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的三人是哪三人?


酒與月是詩人筆下最忠誠最純凈的伴侶,酒可忘憂,月可慰風塵。

1 出處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雲漢。

將:偕,和。

無情游:與月、影子等沒有情感的事物交遊。

《月下獨酌》一共四首,這是其一。李白的詩總與孤獨在一起,狂歌醉飲後隱藏著「愁多酒少」的憂鬱與憤懣。

李白飲酒有特點,不是「三杯兩盞淡酒」,而是「一杯復一杯」,「與爾同銷萬古愁」,豪飲,俠客般的豪爽暢快!

所以無人之時,李白喝酒是不痛快的,這首詩便是。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強調「花間」,顯然花好月圓之際,美景豈能辜負!遺憾的是,有酒無親,一人獨酌。

花好酒好,就越覺得無人同飲的失落與凄涼!

少了飲酒的樂趣,多了孤獨的愁緒,一個「獨」字便意有盡而韻無窮了。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這一句是名句,

化用了陶淵明的詩句:「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前一句很瀟洒,有詩意,後一句一落千丈,徒然凄涼,從抬頭望月到俯首尋影,無奈中又自我開解,不失豁達與大度!

哪三人?

李白,明月與自己月下的影子,

我歌月「徘徊」,顯然月兒被詩人歌聲感動了,總在身邊徘徊不肯離去。

徘徊傳情,張若虛也有此句「可憐樓上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詩人舉起舉杯亂舞,顯然只有自己的影子,也在隨著自己身體搖擺,做著各種不規範的舞姿。

詩人已和它們達到情感交融,難捨難分的地步了。

有這兩個無聲的同伴,默默相隨,也可暫時拋卻不快,勉強行樂了。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雲漢,

甚至想永遠,相約於銀河。

「無情」二字有意味。

月,影,沒有情感與知覺,尚且能徘徊而似共鳴,人,有情感與欲求,人卻找不到可以共鳴的,無情勝有情,有情皆虛妄,諷刺人與人之間的無情與冷漠。

月,影,是不沾染世俗之污濁的,純潔而真摯,若要隨波逐流,同流合污才能被理解與接受,還不如孤身一人,與月,影為伴,歌酒行樂了。

這是詩人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庸俗勢利關係的厭惡與否定,保持人格獨立,個性自由的強烈願望,與月,影對酌,總比忍辱受屈,虛與委蛇來得痛快!

有時,一群人的狂歡倒不如一個人的自娛自樂,這便是李白一個人的自由與洒脫,有關抱負,更有關人格!


這個問題也需要問嗎?

這個句子出李白的律詩《月下獨酌》系列的其中一篇: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句子本身已經寫得很清楚了。短短十個字,已經將「三人」是哪三人交代得明明白白:

李白舉起酒杯邀請明月——這裡已經有兩個「人」:詩人本尊,以及詩人邀請的明月。

對著地下的影子,三人共飲——影子就是第三個「人」。

所以,這三人就是:詩人自己、天上的月亮、地上的影子。

不得不說,這一句寫得極為高明,將表面上孤獨蕭瑟的場景,轉眼化為瀟洒奔放的態度,而且充滿詩意,動靜皆宜。

明月夜,自己一個人喝酒,很寂寞是嗎?

但只要心境開朗,哪裡不是朋友?

天上那一輪明月,古往今來被太多文人騷客吟誦過了。既然那麼待見這月亮,為什麼不幹脆把它看成天地間一個能通人情的活物,可以對話,可以相聚,可以把酒言歡?

這麼想的話,邀請月亮當酒友,那格調可真不一般。

身邊的影子,一向被視為落寞的象徵。但在洒脫豪爽的詩人心裡,影子既然是自己的化身,為什麼不也是一樣洒脫豪爽的呢?

只要這麼一想,影子就鮮活起來了,而且可以很生動。你想影子有多生動,你自己有多生動就可以了。

詩仙加酒仙的李白,創造出一個在月下跳舞的靈活洒脫的影子,完全沒有問題。

想像一下詩人、明月、影子,在花間飲酒歡聚的場景,那真是不一般的浪漫啊。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兩句詩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很明顯,這裡的三人分別指的是李白自己、李白的影子、以及明月。

熟悉李白的讀者應該都知曉,李白詩歌里最常出現的意象有兩種,一種是酒,另一種是月,而在這首詩中,兼而有之。

1、強烈的孤獨意識

本詩詩名為《月下獨酌》,由一獨字可知,李白對自己孤獨的處境有著清醒的認識,此時此刻,天地萬物間,只有他一個人在飲酒,內中的孤獨感不言而喻。自古以來,飲酒的場景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熱鬧的宴享場面,例如《古詩十九首》中"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另一種則是孤獨的情景,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曹操《短歌行》中言:"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其實不僅是曹操,許多文人都有飲酒作樂,借酒消愁的情思。熱鬧的場景通常能因相聚之聲暫時派遣憂愁苦悶的情懷,但是孤獨卻不一樣,獨自飲酒的場景通常很難有歡樂的情感,儘管樂觀如蘇軾,也會發出"高處不勝寒"的感慨。李白自己就曾說過:"舉杯消愁愁更愁",說明孤獨與愁苦是難以驅趕的。

在這首詩中,自始至終都只有李白一個人在喝酒,他體會不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意,強烈的孤獨意識侵襲了他。面對此況,他只好將酒杯舉起,與明月共飲,但明月並不會陪他喝酒,而此時,李白飲酒,他的影子便也跟著一飲而盡。李白心中思明月,明月卻不接受他的"邀請",只有影子毫無"個性"地跟隨他。所謂"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當如是。

2、 "三人同樂"的歡愉場面

儘管李白身處孤獨,但他骨子裡的浪漫情懷卻不允許這種低沉的情緒瀰漫。既然明月不喜喝酒,李白就換另一種形式邀請它:"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酒至半酣時,他借著醉意歡歌載舞,月亮看著他,徘徊不進,影子跟隨著他,手舞足蹈。不得不說,李白是高明的。《尚書》有言:"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歌舞在一定程度上能傳達人的情感、志向。但李白,只是想以聲音打破這孤獨的意境,這時月亮再不能無視他,只得獃獃地看著他,而影子也只得跟著他一起"凌亂"。本來孤清的夜晚,瞬間熱鬧起來,變成"三人同樂"的歡愉場面。

在半醉半醒之時,李白髮出了"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的感嘆。實際上,無數文人墨客飲酒所求的便是"醉",李白卻說"醒"才是同歡,而"醉"後卻要分散。可以看出,李白縱使心有不快,身處孤獨,也是樂觀豁達的,他認為清醒之時應及時行樂,把握時光,因醉了便人事不省,對外界之物一無所知。

李白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創造出了許多詩篇,更在於他那浪漫樂觀的情懷。他珍惜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他並不畏懼孤獨,反之,他能與孤獨相處,與獨孤對話,能將一個凄清的夜晚變成三個人的舉世盛宴。這種珍惜生命的精神,更加值得後人仰視。

附: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出自李白《月下獨酌(四首)》第一首,全詩為:

月下獨酌(其一)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邀雲漢。

詩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的「三人」,一般認為是指詩人自己、明月和月下之影,也有人認為是指詩人自己、月下之影和杯中之影。因為後面一句「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明確提到了月與影,所以「三人」指詩人自己、明月和月下之影的說法較確。

欣賞李白的這首詩,其實不必糾結「對影成三人」到底是哪「三人」,而是要仔細體味詩中的情境,感受詩人的感情。

詩人李白提著一壺酒來到花間,卻沒有相親之人對飲,此時他的內心無疑是孤獨的,於是舉杯邀請明月,加上月下之影,便湊成了三個人。

然而,月與影畢竟是無情之物,月不會與詩人對飲,影不會與詩人對談。詩人內心的孤獨愈加深遂。

李白於是再次自我開解,月影雖無情,然而春光易逝,何妨暫時與這月影欣賞春光,及時行樂。

詩中,李白感到孤獨,於是自我開解,還是感到孤獨,再次自我開解,然而終究開解不了,在開解的過程中,孤獨感反而更加深遂。

最後詩人決定與無情之明月交遊,醒的時候,就一起交歡,與明月對歌,與月與之影舞蹈,醉了則明月自去。明月本無情,與無情之明月交遊,就是泯滅了物我的界限,沒有了物我的界限,也就沒有了孤獨。

一個人獨處之時,最能展現一個人的品性,這個在月下獨自歌舞蹈的李白,是如此之落拓不羈,而李白這首描寫孤獨的《月下獨酌》,也顯示出與別的描寫孤獨的古詩詞不一樣的風流氣格。


詩仙李白一杯下肚,詩如泉涌。從古到今,從老到小,街知巷聞,真的是千古風流人物,民間享有盛名,給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一魂寶。

來看他酒後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月下獨酌(其一)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這首詩可看出詩人李白孤獨寂寞,月下獨酌,身邊沒有一個親友。面對明月,邀月對飲。「我」、明月、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

題主問題是「對影成三人」中的三人是指哪三人?

我們先來看「舉杯邀明月」這半句,這個「邀」字詩人已把「明月」當成了朋友。因此,「明月"與「我"已是二人。

還有一位是誰呢?大家都說「影子」,但這個「影子」我們都存有疑惑,到底是月下詩人的影子還是詩人手中杯里看到的自己的影子?

假設「杯中之影」,視角呈現這樣一個畫面:詩人舉起杯邀請明月共飲,拿著杯的手是伸出去的,杯和詩人自己拉開距離。舉杯邀明月那一刻,那個姿勢詩人是看不到杯中自己的影子的,下半句便是「對影成三人」了,那「杯中之影」既無又怎樣對影成三人?而此時詩人看到的是月下之光映照出自己的影子印在地上,詩人站著舉起杯仰望明月。這時,月亮、「我」及「我」背後自己的影子一起並存,成一直線,於是詩人說:「對影成三人」。

還有疑問,再往下看: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月和影子那都不是有情的東西,又怎和我對飲,詩人孤寂感懷。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詩人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及時行樂。詩人自我解嘲,實質心裡苦悶。

再看一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很明顯三句里的「影」是指詩人本身的影子。

李白自娛自樂,這一幅圖景看似浪漫豪放,實則折射出李白孤獨、寂寞、愁悶、傷懷之感。

李白當時政治抱負不得志,心裡苦悶,身邊又無一人,於是喝酒時把月亮、影子當成好友。這是擬人化了。

因此,「對影成三人」中的三人是:月亮、李白及李白本身背後的影子。


讀詩的時候,特別是讀李白的詩的時候,真沒有必要去深究這種問題。只需要知道什麼叫李白的浪漫就行了。

浪漫的李白

因為李白是浪漫的,浪漫你就可以天馬行空,你就可以熱情奔放,你就可以極盡誇張,你就可以腦洞亂開。

對於浪漫主義,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給了一個很好的定義:

「浪漫主義既不是隨興的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

大家也沒必要抬杠,說那是外國人,跟中國人不一樣,對於這種說法,我只能說藝術是無國界的。

所以對於李白這句「對影成三人」,我們只要堅持心中已存不多的浪漫,憑直覺,憑想像,憑感受去理解,只要能說服自己,都不算錯。

你可以認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地上的影子,和李白自己;

你可以認為,三人是指杯中的倒影,地上的身影,和李白自己;

你可以認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月中的嫦娥,和李白自己;

你可以認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心中的佳人,和李白自己;

你甚至可以認為,這三人根本就沒李白什麼事兒,可以是指任何人任何事,李白只是個旁觀者。

有什麼錯呢?這取決於讀者自身啊。

標準答案

當然了,我們如果要考試,就不能太浪漫,畢竟還是分數重要。

要得高分,對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標準答案只有一個:

月亮、影子、李白。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如果試題中還要你說明理由,那也很簡單,因為接下來兩句詩已經說了啊,月不解飲,影隨我身,不是月亮、影子和「我」,還能指什麼?

李白的愁

讀這首詩的時候,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種愁,是寂寞,是失意,或者是其他什麼。

這樣的詩,如果換作杜甫來寫,大概能把人的眼淚寫出來。這裡也順便說一句,如果讀杜甫的詩,就不能天馬行空了,要認真去了解時代背景以及杜甫的生平,現實主義,就要現實點。

你看李白,明明自己都愁的不行了,偏偏他把自己置於花間,花本來就是一種美好浪漫的事物。

道具呢,只有一壺酒,如果別人的詩中寫到酒,要麼消愁、要麼澆愁、要麼開心,李白的詩中讀到酒,他可能就是為了喝酒。

人物呢,只有李白自己。他獨酌,且「無相親」,場面顯得十分冷清。

但就這樣單調冷清的場面,李白也能浪漫到極致,一個人喝悶酒有什麼意思,人生無論得意還是失意,都要喝個痛快!

只見他舉起酒杯,硬是拉來了另外兩個「人」和自己一起飲酒。那兩個人是誰,我們自行想像,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們加入酒局後,李白就嗨起來了,一會兒唱歌,一會兒跳舞,冷清的花間突然變得熱鬧起來,周圍的花兒好像都跟隨者李白晃動起來。

直到大家都喝得酩酊大醉,準備各自回家的時候,李白還不忘跟他們來了一場約定:

嘿,哥們兒,將來我們一定要在天上的仙境中,再喝一場!

本來是一首寫愁的詩,讀到最後,我心中哪裡還有一絲愁,只有對未來那場仙境飲酒的期待。

傳說多年以後,李白在某個醉酒的夜裡,划船到湖心撈月,不小心落水而亡。而我卻相信李白並不是死去了,他只是用這種方式仙去,赴那一場美麗的約會。



看下一句就知道了啊。

下一句不是說了嗎「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這月亮你不懂喝酒,這影子只會傻傻地追隨我。

很顯然這三人就是月亮、李白和李白的影子。

在李白眼裡月亮是一個好朋友,他舉杯相邀:「來,月兄可有心情一飲。」可惜月亮不懂飲酒,月光照下來的影子跟隨在李白身邊。

所以李白想像出三個陪酒的人,但他還是孤獨的。

這些人沒辦法和他一起飲酒,所以李白還是孤獨的。

但是李白不管了,這大好的春光轉瞬即逝,他必須要及時行樂。

於是他就隨著歌舞和月亮影子「三人」一起跳動起來。

他唱起歌來,月亮就在他頭頂徘徊,他跳舞,影子就隨著他的擺動變得凌亂。

這兩個笨笨的朋友,——李白跳完了肯定過來拍拍他們的頭,笑罵一句。

其實蘇東坡也有一句寫三人的句子。

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

他說與誰同坐,與清風與明月還有我。

這裡沒有人,只有我。

我的朋友就是清風明月。

蘇東坡比李白還多了一個朋友。

李白只有一個朋友:明月。

其實這樣的詩詞寫的都是獨處的美。

李白還寫過: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他的朋友這時候是一座山。

他寫的熱鬧,其實熱鬧下面暗暗藏著兩個字:寂寞。

他把寂寞化作了詩句,也把寂寞化作了美。

錦翼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


1、我們讀李白的《月下獨酌》中的對影成三人,這三人指的是哪三人呢?我們都知道李白是一位浪漫的詩人,覺得自己總是懷才不遇,所以看似借酒消愁,對酒當歌表達自己的孤獨,但是又有著孤傲和曠達的豪放性情。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詩人的浪漫表現在不管有多少的不如意,既然以酒消愁也要找一個花好月圓夜,沒人可傾訴心中的苦悶,那麼就把天邊的明月、自己的影子拉過來,化為三個人,舉杯同飲。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既然我們三人看似熱鬧,不孤獨了,但是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也是不會喝酒的,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復醉。」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這時詩人已漸漸進入了醉鄉了,酒性一發,既歌且舞。這又表現李白飄逸的一面,月光與身影共舞,月光與身影對我不離不棄,我們三人一往情深。

2、這首詩的題目是「月下獨酌」,李白用極其豐富的想像,表現出我孤獨的在花好月圓夜獨酌,可是呢我不孤單,我有明月和我的影子陪伴,只是他們「不解飲」,所以這裡由不獨而獨,但是,當我又歌又舞的時候,他們隨我徘徊,隨我凌亂,這又表現出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


對影成三人,突出的是人。

很多人解釋為:詩人、明月、身影。我確有不同看法,首先是:對影。影從何來?乃月之光。這就說明,在月光之下有″三人"。可除了詩人和詩人的身影外,第三人在那裡?我認為,應在酒杯中。那就是:詩人、身影、杯中之影。詩人本身勿須講,身影、人形,杯中影、人形。這樣就可解釋出:對影成三人。

在明亮的月光下,一人兩影,通過詩人的巧妙的想像,形成三人。

我之淺見。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說另外一個問題: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並演唱的《菊花台》最後幾句「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徒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既然說「孤單在湖面」了,為什麼又說「成雙」?

這是一個朋友幾年前問我的問題,我說:這還不簡單啊,你想想,湖面不是還有他的影子嗎?他和他影子加起來,不就成雙了?所以應該是:孤單在湖面,對影成雙。

嘴上這樣說,心裡暗暗慶幸:還是讀詩多了好啊。方文山這傢伙玩的文字遊戲,其實不就是化用了李白的《月下獨酌》嗎?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意思是說:李白在花園裡一個人喝酒,喝到七八分醉的樣子,覺得怪沒意思的,於是舉起杯子邀請天上的月亮,又加上自己的影子,這下夠三個人了。

所以,多讀詩詞吧。


推薦閱讀:

如果李白是攻,怎麼寫文章?
李白這一生(一):天生我才未有用
怎麼才能寫出關於李白和韓信的小說?
李白的技能怎麼連?

TAG:李白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