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在小編看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是其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董仲舒主張的「天人感應」說認為,天人之間存在著一種神秘的聯繫,天主宰人事,人的行為也能感動天。自然界的災異和祥瑞表示著人們的譴責和嘉獎,人的行為能夠使天改變原來的安排。
恢復宗教化的神靈之天是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主旨。他利用一般人所見到的自然之天的形象,把自然之天神秘化,使之具有尊貴、仁愛、神奇的性質,將天人格化,用神靈之天來代替自然之天。讓他承認「仁」是最早道德原則,但又認為「仁」是天的意志,甚至說「仁」就等於天。這樣就把道德原則說成是來源於神靈的「天」。
陰陽五行倫理化,這是「天人感應」說的重要內容。他把五行之間的關係歪曲附會成為父子、君臣關係,把養生送死的孝道和竭力事君的忠道強加於五行,也就是把封建倫理的三綱五常強加於自然界。
「天人感應」說本來是古老的傳統思想,在春秋戰諸子爭鳴時期遭到很大衝擊,而在漢代封建統治強化和陰陽五行思想流行的背景下董仲舒又恢復該思想,使其成為統治思想,對先秦諸子學說而言是一股巨大的迴流。董仲舒重新塑造了天的權威,論證君權天授,從而為君權合法性找到依據,對於消除地方割據,維護大一統的政治局面起到積極作用。
董仲舒,漢代著名思想家,中國古代儒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人物,他倡導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由低谷走向主流,成為古代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漢代儒學在孔孟儒學的基礎之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家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
那董仲舒的主要觀點有哪些呢?除了題主在上面說到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天人合一,三綱五常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大一統」的觀點。而我認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恰恰就是這個春秋大一統思想。
所謂春秋大一統中的「春秋」,並不是春秋時代,而是指解釋《春秋》的《公羊傳》,「大一統」最早出現在《公羊傳》之中,而這個思想其實是深受孔子思想的影響,經過董仲舒的強化和發揮,迎合了漢代統治者和歷史發展的需要,融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也成為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部分。董仲舒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他認為天下的大一統是順應自然常態和法則,也是古今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認為董仲舒的其他思想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他的「大一統」服務。
例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更全面的闡釋了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
他的大一統思想不僅包括疆域以及政治上的統一,更重要還包括思想意識形態的統一,即不僅致力於建立一個穩固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還要實現思想的專制統治,確立儒家的正統地位,實現全方位的大一統。包括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天人合一,這些理論的提出不過是完成了神話王權、神話天,再將兩個神話了的對象合二為一,達到王權至高無上且有理有據的目的,這難道不是也在強化君主的統治和國家的大一統么?三綱五常更是不難理解,通過對倫理道德以及等級秩序的強化和規範,達到對百姓外在的限制和內心的滲透,實現君主的絕對統治和權威,從而實現國家的真正的大一統。
董仲舒,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他最著名的主張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學說成為中國主流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之一。歷史上,對董仲舒的評價很複雜,可以說是褒貶不一。我們先來看看立場完全不同的兩首詩:
第一首是唐代詩人羅隱寫的董仲舒:
災變儒生不合聞,謾將刀筆指乾坤。 偶然留得陰陽術,閉卻南門又北門。
這個評價不高,直接把董仲舒說成了提倡陰陽災變學說的神棍。
我們再來看看宋朝詩人徐鈞寫的董仲舒:
三策前陳語漫詳,外遷一再相驕王。惟餘正誼兼明道,此傳流傳萬古香。
這個評價很高,說董仲舒是流傳千古的大思想家。
在我看來,在儒家思想的發展史上,董仲舒既是功臣,又是罪人。說他是功臣,是因為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讓儒家學說在諸子百家的競爭中得以勝出,成為影響中國文化近兩千年的主流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說他是儒家學說的罪人,是因為董仲舒修改了先秦儒家學說的精意,引發了儒學的重大轉向,讓原本基於人倫關係的先秦儒家學說宗教化神學化,可以說是儒家學說的異端。
那麼,董仲舒到底有哪些核心思想呢?簡單論述如下:
1.天人合一學說和人副天數的學說。董仲舒認為,天是一切事物的總根據和總根源,是一切道德和價值的終極根據,是人產生的理由。天還有道德屬性和情感屬性。董仲舒認為,人有愛樂嚴哀等四種情感,天也有,與這四種情感相對應的就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也就是說,人的情感和天的四季變化是相對應的。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董仲舒認為,人是天生的,當然,也是父母生的。那麼董仲舒如何解決這個邏輯上的難題呢?董仲舒認為,我們人是父母生的。但是父母可以生出人,但是生不出人類,而人類就是天生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是人的祖宗,是曾祖父。董仲舒考察了人和天的相似之處後,驚奇地發現,原來人是按照天的樣子創造的——人的頭是圓的,就像是天圓一樣,人的骨節有366塊,天有366天。人有大的骨節12個,天有12個月。如此看來,人就是按照天的樣子創造出來的,這叫做人副天數。
2.天人感應學說。既然人是天生出來的,那麼人和天就有了相互感應的可能。董仲舒說,天有陰陽,人體內也有陰陽。比如你陰天下雨會關節炎,那是你體內的陰氣和天的陰氣互相感應的結果。這是在身體上的感應,在社會生活中的感應是如何表現的呢?董仲舒認為,要是人間太平,那麼天就光風霽月天朗氣清,要是人間不太平的話,統治者沒有治理好天下,那麼天就會降下災禍來警告你,比如地震、乾旱、火災等異象。這等於上天在警告統治者,要好好對待人民,好好治理國家,要是統治者還不警醒不收手,那天就會割掉你的命。這一點和墨家的天志明鬼的觀點是類似的,主要是建立一種限制君權的力量,不過主要是嚇唬人!
3.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三綱倫理思想。陰陽五行學說不是董仲舒的發明,而是來自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陰陽家。但是董仲舒把陰陽家的五行學說作了順序上的修改,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既相生又相剋,從而讓五行學說成為支配世界發展的總的力量。董仲舒還把陰陽運用到人類生活中,他認為強勢的人或事物屬於陽,處於被支配地位的人或事物屬於陰。比如君主、父親、丈夫屬於陽,而百姓、妻子和兒子就屬於陰,從而建立了三綱的學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屬於陰的必須聽屬於陽的。從而建立起一個等級嚴密的社會倫理結構,這個結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原來孔子和孟子的一點點反抗精神,就這樣被董仲舒給弄沒了!
我支持上面的答友們的部分觀點:題主提及了董仲舒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天人合一等思想核心,卻遺憾的漏掉了他對中華文明最大的貢獻——大一統思想。
千古功過董仲舒
很多人提起西漢的大儒董仲舒,第一反應大概是:這腐儒慫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看著就不是個好人。什麼禁絕百家,殘害文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頂頂大帽子就先扣上來。
就連于右任先生在《悼漢武帝陵》一詩,也寫道:絕大經綸絕大才,功過非在戍輪台。百家罷後無奇士,永為神州種禍胎。徹底否定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的意義,直接將董仲舒釘在了佞臣榜上。
在這裡,考據君不得不說,這些普遍的認知,不能說是錯的,但也不全對。因為大家忽略了「罷黜百家」後的積極意義——即思想上的統一,為後來「大一統」思想奠定了基礎。僅僅這一個正面的意義,就足以抵消一切禁絕百家所帶來的負面損失!
董仲舒
什麼是「大一統」思想?
最早有「大一統」思想的,其實並不是董仲舒。類似觀念,先秦並不少見。《詩經》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已經是一個比較初級的理論。秦國的丞相李斯,更赤裸裸的表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以此為目標,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
可真正能把「大一統」思想,從一個想法,一句話,變成一個理論,說清楚,講明白的人,卻是董仲舒。
「大一統」思想的核心在「王權一統」。董仲舒系統地對這種觀念進行了論證,認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
一開始,這一種思想只限於「國家政統和法統」,後來漸漸完整成型,衍生到領土、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統一。該思想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促成了各民族、地域、人種對中華文明的認同。也賦予了歷代中原王朝,「統一天下」的使命與責任。
正是因為有了「大一統」思想,後世王朝無論怎麼鬧騰,三分天下也好,南北朝也罷,再亂一些十六國也無所謂,終將混元歸一,必有一代雄主,出來收拾殘局,開創下一個大一統國家。這也是我們華夏文明,與其他文明最大的區別。
統一戰爭
「大一統」思想對現代人的影響
估計很多人都沒想過,為什麼你會把鄰省的人視為自己同胞?只是因為你和對方在一個國家?不,這太膚淺了。蘇格蘭和英格蘭還同屬於大不列顛王國呢!為什麼蘇格蘭人從來不認為英國佬是他們的同胞?
你們明明不在一個地方出生,不在一個環境成長,不說同一種方言,甚至因為甜咸口味不吃同一種食物。那你為什麼會把他們當作同胞呢?那就是因為「大一統」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的植入了華夏民族的血脈里;而你,認可了大一統的思想。
你認為,只要在同一片土地上,哪怕不說同種方言,不吃同種食物,只要對方認可華夏文明,願意保衛這個國家,承認華夏領土神聖不可侵犯,思想上和你高度重合,那無疑他就是你的同胞,必須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而這,就是「大一統」思想,最大的歷史貢獻!它最大程度保證了從西漢到現代,由始至終,華夏的領土,能保持統一;華夏的人民,能團結一致,甚至兄弟鬩於牆,而共御外侮。
孔子
總結
有人戲言:如果當年中原王朝成功征服了世界,並形成了有效的統治,那最後一個世界帝國一定是中國人建立的。因為骨子裡被「大一統」思想影響的中國人,會舉著「天下一統」的旗幟,瘋狂的向那些舊有的領土發起進攻,而王朝把這一種行為視為「收復失地」,並想方設法保證「金甌無缺」。哪怕隔著大洋,哪怕隔著高山,中原王朝也會一次一次的嘗試,決不放棄……雖是戲言,但是現實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正如標題所說,小編認為,董仲舒憑藉這一個思想,對華夏民族的貢獻,就足以與孔子比肩。大家對此,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嗎?
關於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我認為應該是三綱五常和天人感應。 三綱是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舉例,三綱五常即三綱統領五常,五常是為三綱服務的。三綱的第一綱是君為臣綱,即皇帝要為臣民做出榜樣,只有皇帝自己正了,才能正臣子,正人民。在董仲舒看來,如果最高統治者不正,即便有君為臣綱,他的統治也無法長久。那麼統治者如何正自己?我認為需要的思想是是仁義禮智信。 董仲舒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甚至「仁」在董的思想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天,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在董仲舒看來,天的最大特點是仁,而在董仲舒「君權神授」的思想中,皇帝是天子,因此皇帝必須和天一樣,實行仁政。我們可以理解為王是天的兒子,得到天的佑護。天的兒子必須具有與天一樣的德行。 董仲舒說:「天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這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觀點,在他看來統治者正派,則風調雨順;反之,則天災人禍並至。 為什麼董仲舒在他的主張中特彆強調天人感應呢?我認為這與他提出的三綱思想有很大的關係。「天人感應」有什麼作用呢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呢?他有一個鞭策監督統治階級的目的。 比如講,「君為臣綱」,君王皇帝是天下的領導者,既然「君為臣綱」,那麼所有的人應該服從君的統治、君的權利最高,這樣問題就來了,誰來監督這個皇帝呢?他是最高統治者,因此,沒有人能夠監督他,所以董仲舒想出了一個辦法,天人感應。就是說,如果你這個統治者非常有德行的話,老天爺的表現就是風調雨順。如果你這個統治者犯錯誤了,或者準備犯錯誤了,那麼老天就會有所警示,比如說下暴雨,出現彗星,嚴重的會山崩地裂。董仲舒認為,如果有了這些不好的自然現象,表明老天爺是在警示你這個統治者你的行為無道了,或者說你沒有仁德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是有積極作用的,他實際上用天來約束最高統治者,這是董仲舒強調天人感應的本意。
部分摘自百度百科
天人感應。就是人禍對應天災。《史記儒林列傳》記載,董仲舒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之錯行,故求雨閉諸陽,其止雨反是。
不過,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有暗喻當朝天子之意,惹惱了漢武帝,下令免職,殺頭。後得到赦免,不過嚇的再也不敢吭氣了:
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董仲舒學生不少,結果反受學生之害,學生呂步舒不知《災異之記》是老師寫的,對皇帝說,愚蠢之極。結果差一點丟了腦袋。
先回答問題:核心是天人感應。後三者中,君權神授是天人感應理論的附屬結論,三綱五常是運行規則,天人合一則是其形式。
董仲舒為了構建這個天人感應理論體系,首先融合了殷周以來人格化的「天」和思孟學派天人合一的理論和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理論。然後通過神化天人關係,最後建立了一套龐大而完整的體系。
對於「天」這個概念,董仲舒解釋為創造萬物的最高主宰,他說:
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
而且這個最高主宰還有自己的意志,主宰著自然和社會。他認為天以德為本,德的根本觀念就是「仁」。也就是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包含著「天」的意志和本性——道德。
在主宰萬事萬物運行的過程里,董仲舒利用五行陰陽理論來解釋萬物變化。他說:
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五行者,乃忠臣孝子之行也。
另外一方面,董仲舒根據天人感應的理論,發展出了一套「人副天數」的理論。他認為天之所以生人類,是因為天要實現自己的意志,人是天的縮影,完全是天的複製品。
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藏,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
由此,天的意志就自然而然的加之於人,人順應天意,天會降下祥瑞獎勵人類,而如果人違反了天意,天就會懲罰人類,製造出種種災禍,這也就是董仲舒理論體系中的「災異祥瑞」理論。
從以上幾方面看,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就在於通過天人類比的方式說明人出自於天,從而論證天人合一,構建起他的目的論體系。
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就是「君權神授」。為啥會是這樣?因為董仲舒就是漢代跳大神的神漢,相當於我們今天看到的的「特異功能大師王林」,它的特長就是靠一些奇幻之術來裝神弄鬼,蒙人騙取好處。
他鼓吹君權神授,皇帝成了天子,神的兒子,天是老大,皇上老二,它當然高興。但問題也就隨之而來:所謂的天,所謂的神又是什麼?
在古代,一般人特別是老實人根本無法弄懂天和神是些啥東東。但是有人「懂」啊,這就是儒家門徒----就像董仲舒這樣的神漢。反正鬼神這東西誰也沒見過,巫婆神漢們可以隨便鼓搗。既然皇帝是神子,而神是啥樣子皇上也懵懂,這時候能夠通神的只有董仲舒之類的儒家門徒,皇帝要行神子之職,也只能求教於董仲舒之類的儒家門徒。於是,儒家就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皇帝就成了儒家的牽線傀儡。所以說:君權神授是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其餘如天人感應,大一統,天人合一,獨尊儒術等等,都是為儒家篡奪國家最高權力的「君權神授」策略而服務的。終於,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頭號大儒----王莽那裡得到了真正的實現!
董仲舒提出過「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班固在《董仲舒傳》中,也只是說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而在《武帝紀贊》中,班固用的則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這些說法顯然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對不上號。董仲舒從來沒有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因而也就談不上「漢武帝採納」一說了。漢武帝時代儒家與黃老思想的鬥爭,其實是以漢武帝、田蚡為代表的新勢力集團向以竇太后為代表的舊勢力奪權的殘酷的政治鬥爭,這個過程中,儒家思想只是工具,客觀上推廣了儒學,但更重要的是損害了儒家思想,使之成為一部分人進階的工具,與孔子的思想相去甚遠。
漢朝的政權是建立在推翻暴秦的基礎上的,漢初的政治結構相對秦朝有一定的修改,君權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到了漢武帝時代,對外戰爭的需要使得君權必須加強和鞏固,董仲舒的思想隨之而生,董的學說用以解釋君權的合法合理,君權天賦是也;解釋歷代更迭的原因,天人合一是也。
推薦閱讀:
※趙子龍為何能在長坂坡七進七出?
※上聯:阡陌桃花散香紅,如何對下聯?
※對於網友說的,易中天,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雞鳴狗盜一成語的典故來自於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