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行天下十七年,崇禎束手無策,李自成為何會蹊蹺死於村民之手?
其實,李自成起義之後,大部分時間的日子並不好過,有幾次還險些被官軍殲滅。而且,他的軍隊只是諸多農民軍中的一支,最初實力並不突出。所以說他橫行天下十七年是不準確的,他的勢力真正開始壯大,是在崇禎十四年以後,時間比較短。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盡。四月,李自成在山海關敗給吳三桂和清軍,被迫離開北京,退回陝西。
十一月底,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率領羅洛宏、滿達海、平西王吳三桂、尚可喜等人,統率大軍從北部進軍陝西。
另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領碩塞、孔有德、耿仲明、尼堪等人率軍從河南向潼關進軍。
李自成大敗,先後失去潼關和西安,率領十幾萬部下,從陝南經過武關,奔往湖北襄陽。
順治二年春夏,阿濟格率軍追剿李自成。在此過程中,李自成意外被殺。
關於李自成死亡的細節,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李自成死在湖南黔陽的羅公山,李自成帶人外出尋糧,「自成以數十騎突走村落中求食,村民皆築堡自守,合圍伐鼓共擊之。自成麾左右格鬥,皆陷於淖。眾擊之,人馬俱斃,村民不知為自成也。」
這一說法的代表,是《明史紀事本末》。
第二種說法是在《綏寇紀略》中,李自成在湖北的通城九宮山意外死亡,過程是這樣的:
「過通城,命其下四十八部先發……通城有九宮山,一名羅公山,山有玄帝廟……自成止以二十騎殿,又呵其二十騎止於山下,而自以單騎登山,入廟見帝像伏謁,若有物擊之者,不能起。村人疑以為劫盜,取所荷鍤碎其首,既斃,而腰下見金印,且有非常衣服,大駭,從山後逃去。二十騎訝久不出,跡而求之,則已血肉臠分矣。」
第三種說法來自阿濟格的奏報,李自成也是死在九宮山,死因卻是自殺:
「賊兵儘力窮,竄入九宮山。隨於山中遍索自成不得,又四齣搜緝。有降卒及被擒賊兵,俱言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自縊死。因遣素識自成者往認其屍,屍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訪。」
此外,當時民間還有別的說法,千奇百怪,比如說李自成逃往江西,或者他患病而死,或者他逃入寺院,成為一名方丈等等。
綜合來看,阿濟格和《綏寇紀略》的說法更為可信,那就是李自成死在湖北的九宮山。當時他的部下還有相當強大的實力,他並不是戰敗而死,只能算是死於意外,死得有些離奇。至於死亡的細節,只能說難以確定。
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改國號為大順。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農民起義,李自成的起義在當時是成功的。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與明朝博弈多年的李自成經過自己的努力,雖坐上寶座,但還有滿清這個勁敵。
李自成是打不過清軍和吳三桂的軍隊的,所以只能跑。而李自成一跑,號稱擁有八十萬大軍的軍閥左良玉也跑。後來,在一個偏遠山區,李自成死在了村民手裡。就這樣,一代梟雄的一生草草收場。李自成並沒有太多遠見,所以註定走不長。
關於李自成的死因,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是,李自成去廟裡祭拜,村民們潛伏在周圍,等李自成跪下的時候,用叉刺穿了他的頭。那麼村民為何要殺李自成呢?因為拿著他的頭能領很多賞錢,這個說法比較具有傳奇色彩。
還有一個說法,是因為李自成雖然也是農民出身,但是當上皇帝之後,長時間的戰亂,也不為農民減賦,百姓日子過的更加緊巴了。所以,百姓埋伏在李自成路過的地方,等李自成過去,就群起而攻之,打倒了李自成。
崇禎最終的確是死於李自成的大順軍之手,但說李自成橫行天下十七年,崇禎「束手無策」,卻也太過了,李自成的部隊在崇禎七年(1634年)和崇禎十一年(1638年)兩次都幾乎全軍覆沒,後一次甚至只剩下十八人。
李自成最厲害的一點在於,他屢屢慘敗之後,總能迅速的重整旗鼓東山再起,你以為你在某次決定性戰役中徹底擊敗了他,沒幾個月他就又帶著大軍滿血復活了。
這除了李自成的個人領袖能力及堅韌個性之外,可能更和崇禎時代的大明朝自身的糜爛有關係。明末為了對付起義軍和後金,先後出台了遼餉、剿餉和練餉,再加上連年災害,中原大地上處處都是嗷嗷待哺的饑民和災民,這些人都是李自成和其他起義軍的無窮無盡的兵源。就算李自成再被多打敗幾次,一回頭就又可以重新組織起數十萬大軍。對於崇禎而言,戰爭打得越久,中原大地就更加糜爛,饑民越打越多,剿不勝剿。遲早有一天,明朝的財政和社會管理能力會在持續失血中徹底崩潰。
李自成在一片石被清軍擊敗後,一路潰退,連陝西根據地都丟了,看上去當然是很慘,但也並沒有比前幾次慘敗更慘,再怎麼說李自成總是有個幾萬大軍,遠遠不止十八人吧。我傾向於認為,李自成在九宮山的身亡是次極偶然的事件,屬於陰溝翻船,縱橫天下的他竟然死於幾個村民手中。
如果不是這次意外,李自成大概率會像前幾次那些失敗一樣,習以為常的重新潛入民間,不與清軍正面對敵,暗暗積蓄力量,過幾年出來照樣震驚天下。
當然,清軍畢竟不是明軍,就算李自成還能東山再起,最終獲勝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但可以給清軍統一中國造成極大的麻煩幾乎是肯定的。
在真實歷史中,中國大陸上最後一支成體系抵抗清軍的部隊就是李自成的余部——夔東十三家,比南明余脈還要多上兩年。1664年,李自成侄兒的養子李來亨在茅麓山舉家自焚,是為最後的大順軍。
沒有李自成尚且如此,如果李自成沒有意外身亡,恩,開始開腦洞吧。
李自成造反之初時,也跟其它民軍一樣為活命而四處流竄,沒有什麼政治目的和長遠規劃,後來李岩、牛金星、宋獻策等知識分子先後加入李的民軍。首先嚴格軍紀,禁止姦淫劫掠和濫殺無辜,然後針對明朝的橫徵暴斂提出了「三年免徵」的囗號。大軍在流動作戰時沒收官府、官僚和地主資產後留一部充作軍資,其餘全部救濟貧民。就這一系列措施提高了軍隊戰鬥力,贏得了民心。但李自成民軍長期流動作戰,一切軍資給養都靠繳獲的官府資產和沒收民間富戶資產,沒有自已的根據地和基層政權,這個致命弱點在流動作戰時還體現不出來,但當李自成民軍攻佔北京建立大順政權,政權建設(尤其是基層)問題一下子凸現出來,也就是說有自已的根據地以後便要依靠基層政權以收取賦稅來解決國之所需,再不能在自己地盤內劫掠了,而大順朝沒有建立穩固的基層政權(或者說根本沒有這種意識),而是拷打勒索明朝官員,劫掠北京城內(包括民軍所有佔領區內)的富戶乃至平民,一下子失掉了民心,也使得其它地方的明官員和將領堅定了拚死抵抗民軍的決心(這當中包括吳三桂)。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退出北京,沿途燒殺搶劫徹底淪為流寇,後史載在湖北九宮山被地主武裝(其實是普通村民)殺死。不過看他進北京後和逃出北京後的所作所為,沒有湖北九宮山,他最後的命運都是一樣的。
李自成起義後幾次山窮水盡,有時重病,有時負傷,但從來沒有隻身一人!他是北方人在川陝豫地區有一定群眾基礎!十幾年征戰稱王稱帝使他失去了年輕的機警和驍勇,從撤離北京他的陝西親信越來越少,他對其它籍貫入伙的部屬降兵還存有戒心,尤其是在襄陽,牛金星父子不告而別。更是讓他不信任周圍的人,所以突圍後落得一人一騎,語言不同,饑渴難耐,馬匹裝飾華麗,所以鄉勇程百萬認定他是闖賊大官,輕而易舉的捕殺了他!他不激烈反抗可能會被活捉!我不信民間的出家,隱遁說法,因為成功的過去讓他自大!
有一成語叫做「白龍魚服,見困豫且」,歷朝大臣都反對皇上微服出巡,怕的就是這個。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天子的權利在於十步之外,千里之內,十步之內,匹夫可誅,千里之外,小吏可欺,唐雎說秦王時說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就是如此。拋卻種種沒有權利,李自成也就一普通人,死在誰手裡都沒什麼驚訝的,趙武靈王還是餓死的,一喪家之犬敗軍之將被一地方武裝俘獲沒什麼驚訝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