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資本沒有積累,而是一直在循環?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特點是自給自足,自己生產了東西自己用,是很難有資本積累的,因為剩下的東西是比較少的。當然了多餘的東西也會拿到市場上去交換。因此中國封建社會也有商品經濟,但是發展受到限制,即使是這樣,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最終還是在明朝中後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很緩慢。

首先小農經濟把人束縛在土地上,去干商業的還是比較少的,其次是古代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政府重農抑商是因為土地是封建王朝的命根子,也就是小農經濟是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最後還有就是文化思想上古代人視土地為本業,視商業為末業,最典型的就是很多做商業發了家的最後用錢買了土地,然後種地。本來繼續去做商業就會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促進資本積累,結果又把資本投回到農業上了。

至於這個循環是封建王朝的循環吧。根本原因是土地是經濟基礎,是古代人存活的關鍵,古代自由民是有自己的土地的,但是古代有土地兼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逐漸集中到地主的手中,自由民失去了土地,流離失所,如果所有自由民沒有了土地會是怎麼樣?肯定會造反,沒飯吃會餓死,造反可能會被殺死,橫豎都是死,或許造反還能撈到點好處,於是朝代末期會出現農民起義。然後新朝代開始後會重新進行土地分配,然後又是一次新一輪的土地兼并。當然還有其他次要原因,比如暴政,苛稅,濫殺,酷法等等,這解釋了每個朝代時間為什麼不一樣。


推薦閱讀:

美國宣傳片中的侵華日軍暴行
【歷史原型挖掘】《沙家浜》中的阿慶嫂原型考證
越軍投誠士兵評價解放軍:非常勇敢但有三個缺點
堯舜相殘被說成禪讓,是誰扭曲了歷史真相?
我們愛歷史

TAG:中國歷史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