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欺負不敢爭辯是一種什麼心理?
受了欺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是「還」回去。
可是,並不是人人都可以這麼洒脫,生活中確有一些人在受人欺負後不敢爭辯,那麼,這些人的心理是怎樣的呢?有書君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怕受到更大的傷害。
這類人往往自身力量比較弱小,或者說敵人的力量要比自己強大很多倍,之所以在受人欺負後不敢爭辯,是因為怕受到更大程度的傷害。
在《延嬉攻略》中,魏瓔珞因在乾隆壽宴上巧妙取回舍利子,令監守自盜的舒貴人惱羞成怒,在舒貴人對魏瓔珞一頓羞辱後,伶牙俐齒的魏瓔珞為什麼沒有反抗?
因為她很清楚,對於一個貴人來說,殺死一個奴才有多容易,若是直面頂撞,可能性命不保,所以她在受到欺負後不敢爭辯,是因為怕受到更大程度的傷害。
二、顧全大局。
在受人欺負後不敢爭辯,還有一種可能是,為了大我犧牲小我,顧全大局。有書君的朋友小君,就屬於這一類人。
國慶黃金周公司安排值班,因為平時小君和辦公室的人有些小過節,結果值班表下來,小君傻眼了。
明明七組人值班,可小君卻要值三次班,這不明顯欺負人嗎?
小君想要去找主管領導說理,可是看到沒被安排值班的同事在滿心歡喜的計划出行事項。
小君思慮再三,為了讓其他人渡過一個愉快的假期,選擇了默默承受。
三、等待時機。
這類人屬於智慧型選手。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在《延禧攻略》中,劇情前期與世無爭的嫻妃常常受到高貴妃的欺負,可想到高貴妃獨享專寵,位分又比自己高,嫻妃只好忍氣吞聲。
終於在時機來臨之際,嫻妃藉機鐵水萬紫千紅,將高貴妃拉下線。
四、內心懦弱,缺少勇氣。
還有一些人明明在受人欺負時,面紅耳赤,雙目圓瞪,臉爆青筋,拳頭緊握,眼看要出拳還擊,可最終卻未動手。這些人往往屬於內心懦弱,缺少勇氣型性格的人。這類心理可能跟從小的成長環境有關,若從小在父母爭吵、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就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即使受人欺負,也不敢反擊。
雖然我們國人講究「以和為貴」,也崇尚""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大智慧。
可也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底線,在生活中,若真的遇到持強凌弱、無理取鬧、毫無緣由的欺負自己的人。
有書君認為,我們也要適當還擊,學會用正當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受欺負不敢爭辯,從表層意義上來看是懦弱,從深層心理層面來看是自卑和畏懼。
- 自卑於自己爭辯不過,維護不了自己的正當利益;畏懼自己的爭辯帶來進一步的傷害。
- 造成這種情況來自於過於強勢的家庭和不容質疑的父母或者受到過暴力的壓迫,
- 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做到一是避免討好心態,二是學會「反抗」欺負者。要清楚正當的「反抗」比你想像中的影響要小的多,一般人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在衝突中,我們會更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樹立各自的底線,對關係本身是有益的。
- 另外,討論得再多,不如在下一次碰到不合理的情形時,適當做好「反抗」。一次實踐比無數次理論來的實在。
你好!不敢爭辯有兩層含義- 想要爭辯卻因為害怕而不能夠執行。遇到這種情況,往往需要問一下自己:我究竟怕一些什麼呢?是什麼阻止了我去發聲?
雖然不敢爭辯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大多會因為以下幾種:
1. 文化/教育/價值觀衝突。也許你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和為貴」,「衝突是不好的」,或者「女孩子不可以表現出攻擊性,否則就會很兇」等等。在我們的文化和教育里,往往強調「反省自己」和「避免衝突」有餘,而鼓勵「為自己發聲」和「維護自我權益」不足。當你一旦想要為自己爭辯,可能頭腦里馬上冒出一些價值觀的評判,擔心自己這樣做不正確,不禮貌,甚至爭辯之後會內心有負罪感,於是就容易發展成不敢爭辯。
2. 感覺無力改變現實/害怕更糟糕的後果。不妨問問自己,如果我爭辯了,會引發什麼樣的結果?也許你會擔心爭辯了也沒用,也不會有人聽我的;也許你會擔心萬一爭辯了,我受到更嚴重的懲罰怎麼辦?比如老闆生氣了,我可能會丟工作,戀人生氣了,也許就不再愛我了等等。早年家長霸權式的養育方式往往容易導致成年之後這樣的思維方式,讓人覺得「我是弱小的,周圍人都比我強大」,因而造成不敢去反擊的心理。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恐懼會更多的存在你心裡而不是現實之中。
3. 從眾心理/缺少技能和支持系統。榜樣的力量有時候是強大的。如果你周圍的人在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都忍氣吞聲,你也許會害怕做那個「不一樣的人」。或者,因為從來沒有人教過你如何去爭辯、如何去處理爭辯之後可能產生的情緒,你不知道要如何開口。再或者,也許你身邊缺少其他親人和朋友的支持,或者感受不到來自他人的鼓勵,因而就會更加害怕去與人爭辯。
根據以上這些原因,如果你想要漸漸敢於爭辯和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妨考慮一下以下一些建議:
1. 爭辯不等於衝動和爭吵。首先要意識到你想要爭辯的目的是什麼?是想解決問題?發泄情緒?還是證明自己的強大?同時還要對爭辯之後可能產生的情緒有所預期。
2. Choose your battle- 選擇你要在何種情況下、與何人進行爭辯,才會對你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爭辯不一定就比不爭辯好,反之亦然。最重要的是你是自己和環境的主人,你有權力去掌控和選擇爭辯或是不爭。
3. 和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談一下這個問題,看看別人是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可以嘗試著去結交一些敢於維護自己權益的朋友,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勇氣和技能。
4. 如果你想要練習爭辯的技能,最好從小的事情、或者至少有一個人站在你這一邊的情況下開始。避免一開始就選擇特別重要的事情和孤立無援的情況。這就像健身一樣,一開始需要從10磅,而不是50磅啞鈴開始練起,或者在自己養成習慣之前先找一個同伴一起健身。
5. 接受自己的現狀。如果暫時還是不敢去發聲,不要著急也不要評判自己,接受「這就是我現在的情況」,多一點耐心,並且相信勇氣也是可以慢慢習得的。
祝你快樂!
孫蕾
也不全是懦弱的心理,下面有2個方面來解釋:
1、心善不是被人欺。很多人應該也有因為自己善良,而被別人欺負的故事。很多時候,我們想像中那個美好、值得信任的人其實是豺狼虎豹,你越是為ta著想,ta越是得寸進尺,直到露出狐狸尾巴來你才知道ta是個壞人。這樣的人真的可氣,利用別人善良。很多時候,被欺負的人,也就認了,因為事實太讓人無法爭辯。
有些人從小就經歷過校園霸凌,一些長得胖、長得瘦小、長得有點娘等等和別人不一樣、或者行為有點奇怪的人,都會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有了共同的欺負對象才會讓自己開心。被霸凌的小朋友,告訴老師、家長多次,對一些頑劣的小朋友其實也沒什麼用。欺負他們的頑劣小朋友,有些在他們家長來教訓的時候表現得像只乖巧的小貓,家長、老師不在就又開始欺負人。對一直被欺負的小朋友來說,溝通一次次無力,告訴老師家長無果,漸漸變得懦弱。等長大了回想起被欺負的經歷,感覺自己都在沉默中度過。
小時候發生過的事,都對長大之後的自己有巨大的影響。你小時候的做事方式,影響了自己長大如何和別人交往、如何處理事情,相當於原始的自己。
被欺負不是不敢爭辯,而是爭辯也無果。除非驚人的反抗,一拳打倒自己的懦弱和弱勢,和自己的無聲和解。
智聯校園 張敏回答智聯校園是智聯招聘旗下校園人才交流與大學生職業發展招聘中心,旨在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成長,如果想加入我們結識更多優秀大學生,可以私信留言,智聯校園期待你的到來。 智聯校園 查看官方網站 智聯校園 大學生成長求職平台受欺負不敢爭辯,不能保護自己,這是一件多麼虧的事情,心裡會壓抑多少憤怒和委屈呀!那為什麼不敢呢?因為在潛意識中是有恐懼的,不敢承受反抗和爭辯的代價。一個是害怕衝突,跟人衝突的結果和局面是你承受不了的,是非常恐懼的。另一個是怕失去,害怕失去關係,害怕不被別人喜歡,害怕失去乖巧的形象。
這兩個恐懼是你不敢爭辯的原因之一。為了避免恐懼,寧願委屈自己被欺負,也要維持和諧。和諧和被人喜歡,也是你最渴望的東西。人本來就活在關係之中,都是渴望關係的,但你的渴望是有些不一樣的,帶著卑微和討好。好像在你的假設中,別人都是強勢的冷漠的,難以取悅的,只有討好別人委屈自己,才能獲得關係,別人才能多看你一眼。也就是說,被人對你是不感興趣的,只是對你做了什麼感興趣。你覺得自己本身並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價值,只有討好別人犧牲自己,才能獲得關係。「討好」是唯一能獲得關係的渠道,是唯一能獲得認可的方式。這種隱忍和討好,帶著濃濃的自我否定的味道。但可能我們一般人會覺得,自己不用討好,甚至為了捍衛自己的底線而跟別人衝突,自己依然也是值得被愛的。討好並不是與別人建立關係的唯一方式。
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你可能會認為如果一旦反抗,別人會承受不了這種攻擊。其實事實上這種「反抗」的影響,比你想像的影響小的多,一般人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在衝突中,我們會更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樹立各自的底線,對關係本身是有益的。其實說的再多,都不如你親自去嘗試「反抗」一下試一試,看看會有什麼不一樣?
回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劉瑾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在受欺負的環境下不爭辯、不反抗的人,他們的心理要從不同的性格來分析。
1、性格軟弱
我們不得不承認,性格軟弱的人總是存在,並且他們常常成為被他人欺負的對象,因為欺負他們的成本低,不會被告發,也不會有什麼嚴重的懲罰,而且軟弱的人逆來順受,不會反抗,總是順從,滿足了喜歡欺負他人的人心理上的征服別人的快感。
2、隱忍不發,求後算賬
被欺負,當時不爭辯,但是不意味著以後也不爭辯,總會有一些性格隱忍的人,擅長隱藏自己的情緒,不在矛盾的當頭刺激對方,反而選擇保留實力,在自己有能力反擊時,再給對方一個響亮的反擊,比如韓信忍胯下之辱,最後是衣錦還鄉,這就是對欺負他的人最好的抗辯。隱忍並且理性的人,在不利於自己這方的條件下,不會輕易暴露自己的實力,這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策略,可是他們往往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機,秋後算賬。這種不爭,不是性格軟弱造成的。
3、無所謂
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你看來是不得了的大事,需要爭辯的事,在當事人看來可能只是一件不足以掛齒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他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爭辯,而且爭辯會顯得他們沒有格局。所以,角度不同,處理事物的方法也就不同。這個也不能算作軟弱。
綜上,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徵,所處的情景不同,都可能會迴避當前衝突,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我們都該尊重他人的選擇。
以上內容均為開火車的老濕機原創,轉載請聯繫
歡迎關注開火車的老濕機
「受欺負不敢爭辯」或者說不敢反擊,在表面行為來看是因為個體老實、性格懦弱。但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是畏懼(一種心理上的權威畏懼)。一般情況下這種行為可能會伴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在受欺負時不敢爭辯是因為:內心沒有勇氣去反抗,從某些方面來說,個體自己已經認可自己是被別人欺負這一常態。認為這是很平常的事情(生活中對於很平常是事情,大家都不會去在意),所以不敢去爭辯。但如果真的到了極限是會爆發出來的,一旦爆發出來,將會是一切不滿的積累瞬間爆發。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和個體童年時期家庭教養和社會環境是有一定的關係。在孩子童年時期,父母在對待孩子上過於強勢會造成這種結果。
父母特別是父親在孩子眼裡都是權威,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與孩子的關係,就會使孩子以後在面對權威的時候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不敢挑戰權威。一直處於這個狀態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形成懦弱的性格,導致在遇到別人指責和欺負的時候,不敢反抗。
有個朋友就是因為對孩子(男孩)過於嚴格,在孩子面前特彆強調自己的權威,導致孩子害怕老師,不敢面對老師,在面對同學的欺負時不敢說話,性格溫順。
現代社會,我們講究人人平等。同樣,在法律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踐踏其他人的尊嚴和權利。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確實存在一些人受到欺負卻不敢和對方爭辯。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選擇,也是不符合我們現代社會發展規律的。那麼,為什麼存在一些人即使是受到欺負卻還是不敢爭辯呢?
其實,仔細分析下來,這樣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第一種是這一種人雖然表面上是不敢爭辯,其實是為了避免衝突的發生。他們往往能夠隱忍,並且把苦痛和磨難藏在心裡。
第二種是因為經常被欺負慣了,不想再被傷害,於是就習慣了忍讓。
第三種是內心比較脆弱,十分的缺乏安全感,擔心爭辯會給自己或者其他人帶來一些損失,而選擇自己忍氣吞聲。
第四種是交流方面存在問題,不知道如何和對方說明,於是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而忍讓過去。
第五種是自己十分自卑,沒有自信,不管別人怎麼說,總認為是自己的錯誤,因此不去爭辯。
有的人也許說了一些或是做了一些讓人不是很喜歡甚至有些反感的事,但是自己卻沒有任何感覺,而且也並不會選擇起衝突,所以選擇容忍,選擇退讓,選擇去維護這份和諧。因為害怕失去所以不敢爭辯,我想這應該事大多數受到欺負卻不敢爭辯的人的心理吧。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我想很多人不是不想爭辯,更多的時候是,雖然自己很生氣,想要反駁對方卻一時語塞。過後,想起能夠反駁對方的話恍然大悟,卻失去了時機,總不能再找到對方說,「你說……的時候,我應該說……」,如果真有人這麼做了,對方一定認為這個人「不正常」。
我周邊有很多這樣的人,雖然Ta們在工作和生活上經常會吃虧,但通常而言人緣都不錯。當然,也會有很多朋友「怒其不爭」。
這種心理或者說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以外,還有很大的因素跟成長環境相關。
就「先天因素」而言,Ta們很可能(因為有個體差異)具有極強的同理心,通常能夠體會對方的情感,並且為Ta人著想,這樣,在遇到一些事情時,Ta們很少想到負面的情緒和信息,所以也就不會反駁別人。
說到環境因素,最初的成長環境對性格的形成有些非常重要的影響。不敢反駁別人的人很可能,其整個成長環境都是規律非常多,而且Ta不是家庭中不可以守規矩的人,也就是說不是受寵愛的孩子,甚至Ta的父親或者母親在他們那一代都不是受寵愛的孩子。於是,只要不守家庭的規矩就會被批評或者嘮叨並且還能看到家族或大家庭對受寵愛的孩子的「包容」。這種不一致的做法,讓Ta看到自己的劣勢和「不受歡迎」。於是,Ta們學會了一種處世之道:做守規矩的人和事情,別人給自己更多「工作」是對自己的信任和認可。總之,逆來順受是Ta們的處世之道。
Ta們想懟別人也是一瞬間的想法和感受,當自己冷靜下來就會恢復到上述的處理問題的模式之中。
Ps:圖片來源於網路
受欺負不敢爭辯是一種什麼心理?
相信大家早已了解,對的事情我們無需爭辯,而錯的你爭辯也沒有用。普天下世人,誰又能輕易過這個坎。是的,世事紛紛擾擾。我們只有拒絕和繞開。
上面舉是其一,但依然是概括,是的,我們就依造上面的命題展開論述。
受欺負,是一種壓迫和欺凌的行為。相信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生而平等,都不希望被壓迫。但這種現象依然盛行和存在。特別是在我們和睦秉學的校園背後,依然有太陽照耀不到的角落。
是的,那裡就是欺凌現象。因為觀點和認知還未成熟,出於一知半解的狀態。那麼,欺負的對象都是有原因的。或許,是你有他所不曾擁有的東西。引起他的嫉妒。還有,平時不注重自己的行為,過於招搖,飛揚跋扈。所以,才導致後果不堪。所以,在我們理想的理論上,這依然是可以從兩個人行為去探討得出的結論。
但依然不乏無事生非之人。畢竟,世界之大,可是無奇不有啊!當然,受欺負是可以解釋為:這是一種自卑的心裡,總要是得到反抗。畢竟,人的忍耐都是有限的。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犯人。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就還擊,告訴他我也不是好欺負的。至於,哪些自卑心裡,不敢還手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我們的性格應該是不懼暴力,不懦弱啊!對溫柔有所保留的,所以,這應該是我們人類歷史上發展最好的美德。畢竟,那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嘛!相信熟讀歷史的大家都比我還要通透呢!
推薦閱讀:
※該不該同意老人去養老院?
※有哪些酒館較多適合旅行生活的城市?
※西瓜視頻獲獎四萬,參與了多少場?
※21歲還有什麼辦法可以長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