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樟腳村怎麼樣?玩的人多嗎?全是石頭房子?


樟腳村在泉州市泉港秀塗鎮。這裡不僅僅房子用這些石頭砌成,而且道路啊,洞口之類的都用這些美麗的石頭砌成的,真的很有特色啊。

樟腳村這些石頭房子始建於明弘曆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樟腳村,因村子裡有一株樹齡700多年的大樟樹,人在樹上俯瞰,村子如在腳下一般,故而得名。閩南沿海一帶石頭房子不少,但大都是由雕鑿的條石建造。而樟腳村的石屋,完全由天然的鐵紅色風化石壘砌而成,一層層上下重疊,錯落有致,一幢幢依山而建,首尾相連,儼然是古城堡,在閩南地區實屬罕見。而讓人想不到的是,在樟腳村2000多位村民中,有近300人是蒙古族,更為這古老的「石頭厝」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這是一個油畫般的村落,做樟腳村,房子是由五顏六色的的石頭砌成的,其實這些房子的誕生反應的是那個時代的貧困,人們不得不拿山上的石頭來做建築材料,可是誰知道卻成就了這麼一番美麗的景色呢。來遊玩的人絡繹不絕!

到樟腳村可以從泉州客運中心站搭車到煉油廠的車,在秀塗下車,下車就是一個菜市場,菜市場對面就可以看到有車停著了,就是到樟腳村的車,如果不放心,可以再問一下旁邊的人。如果是從福州等中北部下來,可以直接搭車到泉港車站,然後從車站外面搭公交車車到秀塗就好了。樟腳村還是值得花一天的時間來看看的哦,基本上省內的城市都可以花1-2天時間完成遊玩。

石頭房子後面已經有些高樓立起來,現在住在石頭房子裡面的人也不多了。

全是石頭的,特意去摸了一下石頭中間的泥土,有些很松,其實不是很安全,可見當年也是貧窮人們才搭建了這樣的房子。

有一條小巷,可惜到來的時候不是雨天,在雨天這裡會是多麼有情調。

一個望天的小天台。

建築的屋頂還是傳統的閩南馬鞍牆。有深深的閩南建築印記,泉州的建築確實涵蓋了太多的建築樣式,非常豐富,最特別的應該就是鱘埔的貝殼房子和樟腳的石頭房子了吧。

沒想到這兩座房子之間還有天橋吧,也許是兩個兄弟家。

窗子里的人,可知窗外景色怎麼美。

那些尋常小徑。走進這一片全是石頭壘砌而成的房屋群里,歷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氣中。牆上的石卵石塊,都是鐵紅色的風化石。

砌屋時依山就勢,上下左右都不講究布局。許多人家,同一座房子里從這個房間到那個房間,還得上幾級石階。

戶與戶之間,都有石卵台階相連。一般房子都用石砌到頂,也有上面部分壘土坯的。這些房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窗戶少而小,據說是從防盜方面考慮的。

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裡,兩邊的牆壁伸手可及。石頭建成的房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

終於是看到了代表泉州建築的燕尾脊了,優雅大氣從容。但是我更羨慕擁有那麼一個小陽台的人家,想像冬日的午後在這樣的陽台讀書。

終於看到了村裡面非常少見的閩南紅建築。

歷經歲月的洗禮,石牆已是一片斑駁,但其呈現出來的紅褐、灰白、藏青的色澤,在陽光的照射下,那麼絢麗、繽紛,儼然一幅油彩畫。

卵石砌成的狹窄、幽靜的石巷,經過雨水的沖刷,石樑上留下古老的印記。纏在石牆上的老藤,給石屋增添了一份滄桑。

石牆的縫隙里泛出青綠的苔斑,使得巷道的空間陰仄而清幽。陽光只能打在高高的屋脊上,少許的光線漏在牆垣上,與幽暗的巷道對比,形成上下截然不同的空間。

遊走於卵石砌成的狹窄石巷裡,兩邊的石屋石牆伸手可及,你觸摸到的是樟腳村歷盡滄桑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樟腳村還是泉州革命老區基點村,是曾任惠安縣(塗嶺鎮過去屬於惠安縣)紅軍總指揮的陳平山烈士的故鄉。

沿海山區,純自然油畫般的山水田園風光,淳樸的民風,使得樟腳村一夜間「走紅」,成為人們休閑度假,外出寫生的極好去處。


樟腳村位於福建泉州泉嶺鎮,村子裡有很多石頭堆砌的房子,還有一顆700歲的樟樹,人爬到樹頂就能俯瞰全村,因此叫樟腳村。地方偏遠,得多待兩天,民風很好,有機會有條件可以去看看!


推薦閱讀:

年輕人應不應該看《莊子》?請介紹一下?
豫劇算國粹嗎?
上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下聯有什麼?
上聯:白雲戀黑土天長地久,如何對下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