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中國武術最早源於遠古時代人與人、人與獸之間為爭奪生存權引發的生死搏鬥,隨著戰爭的進程和人類社會的進步,逐漸形成徒手和器械、馬上和步下兩種存在形式。古代冷兵器時期的武術門類繁多,素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中的白打就是指徒手格鬥。武術發展至今幾經演變,形成了現在的競技武術(表演項目)、傳統武術與實戰武術(散打、軍警格鬥)三種存在形式。

一、冷兵器時代,武術是古戰場上克敵制勝的銳利武器

古代冷兵器時期,武術在戰場上的功能和作用是十分強大的,保家衛國、擴大疆域、平定判亂方面,不靠別的就靠是實戰性極強的武術。兩軍對壘,將帥兵卒騎著戰馬、披堅執銳,用刀槍劍戟等兵器,彼此展開廝殺,由馬上打到地下,兵器打掉了,就用拳打腳踢、手抓嘴咬,直到戰勝對手、取得勝利。應該說,冷兵器時代的武術,實戰性是十分強大恐怖的,作戰雙方將帥兵卒武藝的高低,絕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二、火器時期,武術只是土兵增強體質的一種手段

進入火器時代,機槍大炮肆虐戰場、大顯神威,武術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變得微乎其微了。大清末期,八國聯軍的槍炮,徹底擊碎了義和團刀槍不入的神話,也將流傳了幾千年的中國武術置於萬劫不復的深淵。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把武術稱為國術,主要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喚醒國人傳承武術、強身健體、抗暴自衛的民族自信;二是組織官兵練拳習武,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體能、強化毅志的作用。無論十年內戰、十四年抗戰還是三年解放戰爭,靠的都是槍炮揚威,武術除了在短兵相接時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以外,在戰場上基本是無用的。

三、現代社會,武術演變成為表演項目、健身項目和擂台搏擊術

1、競技武術:以拳械套路為主要表現形式,加入了舞蹈、體操的技術和技巧,追求動作的新、奇、美、難。裁判通過運動員的動作、節奏、眼神、身法、呼吸進行打分。這種武術屬於表演項目、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

2、傳統武術好比軍隊的武器庫,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殺器,隨便拿出一件用於實戰格鬥都會產生致命的效果。只是現代練習者由於生活節奏較快,終日忙於生計,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練習。而且,更多的練習者更傾向於強身健體、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忽略了傳統武術的實戰功能,於是出現了練拳多年仍然難敵街頭小混混的尷尬局面。

3、實戰武術

(1)散打

源於傳統武術,是一種有規則、有限制、有裁判、戴護具的現代擂台搏擊術。格鬥雙方在擂台上可以應用踢打摔三種技術進行三個回合的較量。比賽結果由邊裁和場裁根據雙方得分情況進行裁決。

(2)軍警格鬥

軍警格鬥特別是特種兵、特種警察的格鬥術,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拳擊、截拳道、空手道、跆拳道等武道精華形成的現代格鬥術。這種格鬥術動作簡單直接,專門針對人體的要害部位和薄弱環節進行擊打,講究一招制敵,是一種當今世界非常歷害的實戰格鬥術。


這問題剛好接續另一問題「什麼是武術?」,剛好形成順序。

據記載「史記」中曾有劍道等篇,但卻沒流傳下來。在俠客列傳及個別人物傳中,雖有習練劍術的記載,但太史公獨創紀傳體是人物,表、書分門別類的特點。因此在傳記中不記劍法只講故事。再者兩漢時期,史記被朝廷多次刪改,那麼劍道等篇遺失則在所難免。

不過這也再次論證了一個事實,統治者對兵家機密之慎重,是由來已久的。顯然,劍道作為軍事技術的一部分,和武器生產工藝是一樣的,在史記中都沒有全面的文字留存。當然,這些沒在史記中出現的文字,並不代表被真的刪除了,而很有可能另造別冊。

同為漢時被譽為地方志鼻祖的「越絕書」中記載越女劍時,借越女之口講劍道。今天看也算是一種傳承。但越女劍所言劍道是青銅劍,我們知道漢朝已是鐵器時代了,因此越絕書記載上一個時代的擊劍技法應已不是禁忌。

這其實就是我提到的最早的技術升級問題,在冷兵器時代技術升級包括兩個層面的,第一是兵器。第二是使用。那麼問題中所說的武術就是使用問題。兵器從青銅到鐵器,再到鋼鐵,火器。以及短兵到長兵,再由近射到遠射,步兵到馬戰再到水戰。武器的發展和實用技術的發展是同步的,只不過有時兵器領先有時使用技巧領先而已。

但從冷兵器開始的上古到其結束的清末,可以明確的是兵器在民間始終是禁忌,而使用方法也就是武術也是統治階級獨佔的資源。比如官爵世襲就是一種保護手段。當然在中國這種保護並不是絕對保險,朝代更迭始終是每個王朝的夢魘。因此每個更迭期就是兵器和使用技巧輪迴的時機,這也是武術走入民間並遺留在民間自由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以上問題卻很有意思的提出了,民國和現代。這的確也是兩個重要的轉折期。

先說說民國時期:按歷史規律,冷兵器過渡到熱兵器,相應的實用技術也應該順勢而變,但在中國卻出現了完全相反的走向,傳統武術卻在輿論中走向了高潮。如:清末義和團運動、驅除韃虜、中華武士會、精武會等等。其實這是一種民族心態的反映,泱泱中華幾千年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被西方人逼上了現代工業化這條路,其實是有些心不甘情不願的。那麼經歷了一甲子後到了20世紀,這一狀況仍無改觀。

國人實在有點想不透了。於是一部分文人帶頭走上了開發了一條另類之路,意淫。把冷兵器時代最為自豪的秘密武器重新啟動。我們耳熟能詳的刀槍不入,金鐘罩鐵布衫等等市井中雜耍戲法也堂而皇之了。沒辦法,在當時那種連皇家都自顧不暇的時期,又有誰會關注文化的健康問題呢?

再加上一大票文人以文化形式,如小說、雜誌、報紙的渲染和推波助瀾。意識形態的扭曲與時代的大發展相伴而行。於是這種矛盾也反映在現實中,比如清末的北洋軍團後來演變成北洋軍閥,在這些頭目們的幕僚和親信中就有大量徵召延攬武林高手的習俗。這習俗直到抗日戰爭依然在延續著。當然,也有演變。

舉個例子,我們一直以為二十九軍宋哲元大刀隊,是中國武術在熱兵器戰場的實例。但遺憾的是我不得不告訴大家,這只是我們的想像。那場發生在1933年3月的事件,是一場夜襲。主戰武器是手榴彈,大刀只是輔助使用。不過,這並不影響這一事迹成為鼓舞中國人民繼續抗戰的動力。因為在當時一場勝利太重要了。因此當槍炮的殺傷力得到中國人徹底認識後,武術就隨之轉變成了一種精神層面的動力。比如亮劍精神、大刀進行曲等等。

最後得聊聊現代武術的事兒了,順著講得講1949年解放後,倒著講似乎得說2017年4月那場事兒。不過我覺得還是順著講吧,吳彬對中國武術來說是個裡程碑式的人物,不久前我採訪他時,他親口告訴我,1953年他從上海考入北京體育大學之後,被分配做武術工作,同時被告知,不得教用法。這顯然是真的,新中國建設是有其特殊性的,因此這一規定必有其歷史的意義。因此又一個甲子後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武術在官方運動隊或體校中的都是以表演為主的「競技類」。

與此同時,還有一支也在發展,民間武術。這是一支比較特殊的力量,他們的一般在公園裡、小區里、或者在家裡默默的傳承著。由於傳統原因或因師承關係或個人愛好,民間武術傳承竟然堅韌至今。雖沒有國家撥款、組織關照、也沒有正式的舞台或擂台,但這一類卻始終不移的堅持著傳統。可以證明今天的武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這個群體。

2017年在成都發生了一件武林事件,後來被媒體發酵成打假事件。打什麼假?看過以上文字應該一目了然,假是沒有的,無非用法有好有壞而已,以打假為名,行利益之事者有之。

前幾天雷雷和太極道創始人姚宇坐到一起,專門就這個話題深入詳談,基本搞清了事件的原委。

(如了解詳細可搜索該直播)

武術是國粹毋庸置疑,凡武術話題都屬文化類型,討論這話題就是在討論文化!


在半自動步槍出現之前,軍隊打仗依然是以冷兵器為主,到自動步槍、手槍出現以後,冷兵器依然沒有被丟棄,包括現在!如果手槍還沒上膛和刀,5米以內,我會選刀……大致的意義大家都懂。所以我今天想講的是真正齊全的傳統武術,用兵器練出來的一種力,是現代任何一種現代武術都練不出來的力:以棍行拳!

想要修鍊以棍行拳,首先要以以拳行棍為基礎!

按照不同門派的法門,把拳練到位,然後用同樣的法門去練棍,到棍也能發揮這個法門之後,再用棍的法門,放回拳法上用(沒有法門的當然就是假功夫啦)。

再把這種有以棍行拳的功力去以拳行棍,得出更上一層樓的以拳行棍功力,然後以棍行拳……以我永春派為例:六點半棍有近三米長,能把力瞬間發至棍尖,如果利用以棍行拳,一搭手,通過對方的手把力發至其肩膀,不是一件難事,肩膀都被控制了,這隻手還有什麼威脅?


推薦閱讀:

TAG:格鬥教練打假中國武術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