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國歷代王朝大多數都城建在北方,而不選擇南方?


首先更正一下歷史性問題:歷代王朝大多數都城建在較為落後的北方,而不選擇富饒的南方,這個說法有點不符合歷史事實。

"中國"最早是指中原一帶,即黃河流域。"中國"指的是地處中央的"國","中國"之外的其它地區,被稱作"蠻夷之地"。中國古代早期,北方比南方富庶。

後來,中國的地理範圍不斷變大,包括56個民族,涵蓋了三山五嶽及現在版圖上的所有地區。

由於北方長期過度開發,加上戰亂不斷,造成我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大量南遷。每一次人口南遷,都給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南方的開發。

中國的經濟中心從北向南,移到了長江流域,近代以來,珠江三角洲才逐漸發展起來。

中國歷代王朝大多數都城建在北方,是因為北方發展較早,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些事大多發生在北方,統治者也大多是北方人,也就把都城建在了北方。

南北朝至兩宋時,因為南北對峙,南方生活相對安穩,才有了統治者把都城建在南方,比如南宋的都城就建在南京。

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交通的中心,確定都城舉足輕重,動關全局。建立都城需要考慮以下方面的原因:

1、政治原因

建都城的地點必須選擇在能夠鞏固王朝統治的地方,必須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維持王朝的統治。

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後,把原在南京的都城,遷到自己原封地北京。

作為原來的燕王,北京是他的勢力範圍所在地,為了自己的統治能夠長治久安,他遷都於此是有原因的。

2、經濟原因

每個王朝建立起來,所定都城都是人口集中的所在地,人口眾多需要大量物質供應來滿足生活消費,王朝會選擇比較富足的地方作為都城。比如三國時期的蜀政權就定都""天府之國——四川成都。

清朝皇帝皇太極1616年入關,遷都北京,也是想身處經濟發達地區,既方便對管轄區域的管理,也方便王朝開疆拓土。

3、軍事、交通原因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定都咸陽。為了便於政令通暢、有效統治,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還統一了道路的寬度和車軌之間的距離。

交通方便,南來北往通行無阻,調兵遣將也方便、及時。

交通便利物資的流通、運輸。隋朝定都洛陽,開通北起琢郡,南至餘杭的"大運河",有人認為隋煬帝是想下江南遊玩。

實際上,大運河的開通,促成了南北的暢通,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更加鞏固了政權,依據此硬體設施,隋煬帝曾經三次征伐高句麗(朝鮮半島)。

4、文化

歷史上需要文化交流的王朝,很多都要找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定都,這樣有利於政權的鞏固。比如建立了鮮卑族北魏政權的孝文帝,就實行漢化政策:穿漢服、用漢字,與漢人通婚,任用漢人大臣管理國家。

5、地理位置

作為王朝的都城所在地,需要處於方便全局管理的位置。

北魏原來的都城所在地是平城(今山西大同)。那裡地理位置偏北,處於多風沙、氣候寒冷的惡劣環境中,難以適應經濟的發展。位置遙遠不利於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後來遷都洛陽,可利於管理。

總之,一個王朝的都城定在哪裡,是統治者自己舉輕若重的選擇。選擇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確實有利於統治者統治地位的鞏固穩定,才會作出決定。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不過這裡面也確實是有道理可尋的。

首先,是因為我們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就在河南一帶,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河南偃師二里頭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雖然有人認為那裡可能是夏朝晚期的遺址,有人說是商朝遺址,不管怎麼說,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南方還沒有完全開發,所以北方仍舊是文明的重鎮。其實這裡面有一個悖論,那就是正因為北方土地貧瘠,才讓北方的人更有向心力,國家實力也就更強。比如,因為北方有黃河,但是黃河老是泛濫,所以春秋戰國時期需要很多國家共同聯手。此外,北方土地貧瘠,更需要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來精耕細作,所以北方老百姓往往更加吃苦耐勞。

現代化的南京

北京前門城樓

後來,秦朝統一天下,恰恰是因為秦朝起初窮、野蠻,才需要變法,改革,調動大眾參軍的積極性。秦朝定都咸陽,此後漢朝承續秦朝,雖然沒有定都咸陽,但是把都城設定在了離它不遠的西安。此後,東漢定都洛陽。總之,西安和洛陽等地有了北方正統性的地位,後來很多王朝都紛紛仿效。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南方水道縱橫。中國因為是農業國家,所以中國人對於水站,對於海軍往往並不重視。統治者一般更希望在平原與地方交戰,所以這也導致中國大部分朝代都不願意將都城設定在北方。除了東晉、南宋這些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沒有辦法才會定都南方。

明朝也是如此,雖然朱元璋喜歡南京(很大一個原因是那裡離他老家鳳陽比較近),但是朱棣靖難之役之後,又將都城改到北京,其目的是天子守國門,就是防止蒙古人捲土重來。後來,清朝也承續了這一點。到了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定都南京。但是,很多人都覺得,南京不適合做首都。當然,很多人有封建的觀念,認為那裡風水不好。但是,科學一點說,南京三面環水,所以很容易被攻破。因此,解放之後,首都又設定在了北京(雖然在選首都的時候,武漢和南京票數也很高)。

根據以上原因,所以歷史上,我們一般會把首都設定在北方。


(已更新,補充了交通、農業等方面的因素。非常感謝大家的補充。)

題主的問題,有些地方,不太準確,下面慢慢分析,先簡單說幾點:

第一,中國歷史上的王朝,主要興起於陝西、河南、山西一帶,古代交通不便,人們的活動範圍有限,自然不會跑到很遠的地方定都。

第二,現在的北方特別是中原一帶,在古代開發的較早,直到北宋前期,北方整體上,比南方發達富裕。所以,題主所說的富饒的南方,在宋以前是不成立的。

相反,那時,南方是蠻夷之地。官員被貶到衡陽以南,就覺得人生無望了。衡陽的回雁峰,在古代特別有名,不僅僅是因為氣候原因,大雁飛到那裡後,不再南遷了,而是再往南,太荒蕪了,沒怎麼開發,中原的人,過去不適應氣候,多半會掛掉。

第三,定都北方的很大原因是,在戰爭時,北方更有優勢。地勢高,南下快,南方軍隊北上,就難多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北方更容易出良馬,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馬匹對戰爭的重要性都是難以取代的。

第四,由於北方開發早、在戰爭上長期具備優勢,南方政權總是無法抗衡。南方政權多短命,這種普遍現象,讓後來的政權在定都時,都不太願意定都南方,畢竟南方為都城的王朝都比較短命,誰願意步其後塵呢?

第五,定都北方,多半出於政治和軍事的考量。南方臨海,沒有別的強大政權威脅,又常常打不贏北方,相對比較容易統治。

北方就不同了,良馬多人也不少,軍事集團容易做大,統治者必須防範這一點,怎樣能夠杜絕呢?就是定都北方啊,以都城為中心,輻射周邊,北方軍事集團難以做大。明朝起初定都南京,被北京的朱棣幹掉,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第六,定都北方,更是防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或者軍事集團威脅,而採取的戰略。無論是周代的戎,秦漢時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宋明時期的蒙古,都是中原政權的強大威脅,不在北方囤積大量軍力,恐怕北國不保。而囤積大量力量,又不會讓其脫離控制的最好辦法是,中央直接坐鎮,自己控制,隨之便會定都北方了。

蒙元和滿清入住中原後,定都北方,一是因為距離他們老巢近,方便撤退,更有安全感,二是防範北方的權力集團了。

第七,北方平原居多,南方丘陵山區居多,相對而言,北方地勢更平坦,交通更便利。在北方建都,首都與各地的聯繫更為緊密,有利於統治。

第八,長期以來,北方的農業更為發達,直到北宋中期,南方的經歷地位才開始上升,但是,北方仍舊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在中國古代,農業為本,首都一般會建立在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

以上。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補充。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大冬天的,碼字不易,覺得文章還不錯,記得點贊鼓勵哈,謝謝!


謝謝邀請,就這一問題小編談談相關的看法。

首先,中國歷代王朝建都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地方,這一看法顯然是有一定問題的。比如早期王朝建都比較集中的關中地區,實際上在當時絕非是經濟落後的地區。秦漢之際,關中地區作為國家命脈的核心所在,統治者在這一區域的經營還是極為重視的,不論是在農業方面,還是發展商業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而且在以關中為核心區域建立的交通網路也比較發達,這也有助於維繫整個國家的運轉,並且可以很好的保證統治核心區域的經濟地位。

其次,歷代王朝在建都時有一個很重要的考慮,便是對於國家邊疆地區安定程度的把握,就中國歷史上各朝代政權在選擇都城是多數選在北方地區,也與這一點有著密切關係。邊疆的安定問題,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來看,便是中原地區與北部地區、西北部地區各民族政權長期交流、調適的問題。歷代王朝將都城興建在北方,很好的一個作用便是對於北部邊疆的經略。

最後,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即現在看來比較富庶的南方地區,其實在秦漢甚至之後的一段時間裡,相較與北方關中地區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開發時間較晚,或者說發展模式和北方地區不太一樣。

就建都這一問題,歸根來講,不僅僅是經濟富裕與否這一項條件所決定的,有著諸多的相關因素,在綜合考慮之後才會做出合適的選擇。


應悟空及朋友之邀,回答此題。

歷史已隨時間逝去,她帶走了遠久的真相,只留下出土的文物在默默地數說著歷史事實。但凡中國人都知道,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書寫工具主要是竹簡,取食工具竹筷,這個是有大量出土竹簡可證明的。那麼,為什麼不是其他介質而取用竹子材料,只有一種結論,證明在春秋戰國及漢朝的黃河流域甚至更北一點是長滿大遍竹林的,否則以當時的運輸條件和割據局面,如何得到大量便宜的書簡?

溫習下植物知識:竹原產地中國,現主要分布在浙江,廣東,福建、湖南,江西,四川、貴州。竹類大都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盛產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對水熱條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

大規模竹林在黃土高坡野蠻生長,而且由於在商周就使用竹鑽,只能說明從商周到漢末這段時期,黃河流域的自然氣候條件相當於現今的長江流域的南方氣候,而當時楚國及南越,障氣遍布相當於現在的熱帶雨林氣候。所以,最宜居最富饒之地就在黃河流域,而湖北以南為荒蠻流放之地,曹沖稱象的象就是南方來的。

唐三藏師徒二人之所以能穿越新疆沙漠,而如今有現代化裝備的人卻常在沙漠失蹤,真不是唐長老有神仙保佑,只是當時北方氣候還宜居,現在與過去氣候變化實在太大了。

也正是氣候的變化,導至經濟重心南移,為應對變化了的經濟現狀,解給養北上運輸不易的難題,隋朝在大業年間僅用五年時間就修成了大運河,並希望遷都洛陽,雖然隋煬帝在大業三年首次開科舉選拔官員,但朝中占絕對優勢隴西貴族不願離開故土,但洛陽再次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浮現出來。

動物都不斷向更適合生存的地方遷涉,萬物之靈的人類如果不是不得已,又怎麼放棄富饒,而固守艱難之地。

由於地球溫曖周期結束,北方溫暖濕潤的好曰子也一去不復返,長安也就漸漸退出權力中心。宋朝整個都在富饒之地,及元蒙入主中原,選擇北京為大都,已經算是很南方了,但為了解決北京的供需,多次增修運河。朱皇帝能打敗當時最強大的蒙古鐵騎,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南打到北而得天下的先例。後來蔣先生率軍北伐定都南京,都沒怎麼干,北洋軍閥就易幟歸蔣了。十大元帥也來自經濟相對富裕的地方,經濟重心南移,富褡生活成就教育,地靈人傑人才輩出,也再次彰顯經濟對打天下的重要性。

朱元璋都南京,傳位皇太孫,但被四子朱棣篡位,這在儒家正統上講是大逆不道。朱棣呆在屬於太子地盤的南京,猶鋒芒在背,提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祀,帶領親信回自己的領地北京,另組了一班文武大臣,這樣明王朝就一直有兩京,而南大臣因遠離皇上就虛恍著。倒糈摧的明王朝,幾百年都生活在地球氣溫越來越冷的小冰川時期,直到清初氣溫又逐漸回升變暖。這也是明朝雖為內閣首輔負責任制,但從未有盛世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搶先南京登基立國,而不是等打下元大都才立國,因早立國早名正言順,國民黨北伐亦然。

唐朝雖都長安,但一遇災年就往東都搬,後來朝代基本就守在運河北端盡頭,憑藉權力中心地位,一根吸管從北插入江南,盡情享用南方豐饒的物產。

秦漢時期地球氣溫比現在暖得多,所以古都長安最宜居。

原創首發。


以下為個人看法,如有問題或不同見解,歡迎評論。

題目有點小問題,江南富饒是南宋到明清的事。古代建都一般都會考慮到附近的條件適不適合供養都城。

秦朝到西漢,由於秦國變法強大,間接導致了關中平原成為當時最富饒的地方,而且各大戰役戰場很少波及到關中平原。所以西漢建都於關中平原。

經過西漢百年和平,漢朝關東地區恢復得不錯【主要是黃河中下游流域】,關東各種叛亂勢力經過時間的力量而煙消雲散,更加廣袤的平原和便利的水上交通,再加上關中平原人口增長、過度開發,土地日益貧瘠,即使加上外界運輸的糧食,首都供養都有點困難。所以東漢建都於關東的洛陽。

到了隋朝,雖然定都關中,但是後來又搬遷到了關東。隋朝短短几十年做了件大事,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誕生【舊京杭大運河是以現在的開封為十字路口】,京杭大運河沿線及其連通的幾條江河正式成為中國的經濟大動脈【古代水路就跟現在的高速路、鐵路一個地位】,南北的交流、控制加強,運河沿岸城市開始崛起。

唐朝雖然定都關中,但是多次出現天子跑到洛陽吃飯的事,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武周也遷都洛陽(命名神都)。這時候一件事成事實,就是多次定都關中,大量伐木於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生態系統崩潰【原來的河套地區就是指鄂爾多斯那附近一大片區域,黃土高原在秦漢歷史記載也是森林世界及草原世界,變成沙漠是典型的人類活動導致生態崩潰的案例,那裡也被稱為中國最年輕的沙漠】。漢人防備游牧民族的防線退縮到現在的陝西內蒙古交界。關中平原北界不再是富庶的河套地區,而是貧瘠的沙漠,對於農耕民族反而是個累贅,關中平原供給能力進一步下降。唐朝滅亡後,再也沒有大王朝定都關中。

北宋,定都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有傳言趙匡胤中意洛陽】,而汴梁就是當時南北、東西【京杭大運河和黃河支流交界之處】經濟大動脈的交界點,經濟發達,自身就在隋唐時期崛起為北方第一大城市。

南宋,實際首都臨安,現在的杭州,就是京杭大運河南邊的終點,北邊一點的太湖四通八達,土地肥沃,此時,中國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南方才一舉超過北方。南宋諺語:蘇湖熟、天下足。

元朝,由於游牧民族政權也不敢貿然將首都定在中原腹地,元朝定都北京,因為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終點,城市供給不再是問題,不過元朝也想省錢,於是把京杭大運河改道成現在的模樣。

明朝先是定都南京,後來朱棣串位,現在南京待了一段時間,回了自己的封地北平,把北平改名北京,當都城用。這時候,因為交通完全能供養首都,所以附近富不富裕無所謂了。清朝和元朝也差不多。

所以嘛,定都,首相要解決首都供養這個最大的戰略問題問題,只要能滿足城市供養,附近富不富裕無所謂。其次才是其他戰略問題。首都所在地既然不是一國最繁華的地方,但經濟肯定不差,經濟不差意味著交通不差。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更正一下題主的問題,中國北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在中國歷史上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曾經非常的繁榮,經濟發展水平遠超南方,後來主要由於戰亂的影響,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的南移,至宋朝時南方經濟終於超過了北方。

第一,中華民族的搖籃在於陝西、河南、山西一帶,即通常所說的中原地區,古時候這裡適宜農業生長,乾旱調和,有利於人類居住,因此,這些地方曾長期是中國經濟的重心,很多古代王朝在此建都,如夏商周秦漢唐等王朝。

第二,我國歷史上曾經經歷了三次經濟中心南移。第一次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為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第三次是五代十國至兩宋時期。可以看出我國經濟中心南移的時間點一般是中國北方地區出現戰亂時,其原因主要為躲避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至南宋時期,我國經濟中心南移完成,南方經濟發展程度超過北方。

第三,中國歷代王朝大多數都城建在北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經濟開發早;2、震懾北方兇悍的少數民族;3、出於中原地區,農業發達,便於解決軍隊糧食問題;4、地勢較高,處於戰略優勢地位;5、前朝建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可見,中國北方在古代並不是落後的地方,其經濟發展程度是超過北方的,只是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北方經濟才落後於南方,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歷代王朝大多數將都城建在北方,而不選擇南方。


提問的不好。

(1)北方自古就不弱。現在看來是南方較為發達,北方除了京津冀還行,其他較弱了。但是,在中國古代的大多數王朝,甚至到宋朝時期,都是北方發達的,像宋朝的都城今天的開封,繁榮到發行紙幣的程度,流傳的清明上河圖也可以看出其繁榮。後面的明清朝代,相比南方,基本上北方就沒有太多可圈可點的繁榮景象了。

(2)北方對國家安定更重要。實際上,古代北方多戰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人力和技術,加上南方較為和平,氣候好,這才促成南方的逐漸反超。也正是北方習慣性的戰亂,所以都城建在北方,才能夠有效防止叛亂,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3)經濟和人的因素。古代是封建經濟,農業對國家更為重要,北方多平原,生產糧食,養活人口自然就多,要知道,對古代帝王而言,徵召更多的軍隊會讓他多麼心安呀!


謝邀。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南方成為富庶之地的時間並不算長,直到宋代中國的經濟中心才完成了南移。因此如果單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在宋代以前,定都北方就很容易解釋了。

不過為什麼一開始就會定都北方以及在宋朝以後還會定都北方呢?這是因為中國歷史幾千年,無論哪個朝代,除了經濟方面,都城的選擇問題肯定是受多方面影響。

第一,中華文明發源於北方黃河流域,早期文化和經濟中心都在北方,人口也是北方多於南方,因為選擇北方定都是情理之中。

第二,在中國歷史上,從朝代更迭來看,大部分都是佔據北方者最後成帝,從這些統治者的偏好來看,也更可能選擇北方為都城。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皇帝為天子,皇權天賦,因此繼承過去的傳統,選擇北方為都城也正常。根據玄學和風水學,也一般認為中國的龍脈在北方。

第四,在初期,中國的主食為小麥而非水稻,北方作為糧食主產區,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

第五,北方地區的戰亂遠遠多於南方,定都北方更有利於及時平定邊界戰亂,北方相對南方江河眾多的平原地區,更加易守難攻。

都城的選擇肯定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僅僅從經濟的角度是不夠的,還需要統籌多個方面,綜合分析。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依據這首朝代歌,我們可以查閱歷朝歷代的居住地以及它們的都城,大多是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區,極少部分在甘肅、遼寧、四川、湖北、江蘇等地區。

由此我們斷定中國的文明起源於北方。所以題目所說北方落後並不確切,題主是拿現狀評說古代。

既然文明發源於北方,所以中國歷代建都北方順理成章。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為什麼中國文明發源於北方,歷朝都城又建在北方。

一、北方地區也就是中原地區氣候宜人,不冷不熱,風高氣爽,適合人居住。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黃河貫穿始終,黃河兩岸,土地肥沃,養育了中華兒女。

南方地區山高林密,濕熱,霧大瘴氣重,各種猛獸較多,很多地方荒蕪野蠻,多不適合人生存。

二、中國成三級分布,西、中、東逐漸降低,北方又高於南方,這是總體的地勢。

北方建都的地方少地震 、少洪澇災害,也就是說自然災害相對比較少。

而南方地勢低,黃河、長江泛濫決堤,常常引起洪澇災害。洪澇如猛獸,吞噬無數人的生命。還有南方面臨大海,颶風海嘯也是一大自然災害。

三、古代交通不便,活動的範圍很有限。

北方地勢廣袤,交通狀況更好、更容易快速的到達各地,輻射範圍大。

南方多山地,河流眾多,相對而言到達各地的時間較長,不便於統治。

四、北方開發較早。

長期來的北方戰亂,讓北方更具備發達的政治意識和思想。

古代對中央集團的威脅主要來源來北方游牧民族,建都北方更有利於對北方的控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南方荒蕪之地,沒有形成強大的軍事氣候,所以不會引起大的戰亂。即便有戰亂,也是小打小鬧,不足掛齒。

五、因為文明程度,北方人口遠遠多於南方 。

現在的南方人也是北方人躲避戰亂或去打仗等原因遷徙過去的。北方人強悍能打仗,且北方多良駒,這也便於徵兵買馬,壯大軍事力量。

南方人口稀少,兵源少,並且在南方那種氣候條件下,人的個頭通常較小,征個兵買個馬困難之極。並且北高南低,從南方向北方挺進很不容易。

六、北方產小麥,而且北方地域廣闊,產的糧食多。

自古以來中國以農業為主,所以擁有了糧食就擁有了 一切。

南方山多、水多、地狹,種糧食的面積較小,且南方多產水稻。水稻在古代的產量非常低。滿足不了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所以建都不利。

最後我想從玄學角度來說,中國人講究風水背靠大山,面臨大海。中華龍脈在北方,南方的龍脈隱於冢。

中國大部分地區在赤道以北,太陽在南方,坐北朝南,便於採光,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建房所遵循的。

最後我拿古都西安為例來說明一切。

西安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朝古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起點。

她頭枕秦嶺,腳踩渭水,能抵禦外來侵略。沒有天災人禍,且每個朝代在此都安怎,繁榮,昌盛。

有不到不足之處,望大家評論補充。


推薦閱讀:

春光明媚花滿蹊。請對聯?
有沒有文化跟會不會英文有必然的聯繫嗎?
下聯:顏筋柳骨越古今,怎麼對上聯?
上聯:春風吻千樹;請接下聯?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