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內容是否有矛盾?
天長(cháng)地久。《說(yuè)天(cháng)地長生久壽,以喻教人也。》
天地所以能長(cháng)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天地所以獨長(cháng)且久者,以其安靜,施不榮報,不如人居處,汲汲求自饒之利,奪人以自與。》
故能長(cháng)生。《以其不求生,故能長生(cháng)不終也。》是以聖人後其身。《先人而後己者也。》而身先。《天下敬之先,以為長 (zhǎng)。》外其身。《薄己而厚人也。》
而身存。《百姓愛之如父母,神明佑之若赤子,故身常存。》非以其無私邪 (yé)。《聖人為人所愛,神明所佑,非以其公正無私所致乎?》故能成其私。《人以為私者,欲以厚己也,聖人無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道德經處處以相對的觀點講述這個世界的特性,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本質來於陰陽。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既然是講述道這樣的一個境界,她就超出二,道不可言,那麼立了文字就是一。
處於一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她並沒有善惡二元素。這是一個絕對的完美。
所以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這種德善就好比佛家八大人覺經講的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人的本真是道,不善的人是迷失了道性,他一定有返歸的一天,所以吾亦善之,是為德善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與上文完全呼應,沒有絲毫矛盾,可以說道德經一氣呵成,都在以各種角度講述一個道理。聖人告訴我們要站到道的境界看問題,這個世界反覆變遷無常,生克制化。恩怨糾葛。禍福相依。就好比一個圓循環無端,永無止息。聖人不會站在圓上隨之轉動,而在恬然處於圓心,萬物無常變遷,而吾如如不動。所以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這就是得道者本無怨,本來清凈,何處惹塵埃。有大怨而和,只是在一定時空的轉化變遷。是不會出離的
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所謂一分為二就是矛盾的。老子的道德經就是為了合二而一,才闡釋他的道的!也可以說,形而下就是一分為二。所以中國文化有,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對形而下而言。而形而上就是道!是太極!是合二而一的!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可以說真正明白了道德經,世界人類也就不會有矛盾了。
善惡是我們理解錯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善惡。老虎吃人及吃其它動物是惡嗎,老天在創造萬物之前難道沒想過嗎,老天是為了平衡陰陽讓有些物種不要過度膨脹才造出的老虎,其它吃生物的也一樣,包括我們人。只要是為了保持陰陽平衡的都是善,危害陰陽平衡的都是惡。但陰陽永遠都不可能平衡,因為平衡到了一定的地步新的事物又出來了,這需要我們無休止想辦法保持平衡。相當於木多了就用金來除去些,除去了,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個斬草除根的辦法根本行不通,怎麼辦,應該用疏導的辦法來消除木,就是把這些木用來打傢具等,用到一定的程度一把火燒了讓它回歸自然,新的木出來了又再利用。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也一樣,是合理的利用而不是消除拒絕。
道德經,是老子對於華夏民族生存的,明燈,道德經,是意譯了,易經,的陰陽不定周流復始的原理,作為人類,每個人的一生只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的生存而已,因此,老子,的,道德經,留下的意義,在於,華夏民族,去悟,去想,去實踐,去與大自然搏弈,去與其它民族,搏弈,的文化而以,看我們的了,哈哈。
推薦閱讀: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論語》479-481
※國學經典之《大學》全文及解釋
※國學精粹道德經(三十)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研修班正在招生(可申碩) | 推薦
※細讀韓愈《送高閑上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