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的真實戰績如何?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

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兩次完敗,三次小勝。加上北伐的大量糧草軍餉,總體來說損失巨大而毫無收穫。

一、第一次北伐

選擇穿越秦嶺,遠繞祁山的最遠的一條路。原因有兩點:一是不容易被曹軍發現;二是道路相對平緩,方便運輸糧草;三是隴西地勢高,可以居高臨下直搗關中。 然而這次失敗是他派了馬謖做先鋒,馬謖實戰經驗,痛失街亭,第一次北伐失敗。

二、第二次北伐

第二年北伐,諸葛亮換了進攻路線,出兵數萬圍攻陳倉小城。陳倉城是前一年北伐後臨時修好的小城,守衛陳倉的是曹魏的一員沙場老將郝昭,待諸葛亮到來之前,郝昭就把城牆修建的特別堅固,雖然守城的只有一千多人,結果諸葛亮卻圍攻了幾個月也沒攻下,最後因為糧草用盡而退兵,第二次北伐失敗

二、第三次北伐

三年後諸葛亮再出祁山,奪回了無人區的武都和陰平,但諸葛亮因為前次攻城失利不敢再進攻,曹魏也死守城防,這次雙方都沒太大的損失,雖然收回了第一次北伐丟失的武都陰平,但都是無人區,所以這次北伐沒有達到預想效果。

二、第四次北伐

第四次北伐是成績最好的一次。諸葛亮再次出祁山攻天水,擊退郭淮、費耀的阻擊,並收割上邽小麥囤積糧草,與司馬懿形成對峙,半個月後交鋒大敗司馬懿。之後因諸葛亮糧草不濟,而在蜀國負責後勤的李平假借劉禪的名義讓諸葛亮撤軍,結束了第四次北伐。

二、第五次北伐

囤糧練兵三年後。迎來了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十萬大軍在五丈原駐軍屯田,準備打持久戰。沒想到遇到個忍者神龜司馬懿,司馬懿渡過渭河,在南岸背水紮營,與諸葛亮對陣。諸葛亮雖然兵多,卻困在五丈原半年之久,糧草大量消耗。司馬懿不管諸葛亮怎麼羞辱他,就是死守不出兵。然而就在這一年的秋天,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軍中,終年只有54歲。第五次北伐失敗。此後蜀國再無進攻曹魏,復興漢室也遺憾收場了!


北伐的具體過程:

第一次北伐:(演義中為一出祁山)

聲東擊西兵不血刃奪取三郡,但是由於馬謖失守街亭,北伐軍被迫撤退,因此功虧一簣。戰果也就是拔西縣千餘家和收降姜維。但是相對於損失這點成果是遠遠不夠的。

【六年春,揚聲由斜穀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

【亮之出祁山,參軍姜維詣亮降。亮美維膽智,闢為倉曹掾,使典軍事。——資治通鑒】

第二次北伐:(演義中為二出祁山)

為了側應東吳,諸葛亮進攻陳倉吸引魏軍西進,卻受阻於陳倉,待曹真支援陳倉,諸葛亮直接撤退。撤退過程中反殺了追擊的王雙。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三國志】

第三次北伐:(演義中為三出祁山)

幾乎在諸葛亮撤退的同時,陳式奪取魏國的武都,陰平郡,自出建威逼郭淮,由於糧草不繼,只能見好就收的撤退。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三國志】

自衛反擊戰:(演義中為四出祁山)

魏國派司馬懿、張郃、曹真三路大軍主動進攻蜀漢,夏侯霸的先鋒部隊在興勢被打敗,又由於天降大雨棧道斷絕,魏軍被迫撤退。魏延的偏師在陽溪大敗郭淮,取得諸葛亮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

【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三國志】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

第四次北伐:(演義中為五出祁山)

諸葛亮在上邽打敗郭淮,費曜,強奪隴西小麥,又在鹵城把司馬懿打的丟盔卸甲,但是由於李嚴延誤軍糧,諸葛亮被迫撤退,撤退中設伏殺死張郃。

【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於上邽之東。——資治通鑒】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資治通鑒】

【郃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髮,飛矢中郃右膝而卒。——資治通鑒】

第五次北伐:(演義中為六出祁山)

諸葛亮一路追殺司馬懿到渭水南岸,屯田渭濱與司馬懿對峙,最終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三國志】

北伐是否徒勞無功?

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5次北伐和一次反擊戰,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守損失了馬謖的先鋒部隊外,之後北伐軍「斬王雙,取二郡,退曹真,破郭淮,敗司馬,屯渭濱」的每次北伐都能夠全身而退,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戰果,而自身基本上沒什麼損失。而魏國在國力遠遠強於蜀漢的情況下,居然被北伐軍一路壓制,喪師失地,顯然損失遠遠大於蜀漢。尤其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已經是在以戰養戰,做好與魏軍持久戰的準備了。隴西是魏國的隴西,渭濱是魏國的渭濱,諸葛亮奪取隴西小麥,在渭濱屯田,此消彼漲下,顯然縮小了國力差距,怎麼能說是徒勞無功的呢?

北伐是否勞民傷財?

根據歷史記載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可謂是三國中人均經濟最好的國家,諸葛亮的治國能力堪稱三國第一。雖然諸葛亮一直堅持北伐,但是蜀漢依舊做到了「國以富饒」。到諸葛亮死後,蜀中人民都很懷戀諸葛亮。甚至愛屋及烏,每當朝廷有了利國利民的好政策,都認為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提倡的。試問,如果北伐真的是勞民傷財,人民以什麼理由如此的懷戀諸葛亮呢?管子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諸葛亮把蜀中治理的民殷國富,人才得以「道不拾遺,強不侵弱」。同時蜀漢是三國中唯一保持本國的貨幣有穩定流通價值的國家。所以說,北伐並未勞民傷財。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三國志】

【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 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三國志】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三國志】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三國志】

北伐對魏國的影響?

諸葛亮北伐之前,是這樣的:

【世或謂魏氏不用錢久,積累巨萬,故欲行之,利公富國。】

魏國經過文武兩代的積累,是何等的民殷國富啊!

可是諸葛亮北伐時,是這樣的:

【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歲有數千萬斛,以充兵戎之用。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

魏國為了抵禦諸葛亮,耗費了大量的物資,經濟瀕臨奔潰。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同時期的蜀漢:

【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都在魏國家門口屯田了,如果再給諸葛亮一點時間,最先奔潰的肯定是魏國。

【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被人稱道,但是歷史中卻沒那麼精彩,六出祁山實際上是五次北伐和一次防禦。

像「空城計」、上方谷險些困死司馬懿這樣的經典對決是沒有的,倒是馬謖被張郃擊敗,丟了街亭被斬這種失敗的案例,書中記載的比較清楚。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上表要出師北伐,隨即屯兵漢中伺機揮師北伐,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是聲勢浩大的一次。趙雲打算斜谷,做出為甚長安的姿態,被曹真所阻,諸葛亮正面大軍則因馬謖丟了街亭而告終,雖然得到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響應,但是不影響大局。

同年冬和次年春,諸葛亮又發動了兩次北伐。第一次被郝昭扼守(曹真的先見之明),無大進展,殺王雙。第二次諸葛亮派陳式奪取武都和陰平,郭淮想來救,諸葛亮親自出馬,郭淮退,二郡平定。

隨後便是曹魏向漢中用兵,但是因為天氣緣故,糧草不足,也無功而返。

建興九年諸葛亮出祁山,用木牛運糧,糧盡退兵,射殺張郃。

建興十二年春,出斜谷,用流馬運糧,此時諸葛亮想打持久戰,面對司馬懿這個對手,他分兵屯田,可是天不假年,同年8月死於五丈原。

這就簡要概括了這六次軍事行動。


北伐曹魏,統一中原,興復漢室,是諸葛亮在《隆中對》里早就提出的戰略目標。公元227年,時機成熟,萬事俱備,諸葛亮向蜀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對蜀國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做了妥善安排後,帶領老將趙雲、宿將魏延以及年輕將領馬謖、王平、吳壹等人,統率10萬大軍進駐漢中,準備伺機北伐。

公元228年春,蜀軍兵出祁山(今甘肅永縣以東),開局十分順利。魏明帝曹睿聞警親自到長安督戰,並派大將張郃率部抵禦蜀軍的進攻,諸葛亮命參軍馬謖在街亭迎擊,結果馬謖自恃精通兵法,犯了教條主義,他不遵守諸葛亮的戰前部署,擅自上山拒敵,結果被張郃斷絕了汲道,被打得大敗虧輸,街亭失守。差不多同時,趙雲、鄧芝出師不利, 受挫於箕谷;諸葛亮見此,心知不可為,只好放棄到手的涼州三郡,率主力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先勝後敗,功虧一簣。回漢中後,為嚴明軍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上書自貶三級。但是,他並未罷手,仍然在著手準備新的北伐。

228年冬,魏國名將曹休被東吳大將陸遜擊敗,曹軍主力被調往東線支援,諸葛亮趁機再次兵出祁山討伐曹魏,蜀軍出大散關(陝西寶雞東南),圍攻陳倉,魏軍守將郝昭率部死守20多天,蜀軍久攻不下,糧草告急,而魏將曹真又率大軍來援,面對不利局勢,諸葛亮只好怏怏退兵、無功而返。

229、230、 231年,諸葛亮又先後發動過三次北伐戰役,蜀軍出祁山後,大將陳式率軍攻取武都、陰平(分別是今天的甘肅成縣和文縣)二郡。蜀軍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戰鬥的勝利 ,但是始終沒有得到和魏軍主力決戰的機會,而且,因為天降大雨,山路泥濘,負責後勤的李嚴轉輸不利,蜀軍糧草不濟, 三次北伐都沒取得大的勝果,每次均無功而返。

234年春,諸葛亮發動了第6次北伐,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北伐。

此次北伐,諸葛亮做了3年的精心準備,他發明了木牛流馬來運輸糧草,並和東吳孫權約好共同出兵伐魏。諸葛亮率大軍從斜谷進兵,在五丈原(陝西郿縣西南),與魏太師司馬懿隔渭水對峙。為了能持久作戰,諸葛亮派軍士與當地居民雜居,屯田於渭水之濱。

而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採取堅守不出的策略,決不出戰,兩軍在五丈原對峙了100多天。不論諸葛亮如何挑逗、刺激,司馬懿均不為所動,堅拒不出。此時傳來不利消息,和諸葛亮同時出兵的孫權在東線作戰失利退回江南,諸葛亮由此擔心魏國的援軍會源源不斷的開來。這年8月,諸葛亮積勞成疾,油盡燈枯,病逝於五丈原,歿年54歲。

蜀漢大軍退回成都後,劉禪為表彰諸葛亮生前立下的豐功偉績與絕高的人品道德,特封賜其謚號忠武侯,並尊其遺囑將他安葬於漢中定軍山(今陝西勉縣南)。古人云:不以成敗論英雄。儘管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沒能完成統一大業,但他作為一代偉相,以其縱橫捭闔的軍事策略和治蜀的業績著稱三國,使他成為令後人仰視的楷模與智慧的化身。

【寫作不易 搬運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公元227年春,諸葛亮率軍北上,北伐曹魏,在漢中建立大本營,為北伐做了四年的準備工作,可見諸葛亮是多麼謹慎。

初次北伐穿秦嶺,選道最遠繞祁山

從漢中通往關中的道路有四條,自西向東分別是陳倉故道、褒斜道、駱穀道和子午道,除了陳倉故道其他三條道距離關中都很近,但是這三條道路相對崎嶇,不方便運輸物資。陳倉故道相對平緩,漢高祖劉邦攻打項羽的時候非常謹慎,並沒有走捷徑,而是選擇了陳倉故道,諸葛亮比劉邦更謹慎,他選擇了比陳倉故道還要西邊的祁山。

選擇繞祁山第一不容易被曹軍發現,第二就是道路平緩方便運輸物資,第三祁山上面是隴西,這個地方地勢高,一旦佔據軍隊居高臨下直搗關中。 諸葛亮在戰略方面非常謹慎,但是在戰術方面出現錯誤,他派馬謖做先鋒,馬謖根本沒有作戰經驗,在街亭駐紮營地,只知道佔據高地,敵軍不容易進攻,卻不知這個地方取水困難,最後被張頜阻斷水源導致戰局失敗。

北伐悲歌已奏響,諸葛飲恨五丈原

初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換了進攻路線,選擇了祁山東邊的陳倉故道,當他帶兵到了陳倉城下的時,當時守衛陳倉的是曹魏的一員沙場老將郝昭,就在諸葛亮到來之前,郝昭就把城牆修建的特別堅固,果不其然,諸葛亮苦苦進攻20多天硬是沒攻下,軍糧已經不足只好撤回漢中。這次失敗諸葛亮認識到直接進入關中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於是調整三年後,又選擇走祁山,這次出祁山他發明了一種運輸物資的工具叫木牛,這種工具載重量大,但是行動速度緩慢。這次出征還是沒有成功,因為曹軍換了總司令那就是司馬懿,要說諸葛亮謹慎,這個司馬懿比諸葛亮還要謹慎,他堅守不戰,等到諸葛亮軍糧不足的時候自然退兵,所以北伐還是沒有達到預想效果。

歲月不饒人,諸葛亮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不行了,為了在他有生之年能夠興復漢室,只有冒險一搏,這次進攻路線選擇了陳倉故道東邊的褒斜道,這條道是到達關中最近的道路,但是這條路非常崎嶇。所以為了完成這次北伐,第一年大量種植糧食,屯了大量軍糧,第二年在褒斜道上修棧道,而且還發明了一種專門適合棧道上運輸物資的車叫流馬,這種運輸工具運輸量不大,但是非常輕便速度比較快,很適合在這種道上運輸。

第三年帶兵從褒斜道打出去,進入關中,在五丈原的地方建立了大本營,這次他做好了準備,要駐紮在五丈原進行屯田,來解決軍糧不足的問題,跟司馬懿比打仗他更勝一籌,比糧食充足也不差司馬懿,但是比壽命的話,他沒有比過司馬懿,就在這一年的秋天病死在五丈原軍中,終年只有54歲。


劉備死後。輔佐劉禪的諸葛亮為了感恩回報和實現夢想,先後六次北伐魏國,雖然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收穫也是頗有成效的。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大軍諸從沔陽向魏國進攻,開啟了第一次北伐的征程。他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迷惑了魏國大將曹真信,兵出祁山後,順利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今甘肅天水、隴西等地)。魏明帝曹叡聽聞消息後,親赴長安督戰,派曹魏五良將之一的張郃率領五萬大軍前去禦敵,結果張郃不負重望,在街亭擊敗蜀將馬謖。馬謖的失敗直接導致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嗄然而止。 隨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自請貶職三等,撤去丞相職務,以抵"罪過"。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兵出散關,圍攻陳倉,開啟了第二次北伐的步伐。 魏國名將郝昭率領千多人憑藉堅固的城堡死守,最後諸葛亮軍糧用盡,只好撤退。但他在撤退途中上演"回馬槍",一舉斬殺了追擊蜀軍的魏國將軍王雙,這算是此次北伐的最大收穫。

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結果一舉攻佔了武都、陰平兩郡,打敗了魏國雍州刺史郭準的大股魏軍。此次北伐的大捷,蜀後主劉禪藉機恢復諸葛亮的丞相職務。

公元230年秋天,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他把大軍布置在城固、赤阪(均在今陝西洋縣東)等地,和魏軍進行大戰,魏軍撤退後,諸葛亮乘機派大將魏延西入羌中,向魏國的雍州刺使郭淮等進攻,大敗郭淮等於陽豁,收穫明顯。

公元231年,諸葛亮率軍出祁山第五次北伐,這次他用獨自創製的木牛流馬車運糧。曹叡派司馬懿率領張郃、郭准、費曜等部前去抵抗,諸葛亮打敗了郭淮、費曜,並向司馬懿進攻。司馬懿依險據守,不肯貿然出戰。在部將的"將軍"下,司馬懿只好派大將張郃出戰,結果被諸葛亮用計誘殺。張郃死後,司馬懿退守不出,諸葛亮因糧草告急而自行撤軍。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第六次北伐。 他和司馬懿對持五丈原,與與司馬懿對壘。諸葛亮屢次求戰不得。於是他派遣使者給司馬懿送去了一套巾幗服飾,司馬懿依然不為所動。於是魏蜀雙方在五丈原戰場相持了一百多天。54歲的諸葛亮憂鬱成疾,病死於軍中。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司馬懿不知虛實,也不敢去追。六次北伐也就告一段落。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提問者明顯是懷疑諸葛亮的指揮作戰能力呀。這也難怪,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一些小道文章來了解歷史,而這些小道文章為了標新立異,總是和傳統的觀點唱反調!質疑諸葛亮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首先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形象肯定是不可信的,諸如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八卦陣等等都是毛宗崗根據《三國志》的大綱自己瞎編的,曾經魯迅就已經批評過這個問題,說神話諸葛亮近似妖。不過諸葛亮也不是像許多人誤會的那樣,不懂軍事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造成了蜀國國力衰落,最後導致了蜀國滅亡。

諸葛亮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呢?在這裡僅從他軍事指揮方面分析,從他北伐的戰績看看諸葛亮的指揮能力到底如何。

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擯棄魏延子午谷奇謀(這個計策還可以,有興趣的可以留言討論)開始北伐,北伐前諸葛亮做了充足的準備,首先他策反了關中三郡,哪三郡呢?分別是南安、天水、安定郡。這一次北伐也是諸葛亮準備最充分的一次。

初戰告捷,《三國志》記載: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後來在街亭之戰中,馬謖錯誤的布置了防守戰術,致使戰略要地街亭失守,諸葛亮無奈,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公元228年冬天,本應該休養生息來年再戰的諸葛亮聽說魏國打敗東吳大將陸遜,大力進攻江東,於是布置兵力經陳倉故道,效仿當年韓信的模樣出陳倉,當時陳倉守將為郝昭,諸葛亮為了招降郝昭,派了郝昭的老鄉靳詳前去遊說,結果沒有成功。諸葛亮率軍圍困陳倉二十多天,最後沒有破城,被迫撤軍。在撤軍途中設下埋伏,伏殺了魏國大將王雙。

公元229年,諸葛亮率兵攻武都、陰平兩郡,此兩郡原來歸蜀漢控制,由於街亭失利之後被魏軍佔領,諸葛亮此次前來就是為了收復失地的。魏軍郭淮前來救援,諸葛亮率大軍駐紮建威,郭淮看蜀軍太多,而且此兩郡本就挨蜀國太近不利於防守,於是撤軍。諸葛亮順利收復兩郡。

武都、陰平兩郡失守後,魏國很氣憤,於是就第二年也就是230年7月轉守為攻,兵分水、陸兩路進攻漢中,但是由於此時連下三十天大雨,天氣不利於是魏軍撤軍。

公元231年,諸葛亮聯繫西部少數民族鮮卑人軻比能共同出擊關中,此時魏國鎮守長安的曹真生病,無奈緊急調遣司馬懿前來迎戰諸葛亮。諸葛亮率軍寇天水,兵圍祁山。司馬懿走了一個多月方才到達上邽。到達上邽後司馬懿留下郭淮、費曜守上邽,司馬懿親自率領魏軍主力向西前去救援祁山被圍魏軍。

諸葛亮聽說司馬懿領軍前來,反方向行軍,率軍向東與司馬懿的軍隊擦肩而過,到達上邽後擊潰郭淮、費曜守軍,並且趁機收割了上邽的麥子。司馬懿聽說後大驚,心想:諸葛亮怎麼跑到我後邊來了。

於是司馬懿領兵後撤,在上邽追擊上諸葛亮的大軍。雙方軍隊在上邽南北對峙。司馬懿不敢輕易進攻,他怕中了諸葛亮的詭計。誰知道諸葛亮夜裡領軍撤退,司馬懿早上發現魏軍早就撤了,於是趕緊領軍追擊。

在追到鹵城的時候,司馬懿又一次追上了諸葛亮的軍隊。諸葛亮將軍隊駐紮在鹵城旁邊的山上。鹵城旁邊有兩座山,一座叫南山,一座叫北山。諸葛亮派王平在南山紮營,自己親自率軍在北山紮營,以為掎角之勢。這時候司馬懿蒙了,該如何進攻呢?

司馬懿還沒有行動,他的手下坐不住了。他的手下覺得諸葛亮欺人太甚,在魏軍的地盤上猶如無人之境,任意行軍。魏軍追上蜀軍後又躊躇不前,太丟人。於是都勸司馬懿趕快進攻。司馬懿還是不進攻。後來群臣說了一句刺激司馬懿的話,書中是這樣寫的: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馬懿實在受不了了,於是下令進攻。張郃負責進攻王平守衛的南山,司馬懿親自領軍進攻諸葛亮駐紮的北山。

張郃進攻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死傷了很多士兵。司馬懿領兵稍微一進攻,諸葛亮就大敗,棄營而去,於是司馬懿領兵追趕。突然之間在半路遭到蜀軍魏延、高翔、吳班的埋伏,於是大敗。原來諸葛亮早就算計好了要埋伏司馬懿,所以故意在北營設置少量兵力引誘司馬懿,然後在半路伏擊,最後大敗司馬懿,戰果頗豐,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後來因為糧盡,諸葛亮率軍撤軍。在木門設伏射殺了張郃。張郃本來不主張追擊的,張郃說:「圍師必闕,歸師勿遏!無奈司馬懿強行要求張郃追擊,於是張郃被伏兵射殺。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最後一次伐魏,由於司馬懿率軍在渭水南岸阻擊,諸葛亮多次進攻都沒有成功,於是決定在五丈原屯田練兵,準備打持久戰。無奈的是由於病重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北伐事業從此終止。

從以上的北伐戰績可以看出,諸葛亮用兵還是有可圈可點的一面。諸葛亮用兵以穩著稱,善於設置伏兵。進退有序,沒有經歷過大敗,但也沒有取得太大的勝利。他是三國時期最後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家。雖然不是最優秀的,但在三國軍事家排名上絕對是能進前三的,因此我們應該客觀看待!

本回答首發於悟空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於諸葛亮北伐故事來源於《三國演義》,還有其他類似的三國題材,給人的感覺是裡面的諸葛亮太厲害了,在正史里,諸葛亮北伐戰績到底如何,是否有小說裡面那麼神,下面就一起來看看諸葛亮北伐戰績:

第一次北伐:

由於魏國事先毫無防備,突聞諸葛亮提兵三十萬(實際蜀漢才8萬兵馬)殺來,導致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棄守城向東逃竄,魏國天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上官雝等投降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則退往上邽固守待援。頃刻間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隴西郡太守游楚堅決抵抗。曹魏整個朝廷「朝野恐懼」。後因馬謖違抗軍令被張頜大破於街亭,諸葛亮取西縣千餘家,後引兵退回漢中,斬馬謖。

第二次北伐:

228年冬天,曹魏將領曹休在石亭被東吳將領陸遜打敗,諸葛亮聽說魏軍大舉東進,關中兵力空虛。於是諸葛亮寫信給其兄諸葛瑾言到:「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攀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於是諸葛亮出兵散關,包圍陳倉。不過郝昭已築陳倉城防備。

諸葛亮曾派郝昭同鄉靳詳於城外數次遊說郝昭投降,但郝昭堅決拒絕了。諸葛亮便揮軍進攻陳倉城。蜀軍沒有以大軍進攻,而是先用雲梯、衝車攻城,郝昭便用火箭射雲梯,當雲梯燃燒時,梯上的人便被燒傷,又以繩綁著石磨,掉下城牆,壓毀衝車。諸葛亮便轉用井闌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護士兵用土填平護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於是建起內牆,令井闌失效。諸葛亮又挖地道,想突襲城中,郝昭又在城內挖下橫壕溝,擋下地道。

由於曹魏已經事先在陳倉做好了充足準備,加上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相方激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曹真派費耀等率軍來救,魏明帝也召張郃前往迎擊諸葛亮。此時蜀軍糧草不繼,又聞訊魏援軍快到,只好再退回漢中。在退師途中,成功殺死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

第三次北伐:

229年春天,諸葛亮遣陳式(一說陳戒)進攻武都、陰平。曹魏大將郭淮領兵來救,諸葛亮率軍駐紮建威,牽制郭淮。魏軍知道蜀軍主力到臨,便緊急撤退,蜀軍順利佔領二郡。諸葛亮安撫了當地的氐人、羌人,然後留兵據守,自己率軍回漢中。因成功奪取二郡,劉禪再次恢復諸葛亮為丞相。

230年七月,曹魏想轉守為攻,大司馬曹真上表伐蜀議案,於是曹真率主力軍改為由子午道進發;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從漢水而上,欲與曹真軍會師漢中;張郃從褒斜道進兵,直指漢中。

曹軍的前鋒夏侯霸先大軍一步,進至興勢,在曲折的谷中下營。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蜀軍攻擊,夏侯霸在鹿角間戰鬥,最後援軍到達,夏侯霸才得以解圍。因蜀地艱險,期間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棧道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在朝中,華歆、楊阜、王肅都上疏勸魏明帝下詔撤軍,至九月,三路大軍受詔撤退。同年,諸葛亮派魏延、吳壹入南安,魏延攻破郭淮,吳壹攻破費瑤(通假字,同費曜),最終取得了防守反擊的勝利,曹真回去抑鬱而死 。

第四次北伐:(由於魏國主帥曹真病死,換成司馬)

231年春天,諸葛亮再次進行北伐,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又招攬鮮卑人軻比能,軻比能起兵到石城響應蜀軍。因曹魏大將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馬懿為統帥屯於長安,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司馬懿先派費曜、戴陵與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則率其他兵力解救祁山。張郃則認為該分兵駐守雍、郿,但司馬懿認為若分軍不及合軍有利,便向西推進。諸葛亮知道後,留下王平繼續領軍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戰司馬懿。其後諸葛亮在上邽打敗了魏將郭淮、費曜,並收割了魏軍的麥糧,與司馬懿軍在上邽之東遇上,司馬懿深知蜀軍勞師遠襲,糧食補給困難,因而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便回軍鹵城。

司馬懿進軍鹵城,但卻登山掘營,與蜀軍對峙,不與交戰。張郃認為蜀軍從遠來攻,「孤軍食少」,必然想要速戰速決。所以應該以大軍屯於此處,然後分為奇兵,包抄蜀軍,截斷其後路。但司馬懿不採納。司馬懿派張郃攻南圍的王平,由案中道進逼蜀軍。自己則率眾迎擊諸葛亮。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高翔、吳班分三路領兵作戰,大敗魏軍。光斬獲魏軍低級軍官的首級就有三千多人,獲得戰利品玄鎧五千、角弩三千多。

六月,諸葛亮眼見糧草接應不上,而又收到後主劉禪下令北伐軍撤退的聖旨,諸葛亮只有引軍退回。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蜀軍,張郃認為「圍師必闕,歸師勿遏」。眼見張郃不贊同追擊未被打敗而主動撤退的蜀軍。司馬懿卻強行堅持要張郃領兵追擊,張郃無奈前往追擊。最後於木門道,被埋伏於高處的蜀軍射中右膝,傷重病逝。

司馬懿一生唯一一次與諸葛亮的正面交鋒以慘敗告終,從此司馬懿再不敢輕易出戰。魏軍將領數次請戰,司馬懿都不準,諸將十分不滿,賈詡、魏平便譏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的原型,諸葛亮誘敵深入,沒有火燒一說)

第五次北伐(最後一次)

234年春天,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在斜谷口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魏將郭淮認為蜀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蜀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導致功敗垂成,於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而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親自率軍打敗,可見魏國士兵作戰能多強,東吳十萬大軍不堪一擊

一次,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繫。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果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魏國損失嚴重,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後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魏軍將領見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紛紛要求出戰,為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曹睿便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

不久,諸葛亮在軍營中與世長辭。而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死,率軍追擊,姜維推出雕刻成諸葛亮模樣的木雕並率領大軍回返,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木雕),認為諸葛亮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飛馬撤退,奔行數里,司馬懿數次問左右將領:「吾頭尚在否」?眾將俱回:「尚在」。司馬懿不敢再追趕。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而此事後來也被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聽聞蜀軍在斜谷發喪後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後,司馬懿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嘆曰:亮真天下奇才也。

到這裡諸葛亮北伐徹底結束了,諸葛亮北伐戰績,一敗,兩平,兩勝,北伐期間蜀國除了街亭一戰損失比較大,其他並沒有多大損失,而魏國損失比較嚴重,損失大將王雙,張頜,城池被奪,還經常吃敗仗,雖然這些沒有影響到魏國根基,但是卻極大的消耗了魏國國力,阻礙了魏國發展。諸葛亮北伐,是諸葛亮軍事才能的具體表現,諸葛亮也憑藉一州之力攻打擁有九州的強大魏國只能處於被動防守,從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展現出了諸葛亮高超的軍事才能,被評入武廟十哲,經歷歷朝歷代的變更,諸葛亮的軍事地位,依然穩居前十,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確實非同尋常,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在三國絕對算得上一流軍事家,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司馬懿,面對諸葛亮只能採取守勢,這就更凸顯出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其實我們只知道表面上看,諸葛亮六次傾舉國之力、興師動眾、勞師遠征的北伐的確寸功未建、寸土未得;卻不知道諸葛亮數次北伐除了「征討曹魏」外,主要有如下幾點深意:

一、國際形式:偏安一隅,以攻為守。諸葛亮深知當時蜀國不管是軍力、還是綜合國力在魏、蜀、吳三個集團中都是最弱的一個,蜀漢隨時都可能會遭到魏、吳兩國的進攻,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以攻為守。

二、國內形式:初入西南,根基不穩。荊州集團入蜀地不久就建立蜀漢政權,蜀地勢力並不真心歡迎一個空降集團做他們的主子。北伐抽掉各個小集團勢力的軍事力量,並轉移蜀地小集團勢力的關注焦點,蜀漢就不會起內亂紛爭。

三、政治需要:荊州集團入蜀地的靠的就是「征討國賊、興復漢室」大業的政治宣傳獲得民心和蜀地集團的認可與支持的,荊州集團立國後,想要在蜀地繼續獲得民心與蜀地各小集團不翻臉,只有繼續做「征討國賊、興復漢室」的政治工作,哪怕是假裝的也是很必要。這也是諸葛亮為什麼總和實力最強大的曹魏較勁的根本原因。另:諸葛亮不去北伐,他功高震主長期呆在幼主身邊必生事端。

四、兌現承諾:北伐是諸葛亮兌現對劉備的「立足蜀地、揮師北進大業可成」的一個承諾,也是對蜀地集團和民眾的一個承諾,更是兌現自己做管仲、樂毅心愿的一個承諾,以施展個人才華實現個人心中的宏偉大業。

以上幾點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因北伐把蜀漢國內的各種不利因素(政治、軍事、權貴、民意等)的內憂成功轉移到北伐的外患上,也主動的消除外患。更成功的保障了蜀漢立國後多年平安,這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主要貢獻。

諸葛亮作為一個謀略家,其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遠我們是很難看出端倪,更不敢妄加品頭論足!


諸葛亮五次北伐,除第三次取得局部勝利外,其他都完敗。從具體戰鬥來說,第一次和第四次戰績較好,尤其是第四次。

第一次北伐戰場主要在隴右。諸葛亮策反新城太守孟達沒成功,之後便聲東擊西將目標鎖定隴右,安定、天水、南安三郡紛紛叛魏響應。但響應歸響應,諸葛亮真正軍旗所指的只有天水和南安,主要是天水——天水參軍姜維降蜀算是諸葛亮的一大收穫。攻打隴西郡時遭到太守游楚的頑強抵抗,之後鎮守隴山要塞街亭的馬謖又被張郃擊潰,諸葛亮只好撤軍。撤軍時順便掃蕩了隴西郡的西縣,「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算是此次北伐的第二大收穫。

第二次北伐規模較小,主要是圍攻陳倉,戰鬥卻很激烈。陳倉守軍雖只有1000多人,城池卻很堅固。諸葛亮讓靳詳勸降陳倉守將郝昭未果,之後開始強攻,雲梯、衝車一齊招呼。郝昭用火箭和巨石應對,燒毀雲梯砸斷衝車,蜀軍沒占任何便宜。接著諸葛亮展開空中攻勢,做了個木欄高台讓士兵站在上面放箭,然後在城下墊土直接攀爬。郝昭見勢不妙又在城牆裡面築了一道牆,攻城再次失敗。最後諸葛亮改挖地道攻城,郝昭則橫著挖進行攔擊,還是沒成功。雙方沒日沒夜對峙了20來天,魏國援軍趕到後諸葛亮撤軍。撤軍時斬殺了前來追趕的魏將王雙,算是意外收穫。

第三次北伐規模也很小,沒有翻越秦嶺,卻取得了實質性勝利。諸葛亮派陳式攻打與漢中相鄰的武都和陰平二郡,並親自率軍擊退前來馳援的雍州剌史郭淮,最終佔領二郡,在小範圍內取得完勝。

第四次北伐戰績最好。諸葛亮率3萬大軍圍祁山,之後留下鄧芝繼續進攻,自己帶主力迎擊前來解圍的司馬懿。在擊退郭淮、費耀的阻擊並成功收割上邽的小麥之後,諸葛亮與司馬懿形成對峙,半個月後交鋒大敗司馬懿。關於此役的戰果,《資治通鑒》上說諸葛亮「獲甲首三千」,《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 漢晉春秋》說「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關於「甲首三千」的理解,有說是俘虜3000人的,也有說繳獲3000個頭盔的,總之司馬懿丟盔卸甲敗得很狼狽。之後諸葛亮糧草不濟,負責後勤保障的李平怕擔責任,假借劉禪的名義讓諸葛亮撤軍。撤軍時張郃追趕,被蜀軍強弩射殺。

第五次北伐基本就是乾耗。諸葛亮10萬人馬在五丈原駐軍屯田,準備打持久戰,結果打成了消耗戰。除了一開始有個小規模衝突外——蜀軍進攻北原被郭淮擊退,之後雙方基本就是乾耗。諸葛亮多次挑戰,還拿女人衣服取笑司馬懿,司馬懿就是不應戰,最後耗了100來天把諸葛亮給耗死了。撤兵時姜維命人「反旗鳴鼓」嚇退司馬懿,留下「死諸葛走生仲達」的諺語,算是此次北伐的精神收穫。


推薦閱讀:

當人海遭遇火海,越軍視角下的「7.12」慘敗
孫中山的獨子,真的是廢柴嗎?
蘇聯三部曲中篇——蘇維埃建立
爆笑鬼谷 | 善察的魯國大夫郈成子
歷史|泉冷幾時

TAG:三國演義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