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襄陽城的地理位置有何優勢?
中國有一省三市,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說的就是襄陽、徐州、漢中。襄陽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平原腹地。全國地圖居中地方之一,襄陽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地位相當於一個十字路口。離各個軍事戰略樞紐相去不遠,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襄陽北通汝洛,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吳越。
襄陽向來就是聯繫長江中游與中原、關中地區的交通樞紐。由襄、鄧西北陸行過武關、藍關,或自襄州溯漢水、丹水入商州,再轉陸路經藍關,或自襄州溯漢水至洋州,轉陸路經梁州人褒斜道越秦嶺,均可至長安由襄州北行經南陽、方城可至洛陽南行經荊襄大道至江陵,或溯湘江越南嶺至廣州,或經沉水入桂,或西上入蜀,或東下吳越東南循漢水而下,經鄒、鄂入江,亦得聯絡吳越嶺南。就全國形勢而言,東南而言,是重在武昌。襄陽為天下之腰臂,中原得之以並東南,東南得之可以圖西北。南方政權北伐常常從襄陽出發,而北方政權南征統一全國也常常以襄陽為重要的軍事樞紐。
三國時期,襄陽被魏國牢牢的掌握在手裡,嚴重威脅吳國的荊州地區,使吳國寢食難安,最終被西晉滅亡的時候即有一路大軍兵出襄陽,攻下荊州地區。前秦伐東晉時,便借鑒了西晉滅吳的經驗,後因淝水之戰前秦大敗,荊襄這一路大軍不得不撤退。東晉和南朝北伐常常從荊襄地區出兵,攻下河南,關中地區。隋文帝因得襄陽而滅陳而統一全國。地形:襄陽群山四繞,一水縱貫。鄂西北地區多為低山丘陵,襄陽城面向漢水,背依晚山,周圍東有桐柏山,東南有大洪山,西北為武當山余脈,西南則為險峻的荊山山脈。襄陽城北臨漢水,與樊城隔江相對,川流遺急,難以泅渡。因此易守難攻,被稱為「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
從襄陽南下,沿荊山(西)、大洪山(東)之間的宜城通道,一路可到荊州,進入廣袤的江漢平原,直抵長江。然後向西可以扼守宜昌,等於鎖住了四川出川的三峽門口。向東可以把江漢平原這個重要的經濟區掌握在手中。楚國想北上爭雄,問問中原諸侯鼎有多重,襄陽是其橋頭堡。宋時期為啥死守襄陽,也是因為襄陽一破,蒙古人便可長驅直入,進入長江沿線,切斷四川與江南聯繫,肆虐江漢平原。
更可怕的是,源自漢中的漢水過安康以後,在襄陽這裡朝東南流過去。在古代運輸不便,有這麼一條河跟著,其意義不言而喻。蒙古人就是打破襄陽以後順漢水入長江,攻取鄂州,南宋的防禦體系立刻崩潰。
再往東看。襄陽向東,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中間從棗陽至隨州,從隨州趨安陸,向南直達漢口。向北,則可以控制大梧縣,這是江淮平原與長江流域溝通的西側通道。這附近有著名的義陽三關,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兩淮南下,若得此三關,則守軍自潰,俗稱三關盡毀。李自成和張獻忠一打下三關,左良玉立刻就散了。
襄陽自古以來,就是南北經濟文化的交匯之地。春秋戰國時期,襄陽是大國楚和中原周天子交往的通道。兩漢至隋唐時期,從京城西安、洛陽經襄州到江陵的驛道,是溝通南北政治、經濟的大動脈,加上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在此與唐白河匯合,襄州就成了「南船」、「北馬」的彙集地。盛唐詩人張九齡寫道:「江漢間,州以十數,而襄州為大,舊多三輔之家,今則一都之會」。杜甫的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白居易的詩句「下馬襄州郡,移舟漢陽驛」,生動地描繪了襄陽「南船北馬」、交通便利的繁榮景象。明清以來,襄陽的商業經濟輻射到黃河上下,長江南北,在襄陽建立了山陝會館、河南會館、江蘇會館、浙江會館、徽州會館、撫州會館、黃州會館、福建會館、武昌會館、江西會館、湖南會館等全國20多個地區的商業辦事機構。
在文化上,襄陽南北文化文匯的特點更為顯著。上古北方的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在這裡匯合交流,正是「經市鬧兼秦楚俗,畫疆雄踞漢襄流」。這裡既受到「文王化南國」的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聽歌知近楚」的南方文化風俗的深刻影響;這裡既散發著孔子所祟拜的仲山甫的風範之光,又是文採風流的楚歌流傳之地。東漢末年,文化中心南移,北方士人集團大量流寓襄陽,與本地的知識集團相結合,形成了一次以政冶為中心的思想學術與文化高潮,出現了一大批以諸葛亮、龐德公為代表的政治、軍事、文化人才。唐以後,襄陽「往來行舟,夾岸停泊,千帆所聚,萬商雲集」,以至騷人墨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王維、歐陽修、蘇軾等,都曾遊歷襄陽,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章。在藝術上,襄陽也是南北戲曲交流的通道。西北的秦腔和武漢、黃陂一帶的二黃在這裡交匯,而襄州花鼓則是南北戲曲與本地民間曲調融合而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劇種。襄陽,一座擁有2800年建城史的古今名城,對外推介乏力,的確對不起它的「英名」。襄陽不是皇城,有著比任何一座皇城都寬的「護城河」,守護著「華夏第一城池」;有著比任何一座皇城更早、更寬、更高、更完整的「護牆牆」,守護著「鐵打的襄陽」。有史學家說襄陽是:一條護城河一部城市史 ,一條護城牆一部城市史。應該說是對古今襄陽的最好「褒獎」。正是:
一條護城河,繞城七千多。
河寬過二百,漢襄水流過。
守城千百年,迎著峰與火。
第一天下池,金湯固立著。
鐵打的襄陽,王朝更替何?
矗立漢水南,任歲月蹉跎。
襄陽的護城河、護城牆,是指襄城(古襄陽,今襄城區)的護城河、護城牆。這條護城河(護城牆時間較晚一些),它是隨建城而建的護城河,歷史跟襄陽這座古城、名城的歷史一樣長,見證著城市的興衰,見證著朝代的更替,見證著王朝的潮起潮落,見證著城市的一路走來,已經有2800年了!是鄂豫川陝的咽喉樞紐,有「七省通衢之稱」。春秋戰國時期,襄陽作為楚的北大門,連接諸侯國,沿漢水西行(古陸水西進漢中的主要道)瑾見「周天子」。在秦滅楚前,一直是楚的重鎮――即是經濟、文化重鎮,也是商旅交通重鎮,更是軍事重鎮。「華夏第一城池」由來,就是因為有一條長7000多米,最寬處達250米,是北京、西安等皇城護城河寬度的近20倍。「鐵打的襄陽」是因為有一條長近5000米,寬數丈、高數丈的磚、石混砌的護城牆。歷史多少變遷與續寫都與襄陽有著不可分割的原由:秦滅楚,是秦名將白起(武安君)佔據襄陽(當時叫鄧城)後,自斷後路以激發兵勇,重創強楚。三國時,曹操重兵扼守襄陽,關羽難以攻佔襄陽並兵敗襄陽戰死,使孔明七次北伐折戈。南宋與元的6年的「襄陽大戰」,南宋因襄陽的丟失,加速了滅亡。後來的元、明、清都加寬、加深了襄陽護城河,並加固了城牆。襄陽也是少有的不是皇城而採用磚石構造的城牆。解放戰爭的「戰襄陽」成為攻戰的範例。加快了解放軍南下對蔣王朝的打擊。
襄陽城能聳立於漢水之南,並依漢水作為天然北屏障。擁有漢水、襄水獨特而又豐富的水資源,使護城河水更換充沛。還有南面連綿起伏的群峰,作為又一天然南屏障。有史記載,在襄陽發生的200多場戰爭,都事關問鼎中原、逐鹿天下。有戰略家對天下謀略時,這樣說道: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足見襄陽在神州的戰略位置,足見襄陽的區位重要,足見襄陽護城河、護城牆把作為天下第一城池的襄陽守護得「固若金湯」,成為「鐵打的襄陽」!
現在襄陽,擁有襄城、樊城、襄州、東津四座城,作為湖北省副省域城市、漢水流域中心城市、中國十大車城之一,是中國未來東西、南北交通的又一重大樞紐。襄陽這座古城、名城、帝王之鄉,正以它獨特的魅力綻放著時代的光芒!
創建於2017.12.11編輯
推薦閱讀:
※京杭大運河沿岸這麼多的城市,到底哪個是真正的運河之都?
※地圖裡的中國,1957年的華東地區分省區劃
※「地震雲」是不是謠言?
※地理答啦: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取代行中書省的明朝三司制度
※嘗桂西美食,談河池、百色其實是廣西最富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