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提高自己的古文修養?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有助於我們一起探討古文學習的方法,培養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進而不斷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

如何提高自己的古文修養,其實就是如何學習古文。對於這個問題是要分為兩個層面來回答:

第一個層面是針對古文的初學者來講的。這些初學者對於唐宋以來的古文讀起來都會覺得有困難,甚至將《西遊記》、《水滸傳》等古典小說都當成古文來讀。對這類人重點訓練閱讀唐宋以來的一般文章。

一、培養他們對閱讀古文的興趣

常言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出閱讀古文的濃厚興趣,才會將這件事變成自己的愛好,才會在以後的閱讀中克服各種困難,持之以恆,最後有所成就。培養興趣的事情因人而異,修養自己去探索發掘。

二、主動學習古漢語各方面知識,掃清古文閱讀的攔路虎。

學習古漢語其實是件很辛苦的事情。要系統地學習古漢語知識,建議閱讀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這套書共四冊,是國家級規劃教材。也國內各大高校中文專業教授古漢語必選的教材。不過要讀這套還得認識一定數量的繁體字。

三、閱讀中國文學史

系統地閱讀《中國文學史》可以快速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脈絡、各流派的歷史沿革和大量的文學掌故和評論,對我們清晰的了解作者、理解古文都有非常大的幫助。現代人編著的《中國文學史》的版本非常多,有通史也有斷代的文學史,想要準確的了解和正確的判斷中國文學史主流方向,可以多選幾種對照閱讀(可以圍繞「中國文學史」進行主題閱讀,效果會更好)。也可以在網上搜一下書評,選擇比較權威的《中國文學史》進行重點閱讀。

四、閱讀唐宋以來的國學經典

無論我們學習多少方法,尋找多少捷徑,都無法繞過閱讀經典這道坎。對於初學者來說,由於自己的古文基礎不深,因此有重點的閱讀唐宋以來的國學經典就是必修的課程。這些經典可以包括絕大部分的古典小說、《唐詩》、《宋詞》、《元曲》、唐宋以來的歷代散文、《古文觀止》唐宋以後的部分、《三字經》、《百家姓》、《幼學瓊林》等等。閱讀的方法會各有不同,但對於經典名篇是一定要熟讀成誦的。當你背誦的東西積累到一定數量後,你的古文修養就自然而然的提供了。

第二個層面是針對那些有一定古文基礎的人來說的。這些人可以將閱讀的重點鎖定在先秦古文,在這個階段就會牽扯到訓詁、校勘、通假、音韻等專門的學問,難度提供了不小。

一、要越過古文閱讀的三個層次,做到「立體的懂」

1、了解記住詞句的本義,解決古文閱讀的障礙,做到「點線的懂」。

2、詞語作為術語時,了解術語的理論意義,即一個字或詞在不同的語境中的不同含義,做到「平面的懂」。

3、要讀懂文章的用意。即文章不僅僅是辭彙術語的簡單堆砌,而是要讀出文章整體所要表達的內涵,做到「立體的懂」。

二、從死記硬背到「因聲求氣」

學習古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熟讀古文入手,而是最好是熟讀成誦。對於誦讀古文,一直都存在兩種途徑:

1、死記硬背

死記硬背的目的就是能記住古文並能背誦它。這種方法應用起來自然是苦不堪言。學習古文者縱使有很高的興趣也難以有毅力持之以恆。

2、因聲求氣

用「因聲求氣」的方法讀古文,可以充分體會古文修辭的韻律節奏的美,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境界和感情,從而心中愉悅,於不知不覺的過程中熟讀成誦。「因聲求氣」之說正式起源「桐城派」,「聲」就是古文的音韻節奏之美;「氣」就是文章的氣勢、內涵。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潛耳」。

三、深切體會古文的藝術價值

古人云:行文之道,神為主,氣為輔。其中,義理、書卷、經濟(經世致用)三者為行文之材料,而神氣音節者,行文之能事。因此要研究古文布篇行文的本事,就要不斷體會、探索古文的藝術性。

四、學會通過「六觀」的方法深入分析古文

「六觀」是對古文進一步深入分析的六種途徑。劉勰《文心雕龍》中說:「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這是劉勰閱讀古文剖情析採的六個途徑。

我們學習古文可以變通一下:一觀詞句,解決生詞、章句的問題;二觀宮商,解決音韻節奏的問題;三觀置辭,解決修辭立勢的問題;四觀篇章,解決謀篇命意和章節的問題;五觀體性,解決風格定勢的問題;六觀變通,解決文章的變化問題。

五、學會比較歷代古文的異同

中國古文極盡變化之能事。歷朝歷代、各家各派及各個時期的文章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變化。這些變化包括命意相同而辭有繁簡、命意相同而辭有差異等等。

六、深入研究古文風格則需專讀一家的專集、再進一步,則要專門研究這一家產生的流派,成為對這一流派的探索和研究。這個過程完成後,你基本就會成為研究這個流派的專家了,假以時日,持之以恆,很容易就會出成績了。


如果我說沒有什麼技巧,那大家好像真就失望了。但是,語言之類的東西很難說它是有技巧的,要說技巧也只是語法、修辭之類上的技巧。要想真正提高古文修養,那不是一朝之功。得慢慢積累,積累多了自然會有所提高。下面我就自己的經驗淺談一下。

1、掌握最基本的古文言文知識。

這是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這一步沒有什麼技巧,就是積累。弄懂像通假字、古文今義、一詞多義等,這個過程比較枯燥,重要的是堅持。

2、常翻古漢語詞典。

我們知道古人的字詞跟今人的有很大的區別,有時候古人的一個字就相當於今人的兩個字或幾個字。一個字或詞在古人的表達語境里是這個意思,而在今人的語境里卻是與之截然不同的意思。如非常,今人解讀為很,而古人就有非常時期的意思。所以要勤翻詞典。

3、多讀多背。

遇到經典的篇目一定要背下來。那些經典篇目同是也是最好的古文技巧教科書。背的多了,自然就有了語感,自然會懂得其中的規律。

4、嘗試自己創作。

這很重要,不管你寫的有多不好,也一定要嘗試自己寫作。剛開始時,一定要遵循古文寫作規律,如格律。寫得時間長了,就會發現自己完全可以不用對照那些規律,出口成章了。

學有方法,考有技巧,優學優考策略致力於將學與考的最優結合。更多原創學法類文章,歡迎在公眾號 優學優考策略 中閱讀。如有其他問題,微信找到 「優學優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為好友,有問必回。


許多人是靠興趣學習古文的。我和大家不同,我是為了飯碗才讀古文的。

1976年受朋友的邀請,讓我這個當了七八年初中語文教師,到一所高中教授語文。盛情難卻,便只好高就,而且一上就是畢業班。打開課本一看,不由的出了一身冷汗。現代文還能免強。可是,四本語文課本(當時高中是二年制),古文近50篇。不能說全部不懂,但離登台講授差距實在太大了。沒辦法,啃吧!好在我們家兄弟三人都是教語文課的。而且弟弟就在省級重點中學代語文課。

一本辭典,一本《古文觀止》,兩本《古代散文選》,加上四本語文課本。除了上課、批改,一頭扎在幾本書里,一個字一個字,一篇一篇的過,沒有一天在12點之前睡覺的。有時,一個字,一句話,幾個鐘頭弄不懂。讀著,讀著,過的文章也快了。但是,必定不像上學那樣,循序漸進。尬尷的事,還是常常有的。因為,教書時間很長了,課堂上還是免強能夠順下來的。可是,學生提的問題,那就很難回答了。譬如:你備課的時候,覺得那一個字沒學通,學生一下課偏偏就問的就是這個問題。

大概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閱讀古文的能力就漸漸提高了。一次到一所明代建的古廟,研讀一塊碑文,呵!不僅能夠"斷句",而且,解釋的也讓眾位先生十分滿意。

一句話,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鍥而不捨,閱讀古文這個難關還是可以過好的。


提高古文修養和現在學英語不一個樣。古文素養的高低。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能否用文言文寫出一篇好文章來。

認字組詞

古文修養分解到最基本的單元就是字了。首先你得知道在文言文里,每個字是什麼意思,或者有幾個意思;再一個就是掌握辭彙量,這個是最基本的。

語法

因為現代都不用古文交流了。所以現在說學習文言文都是逆推式的,只能反向推導古人的語法。主謂賓怎麼用,什麼情況下定語後置,什麼情況省略主語之類的。其實學語言從學語法開始是最沒用的,大多都是通過環境來學習語言的。我這裡提到語法,主要是認知關於主謂賓之類的概念。

語感

前面掌握的字詞,怎麼合理的、貼切的造句。這裡面的對「合理的,貼切的」主觀感覺就是語感了。但是因為現在交流並不會使用文言文,所以我們就只能在古文里去體會。(這裡強調一個問題。就算是文言文,也是分書面語和口語的。我們這裡談的,也只是書面語。)

回過頭來,在古文里怎麼去提高語感呢?只有去讀去背。讀的時候,結合注釋和白話文翻譯去讀,讀通了,就背。背的越多。你對語感的掌握就越好。強烈推薦的的古文經典是《古文觀止》,沒有之一。古文觀止是歷朝歷代,節選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對於掌握文言文語感是最好的了。

談語法,語法不必學,但是必須加強語感。語感看起來比較玄乎,其實說白了就是說話的慣性而已。

閱讀

提高古文修養並不只讀《古文觀止》就好了。先《古文觀止》只是讓人打好基礎。更好的入門。但是要提高,還需要更豐富的知識面,在文章中論證,辨析,引用。這裡就需要閱讀量。推薦《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史記》《資治通鑒》《昭明文選》等等。

以上推薦的閱讀類的。同時還得需要一些工具書。比如《康熙字典》之類的書籍,作為查證所用。


提高古文素養的方式就是以上方法了。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得去實踐。知道方法不去學,說的再多,也是無用的。


提高古文修養,首先要做到的是培養興趣——當然,既然題主能問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認為,這一步已經跳過去了。

其次就是閱讀,足夠的閱讀量是學習古文的根源,拋開這些講古文學習,就好比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切都是空談。不過也不能只是一味地講究閱讀。因為讀書只是獲得知識的一部分,還需要掌握方法把許多的材料貫穿起來。如果你只是想當一個普通的古文愛好者,那麼找一些名著來閱讀就足夠了。如果想有更深一步的研究,靠自己的摸索總結就不夠了,應該找一些專門書籍來學習。

孔老夫子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借用他這句話,我們也可以說:讀而不學則罔,學而不讀則殆。

在這方面,我推薦王力的《古代漢語》,這套書應該是同類書中比較好的,難度編排循序漸進,也比較適合自學。

還有一本《馬氏文通》,是中國古代文言文語法的系統總結,如果行有餘力,可以一看。

王力曾經做過一個演講《談談學習古代漢語》,其中說到:

1. 從三方面(語音、語法、辭彙)學習,以辭彙為主;

2. 建立歷史觀點。語言是隨時代變化的;

3. 反對望文生義。不能擅自創造詞語的意義。

4. 感性理性結合,主要還是感性認識。念古文越多越好。多讀多記,這部分苦工少不了。

說完這個,回頭再說閱讀。作為初學者,用來入門的第一選擇,當然是《古文觀止》。這本書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為經典的古文選本,全書當然不免有所遺漏,但入選本書的,應該說都是古文中的精品。

《古文觀止》熟悉了之後,如果你的目標較低,可以找一找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文學家,如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司馬光王安石曾鞏陸遊等人,然後視個人情況酌情購買他們的選集,這就夠讀一陣子了。順便說,這是默認只學習古「文」的做法,若是加上古詩詞,那還得再增加一大批人。

如果你的目標比較高的話,梁啟超曾開列一個《國學必讀書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索一下。但這一書目內容太廣,恐怕不是人人可以完成的。

梁先生也考慮到這點,所以他又寫了一個《 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右所列五項(指《國學必讀書目》),倘能依法讀之,則國學根柢略立,可以為將來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學生校課既繁,所治專門別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讀。 今再為擬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

《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

其他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報……皆須一讀,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雖然這些書是從「國學」的角度出發,而不是以文學的角度評選。但其中絕大部分稱為文學作品也當之無愧,要想提高古文修養,以上書目不可不讀。


提高古文修養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多讀古文書籍。

可能馬上會有人列舉出讀三字經啊,弟子規啊,這些蒙學。此類的一些書籍,確實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可是我們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就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經典的傳承一路下來越來越傾向於簡單化。

有人曾向我提出一個問題,是孔子那個時候他學的教材是什麼?

我們梳理了一下。在儒家的範疇之內,易經是肯定要學的。詩經也是必須要學的,孔子很重視。但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是經過孔子的刪剪而後形成的305篇。這個還不能混為一談。

尚書的成書也是非常早。孔子的儒家學派也必須會學習。

再往後延伸,有了13經的說法,諸子百家的學問點擊,也常常被人們拿做教材。

到了南宋的朱熹就有了四書五經。

幾千年的文化發展下來,不斷的有經典產生。比如說啊,昭明文選。唐宋八大家文集。以及各個流派所注重的一些書籍。

可是現在人們一說起加強古文的修養,必須說的就是三字經啊,弟子規呀,千字文啊這些。

我想說的是,這些與其說是經典,不如說是經典的皮毛中的皮毛。

由其弟子規,現在人們很重視,但是僅僅根據論語中的一句話就延伸出的一部弟子規,它與論語本身的差距是無法跨越的。

所以我建議大家,我想加強古文修養,就必須從最經典的古文讀起。儒家的四書五經是必須要讀的。易經中的繫辭傳是由孔子本人撰寫,它的價值更高。是因為屬於易經的部分,便被很多人當作玄而又玄的東西,被故意的擱置了。這是對經典古文的蔑視,是不可取的。

從方法論上來講。

首先是要培養語感。我們現代人對於古文的學習基礎比較差,朗讀起來覺得非常拗口,首先需要我們大量的誦讀,不摻雜任何解釋的誦讀,我們把它叫做素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是有道理的。任何經典,如果能夠貫通讀一百遍,你就能夠經史相參,經經相參,到哪兒都會信口拈來。

其次是解經。許多人皓首窮經,雖然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但是也有人出版了一些速讀法,快速的閱讀一些經典文本,也可以坐到大觀上的了解。

作為一般人對經典的理解,不需要像專業人士那樣做到一個字一個字的探究。我們只要掌握它的精髓即可。

第三方面就是運用。閱讀經典最大的好處是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

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行業,都與閱讀經典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閱讀經典卻可以提升我們的人性質量。

正如孔子所說的:50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錢穆先生也說,讀論語其實就是為了讓我們學會做人。

最後說一點,讀經典的功利心不能太強。不是說讀了經典就一定會讓你發財,腰纏萬貫,讓你陞官。

讀經典是為了提升你的人性品質,讓你的人生增值。

所以經典就像是大森林一樣,給我們涵養人性。

希望大家都能夠從我們古代的經典文化中獲取營養,幸福的生活。


謝謝邀請!這是個好問題。中華文化淵遠博長,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古文典籍永遠讀不完。其實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古文及古詩詞等,只不過很多人小時候不喜好和不感冒,成年後才開始對古文感興趣。

那麼如何從感興趣到提高自己的古文修養?古文閱讀要從淺入深,先打好基礎,古文的小學啟蒙基礎在三本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還有本《弟子規》,這幾本書建議要細讀一遍。喜歡詩詞的從《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開始。

接下來再看一些古文典籍了,如果看原文困難,可以先看一些現代評註的書籍,詩詞歌賦類可以先買一些鑒賞詞典。當然看書還是建議先看權威出版社的,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書店、上海辭書出版社這樣的。

古文典籍分經、史、子、集四部,下面再細分更多的種類。看你自己的愛好了,去讀自己想讀的書籍。另外還要準備一些工具書:《新華字典》、《辭源》、《辭海》等,以便更好地查詢和理解古文字的字義。

知識的積澱會有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於恐懼古文字理解力的人,只要用心去讀、去理解,看書多了自然就好了。

下面我羅列一些中華古籍中的經典,以供參考。

經部:

1、四書集注

2、詩經

3、周易

史部:

1、史記

2、三國志

3、資治通鑒

子部:

1、道德經(老子)

2、南華經(莊子)

3、孫子兵法

4、金剛經

5、黃帝內經素問

6、王陽明傳習錄

集部:

1、古文觀止

2、千家詩

3、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商隱、蘇軾詩集

4、南唐二主、晏幾道、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納蘭性德詞集

5、唐宋八大家文集

6、昭明文選

7、曾國藩家書

以上書目都是國學最經典著作,找你感興趣的去讀。


「多讀多背經典詩文」

提高個人的古文修養這回事,辦法其實就是一句話而已:「多讀多背經典詩文。」

這樣簡單一句,就衍生出後續疑問。

一是多少才算夠多?二是何謂經典?

古代讀書人要學的基本常識,跟二十一世紀的小孩不一樣,畢竟人類文明總是在不停的進步。現時年青學生在中學時代學習的許多基礎知識,在數百年、一千年前可能是最尖端的前沿學問。

如果要給一個約數,可以聽聽己故語言學家、教育家、名作家季羨林(1911-2009)季爺爺的建議,他認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小孩,起碼要背五十篇古文、二百首詩。當然,這只是個籠統的數量,古文古詩有長有短,學習時可以按照個人喜好和師長的建議來調節。而且這個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實際上還是越多越好!傳統名著離不開《三字經》、《千字文》、《唐詩三百首》、《古文評註》那些,章回小說就是《三國演義》、《紅樓夢》那些。若要再有趣一點,金庸武俠小說是首選,作者的文筆極優美,故事人物情節又多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小常識,是有益和有趣的課外讀物。

初步完成了季爺爺給的數量,年青學生算是有了點基礎,然後可以再挑自己喜歡的書,這時可能要有明師指點了。說到具體讀那些古文、那些詩詞,一般學生於入門程度的學習,只學好課本就已經足夠。若能加強學習,可以請老師介紹書目,當然還要看自己的天賦和努力,不能一蓋而論。


[潘國森],已刊行單行本30餘本,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者,精通金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並與我溝通交流。


淺層提高不是太難的事,多讀一些名著,多讀一些大家的註解,總之多接觸就會提高。深層提高就比較難了。首先就要從文字入手。漢字是象形文字,字形和字義有直接的關係。不同時代字形的變化,與不同時代字義變化,有複雜的關係。不注重字的不同形態變化,可能就會望文生義,也許就很難理解古人的原意。再有就是注書學關注。以上這些都是一般意義的提高古文修養方法。而最底層的,是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提高古文修養?加深對古人思想意識關注和了解的目的是什麼?換言之,提高古文修養,了解古人思想,與現代生活的關係。如果不思考這樣的問題,不進行這樣的對比,提高古文修養真的是沒有多大價值的事。


古文修養不是僅僅讀一讀!背一背,詞句賞析賞析就行了。想要提高古文修養最主要的還在於自己的人生感悟與生活經歷。

小時候我們背過那麼多的唐詩,雖然出口即誦,但是你真的覺得你融入你的修養里去了?我看不一定。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恐怕作為一個中國小學生都會背吧,但是其中的深刻含義並不一定能領會,因為根本不識什麼是鋤禾日當午,怎麼能體會粒粒皆辛苦。

抗日戰爭時期,大量學者文人紛紛撤退到大後方重慶,面對日本轟炸,隨時面臨死亡的亡國之痛。「國破山河在……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能不懂嗎?日寇即敗,捷報傳之全國,無不振奮人興,舉國同慶,那時大家在重慶雖貧囧但是紛紛揮毫寫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便下襄陽轉洛陽」互相道賀。那種切膚之感和你能背誦全文能一樣?還有一篇十分喜愛的文章《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個物是人非恐怕需要深刻領會消化。

古文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感悟去學,能夠學著身臨其境般的理解作者,理解句子。所以古文一定要放在歷史大背景下去學習,根據作者當時的處境然去領悟,才能提高自己的古文修養。以前學過孤篇《過秦論》,當時硬生生的背了下來,隨後就忘了,但是讀《史記》的時候突然間看懂了《過秦論》。感覺特別親切。

例子不勝枚舉,一味追求背誦,詞句賞析,對於提高古文修養這件事真是棄本逐末。紙上得來終覺淺,把自己對生活的領悟和古文結合起來學習才是你的修養之根本。


推薦閱讀:

路易十四時代,法國的宮廷禮儀之風是如何「刮起來」的?
這是什麼時候的錢幣?
上聯:殘花敗柳河邊立,下聯如何對?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