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中的「車同軌」指的是什麼?


車同軌有三層含義:其一、渠道分離,其二、統一道路的建設標準;其三、統一車輛的尺寸規格。車同軌是秦朝標準化推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全國經濟建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後世稱秦始皇為暴君,但是卻延續了他的政治制度,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始終是社會的主流。

先秦時代的渠與路是不分家的,渠是主體,路是附屬,路隨渠走。夏禹治水功成後,帶領百姓築阡陌,建井田,井供水,渠輸水,阡陌則是農民走的路,專門修建的道路很少。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相繼變法,開阡陌土地可以私有;各國經濟交流頻繁,戰爭規模擴大,於是專門用於交通的道路開始修建,渠路開始分離。各國自行修路,道路寬度、轉彎半徑,質量各不一樣,秦朝統一後就著手統一道路建設標準。

道路建設標準化是指規範道路建設的等級,施工方法,驗收標準等。六國建設道路各有各的的標準,有寬有窄,有陡有緩,不利於全國各地的交通連接。就好比中國的鐵路與外國的鐵路寬度不一樣,那麼彼此的火車就不能相互通行。秦始皇的車同軌在大田令鄭國的規划下完成,將全國道路按不同等級進行改擴建或者新建。馳道最終形成了全國路網,有利於中央集權統治,有利於全國各地人貨往來。

車同軌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統一車輛製作的標準,主要是標準化車輛的尺寸。當時貴族官員都有專用的迢車,一般用高度來區分等級,比如三尺迢車,六尺家蓋青銅迢車。百姓一般用牛拉車,少數富裕人家還有馬拉車。不論什麼車基本都是兩個輪子,輪子之間的寬度稱為軌寬。統一軌寬就可以標準化車輛製作,這樣有利於車輛的維修和批量製造,也能跟道路寬度相適應。


書同文,車同軌。這是統治階級在治理國家時的兩大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國家是否統一的一個重要標誌。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前,由於列國的封建割劇,向來沒有統一的制度,各地馬車大小不一樣,車道也有寬有窄,這給各地人民之間的經濟交往,生活往來帶來極大的不便,同時也嚴重的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車不同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交通,由於不同的車輪距,車輛就無法在各地正常來往,經濟貿易,商品運輸都無法進行。

車不同軌國家政治治理也受到影響,國家的政令無法正常準時宣達各地,國家對各地管理,統治受到了削弱。

車不同軌,各地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十分不便,各民族之間的溶入不便,影響了民族大團結,進而使國家的統一穩定受到削弱。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規定車子上兩個輪子的輪距統一為六尺,使車輪的距離相同。全國各地車輛的來往就方便了,這就是車同軌。

實際在上周朝建立時,國家的統一文字,車輪距一致,道德規範的統一就已經成為國家政策,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分裂割據狀態,各地根據自己的需要背離了這些規定。

  1. 秦王朝建立之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種種措施都在客觀上促進了原七國在實質上的融合和統一,對於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的功績十分重大。


車同軌很好理解,就是我們偉大的始皇帝通過丞相李斯下了一道聖旨,那就是從即日起開始實行,在我泱泱大秦帝國境內統一車軌,並且修建馳道。而什麼是馳道呢,其實就是秦朝的告訴公路。咱們先說車軌的統一尺度,整個秦國一個標準,一律是6秦尺,換算成現在的計量單位,大約是1.386米。

而且只有有了車同軌的先提條件,後面修建的馳道才能發揮作用。如今修建高速公路都是非常浩大的工程,更別提還是秦朝了,更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國力和財力。據說,秦國的高速網路一共整了十年,才算有模有樣,東到燕齊,南到吳楚,真是相當厲害,所以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換做是秦朝就是條條大路通咸陽。

而且更牛掰的是,秦始皇命令大將蒙恬為自己能直通北方匈奴的九原郡,修了一條專用高速,全長竟然1800餘里,這條路比羅馬大道還要寬3倍,長10倍。而且它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秦國的戰車從咸陽出發只要三天三夜就能到達戰場。

當然,修了真么多馳道,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秦始皇可以非常便捷的到處巡遊,秦國的將界嬴政能去的都去了,雖然是一份壯舉,但也真是勞民傷財,所以才會有有後來的大面積的暴動。而秦始皇也是死在巡遊的途中,這不免有一些命中注定的成分。而且巡遊也是經常收到死亡的威脅,而劉邦,項羽也從看客漸漸地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周朝建立的制度,經過春秋戰國的分裂和混戰,各國在獨立發展的時候,逐漸偏離了周朝訂立的原有規則,即禮崩樂壞之謂。在秦始皇統一之前,七國的車子並沒有統一的規格,馬車大小不一,車道的大小也參差不齊。

以前車道都是泥土路,經車輪反覆碾壓之後會形成與車輪寬度相同的兩條硬地車道,不同大小的車子在不同車轍上的車道上賓士,既顛簸又容易造成車子損傷,不利長途運輸。(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為六尺,使車輪之間的距離相同,這樣,各地車道也可按規格鋪設,車輛往來更方便了,這就是「車同軌」。《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秦朝制定車同軌法令,使全國各地的道路壓成寬度一樣的車轍,不僅能夠減少商品和旅客運輸過程的成本,而且有利於軍隊帶著物資快速運送到全國各地,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發揮軍隊戰力有極大作用。(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對的,就是有軌道!

泥土地在馬車車輪的反覆碾壓下,會形成兩道堅硬的軌跡。

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農村 的土路,在拖拉機的碾壓下,形成的車痕,開車的時候大家都是沿著這個軌道走。

馬車也是這樣,沿著軌跡走。

地面上形成軌跡,沿著軌跡走,就很快,但是如果你的車子,太大或者太小,就容易,陷進車轍裡面!而且那時候的車子非常容易損壞。一旦陷落非常麻煩!

春秋時期楚國跟晉國打仗,晉國人打敗了逃跑,晉國人有戰車陷在坑裡不能前進,楚國人教他們抽出車前橫木,沒走多遠,馬盤旋不能前進,楚國人又教他們拔掉大旗,扔掉車轅頭上的橫木,這樣才逃了出去。晉軍轉過頭來說:「我們可不像大國的人有多次逃跑的經驗。」

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另外因為泥土路會形成車轍,所以為了方便行駛,秦的馳道上面有的還修有軌道

就是用木材鋪成木軌,用硬木做成軌道,用軟木做成,枕木!這跟,現代的火車軌道很像!清朝時候出現的馬拉火車根本不是什麼創新!看起來跟之前沒什麼多大區別!

而且車軌大小不一樣,也會導致車道寬度不同

一個能通過兩個小車的道路,只能通過一輛大車,軍隊在這樣的道路上行駛,三里地五里地就調整一下隊形,也太草蛋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始皇幹了兩件事兒,就是「修馳道,車同軌」,安現在的意思就是「要想富先修路」!

秦始皇修的這些馳道(包括皇帝出巡用的,出兵用的)就像現在的鐵路,從咸陽出發,直達全國各個重要的地方。目的嗎就是方便出兵(因為那時候打仗有很多戰車)!和出巡!

在民國時期的閻錫山就搞過一手車不同軌的戲,常凱申將軍,要修一條鐵路到山西,但是修到山西境內,閻錫山就說了,我來修,我有寄幾的追求,於是山西境內的鐵路就變成了窄軌。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你中央軍要想開赴山西,就別想走鐵路。

綜合上面原因,修了統一寬度的馳道,秦軍可以保持隊形的前進,不至於一會兒一換隊形。車同軌,就沒有窄軌,寬軌之分,馬車就不容易,陷進去。

從而達到快速出兵、出巡的目的!


謝謝邀請。車同軌出自《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以及《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裡的「一」和「同 」同義,就是「統一」的意思。


在古代中國,陸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馬車,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各國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馬車大小也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發現車輛還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很不方便。秦始皇后來統一規定,全國車輛上的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統一為六尺,使車輪的距離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這叫做「車同軌」。


現在的車就不同軌,同軌指車輪距離寬窄一樣,秦始皇規定了兩輪之間的距離為六尺,馬車就如同列車一樣同軌了。民國閻西山是山西王時就使山西的鐵路同外省不同軌。


車同軌,指的是兩輪之間的距離,統一車轍。


推薦閱讀:

《抗戰期間廢除不平等條約史料》告訴你
浮沉之間,定格千年文明
同光中興和大清滅亡關係
漢宣帝與漢武帝相比,有什麼不同?
米格走廊·郭沫若·鄭夢周

TAG:秦始皇 | 中國歷史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