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西方文化?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進入封建社會。羅馬天主教作為羅馬文化的繼承者也和日耳曼征服者一同步入中世紀。日耳曼征服者都是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人,他們是在馬背上奪取的天下,當然一開始他也習慣於在馬背上治理天下。所以,中世紀初,他們對教育不重視。這樣就出現了文化和教育幾乎全部被教會所壟斷。但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世俗封建主對教育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關心。因此,文化教育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在8世紀,教育結構發生新的變化,教會教育是主體,世俗教育業已出現。中世紀中期,經院哲學和中世紀大學相繼產生,大大推動了基督教文化的發展。
一、信仰主義與中世紀早期的教育
在羅馬帝國時,基督教教育已有相當的發展,特別是教會的學校教育已初具規模。在中世紀,教會的學校教育又有新進展。這時,教會學校有三種類型:僧院學校、大主教學校和教區學校。
1.僧院學校
僧院學校是隨修道院制度的出現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西歐修道院制度的建立和推廣是與本尼狄克的改革密切相關的。公元529年他在義大利南部卡西諾山上創建了本尼狄克修會,制定了新的會規:足夠的、簡單而有營養的食物,適合時令的、舒適而樸素的衣著;充足而不受干擾的睡眠時間;誦經祈禱的時間有一定限度;每天有規定的看書時間,注意培養修士們的學問。
本尼狄克還建立了相應的大修道院,並有一套類似的會規。他的姐姐斯科拉斯蒂卡擔任了女修道院的第一任院長。
本尼狄克修道院對西方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起了巨大作用。每個修道院都建有圖書館,收藏了今天所有的古代羅馬和早期基督教拉丁文獻,並提倡學術研究,為以後經院哲學和大學的興起創造了一定條件;每個修道院還創辦學校,為西方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於本尼狄克修道院制度符合西歐歷史發展的需要,所以,到8世紀在整個西歐地區普及。9世紀時,幾乎所有的修道院都建立了僧院學校。當時比較著名的憎院學校有德國的福爾達、法國的都爾,英國的坎特伯雷等。
在僧院學校學習的學生分兩大類,一是準備充當僧侶的兒童,二是學成後仍為俗人。前者稱內學,後者稱外學。人僧院學校學習的兒童一般是貴族子弟。西歐封建主一般實行長子繼承製,次子們把僧侶學校作為未來升遷的門路。學生人學年齡十歲左右,學習期限八至十年。
教學內容主要是七藝。所謂七藝,就是古希臘智者學派提出的三藝和柏拉圖提出的四藝。這也是羅馬人所說的人文學科。公元5至6世紀,七藝被基督教接受過來,加以改造,為神學教育服務。中世紀七藝的內容不能單純根據其名稱來判定,其實際內容是相當廣泛的。文法包括拉丁語和文學的基本常識。學生掌握拉丁文後,可選讀古典文學家和基督教文學家的作品。修辭學包括散文和詩的習作,也兼含一些歷史和法律知識。學習修辭學是為了分析經書的文體,訓練宣教的口才。辯證法的內容與現代的形式邏輯類似,是一種進行論戰的方法,學習的目的是為教會的宗教信條進行辯護,並打擊異端。算術是用來作為計算宗教節日的方法。幾何原來只有一些地理知識和幾何學的基本概念,後來包括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學和測量知識。天文學原來只有一些行星運行、寒暑更替等日用知識,後來包含了托勒密和亞里斯多德的天文學論著。音樂,除宗教音樂外,還含有音樂史和音樂理論,它是為禮拜和舉行宗教儀式服務的。總之,從內容上看,這七藝完全是為基督教信仰服務的。
基督教會為了達到為信仰服務的最佳效果,還在教學中加進許多神秘主義的東西。例如,算術中的數目字,把「1」解釋為唯一的神,即上帝;把「2」解釋為耶穌具有神性和人性兩重性格,把「3」解釋為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把「4」解釋為四個福音傳道者等。這樣學習算術就變成了學習神秘莫測的神學課。
為了維護對基督教會的信仰,樹立神學思想的權威,學校強迫學生盲目地崇拜《聖經》的教條,絕對服從教師,在學習中不準提問,更不允許對所學內容有所懷疑。因而,嚴重禁錮了學生的思想。按照神學觀點,肉體是靈魂的監獄,必須折磨肉體才能拯救靈魂,為此,學校不設體育課,並時常對學生施以體罰。
2.大主教學校
大主教學校設在大主教的所在地,學校的性質和水平,以及課程的設置,與僧院學校類似。大主教學校也是面向貴族子弟的,學校設備條件比較好,而且不收學費。學校經費全賴自由地產的收人和貴族們的捐贈。
3.教區學校
教區學校屬於初級學校,它設在牧師所在的村落里。學校規模很小,設備簡陋。這是教會主辦的一般面向世俗群眾的學校。學校只向學生教授一般讀、寫、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識。用拉丁文教學生識字和讀祈禱文,有的學校還教唱讚美詩。學校向學生收取一定的學費。
中世紀的基督教會是封建等級教會。我們從三類教會學校入學對象的不同,可以看到基督教會的封建性賦予了教會教育的等級性質。
二、中世紀早期的世俗教育
當民族大遷徒的暴風驟雨猛烈地衝擊著歐洲大陸的時候,文化中心便轉移到英倫三島。
早在3世紀,愛爾蘭人就建立了文科、法律和軍事學校。就在這一世紀,基督教傳人愛爾蘭,到4世紀末已成為人民生活中的一種力量。由於愛爾蘭阻止了外部入侵者的進入,使該島的文化教育得以保存和發展。特別是修道院,一面在鄉村從事農業墾殖,一面從事教育活動,成為文化和學術研究的中心,吸引了許多英格蘭和大陸的青年人來此學習。當一些國王和皇帝需要學者來幫助他們建立進步的學校和提高王國的文化水平時,他們就求助於愛爾蘭。因此,畢業於愛爾蘭學校的有學之士便成為傳播文化的使者。
英格蘭隨愛爾蘭之後,也在羅馬帝國衰落之後發展了一種獨立於羅馬權威之外的基督教文化。當公元407年撒克遜人人侵英格蘭時,這一文化受到破壞。土著居民克勒特人,有一部分被奴役,有一部分逃往愛爾蘭。後來,撒克遜人與盎格魯人和裘特人建立了若千個日耳曼小王國。愛爾蘭的傳教士來到英格蘭,重新建立了基督教。接著,在公元596年,羅馬教皇派來使團,威塞克斯王國首先接受了羅馬天主教,把坎特伯雷作為大主教的駐節地。公元664年,整個英格蘭都轉向羅馬天主教。英格蘭自此進入文化教育繁榮時期。很多有成就的學者也陸續旅遊到歐洲大陸,從事教學和文化活動,為查理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條件。
查理曼於公元768年承襲王位。他通過五十多次的擴張戰爭,幾乎把整個西歐大陸都納入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公元800年他加冕稱帝,建立了加洛林帝國。繁忙的政務,需要大批知識分子協助辦理。這時單單依靠少數有文化的僧侶已遠遠不適應政務的需要。查理曼從治國出發,便對教育實行改革。
早在查理·馬特時期,法蘭克王國就建立了一所宮廷學校,專門培養王室兒童。查理曼進一步擴建了這所宮廷學校,變王室子弟學校為貴族子弟學校,這就為振興王國的教育邁出可喜一步。
為了把宮廷學校辦成王國學校的樣板,查理曼不惜重金從英格蘭和西班牙等地聘請了許多知名學者前來任教。公元782年,查理曼聘請英國著名僧侶阿爾琴到他的宮廷,幫助他改進國家的教育工作,並任宮廷學校的校長。阿爾琴原是約克主教學校校長,通過他,又從約克聘請了三名優秀教師,協助他管理宮廷學校。查理曼還邀請西班牙詩人蘇都弗斯,比薩的彼得和義大利副主祭保羅前來講學授課。這些學者寫了一些史詩、讚美詩和教科書,供教學使用。
宮廷學校的學員有皇后、皇子、公主及其他王室成員,貴族子弟,甚至有些出身門第不高的人。法蘭克王國的牧師和學者也前來學習。查理曼本人也經常來聽課。
宮廷學校開設的課程有文法,修辭學、辨證法、算術、天文學、神學等。教學方法是因年齡而異的,對成年人較為寬鬆,無固定和系統的教法,對兒童則較嚴格,一般採用當時僧侶學校所盛行的回答方法。例如皇子丕平與教師的一段對話:
問:生活是什麼?
答:對幸福的人來說是快樂,對不幸的人來說是悲哀,對大家來說是死的等待。
問:什麼是人?
答:人是死亡的奴隸,是自己家中的客人,是過往的旅客。
通過這種回答,使學生掌握一些有關自然、社會和神學知識以及某些哲理。雖然這種教育第一次擺脫了教會的控制,但從教員到教學內容,依然滲透了神學性質。
宮廷學校在加洛林帝國分裂之後,仍繼續辦理。公元845年左右,禿頭查理曾邀請愛爾蘭著名學者約翰司各脫在拉昂宮廷學校任首席教授長達25年之久。
宮廷學校的興辦,不僅開了封建世俗教育的先河,打破了教會對教育的壟斷,而且還為中世紀世俗教育的大發展鋪平了道路。
取其精華、棄之糟粕,這是我們對待西方文化的一貫態度。任何社會,對於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我們都不應一股腦子學過來,也不應該全部拒之門外。
首先,西方文化有很多精髓的東西,這些東西值得我們去認識和學習。每種文化都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沉澱積累,自然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比如西方文化藝術,就有很多區別於中華文化藝術的地方,已經開始全方位的滲透到中國了;而中國的文化特色也漸漸為西方所認識和熱衷。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中國京劇在英國演出大受歡迎,老外嘆為觀止。
其次,西方社會也有很多與中國價值觀不一致的東西,我們不應當一股腦子的搬過來。比如西方的很多節日,屬於他們的文化習俗。例如聖誕節,是西方紀念耶穌的,並不適合我們去過,上次聖誕節期間看到一個外國留學生吐槽說,他校友小兩口為了慶祝聖誕節去校外開房去了,她感覺怪怪的。這個事情充分說明很多中國人不知道這個節日的歷史文化背景。
最後,我想說的是,就算是一個鄉鎮和另一個鄉鎮的文化習俗,或者是一個人家和另一個人家的文化習俗都不大一樣,大家價值觀一致認同的文化習俗就可以相互學習的,不認同的就不需要生搬硬套了。師夷長技以制夷,說的也是不斷吸收別人好的東西,去不斷壯大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站在世界的前列。
個人認為:應該是吸納和接收。無論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有閃躍著燦爛光忙的經典作品,有著大家永遠不會忘記的名字。文化、藝術無國界。現在世界格局大變化,東西方文化大融合、世界文化大融合,認為是對的、是需要的就拿過來,就接收,認為是糟粕就去摒棄它。
因為各國、各民族、世界各個地方信仰不同、語言不同、生活習俗不一樣,文化上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隨著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融合會越來越小。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堅守自己文化陣地的同時,也要以一種開放的姿態來接納外面的陽光。
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
對於西方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完全效仿,要學習其好的一面,摒棄差的地方。這樣,無論人民還是民族都會有一個很好的未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