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頓悟?


頓悟可以從「理不可分」來理解。

所謂「頓悟」,即一悟全悟,不是先悟一部分,然後再悟另一部分。不是那樣的。要麼全不悟,要麼全悟。所悟之理,是一整體,它是不可分的,所以只能是一悟全悟。

所以,如果悟,那便是瞬間悟到全體。而不是今天悟到一部分,明天悟到一部分,逐漸累積而成。

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平時的工夫又算什麼呢?有什麼意義呢?

平時的工夫,皆屬於未悟的狀態,而不是說平時的工夫就是悟的一部分了。

比如,我們學習一個高難度的動作。需要練習才能學會。那麼很顯然,就一個動作嘛,「會」,只能是一會全會,而不是今天會一部分,明天會一部分。

平時所有的練習,都屬於「不會」的狀態。你不能說平時的練習就是「會」。只有在你練會的那一瞬間,你才是真正的會,可稱之為「頓會」。

頓悟亦是此義。一悟全悟。在你悟的那一瞬間才可稱之為「悟」,之前的工夫都不稱為「悟」。


首先大家要明確一點,所謂的「頓悟」指的乃是對一件事突然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只不過慢慢的變成只對學佛的人了,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或者說階段。(注意不是佛法,這是兩個概念,前者是一個宗教,把佛祖菩薩神明化,還有一系列的管理者——各寺廟的主持管事,和工作人員——和尚,尼姑;而後者只是一種正信,一種理念,一種學問。)

其次要再次強調一點,自從佛學在東漢年間流傳入我國之後,對我國上至帝王士大夫下至尋常百姓都形成了巨大的影響的同時,也被我國的本土文化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其中尤其以儒家和道家程度最深。

儒教為佛教形成了上到如來佛祖(帝王),下面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王四大菩薩為首的諸菩薩(六部九卿),再下面是各位羅漢(朝廷官員),然後又是世俗間的各寺廟的大小僧人們(地方官員),大家看看,是不是和儒教的上下階層如出一轍呢?

而道教則為佛教灌入了新的理念,尤其是在兩晉南北朝的玄學道學結合在一起之後,佛教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宗門甚至是分支出來——禪宗,自從首祖達摩祖師傳教以後就大受中高層文人的歡迎,六祖之後更是發揚光大,其「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

而「開悟」的觀念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流行的——所謂開悟,也就是突然領悟了的意思,至於領悟了什麼,這就是「不可說,不可說」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能夠說出來那就不是學佛而是學儒了。

儒家的知識能夠量化,可以考試,你讀懂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甚至是《易經》,都能夠說出個一二三四,子丑演卯出來,說不出來反而是有問題了,但是學佛重在參悟,重在修心,重在滅妄,重在破除「我法」二執,都是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更加不會出現什麼「佛光」啊,「異象」啊什麼的。

那些都是為了宣傳佛教的影響而杜撰出來的,就算是有也只不過是偶然罷了,就連佛祖當年在苦修多年又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之時也沒有什麼「天花亂墜」,天人及阿修羅等歡喜奉受一說,更不用說我等凡夫俗子了,這點大家一定要有正信,而不是隨意迷信,那絕不是佛祖想要看到的。

還有一種誤會是開悟就是成佛,這也是不對的,成佛不僅要有大智慧,而且還要百千億劫前無量佛前積下的無邊無盡宿緣,福報資糧和智慧資糧都要準備的極為齊備才可,又豈能如此輕易就做到?

如果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來說,開悟就等於是你通過小學的入學考試,成為正式的佛門弟子了,可以真正的學佛精進,但是後面還有中學畢業(阿羅漢),大學畢業(大乘菩薩道),這每一級都要無數的修行和考試,甚至學得不好還要降級,距離博士畢業(十地菩薩,一生補處)還遠著呢,佛祖更是高高在上,境界無限遠。

佛學博大精深,說了這麼多其實也只是一點點皮毛而已,只是希望大家記住三件事。

第一,開悟很不容易,但是真要開悟的人絕不會把開悟掛在嘴上,這就著了「我人眾生壽者」所有相了,你要是聽到有人說自己開悟就當他說是中國首富一樣理解就行了;

第二,就算真正開悟的人,在學佛之路上也不過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而已,這世間能修成初果羅漢的一億人裡面恐怕都沒有一個,就不要說更上面的果位了,在佛前一定要保持謙虛。

第三,所謂的頓悟並不是表面上看來的一聲大喝或者一棒子就敲醒了,他只是萬事俱備,只欠了最後的一個「機緣」或者說是「契機」罷了,用科學的話來說就是量變已經足夠,自然就引起質變了,千萬不要認為平時不用功,不持戒,不坐定,不誦經,就這麼輕輕巧巧就能「頓悟」,這世上哪有這種事?


頓悟是人的內心對於本感艱深的道理從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對應到活潑的實際時的狀態。

中國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什麼要「行萬里路」呢?因為讀書所得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還是經常脫節的,只有在實際行動親自體驗過了,人才能從實際的概念性了解,變成內心裡的真正「看到」。這種內心裡的真正「明了」,真正「看到」,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悟」。

「悟」為什麼常常會是「頓」的呢?因為人的思維經常會在概念上轉來轉去很久,一直始終沒能將概念與理論切實準確地對應或聯繫到實際,但是在反覆嘗試與摸索的過程中,終究會一下子對應上,這就類似我們突然間在轉角看見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那個人一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眸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都是可以比喻那種「頓悟」的感受的。

人從小到大,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經常會產生許多頓悟的,有可能是關於某道數學題的解法,也有可能是關於某個成語的恰切含義。我們小時候背過的一些詩詞,有時候可能得等我們在長大後,在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後,才可能突然領悟到其中的深意。這是因為我們自己的人生的經歷與體會,與作者本人表達在詩詞中的一下子合拍了。所以,這種「悟」的「頓」,其實也是建立在長久的漸次的積累過程中而產生的。

因此,我們不能不說這種頓悟是帶有一定偶然性,是有隨機性質的;但這當中其實也有一定的必然性,那就是反覆的探索與積累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中國文化里所談的「頓悟」,其實一開始是從禪宗思想而來的。禪宗的「頓悟」,所明的道理,不是指通常的學問與道理,而是指對大道的領悟,研究與試圖頓悟的問題是佛法的根本問題。所以我們常見《五燈會元》這樣的典籍記載禪宗公案,常有關於「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等問題的問與答,這也是一種老師啟發學生領悟的一個過程。


「頓悟」是個神奇的辭彙,讓多少修行人終日嚮往!

基本上所有成就大事的宗師,都有過令人羨慕的「頓悟」。

頓悟經過世人不斷渲染,已經成為神聖的專用辭彙。彷彿只要你能「頓悟」,就會成為神聖。

那到底什麼才是頓悟?

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頓悟」成佛,又把頓悟在靈山法會以「捏花微笑」傳給迦葉,後來禪宗就以頓悟為宗,直指本性,頓悟成佛!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說過生的三重境界:

一種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三種境界其實就是頓悟的境界,那一瞬間就把人生看穿,了悟世界真相。

心學大師王陽明就有過頓悟,他在龍場的夜裡頓悟聖賢的真相,後世稱之為「龍場悟道」。

曾有香嚴禪師聽到石頭敲擊竹子的聲音就「頓悟」了,寫出了一首詩揭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更有洞山禪師看見河水中的自己就「頓悟」了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麽會,方得契如如。

更有許多各式各樣的「頓悟」,由此可知「頓悟」沒有固定形式,沒有固定場合,只要你法緣成熟,「頓悟」隨時可能出現。

就像果樹上的果實,沒有成熟的時候,它是不會自動落下的,你早點摘下的打落的,都不是完美的,只有等待他自己成熟,就會自己落下來,這就是「瓜熟蒂落」,自然而得!


頓悟就是人對生命,世界萬事萬物等有所參透和覺悟,明白世界一切事物的意義或善惡、美醜、對錯,都是心境的外延【心無外物,心無外理】。明白一切情境皆由心造,摒棄妄念,自我明心見性的過程。

比如你看到一朵花,心裡歡喜,覺得漂亮好看。如果當時你的心情糟糕,那花你有可能也視而不見,就算見到了,可能也會討厭。因為一切事物之好惡美醜,先是出現在你的心裡,然後意識去判定它。實際上,花還是那花,只不過你的心境轉換而已。你的心智通過大腦思考之後,對客觀世界產生的主觀認識內容。所以,思想是主觀的,但萬事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人喜歡用主觀的意願去評判一切客觀世界存在的事物,希望能夠賦予它一定的意義。而這種意義常常是對立的(心境不同)。而這種對立創造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從而導致每個人內心的混亂和對立。

禪宗裡面有三種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客觀—主觀—客觀】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在一切繁雜里才能照見簡單,在一切世俗中才能照見脫俗,在一切喧鬧中才能照見寧靜。

頓悟常常是隨機發生的,可能突然就從你的腦海意識里蹦出來,一下你的頭腦(心智)就無邪澄明透徹,看待世界萬事萬物心裡都是歡喜的。因為你認識到了自己的主觀思維在其中的作用,從而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到世界萬事萬物。

丟棄了對世界事物的主觀判斷,從而用「心」看到(覺知)平日司空見慣一向無動於衷的風景、思想、乃至樹葉的簌響,鳥類的呢喃,一朵雲的形狀,一枝花的姿態,一個音符,甚或萬籟俱寂都會使你深受感動,動輒熱淚盈眶。所有的鮮活的生命都能讓你莫名的感動。

頓悟之後,萬物突然有靈了。。。頓悟之前,你和「真相」之間隔著「妄念」。

我是思變,愛哲學,喜思考,善思辨。如果看完對你有些許幫助,記得留言點個讚唄,幫助別人,成全自己。謝謝!


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都和禪宗有一定的聯繫。而禪宗又和頓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六祖惠能大師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此後禪宗則進入晚期。

從六祖慧能開始,禪宗分裂為提倡頓悟的南宗和主張漸修的北宗。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盤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並為之剃度。次年,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

在禪宗的各種公案中,常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古怪動作,有面部的,有手部的,有足部的,有全身的,有靜態的造型,有動態的行為,有微妙的姿勢變化,也有劇烈的打鬥運動。因為語言無法企及,只有藉助於動作才能這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龍豎一指示之,師當下大悟。」天龍和尚用一根指頭比劃一下,就點化了高僧。這種拈花指月,或當頭棒喝,都是在被點化者達到一定的人生積累、思想積累之後的突然感悟。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我們平時說的」頓悟「或者」靈感「,其實是一種創造性洞察,這是如何產生的呢?歡迎點擊以下視頻了解: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c17afaecf54cad35903904f5479ad826", "vname": "", "vid": "v02019660000bdkhgappskdjo7mqeps0", "thumb_width": 64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32.32,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5106430}, "ultra": {"duration": 132.32,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9967509}, "normal": {"duration": 132.32,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3685885}}, "src_thumb_uri": "a2bb00034d6186df6ea7",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a0ad000647a03680106b", "vu": "v02019660000bdkhgappskdjo7mqeps0", "duration": 132.32, "thumb_url": "a0ad000647a03680106b", "thumb_uri": "a0ad000647a03680106b", "md5": "c17afaecf54cad35903904f5479ad826"} --}

以上視頻由「知我心理學」和「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與諮詢中心」聯合出品。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頓悟,在心理學中叫頓悟說,由德國心理學家苛勒提出,是格式塔心理學派的重要學說。認為學習是通過對事件的模式或意義做突發性的重組而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

我們所獲得的新信息和知識都像一塊塊新的磚頭,我們把它們加蓋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上。

這樣這個結構物會越來越高,但也越來越不穩定,最終會失去平衡,發生倒塌,磚頭散落一地,而這些磚頭成為新結構的基礎。這個新的基礎比之前的更寬大、穩固,能夠支撐一個更高的結構。

而當我們不斷的成長,不斷吸取新的知識,磚頭一點點往上加,直到有一天這個新的結構也變得不穩定,然後再一次倒塌。這樣又產生了更大的基礎,建造起更高的結構,以此類推。

六祖慧能在壇經里就已提出「頓悟」的概念,實際上人類所有的創造性思維都帶有突發性,因此凡創造性思維都可以稱之為頓悟,比如靈感、直覺等等。然而距離六祖的唐代近千年,人類才開始全面關注和研究頓悟問題。

首先,在二十世紀初出現了「天才靈感論」,但這種理論比六祖的頓悟理論低一個檔次,因為這種理論認為靈感(頓悟)不是眾生天生的本能或本性,而是天才人物的特性。

不過不久,人們發現頓悟是創造性思維的普遍形態。現代心理學家用著名的黑猩猩學慣用木箱為梯子登高摘香蕉的實驗,論證了連高級眾生也具有頓悟之本能。

接下來,人類開始對頓悟思維內在的信息機制進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出現「格式塔理論」,揭示了頓悟是思維中的舊的格式塔(即舊的邏輯)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邏輯)被創建的過程。同時,格式塔理論還用實驗明確指出,人的頓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無師自通的。

再接下來,現代心理學家們發現,任何頓悟必須有明確的思考問題為大前提,同時頓悟必然對此問題經過長期、認真甚至艱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現。

最後,頓悟的一系列特徵被人們發現和驗證。比如,頓悟有突發性、誘發性、偶然性、極度快樂或豁然開朗之特性等等。甚至,有不少現代心理學家還發現頓悟與人的非記憶性的潛意識有關。

總之,現代科學不但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面地肯定了上千年前六祖提出頓悟概念或理論之非凡天才,而且真正將頓悟概念或理論從所謂「率先成佛」的宗教誤區中解放出來,成為人類「不離世間覺」的卓有成效的有為法。

--

戰拖成長學院是國內第一家專門針對「拖延症」人群的機構,提供個性化的自我管理方法,為你解答心理和自我管理方面的疑問。如果我們的答案對你有啟發,歡迎點贊,歡迎關注。


如今的媒體很多如讓人說出什麼是「活在當下」、「什麼是頓悟」等等,這些都是吸引眼球的話題,同時也是個泥潭和陷阱。

因為是說「活在當下」的大多數人是沒有這種見解的。但是卻還要再說什麼是頓悟。祇有頓悟的人才知道什麼是頓悟!沒有知道頓悟的人,怎麼可能知道頓悟呢?為何有人還在解釋這些頓悟呢?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奶頭樂嘛。

奶頭樂(Tittytainment)是美國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在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的。而禪宗的頓悟等觀點並非世俗的智慧,而是真實的智慧。也是不容易被真正的悟道的理解的。就拿「活在當下」來說,誰又真正能活在當下呢?很多人根本搞不清它深邃的含義,只求理解理解就過了,這樣真正變成了奶頭樂了。毫無意義,空耗一生。

追求什麼茶禪一味什麼開悟成就都是一群癡漢。真的,這才是真正的無聊。中國人現在活出新花樣了,活得好無聊。真正的智慧沒有出現,卻出現了一大堆謊言和欺世滅智的事情。

人啦,還是好自為之啊!

文/心智無礙 暢遊虛空

圖/來自於網路


在數學中有這樣一種說法。

一維世界是二維世界的投影,二維世界是三維世界的投影,三維世界是四維世界的投影。

我們處於三維世界當中,而我們三維世界,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四維世界當中找到。

按照這種說法,頓悟就是讓我們的意識與四維世界當中,對應的信息產生連接,從中找到,一定問題的答案!

還有一種說法,說的是,潛意識的力量,比顯意識的力量要大上幾萬倍。

意識,是人類在生活當中,接觸到的所有信息。其中潛意識是印象比較淺的信息,顯意識是印象比較深的信息。

當我們的顯意識,長期的執著於一個問題時,我們的意識對於這個問題的印象就會逐漸加深,加深再加深。

隨著,印象的加深,就會發動潛意識,來尋找答案。

而潛意識的活動,我們是發覺不到的。當我們的意識,有一個引子進入潛意識,就會在潛意識當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頓悟。


推薦閱讀:

聽聽什麼是智慧教室
有沒有一些傷入骨髓的句子?
孩子學表演的九大好處
讀研日記(6)
暨南大學mba面試時通常問什麼問題?

TAG:教育 | 文化 | 社會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