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各地的主食有什麼不同?西北人真的每天都會吃麵條嗎?
每天吃麵條有些誇張,每周最少有三天吃麵條會比較準確,畢竟現在條件比原來好太多了,各色菜品也容易買到,誰也不會天天吃面,適當地換換口味吃點米飯餃子火鍋啥的也很正常。
不知道題主說的麵條指的是哪種?西安這裡有臊子面刀削麵油潑面炒麵漿水面西紅柿雞蛋面攬麻食旗花面蘸水面坨坨面臊子干拌面等各種做法的麵條,保證你每天輪著吃一個禮拜都不帶重樣的。
白鹿原里張嘉譯吃得饞遍了全中國的那碗面其實是西安最簡單的油潑面。
你要去農村遇到誰家給娃娶媳婦你就是不認識也能混一碗煎活鮮香的臊子面,前提是你得給主角行禮。
老家那裡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有窩漿水菜的習慣,(切記,這裡的「窩」是動詞)要天熱了煮一碗面澆上酸香可口的漿水也能去暑下汗愜意一整天。
街道上隨處可見的刀削麵岐山臊子面味道都不錯,而且還便宜,上一大碗保證你吃得飽飽的。
周至的坨坨和旗花面也是一絕。
還有戶縣軟面,吃得就是個瓤活勁。
當然缺少不了人人都愛的麻食,就我個人來說更喜歡攬麻食。
晚上夜市是炒麵的天下,烤肉沒吃飽嗎?來個主食叫份炒麵吧,雞蛋的。
主要的差異大約就是南米北面了。
南方以米飯配菜為主。有一年和幾個南方朋友住了半個月,他們每天的伙食就是蒸米飯配菜吃,炒個豆腐也行,來三菜倆湯也可,但是要有米飯。
一天三頓恨不得都吃米飯。
我還認識一個北方的朋友,喜歡吃餃子。
有一年在他家住了幾天,他每頓都用餃子招待我,倒上兩杯白酒,一人守著一盤餃子一盤醋,美其名曰餃子就酒越喝越有。但是要命的是他們頓餃子都是一個餡,豬肉大蔥。
那幾天吃的我都快吐了。但是他依舊吃的津津有味,每次吃一斤多餃子,他自言:自己能連著吃半個月的餃子,不厭倦。
回到這個問題,其實每個人的口味大約小時候就定下了,也許你會每天吃米飯,不會煩,但是讓你吃半個月的麵條,那最後很可能見了面就吐。
有的人則喜歡吃面,打滷麵,雜醬面,換著花樣吃不厭煩,但是你讓他吃米飯,吃不了三天就不想吃了。
這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直如此。
這就像吃豆腐腦有人吃鹹的,有人專喜歡吃甜的。而且不光是豆腐腦,有人吃雞蛋羹也喜歡放糖,有一次我見過一個哥們吃雞蛋羹放了兩大勺子辣椒油,看的我目瞪口呆,這東西還能這麼吃?
總體來說,南方主食以米為主,北方以面為主。
我不是西北人,不知道西北人是不是每天都會吃麵條,但是吃過西北的幾種麵條,非常喜歡。
臊子面。
想必全國各地都能找到賣岐山臊子面的館子吧。據說岐山臊子面是臊子面最正宗的吃法,麵湯酸辣為主,裡面有肉丁,也就是臊子,一般還有紅的胡蘿蔔丁,黃色的土豆丁,黑色的木耳丁,白色的豆腐丁,外加綠色的香菜點綴。
有種說法是,當地人吃臊子面最正宗的吃法是先吃面後喝湯。如果一碗面吃了不飽,還可以再添面,不要錢,什麼時候吃飽了,把湯喝完,就可以了。沒有湯,就不給加面。
這種說法我沒有經過證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我去過陝西的靖邊,那裡確實有些麵館是可以免費加面的,剁蕎面,還可以免費加羊肉土豆塊,也就是剁蕎面的湯頭,特別特別好吃。
油潑面。跟臊子面比起來,我更喜歡油潑面。
油潑面一般是這種寬麵條,比較筋道,有嚼頭,配菜一般是油菜和豆芽,然後放上調料和辣椒粉,最重要的,名副其實的,要澆上一勺油,潑在辣椒上,把辣椒和調料的味道激發開來。拌開之後,又香又辣,筋道的麵條配上脆脆的豆芽或者油菜,怎一個香字了得!
biangbiang面這個一定要提一下。這個字實在是太難寫了,一般的輸入法都打不出來。有句順口溜告訴你這個字的寫法: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咸陽。
我沒吃過正宗的biangbiang面,吃過幾次,每次都不太一樣,不知道什麼是正宗的。感覺biangbiang面也是寬麵條,比油潑面多了些肉丁,味道差不多。所以點油潑面的時候較多,順便叫幾個肉串。
其實,無論是米飯還是麵食,都是我們的主食,都有可取的地方,按個人喜好來,最好。
誠邀。南北差異,其實現在已經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小了。
以前,南方的海鮮不好運輸到北方。沒有那麼好的運輸條件,就算有,成本也很高。所以,西北人倒是很少吃海鮮,魚倒是挺多的。
然後說回主食。北方人一般是饅頭和面為主,這指的是大多數人。也有很多人不喜歡吃面,一直吃米飯的。答者從小到上大學前,都不喜歡面,喜歡吃菜。大學以後,反而喜歡吃面了,可能大學食堂的麵食種類比較多,做的也很好吃吧。
說到種類,就講一個吧。寶雞有一個地方叫岐山縣,大家應該就知道了吧:岐山臊子面。
這個答者得好好說道說道,那邊有關於岐山臊子面的俗話,具體是怎麼說忘記了。大概意思是,湯不能換,然後面不停。每次會給你一小碗,然後不能喝湯,吃完面後再把湯倒回鍋里,再加面。。。當然,現在我們在外面飯店裡吃的岐山臊子面肯定不是這樣吃的,但這樣的吃法是岐山臊子面的正宗吃法。
南北方各地的主食是有很大差異的,從總體上來看,南方人以大米飯為主,而北方人則以麵食為主。這個界限的劃分大致也是以秦嶺淮河一線,小編是北方人,從小就是吃饅頭,真的很少吃米飯。
在喝的粥和湯上面,南方人以喝湯居多,北方人則以喝粥居多。北方通常以吃饅頭喝粥吃炒菜為主,中午常會吃麵條,南方人以米飯炒菜為主,通常會做個湯。
不過不同的地域也是不相同的,山東有些地方主食會有煎餅,南方地區有些地方常喝茶等。西北地區的人的確很愛吃麵條,每天吃麵條也並不新鮮。
- 我的回答是差不多,但是還是沒那麼誇張,不至於每天都吃麵條但是可以更接近一步的說應該每天都會吃跟面有關係的食物。
- 首先我是晉東北人,生在黃土高原,本地習俗與陝西、甘肅、寧夏等都差不多,食物主要以各種「麵食」為主要的。原因嘛,黃土高原土壤貧瘠,地區海拔較高,平均海拔1000以上,毗鄰的五台山最高海拔有3200多米,氣候寒冷、降雨量少,一年平均澆水量低於200mm,極端情況下甚至低於50mm,每年11月份到次年5月初平均溫度都會低於0度,最低溫度接近零下15度左右,糧食種植只能一年一熟,通常是5月種植10月收割,這樣就極大的限制了蔬菜種植時間,雖然如今技術進步可以採用大棚種植,冬天也能吃到蔬菜了。但是上千年來形成的習俗,冬天大都是以各種麵食為主:饅頭、手擀麵、刀削麵、豆角燜面、餃子、包子等等,加上冬季大棚種植的蔬菜的價格較貴,很多一般家庭還只能是以麵食為主,加上其他如豆腐、土豆、白菜等為輔食。
- 由於運輸手段的發展,現如今很多易於保存的食物如肉類、大米等還是經常見於北方一般家庭中的。
- 而南方很多地方冬天氣溫不算太低,降雨量也比較豐富,通常農作物和蔬菜可以兩年三季或者一年兩季,土地利用率高,而且主要也不產小麥而主產水稻,所以南方人的主食主要以米為主,還有其他少數地區還會以米粉為主食,如常德米粉、過橋米線等等。冬天也可以大量種植蔬菜,所以南方人的膳食結構中也少不了吃幾個菜的。
- 南北方的膳食結構跟氣候有著直接的關係,也是很長時間以來形成的習慣。如今的北方人也不會每天都吃麵條,吃的時間久了誰都會吃膩的。
南北方差異一直都是網友熱議的話題,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幾個這些年網友們不能理解的南北方差異。
1.買菜的不同
北方人由於冬天天氣寒冷,所以他們一般都會為了過冬就像熊一樣有著儲存食物的觀念。而南方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感覺買菜一次買一頓飯夠吃就行了,買多了就會不新鮮,在一個南方的天氣相對於北方要暖和一點,食物來源都很豐富,所以他們完全沒有必要儲存食物。
2.洗澡的地方不同
北方人不懂南方人洗大澡堂的感受啊哈哈哈哈
3.飲食差異
南米北面,一般被用來描述傳統上南北方地區飲食差異。南方人愛吃米飯和米粉,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同時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麵食也不排斥。華北的京津地區由於明清時期由南方漕運的糧食為稻米的緣故,飲食習慣上對米飯接受度大於華北其他地區。一般以米飯為主食的東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區將米飯簡稱為「飯」;而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以麵食為主的地區一般會把米飯簡稱為「米」,「炒飯」即稱「炒米」,而在南方,炒米是另外一種小吃。
不管怎麼說儘管南方和北方在各個方面的習慣和文化有所不同,但就是因為這樣的文化和地理上的差異才造就了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只有這樣中華文化才能傳承下去
南米北稻
南北氣候不同,農作物不同,所以主食也不同,總結來看,就是南米北稻。
南方的主食主要以米做原料。
米飯
米粉
米餅
北方的主食就是以小麥麵粉為原料。
麵包(饅頭)
麵條
麵餅
南北方是以長江為界,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以吃米飯為主;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所以以吃面為主!西北人是以麵條為主,但也不是天天都吃麵條。偶爾也吃米飯!
推薦閱讀:
※美國制裁中興將刺激國產晶元發展--洋務運動2.0版中體西用之無奈
※青木陽子:95年在中國辦盲校的日本盲人,她相信盲人跟普通人一樣
※「龍哥」、「見義勇為」、「天安社」,一個社會人的一生
※警方確認張雨綺夫婦衝突 網友:社會我綺姐,人狠話不多!
※揭秘斗圖背後的生意經:90後做表情包兩年賺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