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這是一部比預期要沉重的影片,新學期開場的歡愉和熱鬧,新老師帶來的欣喜和刺激看了讓人不由的就放鬆了警惕,未料走著走著路就盡了,人就散了。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中除了Keating之外,其餘幾個配角的描寫也非常鮮活,幾個學生的表演也都非常自然,一起玩耍時的癲狂,追女生時的萌動,對父親專制時的無助以及無聲反抗時的倔強都絲絲入扣。

這部影片的台詞應該算是比較多的,大量優美的詩句,對欣賞英文詩句也是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

追求升學率,嚴格體制教育看來並不僅僅是中國的專利,影片中的威爾頓學校以嚴苛的教學體制獲得「地獄」之稱。開學典禮上的蘇格蘭風琴肅穆卻自帶一種特有的悲涼效果,新老師Keating出場之前的化學和拉丁文課,簡單粗暴的授課模式一下讓我回到了高中時代,一樣一樣的。

再對比Keating出場,歡快而熱情的口哨,調皮的如學生一般的表情,甚至第一堂課都不是在教室內,而是在校史樓里,讓學生竊笑不已的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盯著那些黑白舊照,神叨叨對說「if you listen real close... you can hear them whisper their legacy to you.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boys」。他的性格和教學方式處處透露出與傳統體制的衝突。

告訴這些男孩「 you must strive to find your own voice. Because the longer you wait to begin, the less likely you are to find it at all. 」 如果硬要說Keating有什麼缺點的話就是他單以己之一腔熱血,充滿情懷的理想主義去挑戰傳統教育。但沒有考慮到現實情況或至少低估了現實,他點燃學生骨子裡的浪漫與熱情,卻無法幫他們持續的保有這份熱情,在與傳統體制簡短交鋒中就敗走他鄉,將這些孩子又丟回傳統。

在向他的學生們自我介紹時說大家可以更大膽一點稱呼他為「O Captain my Captain」。這首當年沃爾特·惠特曼於1865年寫給林肯總統的輓歌,就已經像一個魔障一樣奠定了這部電影的基石。成為電影中Keating,甚至多年後羅賓·威廉姆斯的輓歌。

Keating在影片中像個靈魂導師般的存在,激發他們對詩歌對語言的熱愛。像Todd,一直活在優秀哥哥陰影下,不敢當眾說話總像個影子般存在的人,在Keating的刺激下,居然也能在被迫面對自己內心恐懼,半呢喃半惶恐地即興出口成章。

這個年紀本來就是一個愛做夢的年紀,給他們一個合適的引導,為夢插上一對翅膀,也許真的就能再出幾個如Robert Herrick或 WaltWhitman一樣的詩人呢?

魯迅曾形容自己的文字是投槍匕首,有時候小說比真實世界更真實,因為它沒有了那麼多的偽裝,衝突也就更明顯,尖刻。未知生,焉知死,中國人普遍不是很願意提及死亡這個話題,小朋友們無意間說起時老人們總馬上跟一句「童言無忌,童言無忌」,但生死輪迴,從來沒人能夠逃離。

《馬拉松-愛國者日爆炸案》的紀錄片是講的經歷過死亡體驗的人絕境重生,人與人之間如何相互成為對方精神支柱,讓人讚歎生命頑強的影片,講述的是活著的美好,只要你活著,面對既定現實,總能找到那個讓你閃光的點。

這一部講述的則是社會身邊平常人,各種讓人揪著的心疼。勢力的社會,病態的教育,扭曲的家庭以及逝去和背叛的友情,傳統現實與理想浪漫之間無聲的戰爭。

導演彼得·威爾 非常擅長以小見大的拍攝方式,他關注的對象大多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家人或朋友。對人物內心情緒表達和宣洩有著獨特的見解,通過掙扎而矛盾的人物描寫,普通人對日常生活中生與死的掙扎和痛苦,帶來與戰爭中死亡不一樣的震撼。

Keating的到來,點燃學生們天性中嚮往浪漫和刺激的心,只是「匆匆,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當曾經那個在公共場合從來不敢開口大聲說話的Todd喊出那句」O Captain, my Captain」時,將劇情推到高潮,好東西你不必刻意去記,它自然會留下痕迹,Seize the day。


觀《死亡詩社》感

——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三個月前看了一遍,還寫了影評,今天又有了再次觀看的衝動。不喜歡做重複的事情,但再次看它,我卻願意。是否重複,要看你能否在這個事情當做能否獲得新的體驗。有的事情看上去是重複,但是你在這種重複中獲得了新的啟發,讓生命更豐富,那麼這就不是重複。有的事看上去沒重複,但沒有獲得新的深刻體驗,也就成了重複。這是三月前寫的影評,稍作了修改,和大家一起共勉。

電影,看到感動處都會落淚,但那是靜靜地落淚。而這部電影是痛哭,是哽咽之後好幾分鐘都不能平靜。因為,它關乎了自由的思想,關乎了生命的根本。

一種自由的思想要想傳承下來,必須經由好幾代人付出血和淚,我慶幸的是,我能讀懂它,我在需要沸騰時能夠沸騰。從啟蒙走向大眾,不知要付出多少生命?

第一場

電影的開始,「船長」的第一課,是讓孩子們去看曾經的學長,在學校長廊里的照片。那是幾十幾百年前的校友,他告訴他們「那些學長已經沉睡,他們曾經也像你們一樣充滿理想。」他想告訴他們,不要在青春的年齡就被社會的期待所摧殘,你們可以做自己,不要因為別人的期待就變成別人心中的樣子。

尼采說:「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船長」從開場就告訴孩子們這種對待生命的態度。

第二場

老師雙腳踩上了講桌,問學生為何他要這樣,學生們不能回答。老師說:「因為我想換一個角度看世界,這個世界和我站在講桌下完全不一樣,如果不相信,你們都可以試試」每個學生就這樣輪流排隊站在了講桌上,他們都看到了另一個世界。其中有個最膽小的小男孩最後顫顫巍巍站上去,老師說,我就知道你是最後一個。老師對學生是了解的,因為了解,所以知道用什麼的方法來引領孩子們成長。引領的前提是了解。

要想讓孩子有自由的思想,首先老師要有自由思想的態度。自由的思想不是給出來的,是激發,是感染,是我自由了,你看到了自由的飛翔,你看到了飛翔的美麗,你也想去飛翔。自由的思想只能這樣來。

第三場

詩的定義讓學生大聲的朗讀,他用坐標軸畫了下來。之後,他很大聲的喊道:「定義是胡說八道。」然後讓每個學生把這頁撕下,學生們驚詫。撕書是一種態度,是勇於革新的態度。它不是讓你背叛傳統,而在站在「傳統」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去懷疑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觀點。成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

他告訴他們,詩的定義由自己定,沒有人能告訴你詩是什麼,只有你們自己知道,並且布置了每個人寫一首詩的作業。上交作業時,有學生只寫了一句,老師微笑告訴他「詩可以簡單,但不能平凡」。

這部電影中有一個膽小的男孩。為何膽小,因為他的哥哥曾經是這個學校的驕傲,所以他也成了眾目睽睽期待的那個人,他只有成為優秀的人,才能不負所望。這種壓力必然導致他的循規蹈矩,不敢做學校規定以外的事。在他的世界裡,好學生就是好好寫作業。那一天,老師布置的詩作,自由格式,毫無規定。他費了好大的力氣寫詩,老師讓他讀出來,他不敢。老師讓他大聲的喊出來,並蒙上了他的眼睛,於是,美麗的詩句像瀑布一樣傾瀉而出。這不是塑造了一位詩人那麼簡單,老師讓他在那一刻遇到了自己,那個自由的自己,一個曾經唯唯諾諾的生命在這裡煥發出光彩,這種光彩將照耀他的一生,他對待世界的態度在這裡發生了質變。

第四場

讓每個學生走路,想怎麼走,就怎麼走。告訴了我們「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你有走路的自由,別人有說的自由。不要因為別人的眼光而改變我們走路的樣子。

第五場

告訴學生們,曾經,老師有個古詩社,但這是秘密,不能告訴任何人。用一種神秘感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第六場

一個優秀的孩子因為演戲被父親拒絕,老師告訴他可以和父親說出真實的想法。孩子回去說了,並且回復老師,父親同意了。老師聽到這樣的話,比孩子還開心。老師的笑容我特別深有體會,他就像我們在做諮詢時鼓勵來訪者真實的表達自己。而後回饋給我們真實的表達真的很有效。這種有效不是說我們作為諮詢師有多少本事,而是來訪者覺得真實的表達非常有效之後,他們就會喜歡上真實的表達,這對於一個人來說能提升幸福指數,這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又提高了和諧度。可是,父親只是搪塞孩子,他並沒有同意孩子。最後,又慘遭拒絕。當孩子最後和父親說:「我有我的想法」

父親憤怒的回:「你有什麼想法,你說,你說」

孩子露出絕望的眼神說:「沒有什麼」。

他已經無路可走無話可說,他選擇死。他用生命給自以為是的父母們上了一課。

第七場

由於孩子的死,需要徹查此事。徹查的目的就是整這位老師,並且讓每個學生簽名。老師被查的過程,我在想,如果我是這位老師,我願意讓孩子簽上名字,如果他們不能保護老師,至少可以保護自己。

老師在最後進教室拿行李,正好校長上關於詩是什麼的那課。老師拿好行李在出門時,那個最膽小的小男孩站了起來,和老師說他沒有背叛他,並和校長說不是老師的錯。而且,他站上了講桌,跟著,其他人也站在了自己的課桌。很多的孩子都站在講桌上目送老師。

全劇在這裡結束,引領一個時代的進步需要付出,讓這位老師滿足的是,即使他被辭退,那些孩子真正的有了自由的態度。老師最後眼裡散發的光芒,那是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自由不是輕易的,他需要很多代人的各種犧牲。我只是一代人之中的其中之一,如果能為時代的啟蒙貢獻一點點力量,我願意。

(作者:陳一香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心理諮詢與心理成長系系主任)


很開心,在這個時代還有人和我一樣嚮往80年代,嚮往詩和遠方。「哦,船長!我的船長。」當你看完這部片子真的會為之感動。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場航海,在到達彼岸之前誰都不能知道自己要駛向何方,如果有人給我們那個方向,是我們想要到的地方,那個人才是我們的船長。

重新找回愛,找回溫暖,找回生命的意義。也去告訴我們的孩子不要被世界所限制,其實孩子是上天給父母又一次的機會去找回自己想要的。我們生存的意義不是為了每日每夜的工作,而是通過工作或者其他去找尋快樂。「及時行樂吧!」誰又能大膽乾脆的說,我只過「開心就好」的人生呢。

關於自由總是沒有絕對的,但是自由是一種狀態也是是一種權利。夢裡我們的靈魂都是自由的,現實中相對的自由也是必要的。

大家總是不樂意和別人不一樣,要麼沒有能力,要麼沒有直面孤獨的勇氣,更有的把不一樣當成特立獨行。不一樣的人生才能有價值被銘記,只是你要有勇氣,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並且知道我要去的地方是值得的。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希望的火,每個人的心上也都會有蒙塵。我們必須常常擦拭我們的心才能保持潔凈,睿智。我真的開心,還有人和我一起喜歡著。

哦!船長,我的船長!


在它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麼一部影片影響我的一生。

《死亡詩社》的前三分之二,都可以稱得上是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喜劇,而最後的三分之一,

則是能夠激起思想浪花的悲劇。這種劇情架構,沒有絲毫的取巧之意,只有樸素到近乎沉靜的

誠意,使得整部影片充滿看不見卻著實存在的力量。

《死亡詩社》的結章節附註定要成為影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不僅在於她用一種無聲勝

有聲的方式表達了一種力量,還在於她帶給了觀眾一份難以抗拒的戲劇高潮,以及令人激動又

不乏深思的觀影體驗。

影片最後,當伊桑·霍克站上課桌喊起那句「o,captain,my captain!」,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便開始

升騰,直到大部分學生,尤其是「死亡詩社」的成員都站起來,充滿自信和堅毅地看著羅賓·威廉

姆斯飾演的基丁老師時,那種沸騰的感覺尤其明顯。彷彿有一股力量在體內橫衝直撞,讓整個

身心為之觸動,這股力量與成長有關,與態度有關,也與堅定不移的信任有關。


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電影。

網上評論褒貶不一,有人說文藝裝逼片,有人說很有教育現實意義。

作為文藝片,它的現實意義比午夜巴黎這類純文藝片更有現實意義和價值。

作為教育片,它又極具浪漫主義色彩,主角keating作為教師這樣的教法又飽受非議。

完美的片子很少,我個人是很喜歡這部電影。

淺談幾個主要人物:

keating:

從少年時期到中年都一直是romantic的,年少時就很中二又文藝,在封閉的規矩森嚴的學校能夠大膽創辦死亡詩社,帶領同學去野外念詩,一如梭羅的《瓦爾登湖》的狀態。

後來當了教師,也貫徹這樣的自由、浪漫思想。不得不說如果年少時遇到這樣的老師,無疑是幸運的。一是這樣的敢於新花樣教學的老師本身就少,二是他的教學方法和思想是有積極意義的。

第一節課就打破傳統,在室外上,語言風趣幽默,課程活躍,幾乎沒有人是走神的。即使有同學抖機靈他也能打趣的回話,風趣又不尷尬。

  • 作為一個拉丁文、文學老師,他是優秀的。他教會同學們鑒賞詩歌,創作詩歌。在他的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下,同學們理解、熱愛詩歌。

要求同學們把J埃文斯普里查特的詩歌鑒賞方法一整章內容撕掉,摒棄。埃文斯普里查特的詩歌鑒賞方法非常機械、呆板,用讀理工科的方法來讀文學、詩歌,是非常蠢的。詩歌的價值怎麼可以用坐標軸的面積來算呢?詩歌是感性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讀的感受都會不一樣。

私以為,在我國現行的語文教育中,閱讀理解和詩歌鑒賞都存在這種問題:過度解讀和自以為是。

閱讀理解題現在已經成為笑談了,要是文章作者還活著,叫他出來做題也不一定對,所以重大考試的閱讀理解題會出作者已故的文章,這樣就死無對證了。想起來還是很可悲。

再看詩歌鑒賞。我讀高中的時候,詩歌題是12分,兩題,都是對詩歌的理解。要解讀修辭手法、意向、象徵、詩人情感等,還要結合詩人背景,人生際遇,所謂知人論世。這種題每個人解讀都不一樣,但是為了考試,最後都形成套路了。如果教育部考這題是因為沒有別的題可以出了,那也就算了,這種題目最大的危害是很多人高考完對詩歌失去興趣,談詩色變。類似的問題包括文學名著的解讀,很多人把讀名著當成一種負擔,因為要考試,還很細,長大後靜下心來看書才會發現語言的美和思想的深刻,但更多的人是被中學的考試嚇怕了,以至於聽到那本書的名字都有心理陰影了。

  •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他有功有過。

通過讀詩、讀文學,他同時也教會同學們要獨立思考、追求自由。我首先是是我,然後才是學生、兒子/女兒。在他的循循善誘下,他們開始獨立思考問題,也做出了行動:追Chris、演話劇。這些是內心的願望和理想,但是現實中有太多條條框框束縛著,所以很多時候只能想想。

其實我們很多人也這樣:高考填志願,我想報文史哲專業,老爸說這個不賺錢,叫我報考經管法律實用性強的專業,在中國家長制教育下,我顯然是不敢反抗的,結果呢?讀了不喜歡的專業,課餘時間還是大把花在文史哲上,論文藝女青年的自我修養。

我一個好朋友,理科生高考考了傲然的成績,最後在學校的師資力量和自己的興趣愛好之間糾結。中科大的物理系特別好,簡稱「物理大學」,他物理奧賽也不錯的,家長和老師都勸他報科大物理系,因為資源多師資力量強大,不用浪費了。但他本人內心是喜歡計算機的,敲代碼工種。當時糾結萬分還是選擇物理系了,讀了一年後不堪其擾,轉專業去了計算機系。所幸他還是有資格轉專業,還有選擇餘地。還有很多人四年都是學自己不喜歡的專業,然後因為成績不夠沒法轉。

中國大學的轉專業政策也非常搞笑,要轉就是因為不喜歡,結果轉的條件就是要你學好。還有人因為學不下去想轉的,顯然沒法轉。所以真正能夠轉成功的人只有那些少數人:學習能力超強,面對不喜歡的專業還能排在年紀前X%。

但是keating在教育學生追求自由的時候沒有把握度。比如Charlie後面匿名在校報發表找女學生的文章,還有最悲劇的Neil的死。過度追求自我又沒有把握度,何況十六、七歲的少年們的三觀還沒有成熟,很容易受影響。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哪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先貫徹學生要熱愛生命。沒有生命,其他的都免談。

總之keating過於感性,缺乏理性。

生活中的我們應該二者並存,在追求浪漫主義、自由的同時還該考慮前前後後的風險、代價、機會成本。

影片結局太悲劇了,跟前期的浪漫主義喜劇色彩形成鮮明對比。同時諷刺了過於理性和過於感性的人。

Neil:

我很喜歡這個角色,人社。一出場就自帶光環,領導能力、組織能力、有愛心、交際能力也不錯,顏值加分還很學霸。比較不幸的是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他背負了太多壓力,也因為這樣他會比同齡人成熟,思考問題比較周到。

他的命運令我惋惜,理想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彼得·威爾的《死亡詩社》。1:人間有兩件事可以觸及靈魂,一個是詩歌,一個是音樂。2:有的人,20歲死了,80歲才埋,行屍走肉的60年,無趣,麻木,死板,失去了靈魂,是牽線木偶。3:片子講述了在一個死板的教堂學校來了一個自帶靈魂光環的老師帶著學生學會思考,走向開放,發現自我的過程。4: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一個良師,是你上輩子修的福分。5:哦,船長,我的船長。6:星爺說,人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鹹魚說,我能當主菜,能當零食,你不要小看我。7: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是梭羅《瓦爾登湖》里的詩句。8:學校並不是把我們塑造成一個個標準件,而是應該培養我們的興趣,發展我們的愛好,畢業後是一個個獨立自主的人。9:《麥田的守望者》中有這麼一句:當年輕時,可以為崇高的理想而選擇光榮的死,當年長時,可以為崇高的理想而選擇卑賤的活。《死亡詩社》年輕時,就該是年輕人的樣子,揮斥方遒,鋒芒畢露。


我覺得也一般。可能因為我是個現實的人吧,而且我看完這個電影感覺有點無語,覺得沒有把想表達的東西表現得淋漓盡致,劇情也很不理解特別是自殺那段。但是我並不是一個不愛看這類電影的人,我覺得海上鋼琴師和阿甘正傳比這電影好多了!我看到這電影彈幕都是好評而且都說看哭了的時候,我也跟你一樣覺得納悶。這部電影裡面說要做自己,自己是怎樣就是怎樣,不要受別人影響,那我說我就是覺得這部電影不好看,就這樣


推薦閱讀:

拍好電影有多難?有些人真該好好看看
跌倒的時候
觀伯格曼《野草莓》
他們的愛情是狗狗轉世促成的
《美國動物》史上最蠢的盜竊案

TAG:娛樂 | 死亡詩社 | 電影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