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人說北方人寫格律詩宜用新韻,南方人寫格律詩宜用平水韻,這話有道理嗎?


問題:有人說北方人寫格律詩宜用新韻,南方人寫格律詩宜用平水韻,這話有道理嗎?

.......

前言 寫格律詩用新韻和古韻,與南北方沒有什麼關係

現在很多人喜歡聽粵語吟詩,是因為粵語有入聲等古音,實際上,入聲在很多南方的方言中存在,不僅僅是粵語。

但是作詩用新韻還是古韻與此無關。古韻中的字在今天新韻中,有很多讀音不同,特別是新韻沒有了入聲.但是未必南方話一定讀起來也押韻.

一、方言自古就有

另外在中國古代,也存在各地方言發音不同的問題,

隋文帝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間,陸法言 執筆把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這八個學者討論商定的審音原則記下來,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編寫完成<切韻>。

陸法言《切韻序》說:「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

可見,《切韻》的發音應該是折衷了不同地方的音系。大概是以江南一帶的語音為主,即使是在隋唐時期,也是存在不同的方言,但是詩人們作詩,都是按照官方韻書來押韻的。

古人並沒有因為各地方言的不同,搞出各種不同的詩韻來。

二、朝代的更迭,語音的變化

即使是官話的發音,也是有變化的,唐朝的語音在宋朝就有不同,

元朝和清朝的官話取消了入聲,和詩韻也不一致。 元朝周德清為元曲製作了《中原音韻》,是我國出現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韻和北曲音樂論著,這本韻書里也取消了入聲韻。

可是詩人們作詩依然以傳統韻書作為標準,清朝的官方韻書佩文詩韻就是平水韻一脈相承而來。無論元朝還是清朝詩人作詩都是平水韻。

元朝的王冕《梅花 》中,潔、雪,依然是入聲的用法,這首詩押入聲韻:

清苦良自持,忘言養高潔。夜靜月明多,開門滿山雪。

三、科舉考試

在清朝可以看到五言八韻16句的試帖詩依然是唐朝的體式,押韻也是如此,雖然清朝人的官話早就與唐送不一樣了,但是是人們作詩也好,科舉考試時的要求也好,仍然以古韻為準,清朝的官方韻書《佩文詩韻》就是平水韻相承而來。

如《陰陰夏木囀黃鸝》(李惺,嘉慶丁丑翰林)

長夏千章木,濃陰百囀鸝; 雙襟黃似綉,一帶綠成帷;

葉暗佇蹤久,枝高送響遲; 舌尖風剪剪,身外雨絲絲;

坐宛遮雲母,歌能斗雪兒; 好音難自閟,炎景不曾知;

楊柳三@路,櫻桃四月時; 幽情煩鼓吹,寫出畫中詩。

這首科舉考試的考卷詩作押韻平水韻【上平四支】,其中的「兒」的發音早就和生活中不同,但是依然採用古韻。倒數第二句的「吹」,是用的平水韻仄聲發音。

結語

以平水韻為代表的古韻繼承了隋唐的韻書一脈傳承而來,是沒有割裂的文化瑰寶。

中華新韻,包括今年大力推廣的中華通韻我們都叫做新韻,我以為是為了適應新的時期,為初學者不受今古音韻不同的困擾而制定。

制定新韻的人根本沒有考慮到什麼南北方言的不同。對於南方人來說,不喜歡古韻的人依舊不喜歡用古韻,南方的朋友不會因為會說粵語就能寫出平水韻的詩來。

對於現代人來說,大多數用古韻作詩的人,依然要經常查詢韻書,無論南北。

@老街味道


其實大多數南方人也分不清入聲,包括我。我曾試圖將本地話與普通話對比把入聲發音區分出來,但沒用。本地話二聲相當於普通話三聲(用普通話讀句子,遇三聲字短促發音時與本地話二聲幾乎一致),僅差小半個調不到。就算這是古入聲音(調),但所有二聲字都一樣,依然沒用。南方也只是極少數地方的少數方言能區分。本人愛好好古典詩詞,但很少寫,就是因為分不清入聲字,背不了《平水韻》(每寫詩時,需要去翻韻書,本人不幹)。偶爾與朋友玩玩,寫一兩首,還得上網查詢下懷疑的入聲字。但依然做不到查韻書,特別是以「一dong二dong」(不知道一是哪dong,二是哪dong,汗!)等現在韻母完全一樣的分韻。本人堅決反對用《平水韻》寫詩!

首先,格律詩嚴格規範了其格律,目的是讓詩歌讀起來有韻律感。格律是原則,必須遵守,才是格律詩。但死抱著古韻以《平水韻》為準的人,恰恰沒抓住其本質。本質是韻律,詩不是寫給古人讀的,如果讀起來沒有了韻律感,美何在?《平水韻》僅是一部當時的工具書而已!格律原則中沒有具體說到必須按《平水韻》來作!工具書,即是時效性的!得根據時代變化而改進!老普臨時編首五絕哈:

山遠夕陽斜,攜鋤駕鹿車。

窮途偶相遇,處處竹林家。

大多數人讀來都不押韻,部分人因為「遠上寒山石徑斜」而知道「斜」古音「xia」,但「車」就很少人知道了。還有「夕」「竹」入聲字。所以,本人認為真沒必要《平水韻》,去查下「灰韻」就知道多麼難受了!

再有,就是鄰韻,一dong二dong我實在想不出現在還有什麼必要分開?「寒」「刪」有什麼不同?等等!抱定《平水韻》不變的可能會說,古時是不同的,但是別忘了,你寫詩不是給古人看的,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古音是怎麼區別的。真沒必要了!毛澤東的古典功底厚吧?《七律 長征》韻腳「難」「閑」「丸」「寒」「顏」就分屬不同的韻部(好像就是「寒」「刪」韻,不查實了,哪位有閑心的網友查下《平水韻》)。倒不是說偉人這樣做就是例證,而是感覺到確實沒必要按《平水韻》來分韻部了!

韻,押韻,是押「時韻」,它有時效性,語言是變化的!一翻開《平水韻》看到它的分類我簡直要發瘋!想不明白,為什麼當今讀來如此不合理的工具書,還有人捧如聖典?!它只宜是專家們的手頭玩物!而專家,不一定是詩人或有詩人情懷不時要用詩歌來表達的人!


這個問題正好說反了!應該這樣說:如果你寫的格律詩,只給講南方某些方言的讀者看,那你就用平水韻。如果,你寫的格律詩的讀者是大多數講普通話的人。那你就使用[中華新韻],這樣沒麻煩!總不能要求廣大讀者,為了深刻理解你寫的格律詩,就得去學[平水韻]、或者去學某地的方言!就得搞清:(一東)韻中的豐、風、楓、瘋…,和(二冬)韻中的逢、蜂、峰、烽…,有什麼不同。就必須理解:石、客、白、澤、跡、索、戟…(入聲十一陌),和職、國、德、食、北、黑、賊…(入聲十三職)這些普通話讀音毫不相干的字卻可以「押」韻。如果讀者天生愚純,怎麼講也聽不懂怎麼辦?我們是不是該對他說:你連個平水韻都搞不明白,還讀什麼詩啊!難道近體詩真的就成了:少數講某地方言的,又有文化的人才能品味的「文化珍品」了嗎!近體詩(格律詩)在這樣的畸形的束縛下,還能健康發展了嗎?

今天的中國,講普通話的人已是絕對主流。近體詩的「押韻」,該使用什麼韻書做為依據,才能讓廣大讀者都欣然接受。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我們究竟是為廣大讀者寫詩,還是為[平水韻]寫詩!


造謠的,用什麼韻自己的愛好,不過現在中國哪有正經寫格律詩的,基本沒有啦,郭德綱也好,我也好,也只是寫一個大概的格律。內事不決問郭德綱,外事不決問潘龍江。賦詩二首。

《打臉》

-為曹雲金題詩

道德天天掛嘴邊,

篡改牡丹唱五環,

公司藏在德雲社,

明收徒弟暗賺錢。

四言絕句 《戲子》

台上風光, 台下骯髒,

人前特裝, 人後特黃(娼)。


愚見:古韻可沿用,新韻為主導,平水(即現代漢語拼音中的近韻)定近韻而輔之。

請教方家!


首先應確定什麼叫格律詩?按王力《詩詞格律十講》(我認為是總結前人關於格律詩的精華)格律詩三大基本要素(一)講究嚴格的平仄關係,平水韻包括平,仄,入聲,而新韻把入聲分歸平,仄聲兩部分中,那麼格律中規定用平聲,而用了入聲(新韻讀平聲)這樣就破格律了。同理押韻也一樣,用平聲韻,卻用普通話的平聲(實屬入聲)押韻,變成平,仄(入)混押,也出韻!另格律詩押韻規定嚴格,只可第一句押鄰韻,餘下須一韻到底,而新韻(指十四韻)把東冬為一部甚至把庚韻合在一起:我弄不清楚庚與東讀起根本不諧音,如何合韻?(同韻部的字讀之是同音或諧音的)。所以,我認為要寫古體詩詞(特別是格律詩)就必須學懂入聲字,學會平水韻。就如老外的漢學者,也一樣,不可以用英語,日文,韓文,泰語,寫出一首格律詩,若按他們的讀法,寫法只是外國詩。同理可證明,普通話,新韻寫的所謂格律詩也就叫現代詩!(因為不講平,仄。不講究押韻,這是現代詩的特點)。


首先這個題目有些不確。我先來了解釋一下古人作詩的參考書。《平水韻》產生於宋末,由平水人劉淵(不是那個匈奴王)。根據唐人用韻情況總結編輯而成,一共107部。其實最早可考據的韻書是三國魏時的李登編纂的《聲類》,不過佚失了。接下來是隋朝的陸法言的《切韻》206部,不過也只剩下殘本了。繼而是唐天寶年孫緬的《唐韻》,這本書是為了陸法言的切韻填補之作,也是共計206部。可惜上述這些韻書都不完全了。隨著唐宋轉換,官話體系由陝晉語轉換成汴洛語系。

唐詩用韻已經不合時宜了,有些字的讀音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有些字演化成了同韻。於是北宋真宗時候的陳彭年和秋雍倆人奉旨重新修訂《切韻》《唐韻》,命名為《大宋重修廣韻》《廣韻》總計206韻,包括

平聲

57韻,

上聲

55韻,

去聲

60韻,

入聲

34韻。平聲有分上下兩卷,原因只是平聲字數較多。因為詞是宋之一代文學,詞的運韻比詩寬泛太多,於是出現了一種通韻的寫作方法,被文人們美其名曰:協韻。其實協韻在唐時候也有,被稱為孤雁出群。於是宋末的劉淵根據兩宋詩歌總結編訂出來了本寬韻的書叫《平水韻》原名《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總計107韻。現在看到的平水106部其實是不對的,因為康熙時候又重新編訂了一本書叫《佩文韻府》這個才是106部!

這個今韻變化平水韻為何一東二冬,上平下平,二蕭、三餚和四豪等等究竟有何不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有空兒開個專欄吧。

言歸正傳,寫詩不分南北。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讀音。有的北方語系保留比較完整的古音比如晉語里的大同方言。有的南方語系也保留比較甚至更完整的古音,比如粵語九音。

所以題目這話沒道理!

個人意見,初學者必須按部就班,照貓畫虎用平水韻。如果非得按照中華新韻寫必須註明。現代人做古體詩就是舊瓶裝新酒,瓶子就是固定的容器,也就是格律韻,新酒是內容!

回答完畢!


(一)很多人都承認,現在寫舊體詩,是「舊瓶裝新酒」。舊瓶,就是依舊律。因為格律詩是古代詩人們根據漢語音規律的創造發明,抑揚頓挫,符合美學原則。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繼承。格律即規則,如同建築物的骨架、房梁。新酒,就是寫當代人的情感,用當代人普遍使用的「活語言」,即用新韻。韻書,實際是詞庫,除規定各字的韻以外,還有每個字的平仄。數百上千年來,古今文字及其發音差異甚大,包括古入聲字的消亡等。今人寫格律詩,如果再用舊韻,如同用破舊的磚瓦蓋房子,色彩斑駁而不倫不類。今天的廣大讀者(古詩研究者或舊韻詩人詞人除外)讀起來,反而不符合平仄規律了,這實際上等於是傷了格律詩的韻律美。我們寫詩詞不是為古人寫的、給古人看的;要求讀者會讀古音(包括入聲字)也是不切實際的。正如我們現在讀一些唐宋時的詩詞,有時候音韻平仄竟不協調了,而當時卻是協調的。舊韻寫作如建仿古建築,古建築遺產汗牛充棟,還不如直接看古人的呢。(二)中華新韻簡單易用,十三韻部,大大簡化。先天韻與寒山韻的區分,比較合理。但也有不妥處,如把區別極小的-in與 -ing分在兩處,把-en與 -eng也分在兩處,是不科學的,因為它們不是-an(寒山韻) -ang(江陽韻)。所以《中華新韻表》也該好好修訂了,以利於廣大詩詞愛好者。


我是北方人,我寫格律詩用新韻。如:

汁白苦奶香

梭葉泛油光

夥伴天涯遍

窮人救命糧。


沒道理!何必分南北?南北如何分?你愛寫啥就是啥?放心,沒人會咬你。誰咬你我……讓你去咬他!這不就公平了嗎?


推薦閱讀:

許知遠對話汪建引發的思考
古代中藥材怎麼流通的?
上聯,秋菊清秀麗影俏?
上聯:山後毛竹灣灣翠,下聯:怎麼對?
蘇東坡認為「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對這句話你怎麼看?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