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之後,中國還有哪些詩人?


這個問題有點弱智。

先拿台灣的詩人舉例,不少人談起台灣詩人,唯有餘光中、席慕容。隨著兩岸文化交流增多,洛夫、紀弦、鄭愁予、覃子豪、瘂弦、商禽、林亨泰、蓉子、羅門、楊牧、周夢蝶、非馬等詩名漸次傳入,再後來,詹冰、陳黎、蘇紹連、羅青等詩人,也為大陸讀者所知。

台灣一家出版社出版《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此書由張默、張漢良、辛郁、菩提、管管共同編選,因為舉賢不避親,選出的台灣十大詩人為:紀弦、羊令野、余光中、洛夫、白萩、瘂弦、羅門、商禽、楊牧、葉維廉,楊牧、鄭愁予、高准,這人都是不錯的詩人。

1980年和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台灣詩選》,登載的詩歌以鄉愁詩為主。之後,大陸出版的較為有名的是詩人流沙河的《台灣詩人十二家》,海外詩人非馬編選過《台灣詩選》,大陸詩人沈奇編選了《台灣詩選》。

同時,中國大陸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中國朦朧詩派新老代表有:北島、顧城、舒婷、食指、江河、楊煉、梁小斌、芒克、海子、牧野等。朦朧派詩人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1987年詩人西川、陳東東、歐陽江河等在當年的「青春詩會」上明確提出了知識分子寫作的概念。在1990年代里,知識分子寫作運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代表詩人是西川 歐陽江河 翟永明 王家新 臧棣 張曙光 孫文波 黃燦然 張棗 陳東東 肖開愚 西渡 席亞兵 王艾 冷霜 胡續冬 蔣浩 穆青 曹疏影 姜濤 森子 郭志傑 桑克 周瓚 林木 清平

知識分子寫作詩群的詩人們認為,詩歌的創作首先是一種對藝術負責的寫作態度,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對詩歌語言的精密處理,充分發揮各種寫作技術的藝術效果,從而準確地表達詩歌的主題。這是對過於泛濫的平民化詩歌傾向的否定,也是對所謂「正統」詩歌的挑戰。

與知識分子寫作概念相對立的是民間寫作,1990年代末民間寫作與知識分子寫作之間的對抗趨於激烈,並導致了另一批詩人選擇了第三條道路寫作。

「第三條道路」就是指區別於一般詩歌創作的「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的第三種道路,它追求的是一種後現代的寫作範式,其理想寫作是將詩歌的思想之道和藝術之道有機結合。核心成員有:譙達摩、溫皓然、朱赤、劉文旋、上帝的拇指、亦言、周慧、夕婉、黃明仲、申林、姜慕水、詹海林、雷火、青海湖、原野牧夫、莫非、元谷、鄧程、李心釋等,構築成第三條道路詩歌流派陣營。

1990年代以後,出現了:網路詩歌(網路詩人)、民間寫作、中間代、信息主義、70後詩人等流派,出現的一大批詩人。

2010年後,因為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出現了更多的詩人和流派、社團。

附錄 不知道誰列的名單

中國100位著名當代詩人(現代詩人)

20世紀20年代: 徐志摩 聞一多 李金髮 穆木天 馮至

20世紀30年代: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廣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紀弦

20世紀40年代: 王佐良 陳敬容 杜運燮 穆旦 羅寄一 鄭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漢 屠岸

20世紀50年代: 周夢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羅門 蓉子 瘂弦 昌耀 林泠

20世紀60年代: 鄭愁予 任洪淵 楊牧 葉維廉 食指

20世紀70年代: 江河 北島 芒克 多多 舒婷 劉自立 嚴力 楊煉 梁小斌 顧城

20世紀80年代(上): 周倫佑 于堅 翟永明 王小妮 歐陽江河 廖亦武 孫文波 呂德安 韓東 駱一禾

20世紀80年代(下): 孟浪 陸憶敏 陳東東 萬夏 楊黎 張棗 李亞偉 西川 海子 小海

20世紀90年代(上) 詩陽 李元勝 馬永波 臧棣 樹才 伊沙 余怒 吳晨駿 戈麥 藍藍 桑克 西渡 楊鍵 徐江 安琪

20世紀90年代(下) 孫磊 木朵 康城 朵漁 胡續冬 巫昂 范想 廖偉棠 沈浩波 呂葉 馬蘭 龐培 宋非 楊小濱 章平


推薦閱讀:

老舍的作品,最受推崇和最具思想性的是哪幾部?
那些正在衰敗中消逝的中國古建築
國畫 | 國畫術語(一)

TAG:余光中逝世 | 詩歌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