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國古代在北方建都的政權比南方的統治地盤更大、更長久?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標誌著漢人在忍受了近一百年的民族壓迫後,終於完成復國。

此時朱元璋做的第一重要的事,就是向仍在中原北方肆虐的元朝徹底消滅。

於是由朱元璋坐鎮南京,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先鋒的25萬明軍精銳,展開了對元朝的北伐戰爭。

自古以來,大一統王朝完成統一,無不是自北向南完成。

而明朝則開創了自南向北完成統一的先例。

那麼是什麼保證了朱元璋的成功?

▲朱元璋。圖源網路

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打不進關中,最後連命也留在了五丈原。

北伐苦,大家都懂。

這倒不是將領能力不行,實在是地勢的天然傾斜所致。

展開中國地圖,橫亘在正北方的是蒙古高原,不僅地勢高,而且地形平坦,這給了北方游牧民族組成強大軍隊的地形條件。再向南,西有黃土高原,東有華北平原。

地勢雖有降低,但是比起南方延綿不絕的低山丘陵和衝擊平原,北方在海拔上對南方簡直是居高臨下式的。再加上南方地形破碎軍隊難以展開,而平坦的北方更能夠集結大規模的軍隊,所以南北對戰時北方基本是佔據主動的。

這種地形上的差異導致了南北不同的攻守策略。

在南方,拒城而守很簡單,當年毛主席在南方打游擊也是利用了地形的遲滯作用。

但是北方就不一樣了,茫茫平原,一馬平川,根本就無險可守。除非拿下那幾個關鍵部位,例如燕雲十六針、例如潼關黃河一線。否則,即使打下大片疆土,也是守不住的。

▲諸葛亮。圖源網路

除了地形自北向南傾斜有利於北對南衝擊,另一個原因就是北方長期是游牧民族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習慣了北方的豪爽,自然就長得膘肥體壯。不僅是馬高大挺拔,日行千里,人也是身材魁梧,敦實強壯。

而南方因為氣候原因,常年陰雨不斷,日照時間短,所以南方人身高普遍不佔優勢,加上南方長期以糧食為主的飲食習慣,相比於北方吃牛羊肉的漢子,自然在體格上就差一點。

除了水性,北方人基本在碾壓南方。

拋去地形和體格因素,北方在氣候上更加寒冷,南方人進入北方作戰對耐力和後勤而言是極大挑戰。

如果交戰時北方來個堅壁清野,那情況就大大的不妙了。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說白了就是打後勤,如果無法在交戰區附近得到糧草,就要從遙遠的南方運來。

我們知道,南方地形不平,不好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隋煬帝傾全國之力開鑿大運河,結果導致了隋朝覆滅。

所以,在古代,想要從南方統一天下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具備了朱元璋的這些條件。

▲隋煬帝。圖源網路

概括起來,能夠逆勢而攻取得北伐勝利,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 1、經濟重心南移

歷史上,但凡中原地區發生動亂,肯定就會有一次湧向南方的大移民。

五胡亂華,安史之亂期、金滅北宋等都是移民的高發時期。北方移民的到來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技術,促進了南方社會的提速。

而隨著南方開發程度的加深,經濟實力實現巨大飛躍。再加上南方氣候濕潤等天然優勢,即使和平時期,南方也會吸引大量北方人南下。這種持續了幾千年的正循環量變終於在南宋後完成質變,經濟重心完全南移。

經濟和政治是吸引人口前來的關鍵因素,一如當下的北上廣深。

此時的南方已經是全國發達地區,自然吸引人們趨之若鶩。再加上南宋定都臨安和朱元璋定都南京,這種漢族的天然向心力形成了巨大的人口基數。

在那個農業為主的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

佔據了全國最先進的生產力資源,比起千年來的各種北伐,朱元璋一口氣打到大都,不費勁!

  • 2、蒙古已經腐化嚴重,民心盡失,內鬥消耗嚴重,國力不支

自古以來,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在面對中原先進的文明時,往往無所適從。

學習吧,好的沒學到,歪風邪氣沾染了一大堆,就像金國一樣,不到一百年就從虐人轉化為被人虐。

拒絕吧,自身力量薄弱,難以駕馭龐大的漢人群體。蒙古人在遇到漢化問題時,忽必烈是尊重漢族人的,也就是說說。元朝在全國建立起四等人制度,漢人,尤其是南宋遺民,被列為第四等人。

地位低了,政治權利就不要指望了,殺一個人賠一頭驢很平常,這讓南宋故地的江南地區壓迫甚重,相應的也就反抗最激烈。朱元璋振臂一呼,大家一起來反元。

四等人制度讓蒙古人可以肆無忌憚地對百姓掠奪,這種矛盾導致的隔閡不斷加深並難以彌補,最終導致元朝整體的崩塌。

在這個蒙古人制訂遊戲規則的社會,他們不會想到用漢族的方式統治。

科舉不受待見了,知識分子走投無路,自然不會念你好。

這些人雖然蠻力不足,但是文筆有餘。

大筆一揮,一篇痛斥暴政的文章橫空出世,足以讓元朝統治者被人罵盡祖宗十八代。

為了防止漢人造反,元朝大量利用漢人武裝。

久而久之,這些既得利益者形成了軍閥並割據一方。在還沒有出現外來威脅時,元朝內部已經四分五裂。

最後就是元朝要命的繼承人制度。

成吉思汗建國開始,幼子守灶就一直盛行,反而是正兒八經的嫡長子繼承製被放在一邊,這導致很多要命問題。每次皇帝駕崩,都意味著統治集團內部的一次重新洗牌。

元朝立國98年,共十一位皇帝,其中元世祖忽必烈在帝位23年,元順帝36年,剩下的39年由九位皇帝共享。

元朝中期,因帝位繼承引起的政變數不勝數,元英宗更是死於刺殺。

安內都費勁,更遑論攘外了。朱元璋一陣暴風,元朝就土崩瓦解。

▲元朝。圖源網路

  • 3、鐵腕之下的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是優秀統治者的必備技能。劉邦重用張良、蕭何、韓信而有天下。而像朱元璋這樣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絕不僅僅是知人善任這麼簡單。

朱元璋,本身就是一個優秀的統帥!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朱元璋戰鬥力都爆表了,屬下自然個個人中龍鳳。

這比被韓信暗諷的劉邦還要高上幾個層次。有這樣的戰力,取得比劉邦更大的成就也就在意料之中。

《亮劍》中有一句名言:「任何一支部隊都有自己的傳統,傳統是一種氣質,一種性格。這種氣質和性格往往是由這支部隊組建時,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

一般而言,一個王朝的開創者,也會將自己的性格賦予這個王朝。朱元璋為明帝國賦予了鐵血的靈魂。網友盛傳的「大明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這一性格的具體表現。

具體說來,朱元璋在充分信任徐達、常遇春等愛將、親自製定北伐戰略的基礎上,還給這支精銳之師確定了這樣一個態度:「即永不妥協,直到徹底毀滅元朝!」

最後,他成功了!

  • 4、敵人的「幫助」,苜蓿的加成

幹掉殘暴的敵人,光靠高昂的鬥志和正確的思路是不夠的。面對帝國主義的核威脅,我們也是自力更生,最後終於造出了自己的原子彈。

朱元璋面對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們賴以稱霸的資本,是騎兵,確切地說,是戰馬。

朱元璋來自南方,戰馬剛好是短板。

南方戰馬屬於亞洲馬,由於氣候、水土等原因,普遍個頭小、耐力差。

而蒙古騎兵以蒙古馬作為戰馬,蒙古馬耐力好,適合長距離奔襲,這種天然優勢是亞洲馬難以相比的。

好在十四世紀,一種作物的種植改變了這一劣勢,這就是苜蓿。

苜蓿被稱為「牧草之王」,這一作物原產於西域的伊朗高原,漢代開始引入中原,但是一直沒有推廣開來。苜蓿不僅產量高,而且營養價值高,這對於戰馬整體性能的提升作用是巨大的。古代西歐國家就曾大面積苜蓿飼養戰馬,然後依靠強大的軍力去爭奪周邊的糧食。

對於戰馬,朱元璋真的應該給蒙古說聲謝謝。

成吉思汗時代開始,蒙古不斷南下,將中原農田劃為牧場。這種牧場隨著蒙古的鐵蹄遍布大江南北,當然朱元璋的根據地江淮也有大量馬場,這就為大量戰馬的集中提供了無限可能。

所以當朱元璋揮師北伐時,他的麾下,不僅有數量可觀的戰馬,在苜蓿的幫助下,質量上也和蒙古騎兵不相上下。

▲成吉思汗。圖源網路

  • 5、火器的大規模應用,配合騎兵近似無敵

唐朝末期開始,火藥開始應用於戰爭。宋朝開始批量生產並形成戰鬥力。

但是由於宋朝騎兵極度缺乏,所以火器主要運用於步兵和水師,對火器的操控也沒有系統的研究,所以普及面也不是很大。

而明朝開始,中國正式組建火器部隊——神機營。這是戰爭史的巨大變革,標誌著熱兵器開始成為戰爭的主角。

在大規模裝備火器的同時,朱元璋還進行了多兵種協同的嘗試。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加上火器的破壞性和威懾力,對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進行致命一擊。

實踐證明,這一嘗試徹底改變了明蒙騎兵的力量對比,最終元朝被明朝趕回蒙古草原。

四十多年後,明成祖朱棣再次利用多兵種協同在漠北的忽蘭忽失溫大敗蒙古瓦剌騎兵,取得了北伐漠北的勝利。

後期,隨著軍隊素質的退化,為彌補短板,明軍在多兵種協同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改進,發明了三眼火銃等騎兵專用火器,組建了關寧鐵騎。

這支軍隊被稱為明末最強軍隊,保衛著風雨飄搖的明王朝。

  • 6、後勤的原始化

大軍千里征戰,靠那點可憐的乾糧如何保持持久的戰鬥力?以戰養戰成為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霍去病擅長長途奔襲的閃擊戰,這註定了他的軍隊不可能攜帶大量糧草隨行,那麼吃什麼呢?

霍去病24歲英年早逝,很多人懷疑是中了匈奴人的「生化武器」,即匈奴人在牛羊水源里播撒病毒,最終導致了不幸。

雖然霍去病英年早逝,但並不代表他的戰法沒有活下來。事實上,直到抗日戰爭,日本帝國主義都在中國通過以戰養戰維持龐大規模的戰爭。

▲明朝。圖源網路

朱元璋大軍北伐,固然有出色地後勤保障,但是以戰養戰的優良傳統沒有丟。具體就是,找到什麼吃什麼。而由於北方漢人受蒙古壓迫太久,所以大軍前來,大家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加上途中反正的漢人太多,所以朱元璋的後勤不算太吃力。

淮海戰役,人民的獨輪車保證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朱元璋北伐,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是他的不朽功績,值得每一個中華兒女銘記。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澀梗


北方帝國幾乎都續國命長,而且各個強盛,他們尚武精神充分體現在血咧咧的戰場上,秦楚之戰,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故事發生在兩千二百年前的秦統一戰爭時期,一個是久經戰場鍛煉強勁的大秦軍,一個是湘地長江流域南方文化大國楚國,野心的秦王進行一次大膽嘗試,由於用人不當,二十萬被楚軍全殲,接著嬴政不甘心又發兵五十萬,和楚軍相當,楚軍這次已不敵秦軍猛烈攻勢。一場大戰結束,項燕陣亡,他就是鼎鼎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的爺爺,秦軍乘勢進軍楚國國都壽春,分兵掃滅楚國全境。秦王嬴政成了秦始皇,他後期一直感到心裡不安,原因聽聞西南方有王氣,立馬出巡命人斬掉龍脈,斬斷那個地方正是南京金陵。南京一直和北京成為對立,你爭我奪,到頭來北京勝出,最終成為國家首都。

南京算資上,輩分最老,最早在上古代時期南北朝南京一直是南方國都,建都南京的那些帝王都身不由己,他們也不想只守半壁江山,只是北方民族彪悍,無法抵住,所以通過長江天險守住家國。南京當時叫建康,三國時,它是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孫權在哪裡建立吳國,北方曹操後人的魏國被司馬懿後人取代,歷史悲劇再次重演,曹操風光了一會,該司馬懿風光,但都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們後代,仗這主子做大的最後幹掉主子。司馬懿孫子司馬炎建立西晉帝國,攻陷吳國,吳國滅亡,數十年後,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像浪潮一樣從蒙古高原襲向中原,匈奴人滅掉西晉,同樣西晉皇族遷都吳國老地建康,建立東晉。南方東晉是漢人天下,經濟也南遷,將落後的南方拉了一把,一成不變南方帝國與北方開始交惡,北方風雲巨變,一個叫符堅的皇帝統一北方,建立前秦帝國,本來可以像西晉一樣越過長江一統江山,可是操之過急,親率七十萬決戰於淝水,因為視覺錯誤,敗退而逃,隨之而來的是帝國被他一個錯誤而拖垮。

同一時期,北方並不是以北京為首都,北京當時不過算小小縣城而已,當時以長安就是西安為國都西安王氣也很重,它那時還沒有完成任務,秦,西漢以強盛帝國屹立於中原,都是統一帝國,後來建都西安的帝王統統效仿,然而建都洛陽的西晉成功了,西晉在歷史算不上什麼強盛王朝,建國五六十年就掛了,像之前東周,東漢也一樣不咋地,都是提鞋的。後來帝王們又將國都移到長安,南方東晉完了,宋齊梁陳接連改朝換代,北方也一樣,直到後來北周就穩定了,那時還有個北齊,北齊曾經以出昏君高洋而聞名。北周都城就在長安,他似乎碰上了秦漢的彩頭,自從楊堅奪權後越做越么大,就他一個人在位時,統一的中原,在建康的陳後主,最終被長安的大隋收拾,前秦沒成功,而他卻成功,這是早晚的事,長安王氣還是很厲害的,之後大唐帝國,那是中國最強盛的朝代。不論國土經濟,還有文化在當時響噹噹的,外國人統統效仿,周邊國家,無用武力,仰慕天可汗,紛紛想入國籍。包括阿富汗地區,中亞各國,西伯利亞地區部落,他們成立唐朝地方長官。唐帝國因此東西跨度很大,西至裏海,冬至太平洋,但都維持不了多久。

唐三百年走完後,又分裂了,南北開始對峙,自從那次開始,長安已失去首都的意義了,朱溫這個罪魁禍首將長安縮小到十倍,滅了唐朝不說,還讓長安王氣盡損,以後都不要建都的最恨誓言。因他這麼一折騰,中國在十世紀又開始混亂,建都洛陽和洛陽附近的開封的王朝弱的弱,苟和的苟和。像當時典型代表大宋,遼朝崛起,佔領燕雲等地,大宋太宗就是發生燭光斧影的趙光義被契丹軍中一箭,宋軍不敢北犯,一百年後金帝國又崛起,滅了遼朝後,又滅了宋,宋皇室學東晉,也遷到長江以南,趙構本來打算在南京建都,可金軍滅宋心不死,派兩路遠征軍,進軍長江流域,追擊宋帝。趙構嚇得還是離敵人遠一點比較好,於是在杭州建立政權,國都取名為臨時偏安一隅,就是臨安。南宋其實也和之前南方小國王朝一樣,一般般,就是文治,經濟強了些,武功排不上檔次,簡單一句話,老老守住哪裡,像大吳,東晉一樣。東晉是他的榜樣,一百年後,金國已經元氣喪盡,北方政治巨變,蒙古帝國崛起,蒙古帝國算北方歷史最強悍的帝國,西面攻入黑海流域,西域方向打到地中海,而南面吞併吐蕃,和雲南。南宋小國和東晉比不了,他面對的是有史以來最強的對手,敢和世界無敵打,等於雞蛋和石頭碰。可事實並非如此,蒙古國皇帝蒙哥戰死在南宋,蒙古內亂,忽必烈登上帝位,重組帝國,元朝仍然最大,元朝統一,北京成為西安之後北方民族強盛帝國首都,他的取代是正確的因為北方少數民族要比北方人剽悍的多,有野性,充滿鬥志,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想長安,因為哪兒曾是他們的屈辱,匈奴,突厥在長安受過侮辱,蒙古人怎麼會受這樣的待遇呢。

元朝大統一時代結束,明朝取代元朝,開始時明朝國都在南京,那時南京也確實風光了一會,包括之後的中華民國,明朝統一,朱元璋的大明帝國已控制北方和雲南吐蕃,東北。但仍不徹底,由於國都偏南,不易統治,他的兒子朱棣趁父親死後,從北京發兵奪取,朱棣成功,最後明朝最終選擇還是北京,明帝國在朱棣時,疆域達到極盛,東北伸向黑龍江流域 ,海上權利和陸上權利都得到控制。北京又迎來第二春,三百年後大清也移都北京,南明退回南京,但都維持不了幾年被清統一。北京再次成為權利中心,統一的大帝國,而這次卻沒有元朝風光,以前是咱欺負西方人,現在是西方人欺負我們。天平天國建都南京,被清消滅,孫中山崇拜洪秀全,建立中華民國後,正式建都南京。

南京又一次打敗北京勝出,可這次,中華民國內憂外患,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國民黨獨裁統治,不抵抗,國破家亡。從以上歷史就像一部戲,南京演繹著悲哀的歷史,而北京則演繹著喜劇,許多人愛看喜劇,長安唱完,他才接下那部曲子。南京一直在唱,唱到最後,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首先我們要認清一個問題,中國的文明發源於哪裡?北方?還是南方?當然是北方,在古代中國,南方人煙稀少,密林叢生,瘴氣邈邈完全不適合人生活,但北方不同,沃野千里,富饒平原,這是中國文明起源於北方,起源於中原重要原因。

夏商周的文明歷史基本與南方沒有什麼關係,一直到春秋晚期,南方的部分地方得到開發,比如楚之兩湖,吳之皖蘇,越之浙閩到了秦統六國,南方在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下得到進一步的開發,閩越,南越開始登上西漢的歷史舞台。但你覺得中國的歷史重心慢慢開始南移了嗎?錯了。

自西漢起,到清朝亡,中國歷史的政治重心,只在短暫的時間裡存在於南方,北宋為金所滅,康王趙構南渡長江,先定都建康 ,後入主杭州,從此再也沒有染指過中原,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繼大明太祖武皇帝位,但不久他的四子燕王朱棣靖難起兵,並成功的攻下南京,不久遷都北京,中國政治歷史上的北強南弱綿延幾千年也從未改變過。

但南方後來成為封建政權重要的財賦中心,這大概要從三國時期的吳國說起,吳亡竟然得戶60萬當時超出西晉上下的想像,而自晉元帝偏安江南之後,南方的經濟得到極大的開發,人口開始快速增長。

最後一句話:南方贏了經濟卻失了政治,過去,現在,中國政治的中心從沒有離開過北方,好在,南方的經濟水平自東晉起,漸漸的開始追趕超過碾壓北方。


除了地理環境影響外,也有人文文化差別的原因,北方很早就和游牧民族融和,尤其五胡亂華時代,漢人大批南遷,北方變成胡族地盤,所以很多文化都和南方不同,而且北方產馬匹,騎兵的訓練和組建較易,在冷兵器時代優勢很大。南方卻是多山和佈滿水網地帶,農產品豐富得多,又有更多出海口,和外地貿易方便很多,所以經濟狀況比北方好,人們也有更多讀書,享受的條件,南方出讀書人,商人也比北方多,人民的戰鬥精神是比較弱的,除了某些特定情況,由北向南完成統一是較易的,建都在北方也是佔居高臨下的優勢,又可向北,向西開疆拓土,所以建都在北方的朝代是比南方統治久一點的。


首先感謝頭條邀請!

首先要說的還是地理優勢相對北方比南方更具有統一天下的優勢,尤其是沒有冷武器的古代中國,那個時候仰仗的最重要的就是人口和戰馬以及糧食供應,在很長很長的時間裡,中國的北方一直是這些資源的主要來源地,而且經濟比重上當時的南方還遠遠不及北方的地位重要!

其次,當時的北方開發時間、開發力度上而言都要早於後來有魚米之鄉稱呼的南方,加之中國自古都是自西向東、由高到底的階梯層次。而北方當時所處的地區也更適合騎兵這樣在平原作戰的兵種,而且在地域面積上北方的實際控制的險要、關卡、水源還有城鎮等等都是南方不能比的。

最後就是當北方鞏固的政權擴大到的地盤到了一定程度、無論在統治時間上、還是碾壓南方的力度上都不是當時的南方可以比較的,因此在古代的政權大多都會選擇在北方立足,進而實現從北到南一統天下的目的。而南方建立朝政的政權,大家也都知道除了明朝初期朱元璋能成功做到外,其他所有朝代無一例外不是偏安一隅,就是淪為對手手裡的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北方政權大多都比南方立國時間久、統治疆域更大的主要成因了!這也僅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若有不同歡迎交流、討論!


北方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中國最早的經濟中心,北方一直是中國的糧食主產區,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中,民以食為天,一般古代的主流政權都建都在北方,直到南宋時期,長江流域的經濟總量才超過黃河流域的經濟總量,北方人口眾多,兵多糧足,一般都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南方政權一般都以長江為天塹,偏安一偶,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唯一的例外,明朝是通過北伐建立統一王朝的。


謝邀。

此事需要從兩個方面說。

首先,「北方建都政權比南方地盤大,更長久」並非是必然規律。

先秦諸侯國中,南方的楚國持續八百年,超過其他所有強大諸侯國(齊、晉、秦五百年,魏、趙三百年)。

巔峰時的領土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大部,江蘇、山東、河南、陝西、重慶、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一部,僅次於後期秦國,超過其他全部諸侯國和大部分時候的秦國。

從存在大一統的秦國開始,分裂狀態下,三國中吳國壽命長於魏國,東晉面積和壽命均長於北方諸國,南宋壽命長於元朝。

當然,大多數情況下,統一王朝會選擇定都北方,這也是一個事實。所有大一統時代,秦、兩漢、西晉、隋唐、元明清最終都定都北方,定都南方的大一統王朝僅有初期的明朝和名義上統一的國民黨政府。

為何如此?這首先因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儘管兩者同步具有文明發展,並在先秦時候開始融合,但整體來說,多平原的北方,人口密度和耕地密度高於多水多山的南方,這使得從夏商時期北方就比南方發達,春秋戰國時楚國雖然經營了長江文明,整體比起中原和關中還是有差距。這種南北經濟和文化上的差異,幾乎東晉南渡後才逐漸平衡。

此後,南北方經濟和文化差異縮小,但在軍事方面,北方依然有著優勢。古代作戰,騎兵是決定性兵種,戰馬是戰略資源。而戰馬產地都在北方。同時,對華夏文明構成威脅的游牧部族也在北方。這樣,定都北方的政權,能夠以帝王為核心,整合全國力量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為中原構築戰略緩衝帶,同時獲得戰馬資源。相反,如果定都南方,雖然國都距離邊境遠了,看似胡人直接攻入核心區域的威脅減少,實際上卻容易造成力量分散,難以對北方進行把控,最終是一時的安逸造成戰略上的龜縮和退讓。這也是明成祖在靖難戰爭後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的涵義。


最鄙視客家人整天吹噓他們是中原古漢人的後代,既然是古漢人的後代,你怎麼不在中原守護老祖宗的基業卻被趕到南方的山裡面去了,還揚言自己優越,優越個球,你那麼優越,怎麼沒把胡人趕回沙漠,反而讓胡人把你打的逃到南方山裡面去了?客家人就是國難之際逃之夭夭的那幫逃兵和難民的後代,只是一幫失敗者而已。失敗者還秀優越,簡直是寡廉鮮恥之徒。


北方人均耕地面積很大,便於給養朝廷,同時,北方是抵禦匈奴遼金等少數民族有利的大本營。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完成後,南方經濟技術完全超過北方,南宋都城臨安就是全國經濟中心之一,當然南宋建都南方也是軍事實力衰如造成的。對於中華文明而言,黃河流域是重要的發源地,這可以追溯到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而長江流域乃至更南地區的嶺南流域,其文化繁榮階段則是在唐朝以後的事情了。由此,就宣傳文化,統一思想等角度考慮,都城當然要建在北方,尤其是長安地區了。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中國的發展淵源來自於黃河流域,很顯然這是因為這個地域有利族群的生存、發展和壯大。這裡就必須談到一個氣候原因了,中華大地自宋代開始有一次氣候轉寒的過程。這就是說,中國在宋代以前,黃河流域的氣候大致和今天的長江流域類似,而長江流域大致和今天的越南氣候相類似。這就使得,中國北方的經濟和人口一直都遠超南方。再有一個問題,就是游牧民族的侵擾。很顯然,北方高原的游牧民族的戰鬥力和南下的積極性要遠勝於南方山區少數民族襲擾中原的積極性。這無疑使得中國的中央政權必須把主要的政治軍事力量置於中國北方,即便是宋明兩代,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東南也是如此。更何況,中華還有兩次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歷史。北強南弱的政治軍事格局恐怕再過個一兩百年才能有所改變。


推薦閱讀:

回答姓氏的時候為什麼要"免貴"呢
司馬懿的野心:權貴壟斷、中產崩潰、寒門無貴子
「精日」讓人恨,「精明」的傅山卻讓人敬仰
探店 | 帶你穿越7100公里去地中海赴宴
第二章 庫氏兄弟:庶人與奉國將軍

TAG:歷史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