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到心外無物的境界,求指教?


做人的道理呢?網上鋪天蓋地,各種做人做事的道理一大堆。對嗎?都對,也都不到。我是不拘泥各種執念的,除了茶和旅行一生無爭---無爭不是無能而是無視。對於勸人成功的,勸人做人的。我也都看,看完全都一笑而過。

昨天有句話:每臨大事需靜氣。對嗎?對的---一笑而過。執念了。

今天又看到一句:每逢大事需放膽,前方無路不回頭。對嗎,對的-----一笑而過,執念了。

任何」術「都有對的地方和對的時間。科學不過也淪落成「術」罷了。而絕對正確的是:沒有絕對。所以不要相信有能幫助你一生的真理和信念。需要的是你能根據外界環境和時間地點的改變作出各種選擇。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你用的是活的道理,而不是死的道理來駕馭你。比如說:修身養性。這就適應老人和宗教人士或其他藝術類人士等等。不能一概而論。年輕人該拼搏要拼搏,該入魔要走火入魔。但這句就不適應老人了。你看魔嗎?大家都說要善良,你卻說要入魔。讀過我《魔、佛、道》的人就知道怎麼回事了。這篇文章亦是《魔、佛、道》的續篇。主要議」道「。

人呢為何要談到」入道「和」出道「,入世和出世。前面也說了,進去了,沒得道出來了--白去了。得道了,出不來---白得了。得道了出來了----出來之後呢又入另一」道「。一比較,一思考明白了---這才是真正的得」道「。這樣才是沒有執念,心中有道,萬法自來。

如來自在。不是要你非要放下世俗的煩惱,世俗的財物(前提是不要被其束縛)。而是要你放下自己的思想,不要執念。有句話說的就是:一放就活,一定就死。

雲聚雲散自然之態,何必較真。生老病死來去無意,何必求果。

大凡世間告訴你又什麼好事,有什麼好結果的基本都是惡果。因果因果,有因自有果,帶不走,求不來。

人生是沒有定義的(如果你非要找定義,就是找不自在),人生是沒有結果的(倘若你非要找結果,立刻落入陷阱)。

那人生而為何呢?人之生和死亡都沒有選擇,亦沒有退路。這不是你選擇的,是你的祖宗選擇好了的,是整個人類選擇好了的---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的。這是為了整個種族不退化,不被消滅。必須有人出生有人死亡。這就是命運,既有慷慨之處,亦有無奈之時(像不像我前面說的地球)。

好好活著,你是有分量的人。但不必執念,你就能一笑而過一生。

有知無行,不如不知

有行無知,踏踏實實

水入花心,自成甘苦;甘入脾,苦入心

意歸大道,各顯方圓;方自在,圓清靜

心無執念,天下可去。


首先要誦經,誦經如果不能領悟,則要多聽經聞法,只有明白了道理,才會明白方向,才能依教奉行。這是水到渠成之事,強求不得。若論心外無物的境界,既使您聽聞這一句,也是有福之人,若能明了,則是又有智慧之人了。但若想得到這種境界,則是妄想,沒有自知之明!不是我看不起大家,我是從因果關係推論的。試想,若是有能力達到這種境界,還是凡夫嗎?那必須要斷惑證真方可。換個角度說,凡在娑婆世界上,五濁惡世時出生的眾生,全部是業重凡夫!就像讀書,成績好的,全都升級走了;留下來的,當然是剛強難化的留級生了!既然是留級生,就要收攝身心,檢討自己的過錯,唯有認真聽講,好好讀書,才是正確態度。若不反省自己的過錯,腳踏實地的努力學習,而只是一味談論升級之後的事,豈不成瞭望梅止渴,畫餅充饑?若想當生升級,了生脫死,別無他途,唯信願念佛而已!何以故?阿彌陀佛願意幫您故,願意接您故。您若不信,您若不願,那誰也沒有辦法!


如何做到「心外無物」?這要看一個人對佛法悟到了什麼程度。真正大徹大悟的修行者,他們的境界就是「心外無物」,心無半點的染著。但不是說他們不吃、不穿、不用物品,完全脫離外界環境,在真空中生活。而是說他們對事物看得很透徹,心態平和,隨緣度日,不被事相所羈絆,完全能掌控自己的心性。情緒不會隨外界環境的好壞而起舞。凡夫也有個覺悟的過程,通過學佛、修行也能逐步覺悟,達到那種境界。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此名一行三昧。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


謝邀,如何才能做到心外無物境界,求指教?

這是一種修行,通過在外的,控制自己,做到無欲,比如借除抽煙,喝酒,賭博,這些都是會干擾你內心,讓你沒辦法平靜

必須要長時間積累,一開始先做,靜坐,讓自己安靜下來,進入精神世界

靜坐冥想,需要長時間的練習

現在的人都是只看到外在的世界,覺得自己看到的什麼就是什麼

可是世界不是這樣的,世界有很多東西是看不見的,比如人的思想,靈魂,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就需要我們使自己安靜下來,閉上眼睛,用心去看


如何做到對景無心,心無外物?

如何做到心外無物,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首先要涉及到自己的衣食住行,心想識受都要有修的境界,把生活當成修鍊,然後達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做到對景無心,心外無物了。

我個人的體會是,根據個人的經歷不同會有不同的時間長短和機緣。我最開始是讀書,讀了無數的書,包括中外名著,但是,直到有一天,接觸到《法寶壇經》和《大道歌》之後,才知道了如何讓自己做到心外無物的有效方法,或者說修行的途徑。

最後廣讀佛道經典,終於看到眼前大道光明,佛道之至要講的就是修行修為然後至心不著物,心無雜念,人我兩空的境界。

讀到了大道方法只是打開了大門,關鍵還是要日用常行,念念不忘,長年不懈,否則,前功盡棄,功虧一簣!

總之,心外無物的境界是修鍊的境界,對於非修鍊中人來說,只是對牛彈琴,會適得其反!然修身修行的人,往往又多是命中有過劫難,或大災,或大病,或先天體弱者,一般從小體質強壯、無災無病生活條件優越的人,不會或者很少談修身養性,修什麼心外無物的境界。所以在紅塵中修身要注意無為二字,《道德經》的宗旨所在,就是這個,修身首先必須自保,否則難以立世,何來修為!


 人人都會遭遇壞事,而憂慮無益於解決問題,還會把最糟糕的可能呈現給你。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系詹森·莫澤博士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執行理事克里斯汀·珀登教授提出,做好6件事,能消除不必要的憂慮,讓你放寬心。

  1.專註於當下。珀登說,憂慮讓人胡亂猜想,進而引起新的憂慮和負面假設,形成惡性循環。心寬的人會聚焦於眼前的問題,並且思考如何解決。比如孩子考砸了,前者開始擔心他將來考不上好大學怎麼辦,後者則會幫孩子找原因。

  2.做個旁觀者。想想所有可能發生的壞結果,並判斷可能性。比如擔心工作做不好,最壞的情況是丟了工作,無家可歸,在天橋下度過餘生,但這顯然不可能發生。莫澤提出一個小妙招:描述消極想法時,用名字取代「我」。因為「我會失敗」使擔心的事看起來近在眼前,但以旁觀者視角來說這件事,會更客觀地看到事情的全貌。

  3.找出憂慮的根源。珀登說,易憂慮的人認為,預先判斷後果是有好處的,但他們一開始假想就停不下來,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4.減少憂慮時間。珀登推薦了一種「憂慮椅子」技巧:每天給自己15分鐘時間,坐在椅子上想想憂慮的事,其他時間就完全別再想。

  5.問自己幾個問題。陷入消極思維時,趕緊追問自己幾個問題:這是我的問題嗎?我有辦法解決嗎?我已經做了全部能做的努力嗎?情況很緊迫嗎?如果不緊迫,就沒必要焦慮了。

  6.給假想添些陽光。莫澤曾做過一項研究:讓受試者看一張女性被強盜劫持的照片,然後加以聯想,心寬的人會設想這位女士可能會掙脫出來。也就是說,要學會在不利的情形中看到好的結果。


1.無相意拜念佛,方法:拜佛。一個完整動作下來5到6分鐘或更長些。在拜佛中意念集中在拜佛的動作上,不要打妄想有雜念。每天拜10個左右。天天堅持。我這樣拜到第10天的時候,拜著拜著我的人好像不存在了,沒有這個身體了,頭啊胳膊腿都沒了,只有意念,此時好像空空的,什麼都不存在,沒有了人拜佛,也沒有了拜佛人,只有意念。我停下來後緩了一會兒人才回來,這感覺挺奇妙。之後我就沒再拜佛。(這是我的真實感受)2.打坐能做到心外無物,只是打坐的時候可以,不打坐還會打妄想。3.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用佛號壓妄念。時間久了心裡自然而然在念佛。4.念大悲咒、念心經、念楞嚴咒、十小咒都行。念時間長了熟了背下來最好。慢慢妄想就少了心就靜下來了。5.懂得緣起性空法,證到法空性空能所俱泯的真如本性,無內無外也無心(不容易)。

以上都是我經歷過的修行方法,我念」金剛經」三年,「無量壽經」三年,(念三遍)平時做早晚課有六年之久,念佛拜佛,天天打坐好多年,後來拜師學法(三個師父)。但這不叫有修行,只是修行的經歷過程,但沒有過程就不會有結果。

修的方法還是要自己選擇,如何做還是看你自己,別人的方法當做參考。


這個心到底指的什麼呢?其實它是指我們的心體,而非指我們第六意識的思維心!如果這一點沒弄清楚,怎麼會做到心外無物呢?實際上,老子講的道,佛家講的佛,哲學上講的本體,和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自性,都是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的心體,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經里講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有無本為一體,而且,無是體,有是用,這裡的無就是指的我們的心體,他無形無相,但能生萬法!我們的心體本來就空無一物,它是體,思維心只是用!這一點一定要明確!中國禪宗講,應無所住而生心,意思是,心體無所住而可以生意識心。心外有物沒物不重要,心體無所住,生起的思維心就是妙用!心體有所住,生起的思維心就是妄想心!比如,你做任何一項事業,心裡想的是為大眾共同的事業在工作,你的意識心就是妙用,如果你只是為了個人的升職發財那麼就是妄想心,不是有物沒物的事。而是在小我和大我的一念之間。


我伸出食指和中指問你:「這是幾?」

你看著我的手指,不假思索地說:「是2啊!」

就是我問完問題,你不假思索地回答的這個瞬間,就是「無物」的境界。

實無境界可言,真心妙用而已……??


推薦閱讀:

獨步、舞步,步步驚心,請下聯?
如何評價《羞羞的鐵拳》里的秀念呢?
史上優雅美男子獨孤信,為何會被宇文泰賜死?

TAG:今天有啥好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