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說的「無為」對於當代年輕人有什麼現實意義?
謝邀。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談論老子的「無為」的「現實意義」,這本身就是有些矛盾的,有些反諷的。都要追求無為之境界了,還在乎什麼「現實意義」?
一、先說說無為《老子》第三十七章里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每當我們要探討一個古代的概念時,一定不能脫離其語境,我們可以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來對這個概念進行思考:無為,是對什麼人說的?古人怎麼評價?無為的主體是什麼?等等。
就這話來說,我們發現,無為的主體是道,而這句話是對侯王所說的。古人的評價,比如我們都熟悉的阮籍就在其《通老論》中說:
「道者法自然而為化,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
當然,阮籍是試圖打通周易、春秋和老子,是一種魏晉玄學的思維。而且,經典是敞開的,任何人,都可以用任何方式去引申,去發揮,我們不多評價,但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大概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
無為,是指一些擁有極高地位的統治者,在施行統治時的根本性標準,這一標準就是符合天地之間自然而然的法則。
二、與年輕人有什麼關係?所以,說起來,老子的「無為」和我們這些年輕人沒什麼關係,也就談不上什麼現實意義了。
不過,如果說,我們每個年輕人都是自己的主人,都是自己的統治者,是自己思想和身體的支配者,那麼,也不妨用「無為」來指導一下自己的人生。
比如,對待上班,那就可以用無為來指導:到點上班,到點下班,從不加班。遇到問題,隨他去吧;和領導同事意見不合,那就聽對方的,我沒意見……
比如,對待愛情,也可以用無為來指導:你想做什麼都可以,今天沒空看電影,那就改天;今天晚飯吃什麼?隨你;什麼時候結婚?哪天都行;要不要嫁妝或定金?要不要無所謂啊;父母家人不同意怎麼辦?隨便啊。
比如,對待假期,用無為來指導就是這樣的:去哪兒旅遊?那兒也不去,在家睡覺;餓了就吃,困了就睡,渴了喝水……
所以,如果用無為來指導年輕人的生活,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中國從古至今有太多太多的文人書生曲解老子的本意,古代矇昧無知尚且有些諒解餘地。
老子說無為和出世,有人就說是什莫也不要做,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按理說更應該按照辯證法來理解老子這兩句話才對,可事實缺恰恰相反。
什莫是無為?無為對應有為,若辯證來看,有為多了,甚至出現了亂為胡為,那就要強調無為的重要性,相反若無為多了,甚至是不作為,那就要強調有為的重要性,老子那個年代直至今日,世人是有為(胡作非為)多,還是無為(啥也不做)的多呢?
若拉長歷史周期來看當然是有為的多,否則就不會出現儒教的入世,不會出現戰亂,不會出現朝代更迭,也不會有種族滅絕和物種滅絕。
那末既然有為泛濫造成人間悲劇,老子強調無為有什莫錯呢?當然在老子道的世界裡,萬事萬物都是旋轉的陰陽(變動的),當有一天世間無為多於有為之時,我相信老子會強調有為的重要性,這就是當年孔丘請教於老子時,說老子如龍一樣捉摸不定的真正原因,因為兩人的思想境界的確不在一個水平上。
也難怪當年西方哲學家黑格爾臭批孔丘連哲學的邊都摸不到,頂多算個政治活動家,不是沒有道理的。接下來談談出世,其實和無為是一個道理,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反過來入世也是為了出世,可我們今天的文人甚至自稱辯證科學的執政者們不會去用辯證的視角來看這一問題,在他們眼裡,出世就是出世,入世就是入世,私字使然,眼界問題,貽害子孫,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是有一定意義的。
今天我也談談「無為」,最早接觸老子是讀大學,買了一套《中國歷代哲學文選》,開篇65頁就講老子,邊讀邊注釋在書邊:無為是要求合於道,才叫無為;
有兩個意思,一是非合於道,而是無損於道,如春夏秋冬四時,農民播於當播,收於當收,不違於時;契合於道,也有不亂動的意思,引導,順道而為,人應從道,依道而行,如氣功對人體的調節,用合適的呼吸,調節人體,達到按道辦事,從而使人體健康。另一方面就是認識道,按道辦事,這一點古人是除從整體把握自然外,其他基本沒考慮到。所以對於年輕人我個人認為沒有太大的價值。
其實老子所倡導的「無為」全句應該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治;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而無為並不是大眾所理解的沒有作為、碌碌無為;從現在的現實角度去理解的話,我覺得體現的更應該是一種中庸思想。
換句話說,在今天物慾橫流、滿滿的拜金主義的時代下,「無為」對於當代年輕人更多的是應保持初心,不要被浮華煩躁的社會所干擾。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有一顆靜的下來的心,而「無為」就是一種處世的方式、做事的思想。
現在我們在網上看得多的就是某某明星怎麼啦、結婚、離婚、出軌;毫不客氣的說這根本已經偏離了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觀、主流意識已經變味;從一定程度上說這是經濟發展與人民素質發展極度不平衡帶來的惡果,國人必將為自己種下的苦果付出慘重的代價。
而老子所說的無為在我看來,應該是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說,現在活的好的人體現的價值觀一定是一種「無為的價值觀」換句話說一個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現在我們能獲取到太多太多的信息,從而導致我們無以選擇,碎片化的知識文化充斥著我們的三觀;而要做的就是無為。學著放下手機,學會拿起手中的水杯;離開遊戲、離開電腦,背起書包,去旅行,多找家人談談心,我想這才是真正的「無為」。
朋友,當你迷失無助的時候別忘了家裡的爸媽;也許他們正在某一個角落驕傲的談這他的兒子女兒,也許他們正在某個寒冷的夜晚翹首盼著你歸來的日子。這一年哪怕什麼都沒有,哪怕你失去了所有,回去吧,他們都在等你回來呢。
國學的主要目的就一個:做人、效法自然之道做人。現代不少年輕人對基督教感興趣,不妨做一下神學與國學的對比。神學的主要目的也就一個:做人、遵照神的旨意做人。如果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年輕人,不妨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自然之道對比超自然神的旨意,誰對誰錯、孰真孰假?如果你不在乎真假、在乎功效,不妨換一個問題:共享同一之神,為什麼你選信基督教不信伊斯蘭(兩教相爭,未來我看好後者)?
當然,年輕人不喜歡燒腦的問題,上述兩問即使文人精英也不見得答得出來、論證得了。言歸正傳,如果假設年輕人理解了道家老子的無為就是做到不爭、謙讓?那麼,這顯然是個心理學糾結、社交矛盾,因為個體發展、事業成功的前提必須是有為、競爭甚至抗爭。現代社會如果一味謙讓不爭你無疑就成為一個無所作為的失敗者。這便是兩千年來學者不解或誤解道德經的根本之處,為此,他們往往把無為解讀成老子神秘莫測的大有作為,因為無人願意做一個失敗者。事實上,道家哲學就是做一個無為的「失敗者」。在一個出世的寡民小村內,無人會說你是個失敗者因為人人均是無為的「失敗者」。按現代人的定義,無為、謙讓、禮讓字面上就是「失敗」,不是嗎?
不言而喻,兩千年來我們從來就沒讀對道德經,因為入世之人很難讀懂出世的思維。有一個例外,有一個與老子同時代的人讀懂了老子的哲學,他就是孔子。完全領會了老子的無為之道,孔子卻沒有跟著老子一起出世。相反,積極入世,孔子一生企圖有為地實施老子的無為之道,這無疑是個道德悖論(想一想為什麼),也是為什麼我們至今不理解孔子、不珍惜儒家倫理教條的原因。
因此,明白老子是為了理解孔子、領會了道家做儒家,這就是道學道德儒學倫理哲學的現實意義。適時適地效法老子的無為常道,競爭而取利、不爭而讓利便是孔子妥協中庸的為人之道、社交之理,國人理應效法,不管你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
先說說老子和劉邦的事兒。
老子為什麼提出「無為」? 而劉邦又為什麼要接受「無為」呢?
老子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向君王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並呼籲君王「視百姓為芻狗」。
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
這時,劉邦要陸賈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陸賈提出「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所以,「道大於無為」。
老子就這樣走到了劉邦身旁。不光是劉邦,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老子。這時政治社會側重清靜無為,與民休息,垂拱而治。而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劉邦時就開始增減賦稅,規定田租十五而稅一。
因此,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幹」。而是不折騰,不過多干預經濟政治生活。
無為而治,是不是有點兒像人們安慰那些失去親人的朋友時常常說的「節哀順變」呢?能夠「節哀順變嗎?該「哀」的還要哀,但能夠「順變」嗎?
現在的年輕人也一樣。無為也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該做的還得做;只不過不要過於計較得失。也許你播下的是龍種,但收穫的有可能是跳蚤。做了也就做了,順其自然吧。
首先我們要理解,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為無不為,在道德經中老子已經講的很明白了,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很多人對此不屑一顧,覺得這句話太玄乎,其實老子用水做例子已經講的很明白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像水看似不爭,但是它讓任何生物都離不開它,起到潤物細無聲地效果。同時它又能順勢利導,集聚強大的力量時它有能毀滅一切,當然老子沒這麼邪惡。與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有異曲同工之妙。與佛家的空卻是大相徑庭,佛家的意思是閉上眼睛當一切不存在,太過消極。
前面我們理解了無為,那就進入正題,無為對現實意義。
對於現實生活來說青年有激情,有活力但易衝動,對生活中成敗得失看得太重,容易影響我們的理智。我們總有得有失,所謂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要學會因勢利導,從大勢上取得勝利,所以戰術上的得失可以從戰略上彌補,但是戰略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要從勢著眼。就拿現在經濟局勢來說,我國獨角獸公司層出不窮,真是我們都比全球其它同齡人都優秀嗎,顯然不是,而是我們正處在一個大時代,經濟高速發展的大時代。
如果看到這裡你覺得老子就是讓我們隨勢而為,那你就太小看老子了。別忘了老子最重要的是天下莫能與之爭,永遠消極的隨勢只會失去自我。老子拿水做例子就是告訴你水要匯聚,以及擴大自己的影響來造勢。若勢成,則大勢所趨,乘勢而進則如吹枯拉朽。
所謂聖人造勢,常人隨勢,庸人逆勢。當然老子無為的思想有很多內涵,很難簡單這麼一小段講清,這只是簡單地闡述我個人一點感悟。
謝謝羅劍彬網友盛邀!這麼高大上的老子'無為〞思想,你讓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又沒文化水平,整日吃涼從不管酸的粗魯人,來回答<無為>現實意義,這不是對牛彈琴嗎?我出此言請不要誤解,我的作習,我的婚姻,我作主,春天到來,牽牛上山,下田耕地播種,夏天到了除草扶壯,熱了找個蔭涼處納涼,秋天來了這是個收穫得季節高高興的去攔盡你所希望的果實。到了漫天飛雪的寒冬臘月,就和老婆孩子熱炕頭亨盡天論之樂,順其自然,共享自然,從沒份外之想之為,你叫俺說什麼呢?請你另選別人來答多好?
對於當代年輕人的提示就是不要太物質化了,重視自己的精神才是最主要的。無為就是修身,修身就是無為,我們活著包括老子,孔子,佛等等這些聖人那個人不是想干一番事業,不要白活一生,但是要干好事業的前提是修身,先把自己的德行人品這些做人最基本的東西修好了,再去做事情,如何做人?就是不要太物質化,先把自己人性里的慾望的自私東西修出去,也就是把慾望不停的減少再減少,就是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所以先減少慾望,當慾望減少了,人品也就修好了,智慧也就出來了,就能出來幹事情了,就能無不為了,所以無為是無不為的前提,無不為是無為的結果。
我們很多人都在曲解經典,但我說的也不一定對。老子說,有智慧的人是寡言的,不怎麼開口的。但是我還是想跟大家彙報我學習《道德經》當中對「無為」的心得:
一:老子即不消極也不積極,他按自然生存規律在活。活的洒脫,自然,不是什麼都不管,如果是什麼都不管,那就有點傻了,社會怎麼發展呢?
二:老子的核心思想「無為」。那無為怎麼來解釋呢?無為就是告訴你無不為,這和老子的易經思維,陰陽互生思想有關。無為的前提是尊重自然,社會規律,不要悖逆自然,瞎為,亂動。比如年輕人夜生活很豐富,晚上很晚睡,這就不符合「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等,「無為」也不是告訴年輕人「有為」,就是告訴大家按照規律生活,道,可道,非常道。能夠說,能夠看的見的是常道,看不見的部分是非常道。告訴年輕人,年輕的時候不要偷懶,乘身體健康,好好的工作,好好的學習,好好的談戀愛等等。
三:經典的意義在於讓我們真善美,更好的更積極樂觀的生活。
"無為"的意義全在於"為無為"。無為是指天之道,它是天然的始終不會改變的東西,就是我們常形容的:不以任何人的任何意志為轉移。在我們今天看來,就是自然規律。無為並不是像有些人說的"不敢為"丶「不妄為"。不論為或不為都對它毫無影響。不過,對於人來說,無為的東西是人之道的前提,人之道為而不爭,也就是說必須有為。若不為,人就無法生存。這個問題就涉及到有無二重性質,就是老子「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這種二重性。有說無之以為用是用的"中空"的東西,他完全忘記了,光中空是不能使車輪子行走的,用的是車輪子的原理。這個原理一直延用至今絲毫沒變過。而有之以為利的車子物體形態由人力到馬力再到機器,變化巨大。由此可見,為無為就是做無之以為用的事情。但是,這種二重性也是不可分離的,故有無為而無不為之謂。我在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只要我們堅信:無為定性為絕對無為,有為則是改造物體形態的過程,為無為則是在這種改造過程中人們自己的規律性。
推薦閱讀:
※老子所定義的聖人與儒家所說的聖人究竟有什麼本質不同?
※老子《道德經》的精華是什麼呢?
※上聯:老子孔子孫子墨子韓子五子名揚千古,如何對下聯?
※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故里在哪裡?
※如何理解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