推薦閱讀:

赫梯文學中的動物形象
「行距杯」年度徵文大賽開幕,我們在簡書等你來~
此人最愛林黛玉,一個善意決定將林黛玉送入絕境
路上插朵玫瑰
記憶之書:評《寒春陽早畫傳》

TAG:文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