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為什麼不能獨處?
你好, 謝謝邀請,抑鬱症患者不能獨處是一種誤解,抑鬱症在臨床上被驗證是神經遞質攝取不平衡導致的心境障礙,所以表現出來的就是長時間的情緒低落,在認知行為療法著作《了凡心療愈》里了凡老師是這樣解讀的,當我們所見所聞都在我們腦海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念頭,當你閑來無事,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這些念頭被頭腦加工形成了故事的素材,只不過抑鬱症患者的這些頭腦故事裡,自己不再是困在城堡里的王子公主,而是受害者,一遍又一遍,一個輪迴又一個輪迴,他們毫無意識的沉浸在自己頭腦故事裡不能自拔,你一直會卡在那裡動彈不得,等待「被拯救」,而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發生的,這樣自然也會加重抑鬱情緒,形成惡性循環,此外當然民間諺語也有:雙人不看井,獨坐莫憑欄。一個人獨自坐在高處,總會想到不好的事情,那就容易結束自己的生命。因此,又說道,雙人不看井,同看必然深信;獨坐莫憑欄,憑欄不思傷心。所以說抑鬱症患者是不能獨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問題是人生大多數狀態就是在獨處中度過,有時候即便你身處人潮洶湧的街道五光十色的酒吧里,你還是感覺自己內心的那份孤寂,你其實還是在獨處!
人在獨處的時候會做夢其實在心理學上這一切是潛意識裡的保護機制,頭腦企圖充當保護者的角色,它想壓抑我們所有痛苦不愉快以及不安全的感受,它的意圖是要是我們再身體層面對排斥的體驗降到最低,然後它為我們在腦海之中營造出無覺知無意識的世界,它脫離於我們的身體而存在,我們會在精神上得到某種程度的愉悅感,並會存儲於我們的潛意識當中,所以人們都在享受他們的夢幻,他們在夢中盡其所能的讓夢境充滿五彩繽紛的色彩,他們裝飾夢境,並讓自己沉醉不已。
但是夢醒來會感覺更悲慘所以每當夢想照進現實時,人們卻發現自己異常地可憐、悲慘,當你內在不喜樂,因此你才會欲求感官的快樂,一個不快樂的人一定會進入慾望,慾望是不快樂的頭腦追求快樂的方式,但是大多數抑鬱症患者不會將這些轉化為行動,他們只是在頭腦層面不斷上演一幕幕編排過的悲慘故事,偶爾意識進來,清醒一陣子,但是感覺現實更加殘酷,算了!還是繼續待在夢裡吧!所以我們常說人生如夢幻泡影,就是這個意思!
在夢中是沒有意識的當抑鬱症患者獨處的時候,在上演頭腦悲慘故事的時候,大多數是沒有意識的,越是沒意識,越會認同故事的情節,越會覺得自己的悲慘,而身上的改變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繼續停留在夢裡,你如果真的抑鬱了,你真的喜歡一個人獨處,你會自發的成為頭腦的「囚徒」有意無意的疏遠人群遠離繁華,找一僻靜之處,獨自進入夢境!
所以我們要提升自己的意識
在臨床心理學上提升意識斷絕念頭的方法一般有移情截斷跟運動,比如我們一個人在家感到很憂悶,可能是某一個念頭導致我們的這個情緒,是事業失敗或者是愛情不順,於是來到酒吧,酒吧五光十色眼花繚亂,這時候的意識全部被這些吸引住了,沒有心思想那些不快樂的事情,這叫移情,而有的人會選擇運動運動的時候全身的注意力會集中在肌肉上,人體腦海供氧不足,所以思維就會緩慢,意志力強的人會選擇截斷,青年時期的蔣介石也是血氣方剛,在街上漂亮的女士也有點把持不住,禁不住胡思亂想於是在當日的日記里記下:見艷心動記大過一次,這就是儒家的一日三省吾身,能做到這點的人是不多的,這都是通過藉助外界來達到「止念」的目的。
還有很多人藉助於宗教來斷絕自己的念頭提升意識,讓自己出離無意識的頭腦,在禪寺里,師父會拿著一根棒子到處走動,每當他看到有門徒在打瞌睡,或是在用思想,或是有夢漂浮在他的臉上,他就會立刻重重地敲他的頭,它給予一個震驚,穿透整個脊椎,在那瞬間,思想停止了,意識就突然升起。
意識來自你的內心我們可以藉助外界達到合一止念的狀態,喜瑪拉雅山是寧靜的,如果你住在那種寧靜裡面,慢慢地那種寧靜就開始穿透你與你合一,在那一剎你會沒有念頭。但那不是你的音樂;那是借來的。離開喜瑪拉雅山它就會消失,要知道獨處是一個人大多數的狀態,你不可能永遠待在酒吧,你不可能永遠跟朋友在一起,脫離了他們你必須自己變得堅強起來,讓自己充滿意識!
在《了凡心療愈》里提到而通過靜坐止念就是從念頭的源頭處入手正本清源,這個源頭就是心的本體。靜靜地坐著,觀看你的念頭,看著它的荒謬,看它是如何出現、如何成形、如何地停留、最後又是如何地離開。它來時如你的客人,時間一到,它就走了。
提升意識後你能活在當下當我們真正進入當下的時候時間就會消失了,我們進入了意識的世界,你就會從夢中醒來,我們突然就會發現我們的生命沒有在此之外的感覺,我們也不會處於一直被「拯救」的被動狀態,這就是天堂在人間的體驗,很多禪宗修行者追求的就是這樣的狀態,他們稱之為頓悟。
這是最高層次的開悟狀態,當你全然沉浸在當下的一刻,體驗合一與永恆,體驗存在的奧秘,這種超脫了時間的存在讓你獲得極深的喜悅,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入這種狀態,你得學會讓頭腦在「時間的世界」與「當下無時間的世界」來回切換,我只有掌握這種「時間的世界」與「當下無時間的世界」之間自由往來的藝術,它才會讓我的生活質量更高,它不會奪走我在事件世界裡的生命,但這也並不意味我不再思考了,它意味著我的思考會更加敏銳清醒,我獲得的力量會讓我從不同維度看清楚事情的未顯化的方面,那些你從來未曾意識到的層面。
獨處當下的藝術在這種狀態下,如果你傾聽你自己的聲音,傾聽!傾聽內在的聲音。當你變得安靜時,聲音停止了。你的父親和母親真的走了,所有的人都走了,只留下了你,在你的虛空中獨自一人。那時你的本性自行顯現——那是一朵花。當種子開裂,探出身來,發芽,你的內在聲音出來了,發芽了。那麼跟著它:無論它領向何方,跟著它。不要傾聽任何人;那是你走向神的路。一個導師所做的一切都是把你帶向你內在的聲音。
在獨處中,你只做你自己,平凡而獨特,完成你的命運。沒有任何其它人可以為你去做這件事。你可以汲取我,你不能跟從我。我從不跟從任何人,不陷入任何關係,我有自己的道路。你也將有你的道路。你將走上一條沒有人曾經走過、今後也不會有人再走的道路。在心靈世界中沒有足跡會留下。它就像天空:一隻鳥飛過,沒有足跡留下,沒有人可以跟從。只是在我身上汲取快樂,快樂地與我在一起,你將汲取。一朵花開花;它不需要任何宣揚。如果有人分享它的愉悅和快樂,這很好;如果沒有人路過那個地方,這也很好。當你為自己開花時,一切都是好的, 沒有什麼是錯的,那將成為你內在的光芒,那將指出你的道路,你才能活出自我。
——以上素材採擷於《了凡心療愈》
抑鬱症患者出現的不能獨處問題,在一些精分患者身上也有。
有一位幻聽患者,住院期間出現了「心臟病」和「血壓高。」於是,麻煩來了。心內科和精神科有時推諉。她輾轉在普通醫院和精神醫院之間。每次出門檢查,她都想尋找一個人陪伴她,可惜的是她沒有了親人。她每次出門歸來老是犯病:血壓高,心渣渣的慌。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結果沒有一個好的定論。這樣的情況,她怎麼不害怕獨處?!
還有一位強迫症患者,看似不恐懼獨處。每次騎行出門,時不時摔跟頭。午休時,坐在床沿睡覺,曾經跌在地上多次。假如年齡大些,後果不堪設想。我問他害怕獨處不?他說:「有時怕。」
有一位抑鬱症患者,每次回家就焦慮。有時焦慮有特定的對象,有時莫名其妙。他不敢獨處,每次在家都開燈睡覺。到底是怕什麼?說白了是怕犯病了沒人救。開燈後就緩解了一些恐懼情緒。這一夜,心裡方稍微放鬆。
由於一些患者病魔纏身,揮之不去,怎麼消除其負面情緒,外人幫忙太難,這真是一道不解的難題!
總之,不管接觸什麼病情的患者,只要頭腦清醒者,交談中,不管是離異的,還是有家庭的,大多數患者,其潛意識中負面情緒太多是恐懼獨處的根本原因。
你好,作為一個抑鬱症康復者來說!我覺得抑鬱症患者不一定不能獨處!
我現在好了,但是我依然享受獨處!
社會廣泛的認知是抑鬱症患者不能獨處的原因就是,這也是很多心理疾病患者存在的問題,就是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想的多,在這個想的多的過程中,可能釋放出去大量的負能量,然後糾纏更多的負能量,然後就放大負能量,很危險!
我倒是建議抑鬱症緩著可以獨處,前提是要行動起來!用一個天平轉動另一個天平,這第一個天平就是讓行動多餘思想,因為比如我給你一個方法。你不去做,在思維里判斷有用沒用,因為用你的負能量的思維事判斷不出的!第二個天平,就是正能量與負能量的天平,心理疾病之中的人就是負能量大於正能量了,這個時候就要切斷與負能量的了解了,去給正能量這邊添重,光明進一步,黑暗就退一步!
為什麼我建議獨處呢?就是因為我當初痛苦的時候沒有積極找尋辦法,配合別人的表演,太累太累,本來自己就很痛苦,還要配合別人的笑,結果是更加痛苦!
如果工作的啟示可以停下工作一段時間,上學的也可以,也可以不停,這個時候不是讓你停下來去想負能量,專心養病,因為本就不存在抑鬱症等心理疾病!這個時候我們要投入到正能量的學習之中,去做正能量的事情,去鏈接糾纏正能量,去釋放正能量,如果能有一個從心理疾病之中走出來的療愈師,建立正能量的鏈接,那麼好起來可能會很快!一個人的時候難免走錯路!
當自己的心朝著正能量去的時候,當自己對於正能量樂此不疲的時候,你的思維轉變了,思想也會轉變,人生也會轉變!我們可以對負能量陷得那麼深,那我們也可以對正能量陷得那麼深,我們都有這個潛能!
因為我那時候的思想,就是負能量障礙之下的思想,被負能量帶著到處亂飛,很痛苦很痛苦,老師就說,你別相信自己的思想了,再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讓你做啥,你就做啥,我讓你咋想,你就咋想!我就完全投入進去了,一段時間之後自己慢慢改變了,最後感覺自己很快樂!很快樂!感覺自己的天空一下子晴了!
一定要去實踐!希望大家都能好起來!加油!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抑鬱症?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抑鬱症患者有幾種臨床表現:(1)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就是本來是開心的處境,儘管他臉上表現的是笑的面容,但其內心的心境卻是低落消極的;(2)情緒的持續消沉可以使得自己的感受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再到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能會隨時出現自殺企圖或行為;
(3)更嚴重者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也有的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佟新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不是絕對的。要看抑鬱的程度。如果已經到了要自殺的地步,那不能獨處。但是如果沒有到這麼深的程度,完全可以自救。自救有很多途徑,比如向心理醫生的傾訴、發泄;比如看一些靈性成長類或者宗教哲學類書籍。而對於一個抑鬱症患者來說,獨處未嘗不可,這是遠離喧囂,自我療愈的一種途徑。因為你不用在眾人面前裝,獨處能讓你想明白一些事情,看透一些事情。總之,不要懼怕「抑鬱」這兩個字,人生苦短,坎坷曲折,誰沒有翻船的時候?你要相信,只要你保有好起來的希望,你就一定能一點點好起來。那時,再回首與「抑鬱」共處的歲月,你會感謝自己的力量與堅持。
首先,不能並不代表不會。
事實上,大多數抑鬱患者都在獨處或者選擇獨處,尤其是年輕人。說抑鬱症不能獨處,是因為獨處可能加重病情!對於有自殺傾向的患者來說,獨處可能變得很危險。
但是,抑鬱患者又喜歡獨處或者習慣獨處,因為他們疲於應付日常的交際。他們痛苦無助,他們感性孤獨,他們內心住著一個魔鬼,無窮的折磨著憔悴的身心。
而日益冷漠的人性時代,讓他們更不願吐露心聲。於是他們戴上面具,在眾人的面前,像個普通人一樣!獨處的時才是自己。因為他們不想讓親人擔心,不想讓朋友掃興,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抑鬱症。
其實,他們更害怕,害怕朋友親人的不理解,害怕被指責被聲討。
他們是渴望被理解和被擁抱的。但是這個社會對於抑鬱症的誤解太多太多。當你一次次嘗試去擁抱別人的時候,換來的只是一次次冷笑和疏遠。
於是,他們蜷縮起臂膀,希望帶給自己些溫暖。
從此,他們深建心牢,孤獨亦然。總有人渴望陽光,但是喜歡身處黑暗。可能這就是對抑鬱患者最真實的寫照。
只是這個世界啊,對抑鬱症還有多少的疑惑和不解,還要失去多少鮮活的生命才能引起足夠重視。
一個抑鬱患者的死只是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有抑鬱症,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首先,嚴重的抑鬱可能會導致自殺。
抑鬱症引發的自殺已經成為15-29歲人群中的第二大致死原因。在全球範圍內,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要經歷一次或是多次的抑鬱。同樣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每年大約會有3億人收到抑鬱的影響,而著其中大約有80萬人最終死於抑鬱引發的自殺。
多年前,一個在澳洲留學的朋友突然聯繫我,告訴我她得了抑鬱症並出現了幻覺——在洗澡的時候會聽見別人的說話聲,但關上水後這個聲音就消失了。這個朋友一個人租房住,並因自己的病情感到很無助。我當時給她的建議是儘可能的不要獨居,而幻覺也是抑鬱症患者常見的一種癥狀。
其次,根據人口統計學的研究,獨居會令人們增加近一倍患上抑鬱的可能。
此外通常情況下,居住條件對女性的情緒健康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而來自親友積極的支持性的社交對男性的意義則更為重大。
「抑鬱症患者不能獨處」----其實是人們出於基本認知所形成的一種判斷。這種認知來源於「抑鬱症患者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抑鬱症患者不善交流」「抑鬱症患者太內向了」等觀念的固化。因為,一提起抑鬱症患者,人們普遍認為:內向、消極、甚至有點懦弱。那麼,為了防止抑鬱症患者,更加內向、消極,人們自然認為「廣泛社交」是一種有效的應對策略。那麼,這種認知對嗎?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不完全正確。
具體原因我們一個個來看。
人際關係恰恰是發病原因人離不開關係,既要依賴關係,又要處理各種關係。因此,相當多的抑鬱症患者,都是因為人際關係而抑鬱。比如親密關係、同事關係、和自己的患者。更有甚者,對所有陌生的關係,都有一種防禦和恐懼的心理。簡稱「社交恐懼症」,這類人群,本身就非常懼怕關係。因為過往經歷沒有讓他們體驗到足夠的安全和放鬆。所以,他們對關係是不信任的。而由於不信任,他們也總是在人際關係中四面楚歌。
因此,如果逼著對人際關係非常恐懼的人,去社交很有可能適得其反,讓他們的恐懼和焦慮感因此升級。這就相當於再反覆揭開病人的傷疤,不但傷口癒合不了,還會讓病人疼痛難忍。
獨處不等於與世隔絕和孤獨很多人一提到「獨處」,立馬想到的就是--孤獨、凄涼、頹廢甚至是死亡。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社會發展起來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了抵抗孤獨。不管是組織家庭、發展事業還是建立社交。因為,我們都怕孤獨,孤獨總讓人聯想到「沒人疼、沒人愛」,伴隨而來的就是沒有價值感。因此,人類終生都在對抗孤獨。即使,很多活動形式流於表面。
而抑鬱症患者給人的感覺就是孤獨、頹廢。如果他們不去社交,總是獨處,那麼人們也會認為他會越來越孤獨,越來越自我封閉,有些人甚至認為他們會就此失去社交能力,變得更難和人相處了。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只要我們存在這世間,是很難做到絕對的獨處的。很少有人自己去深山老林修行,或者關起門來一個月不見人。大多數人所謂的獨處,可能僅限於暫時不上班,不喜歡出門,但跟身邊的家人朋友還是有交流的,只不過是切斷了「擴展社交範圍」的路徑。因此,這種情況下的獨處其實和孤獨、與世隔絕還有很大的區別。人們大可不必為此焦慮。
獨處可以自我反思,自我療愈獨處之所以未必是一件壞事,原因就在於,獨處給了我們很多反思和療愈的機會。反思,是一種內外探索行為,比如你可以通過一些自助書籍,來幫助自己走出抑鬱心境。在這裡我推薦《伯恩斯情緒治療法》中的「雙欄法」,可以有效緩解抑鬱情緒,有時甚至立竿見影。療愈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生。而更重要的是,獨處讓我們有時間恢復心理能量,因為抑鬱症患者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屢遭挫敗,深受重創,內耗非常嚴重,因此,他們往往回到家什麼也做不了,只想一個人呆著。如果此時再讓他們投入另一場交際盛宴,恐怕他們只會內耗的更加嚴重。
當然,我不鼓勵抑鬱症患者與世隔絕,因為那種獨處形式脫離了社會生活,我對獨處之所以有著正面的認可,是建立在「暫時不上班、不擴展社交範圍」的基礎上。
抑鬱是一種持續很長時間的不愉快的情感狀態,且並不存在一個明確的、足以衡量這樣一種嚴重的情緒性反應的突發事件。嚴重抑鬱被定義為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喪失快樂、興趣、創造性活動,並至少持續兩周以上,其程度足以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如失業、與家人朋友疏遠等。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軀體經受著痛苦的折磨,發展到重度階段時,所有快樂、各種慾望都消失了。患者會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毫無意義,了無生趣,看不到任何希望,也很難再體驗到情感和生活的美麗。對Ta們來說,人生不再是新鮮和快樂的旅程,而是變成了痛苦的煉獄。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可能無法想像那種感覺是多麼的糟糕。從抑鬱症的後果看:一是會嚴重降低生活質量,讓患者感覺到生不如死;二是患者真會去死,就是自殺。
抑鬱症患者的自殺,往往發生在從輕度向中度惡化,以及從重度向中度好轉的時候。重度患者往往大腦空白、體力不支,不具備自殺的能力。但通過藥物治療,患者大腦的抑制先得到解除,有了動力,而情緒尚未恢復,此時自殺意念仍在,自殺往往會在這一階段發生。
因此,在以上兩個階段,需要看護好抑鬱症患者,不能讓患者獨處,以防萬一出現閃失追悔莫及。自殺往往發生在一念之間,當沒有自殺的條件存在時,自殺衝動就會減弱,患者也就不想死了。對於患者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陪伴Ta,讓患者知道當其需要時,有人會在身邊。此外,和抑鬱症患者不要去說教、講大道理,在中度和重度抑鬱的階段,在言語上勸說是沒有用的。
推薦閱讀:
※抑鬱症心理治療:什麼是真性抑鬱和假性抑鬱?
※思維模式不重建,就無法走出抑鬱症
※不顧勸阻女子跳崖:陌生人的溫暖對「輕生者」為何於事無補?
※抑鬱症心理治療:從臨床實踐角度解釋,什麼是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