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想自殺的人的心理是怎樣的?


一個人遇到自身能力無法解決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容易想到的逃脫辦法,就是自殺了。自殺其實沒有離我們那麼遙遠,他們就在我們身邊。(請一定要看到最後,後面的很重要)

自殺被賦予的意義

自殺被賦予了很多別的意義,在中國,死者為大,自殺的人,無論做了多愚蠢的決定,但最後人們多半還是會寬容對待,高利貸的逼你還錢,你自殺了,也多半就兩不相欠了。在日本更是,剖腹自盡,變成一種令人尊重的事情。自殺的人,了斷了自己,在世的人,也基本會選擇了斷他與自己的聯繫。自殺的人是一了百了。

活著其實比死難多了

我看過《活著》這個電影,每次看的時候都不禁淚目,打動我的是折磨,是親情,是無奈,是人求生的本能,那麼跌宕的人生,起伏的大喜大悲,富貴都能一肩抗下,多少次的打擊,他都屹立不倒。我是感動的。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活著就是比死難多了,他甚至不懂得這樣生活的意義,只有簡單想法,生活到了牛之後,就能好起來了。這個電影講述的那個年代,真的,死要容易的多。

死亡是每個人的結局

人從呱呱墜地,便是一個走向死亡的過程,只有早晚,目的地卻都是一樣,自殺的人也是這麼想的,他們覺得,自己就是搭上了前往最後地點的早班車而已。我記得海子的詩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他還是卧軌死了。

前面說了,這麼多,基本都是自殺的人的悲觀情緒,活在這個世界,有時候真的很難,但活著,才會有希望轉變,自殺了,是句號,但你就錯過最後那個省略號後面的哪些驚嘆號了。所以,無論遇見什麼樣的事,再挺一挺,或許後面就是柳暗花明了。正如,我剛才去找答案的插圖的時候,百度也溫柔地提醒我下面這句話:

這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我們仍可以治癒自己。

世界是充滿不經意的溫暖的,只要願意停下惶恐不安的腳步,去靜心體會便有。最後,如你需要有人陪你聊聊天,說說話,請私信我,我願意聽聽你的心事。


我是雙耳聆聽,我等著您!

感謝您的閱讀!請您隨手給我點個贊或轉發,那是我前進的動力。

如對本文有不同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與我討論。


想自殺的人我覺得要分正常人和不正常的人!先說正常的人,生活一直很好或者不太好但是也沒有到非過不下去,或者一定要死的份上,往往在一念之間,一時的衝動,舉個例子,一對夫妻生活的很幸福很多年也沒有因為什麼事情會爭吵,雖然不富裕但是追求的並不多,平平淡淡的日子過的也算愜意,突然的一次爭吵彼此會懷疑過往的點點滴滴都是假象。認為各自都在找一個爆發點,急於發泄,一時之間表達不出的一方會突然的壓抑對於一切又想不透看不懂,出現極端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不是絕對性格也會左右這部分人,突如其來的壓力需要強大的心裡承受能力。承受不住的就像我舉的這個例子就出現在我身邊!

正常的人簡單說就是一時的衝動,心裡承受力不足。另外一個病例此人也是屬於正常的範圍叫靜心策劃的自殺,突如其來的打擊對他並沒有什麼意外但是就是為錢一心的為錢,認為給了家人留下錢自己已經死不足惜了!這種自殺就是精心策劃至於怎樣做就不便解釋了!

非正常人,就是有病的人,常年的抑鬱生活的無助,解脫是最好的辦法,已經力不從心了!這種自殺者也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徘徊期,猶豫僥倖心理一旦落空根本無法回天了!這種潛在的病人如果遇到其實不難發現,特點喜歡獨處,精神渙散,經常發獃??到自言自語,甚至自殘。如果發現前面幾種癥狀即時的溝通儘管他聽不進去但是也要讓他感覺到有人還關心在乎他!然後進行綜合的治療。抑鬱症的治療想要解決他的心裡防線,讓他接受讓他給你這個機會,如果直接治療效果不是很好,也不能說絕對不好。

自殺者心裡所想基本是對自己已經失去任何信心,根本沒有給自己最後活著的機會,他們自殺前都會有僥倖的心裡,而這個僥倖的心裡也是他們最後救自己的稻草,這根稻草沒有了,,,會怎樣?


精神疾病通常是自殺的一個首要原因。最容易聯想到的抑鬱症。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90%的自殺者在生前都存在著精神心理問題,而其中抑鬱症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是通常只有少部分抑鬱症患者接受了正規的治療。

極度悲傷和痛苦,覺得生活沒有希望,自己沒有價值,是抑鬱症患者最終選擇自殺的原因。然而,幸運的是,大部分想要自殺的人,還是會心存畏懼,他們會在日常生活中發出想要自殺的信號。

他們可能會在對話中突然提及自殺、死亡、結束生命的話題,比如表示自己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上上會多麼好,比如生活中已經沒有什麼能讓他留戀的了。想要自殺的人,也會表現出對死亡相關內容的關注,尋找其他自殺有關的新聞報道,關注死亡的詩句和文章。當有了具體的自殺想法後,他們甚至會開始在網上搜索自殺的方法,並開始搜集工具,比如繩索,藥物,尖銳的刀具。在行為上,也會有一些特殊的變化,比如安排後事,叮囑家人好好照顧自己,會突然和朋友通信,表示感謝,好像是在和朋友們說再見。他們也會先採用一些自我毀滅的行為來先麻痹自己的痛苦情緒,比如酗酒,危險駕駛,沒有必要的冒險行為等。當終於決定好自殺的準備時,他們也可能表現出突然和意外的平靜和快樂。

但無論自殺者在外在以何種方式傳遞想要自殺的信號,他們的內心是一片灰暗的,被無助感,無望感充斥,覺得自己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再走下去的每一步都是沒有必要和無比沉重痛苦的。他們無法理智地看待未來。另一方面,他們會深深地憎恨和討厭自己,認為自己是沒用的,活著是對別人的負擔。

如果周圍有人表現出自殺的信號,請和他聊聊,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感受,討論自殺的想法和計劃,聯絡其他重要朋友和家人,一起陪他尋找專業的治療,走出難關。


我們平常所說的因為受到重大打擊而自殺的,大多是屬於急性,一般是長期精神壓力比較大(導致抗打擊能力下降),然後上午受刺激下午就自殺,一般還會留下遺書或者遺言。實際上留下遺言足以證明他們對世界還有眷戀,如果此次自殺因為各種原因失敗了,只要近期注意不讓他有自殺機會,基本上都會自然好轉。

記得當時講座的老師說,讓人頭疼的是第二種情況,看起來完全沒有徵兆的自殺。

他們看起來一切正常,照常上學上班,說說笑笑,參加聚會,可能上午還和往常一樣的出門,下午就傳來了死訊——完全看不出任何徵兆。

當然不可能沒有徵兆。徵兆很早就已經埋下了。

他們可能有一段時間有著明顯的自殺傾向,喜歡和別人討論活著沒有意義或者思考自殺方式——其本質是在掙扎和徘徊,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得到一些幫助。

這個時候,大部分親友都可以看出來這個人狀態不對勁。

然而重點是,他們一般都得不到有效的幫助。

然後他們會突然「想通了」,一下子恢復正常,也不討論自殺了,也沒有異常舉動了。如果你和他談起之前的事,他可能還會笑嘻嘻的對你說之前真是圖樣圖森破……

然後你就以為他想開了。

怎麼可能。

治病尚且要循序漸進,病好以後還有恢復期。何況是心病。

他只不過是徹底放棄了而已。

這個時候,他很可能已經在籌劃自己的自殺方案了。

這個期限一般在三個月到半年之間。足夠你們以為他一切如常。

然後他就靜悄悄的離開,一點兒留戀都沒有。

PS:為什麼看起來很正常?

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偽裝。

心理崩潰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我期望與實際行為的嚴重衝突。當他徹底放棄自己,自我期望徹底消失,也就談不上什麼衝突了。只不過是駕輕就熟的扮演一個早就熟悉的角色而已。

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

底下有很多受到各種困擾的朋友,很抱歉處於各種原因未能一一回復。

統一給出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診療。朋友與家人的陪伴很重要,但這是在接受專業治療的前提下。就像身體上的疾病一樣,意志力很重要,但僅有意志力是遠遠不夠的。

自知力還存在,這是件好事。

不願意尋求幫助乃至於拒絕幫助,乃是很多心理疾病的共性。絕不是你覺得「不需要」、「沒有用」,而是癥狀之一。

人的心情是有波動周期的,偶爾的憂鬱是正常現象。不必太過擔憂。打個噴嚏不一定是感冒,要相信自己能夠走出來。

歡迎關注暖南言。


曾經的自己也像題主所說那樣,想不通為什麼會有人自殺,也會覺得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可是後來才明白了對於想死的人來說,活著卻是一種折磨!

網上看過有位抑鬱症重度患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並不是想死,我只是不想活了!

是的,我並不想死,我也知道春天來臨萬物復甦的美好,我也知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有多誘人,我也知道被人在乎的滋味多麼幸福,可是,上天早早地讓我看到命運的殘忍,讓我懂得有些事就是天命不可違。

我只是不想活了,活著對於我來說更是一種負擔、一種煎熬。吃飯只是為了讓這架身軀不要倒下去,笑也只是為了讓別人不會發現這具靈魂已經多麼腐爛不堪,活著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父母尚在不能死的責任,一種既然來到世上不妨好好走一遭的使命。

作家史鐵生曾在他的作品《我與地壇》里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

然而有些人似史鐵生一般想開了,而有些人卻沒有那麼幸運,也許這世間他早已沒有他在乎的人、在乎的事,他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他們最後走上了絕路,更多的是一種自我解脫。

我們不能去譴責那些選擇自殺的靈魂,他們的苦、他們的痛我們並不懂得,我們沒有經受過他們所經歷的人生,我們不懂得他們到底身上發生了什麼樣的命運挫折,我們不知道上天到底給他們開了多大的玩笑!

有個詞叫感同身受,其實應該倒過來——身受感同!


謝邀,我是心理諮詢師劉暢。期待你的關注,了解他人,懂得自己。

1

我想,平常的人,都會怕死。會怕再也見不到親近的人,會怕再也看不到風景,會怕自己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總之,會因為人世間的一切而害怕死亡,恐懼死亡。甚至有「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句話。

但有一些人是相反的,他們從痛苦的活著,到害怕痛苦,恐懼痛苦,最後演變為害怕活著,恐懼活著。每天一睜眼,唯一的體驗只是痛苦。晚上一閉眼,浮現在眼前的也是正在遭遇或即將經歷的苦難。

於是從痛苦的活著,害怕死亡,演變為害怕活著,期待死亡。平常人不希望發生的終結,對他們來說確是超脫,活著才是沒有止境的痛苦。

2

對於我個人來講,我在害怕死亡、留戀人世的同時,也在期待著終結,所有的壓力、枷鎖、牢籠、限制,所有不想要的情緒、情感都會消失。只有那種單純的輕鬆、愉快、自由的感覺才能伴我入睡,不會失眠。

但我知道,享受人世間的美好,也必須承受生活的苦難。所以我願意為了美好而去行動,而去堅強。

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體會或擁有到美好。黯淡無光更像是他們日常,並且長時間處在這種情況下,也會慢慢失去體會美好的能力。

在我尋找相關圖片的過程中,百度給了一個提示:這個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我們仍可以治癒自己。

希望每一個正在經歷,或曾經經歷過自殺的人,都能夠擁有太陽,去除陰霾。

你的閱讀就是給我最大的熱愛,

你的轉發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願我有幸,能陪你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子。

歡迎點贊以及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自殺分為很多種情況,每種情況都不太一樣。

情況一:抑鬱症的自殺

這個應該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情況。

抑鬱症的自殺,常見的心理是——絕望

因為抑鬱症會讓人感到毫無生趣、以前喜歡的事情都失去興趣,而且記憶會出現偏差,往往只能想起不愉快、痛苦的記憶,身體的活力也會減退、感到有氣無力,心情容易持續低落或悲傷、時間久了甚至是麻木。

抑鬱症讓人失去了『期待』的感覺,所以抑鬱症患者會感到『活著真沒意思』。

只能感覺到痛苦,然後又沒有活下去的期待。

甚至自己想了很多辦法,做過很多嘗試,發現還是繼續抑鬱——這種用力掙扎過後的無力感和疲憊,讓人更加覺得絕望。

抑鬱症患者就開始越來越多的想自殺了。

抑鬱症的自殺另一個常見的心理——自我厭惡

不僅是其他人難以理解和接納抑鬱症患者,抑鬱症患者自己也不太接納自己。他自己也未必理解自己為什麼那麼抑鬱。

伴隨著活動和活力的減少,抑鬱症患者的社會功能開始受損。通俗的講就是工作、學習、生活都明顯出現問題。伴隨著失眠、注意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等。

雖然抑鬱症患者失去了對很多事情的興趣,但是他的『自責』卻還在。也就是說,患者雖然沒有動力做事情,但是還是覺得自己『應該做事情』、依舊重視一些責任。

這導致可以一種矛盾而痛苦的狀態——

既沒有力氣做事,也沒有辦法好好休息。

這種狀況通常和失眠相伴出現。

抑鬱症的自殺還有一個常見心理——羞恥感。

也就是說,對於『想自殺』這件事,想自殺的人本身也覺得不好意思。他們很可能不和其他人提起,或者就算提起了也不會深入說。給人一種「應該不是真的想自殺吧?」的感覺。但其實是,他們不想背負「自殺者」這個標籤的壓力,所以不會直接承認。

這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因為想自殺而感到羞恥,因為羞恥感而想自殺。

他們也容易批評自己「我太脆弱」「我太矯情」等等。這些內心衝突進一步強化了抑鬱癥狀。

『絕望』、『自責』、『羞恥感』互相刺激強化,形成了一個非常難以破解的惡性三角形循環。

抑鬱症患者的自殺,通常是逐步發展的。

一般來說都會有意無意地釋放出來一些『信號』:

  1. 告訴別人自己很痛苦、迷茫或自責
  2. 會安排一些類似遺言、後事之類的
  3. 有時候因為決定要自殺了。反而心情會好轉一點,因為他們覺得『終於可以解脫了』,周圍的人往往容易誤以為他們真的好轉而掉以輕心
  4. 會搜集自殺方法的資料
  5. 會去打算自殺的地方看,或者準備自殺工具

情況二:衝動型自殺

這種自殺和抑鬱症的自殺不同。抑鬱症的自殺通常是慢慢加強的,逐漸計劃和實施的。

衝動型自殺,往往容易選擇跳樓、割腕等對自殺工具要求少的方式。

衝動型的自殺分為兩大情況:

  1. 他真的想死。
  2. 他其實只是想自殘,沒完全想過是不是真的會死。類似於意外。

衝動型的自殺比較複雜。比較常見於一些情緒很不穩定的人身上。

比如邊緣型人格障礙。這種人格障礙的人,很容易覺得被別人拋棄和拒絕,就像是天塌下來了一樣——所以他們覺得生不如死,衝動之下就會真的嘗試自殺。

某一部分衝動的自殺者,是有極端的憤怒,希望通過自殺去懲罰別人。

衝動型自殺,往往和激烈的情緒、單一而固執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關。他們很容易因為自己重視的事情不如意,而判斷『人生已經徹底完蛋了』,然後去實行自殺。

還有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陽性癥狀的,也可能會衝動的自殺。這種情況很難用一般思路去理解,因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會喪失自知力和現實檢驗能力。

情況三:非病理性的自殺

一般提起自殺,我們想到的大多都是『有問題』『有病』或者『有痛苦』的人。

但是,實際上有些自殺卻是在被我們歌頌的。

比如,董存瑞炸碉堡,屈原投江。

所謂『捨身取義』——其實是我們文化中讚揚的。

但你不能說這種自殺是『有病的』、『不對的』或者『因為自殺者有痛苦才自殺』。

對於這類自殺者而言,自殺是實現理想的方式,是貫徹人生信條的證明,甚至是勇氣、大愛。

總結

我認為,無論是哪一種自殺。

其實都是一種手段。只是不同自殺的人,他們用自殺想實現的目標和效果是不同的。

如果我們理解了自殺的理由,其實往往也會從中看到人的渴望和目標——是可以轉化為活著的理由的。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想過自殺。只是程度和時間有所不同。

所以雖然我們要重視這個問題。

但我們不必太把『想自殺』當成一件『不正常』的事。

用平等、淡定的態度和人討論自殺,其實反而可以減少自殺的可能性。

因為這種態度,會減少羞恥感和自責。討論自殺也是在討論一個人重視的事情是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慢慢理解對方。

關於自殺的防範,有另一個答案可以參考——

如下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50186521972965646/?iid=36939643254&app=wenda

如果你或者認識的人可能自殺,可以撥打電話


《自殺論》中將自殺現象分為4種類型,利己型自殺、利他型自殺、失范型自殺和宿命型自殺。

以個體心理學解釋自殺現象並不完整,需要對社會事實進行分析來解釋自殺現象。

一般來說想自殺的人心理其實也逃不過這幾種類型。

利己型自殺:想自殺的人心裡受到挫折,對所屬群體的歸屬感降低,或是沮喪、或是絕望,為了得到一定的解脫,最終選擇自殺!這種類型的自殺本質上說是為了自己,所以是利己型的。在受到委屈,或者受到迫害之後,為了避免受到更多的傷害,心理承受不了,最終會選擇自殺。

利他型自殺:顧名思義,這種自殺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他人或是集體,並非為自己考慮。為了群體的利益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就比如被俘的人為了保守機密而自殺。

失范型自殺和宿命型自殺:這兩種自殺指的是社會道德規範對人的約束鬆弛,造成人的自殺。

想自殺的人心理或是受到委屈,心裡想著難以澄清,就會選擇自殺。後來經常聽說的事件,學生被老師批評後自殺,學生心裡是為了逃避,也是一種青春期的衝動。最終選擇自殺。

想自殺的人還有是為了減輕家人的負擔,心裡想著不拖累別人,想著死了一了百了。比如上了年齡的殘疾人,如果家庭困難。有些人不忍心家人為自己付出太多太多,最後選擇死亡。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家人都是一種解脫。

《走向共和》里李中堂說過「我大清百姓連活著都不怕,還會怕死嗎」這句話也是對當時百姓生活狀況的一種揭露。

最後想說的是,衝動自殺或是利己型自殺都是一種不負責的行為。自殺之後會對家人朋友造成許多影響,而自己卻一了百了。生活美好!


推薦閱讀:

時間分配好,多拿20分不算啥!
如何理解「有利於被告人原則」這句話的含義?
和賀學友老師相處的3個月,讓我明白了「成長」的定義
不讀書,你拿什麼和別人比拼?

TAG:教育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