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下鄉」之叔叔阿姨你們別來了?


支教的要求本是「完成好學校的教學工作,幫助農村孩子獲得德、智、體、美等全面的發展;根據當地學校、社區的實際需求,發揮創造力和資源整合能力,開展社會調研,組織小型公益項目。」但是,支教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一把雙刃劍。

放棄了幫助父母干農活,放棄了自己的暑假,看著一群城市裡的哥哥姐姐大包小包來到這裡,內心不免有些莫名的自卑,原來自己認為正常的事情在他們看來是不衛生,不正常。但他們來這幾天就走了,孩子們的生活不會改變多少。加上一些走形式的支教,這也許是叔叔阿姨別來了的原因的一部分。

支教還是利大於弊的,只要不是流於形式,認真去做了,孩子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心理負擔。


說到短期支教存在的問題時,小編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有關節目變形計的爭論。這是一個很敏感又很扎心的話題,和價值觀有關。網上也有不少人回復了這篇文章,該討論的都討論了,而根治這樣的問題還需要全國上下更多的努力和嘗試。我相信未來極端貧困的人口會不斷下降,直到變成零,也許人們支教的觀念也會慢慢轉變,鄉村教師越來越多,但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考慮如何讓我們的短期支教更貼近當地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一場作秀和表演。

  首先捫心自問,我們的支教是否為心血來潮的計劃?我們是否對支教地點做過了解?如果我們連當地的教育狀況都不知道,這樣的支教活動對當地起不了任何作用。在短短的時間裡,我們無法給予孩子們所有知識,但卻極有可能衝擊孩子們的價值觀,而這才是他們成長的尋路本能。所以這支團隊最好能培養接班人,且年年都能組織到該地的支教活動。

  隊前期必須做好相關的培訓工作。為人師表就應該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減小負面影響。很多團隊都能夠做到這一點,畢竟這不僅是一個學校形象的表現,也是大學生素質的體現。過去也有不少的大學生到城鎮支教,那些大學生支教老師都非常敬業,作風優良,給當地老師的印象很不錯,也深得孩子們的歡心。有些團隊還時常回訪,與當地的孩子保持聯絡,關心並引導著孩子們的成長,做知心的大哥哥大姐姐。

  後期的宣傳我認為要適度。我們都知道和孩子們的人生相比,我們能做的實在微乎其微。在把孩子們的故事放到新聞報道里時,我們也要思考這樣的報道是否會影響孩子的生活,或者是對孩子們的尊嚴造成傷害?

  對於那些說的比做的多的形式主義之風是要堅決遏止的,只有參與者和活動策劃者都一心為推動國家教育事業做真真正正的實事,我們的教育才能越變越好。


早一年很關注這個問題的,身邊有位大學生畢業未工作之餘想去支教,但最後的現實卻告訴她無法長期堅持還是不要去了。邊遠地區的孩子他們很多東西沒見過,有的支教老師本身是帶有憐憫可憐他們是救贖他們的感覺,一個就是準備到放假了,哪有小孩不想放假的。一個不靠譜的支教老師跑去呆兩個月就回來,對學生的影響多大,今天來一個後天走一個,走馬觀花,不是對去支教的人有意見,是應該多考慮你的學生是怎樣個狀態,大多數去的人都知道不攜帶突出物品,盡量讓孩子們保持平靜的心態


推薦閱讀:

TAG:農村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