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對日本國內的政局產生了哪些影響?


九一八事變對日本國內的政局主要產生了三方面影響。

第一,為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對華侵略戰爭,奠定了重要社會基礎。「九一八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由日本悍然挑起,在今天的日本和中國均屬歷史常識。但在相當長一個時期,這一事變的真相在日本始終是個「秘密」。在日本政府的矇騙下,當時日本民眾均信以為「中國軍隊挑起戰爭,中國政府罪責難逃」,因此積極為戰爭出力,使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擁有了廣泛社會基礎。直至1956年,即戰後第11年,時任日軍駐瀋陽特務機關少佐的花谷正在《別冊知性》雜誌發表回憶錄《滿洲事變是如此謀劃的》,事變真相才為日本民眾所知。

圖:別冊知性雜誌

第二,進一步強化了日本下級不服從上級的「下剋上」傳統。明治維新後,日本提出了「大陸政策」。侵佔「滿蒙地區」即中國東北地區,成為日本的「既定國策」。但是,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和步驟,日本國內並沒有達成共識。1929年5月1日,以「昭和恐慌」即經濟危機的發生為背景,日本關東軍情報會議決定,「做好採取全面軍事行動的準備」。關東軍主任作戰參謀石原莞爾在日記中寫道:「昭和4年(1929年)5月1日,是引發滿洲事變的紀念日。」之後,石原莞爾完成了《戰爭史大觀》、《迴轉國運的根本國策——滿蒙問題解決案》、《關東軍滿蒙領有計劃》三篇關於「滿蒙領有論」的文章,提出了佔領中國滿蒙即東北地區的構想。

但是,忌憚西方列強的干涉,日本陸軍首腦部試圖以「切香腸」的方式步步推進。1931年4月,日軍參謀本部擬定了《昭和六年度形勢判斷》,提出分三個階段解決滿洲問題:第一階段,以外交交涉為主,建立國民政府主權的親日政權,努力確保日本權益之擴張;第二階段,建設獨立國家;第三階段,佔領滿蒙,將其併入日本版圖。當年6月11日,日軍組成了由參謀本部作戰部長建川美次為委員長的「滿蒙問題對策委員會」,並在6月19日擬訂了決定對滿蒙採取軍事行動的最初文件《滿蒙問題解決方策大綱》,提出「使關東軍首腦部充分理解中央之方針意圖,在今後一年時間裡隱忍自重,避免捲入因排日行動引起的紛爭。萬一引起紛爭,應限於作局部處理,努力避免事態擴大。」

但是關東軍對這種按部就班的做法極不滿意,並在8月份遞交了《關於形勢判斷的意見書》,稱 「不能等待好機會之偶發,應自己創造機會,過去隱忍自重是因為帝國的武力尚不充分」;「解決滿蒙問題之國策以急速為要。急速解決未免顯露骨之勢,但以往為避免露骨而採取漸進主義,卻一無所獲」。

根據「急速為要」的指導思想,關東軍決定自行發動解決「滿蒙問題」的事變。孰料事機不密,他們的計劃為參謀本部獲悉。參謀本部遂派遣作戰部長建川美次少將前往關東軍,阻止他們擅自行動,打亂部署。建川美次此行任務,很快為關東軍方面掌握。花谷正在《「滿洲事變」是這樣策劃的》一文中寫道:「9月15日,特務機關收到了從很早以前同我們有聯繫並進行過接觸的橋本(欣五郎)中佐打來的電話,稱因為計劃暴露,決定派建川前往滿洲,請我們不要猶豫,儘快行動。即使建川到達也來得及,要趕在尚未聽到建川傳達中央命令前行動。」 關東軍接報,立即決定將原計劃9月28日發動事變的時間,提前至9月18日。不聽命令,擅自行動的「下剋上」因這一事變而強化,使「盧溝橋事變」成為「下剋上」的又一個典型。盧溝橋事變的主要策動者、日本華北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宣稱:「大東亞戰爭的責任應該由老子承擔。是老子在盧溝橋打響第一槍,挑起了這場戰爭。」這番言論固然誇張和狂妄,但卻顯示了一個基本事實:「下剋上」。因為,7月7日即事變當天夜裡,近衛內閣即決定「不擴大事態」。

圖:該俄式建築地處旅順,日俄戰爭前是俄國關東州陸軍炮兵部。日俄戰爭後成為日本關東都督府陸軍部,1919年改為關東軍司令部。九一八事變就在這裡策劃。

第三,成為日本政府為軍隊左右的軍國主義傾向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契機。9月19日,即「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的翌日上午7時,接到陸相南次郎報告的首相若槻禮次郎當即召開臨時內閣會議。考慮到事態的擴大極易引發和歐美的矛盾和衝突,日本內閣決定採取「不擴大事態」方針。當晚7時,關東軍向陸軍中央請求:「我們確信,現在是解決滿蒙問題之絕好機會。今日我軍如果退縮,以後再想解決滿蒙問題當絕無可能。……期望能以最大之決心,促成國家百年大計和整個陸軍之猛進。」 當天下午內閣會議後和第二天,陸軍高層也舉行了會議,態度非常強硬,稱:「軍部此番希望一併解決滿蒙問題,若萬一政府不同意軍部方案,則將毫不猶豫推翻政府。」史料記載, 9月22日,首相若槻禮次郎奏告天皇:「外務大臣主張撤出佔領區,通過外交談判解決爭端。但陸軍大臣主張在佔領當地的情況下進行外交談判。」同一天,關東軍制定了《滿蒙問題解決策案》:「建立由大日本帝國支持,領土包括東北四省及蒙古,以宣統皇帝為元首的中國政權,使之成為滿蒙各民族的樂土」。「滿蒙新政權的國防和外交由大日本帝國掌管,交通、通信的主要部分也由大日本帝國掌管。其他內政由新政權自行處理。元首及我帝國在國防和外交等方面所需要的經費,由新政權負擔。」9月23日,內閣會議不得不同意陸軍出兵中國的要求,並同意撥給經費。之後,日本內政外交日益被軍部綁架。日本在軍國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

圖: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司令部先遷往瀋陽,繼而遷往新京(長春),1934年圖示新樓落成後遷入新樓。日本駐「滿洲國」大使館也設在樓內。該建築現為吉林省委省政府辦公大樓。


要講918事變不能單說這個,應該把128事變合起來一起講。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日本在一戰中在華搞了不少利益,戰後當然是被逼著吐了出來。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日本自然是跑不掉。

日本國內經濟生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已經是好多年沒擴軍了。怎麼辦呢?裕仁天皇一心想打侵略戰爭,為日本民族謀求生存空間。

但是要打仗前提得擴軍啊。1932年的日本還真不見得打得過中國。

別不信啊,1932年的時候日本陸軍下轄16個師團,每個師團1.2萬人,同時還有一個近衛師團,近衛師團人數2萬人。這就是日本陸軍所有的兵力了,坦克聯隊航空聯隊數量幾乎沒有。

而當時的國府呢?雖然國府內部分裂嚴重,但是好歹也是惶惶210萬人之眾。所以實際上918事變如果蔣介石的中央政府強硬一點,拿出抵禦外敵這種民族大義的寶具,小日本真不敢咋樣。

但是蔣介石畢竟是帝國主義的人,而且他是在日本讀過書的,怕日本人怕到骨子裡。

當然是妥協啦,緊接著就被廣東系軍閥孫科和廣西的新桂系軍閥白崇禧,李宗仁等人搞下台了。當然這還不算完,因為政治上的妥協,蔣介石不得不同意孫科將19路軍進駐上海。

這下把老蔣氣的可以,就有了接下來的128事變。128事變中老蔣是消極抗日,等著日本人幫他收拾19路軍,128事變中,19路軍損失35%以上的兵力,元氣大傷,從此沒了跟蔣介石中央軍對抗的本錢,不久之後19路軍就起兵反蔣了。

好,這就是918以及128事變在中國方向發生的事情就說完了。

接下來說說日本方向。

當時的天皇想擴軍,但是靠搜刮平民的民脂民膏是根本不足以啟動日本戰爭機器的。怎麼辦呢?裕仁想找國內的財閥們要錢。然而財閥都是人精,可不是幾句口號就能忽悠上前線的昭和男兒。金融要規避風險,而戰爭恰恰是最高級別的風險。

所以好在裕仁天皇在918和128事變中都獲得了相當的利益,國內的財閥的態度算是好了一些。但是這還不夠,裕仁深知,恐懼下的臣服遠比仁慈下的歸順更有用。接下來在128事變的10天之後,就發生了震驚日本的515事變,裕仁將他的武士道指向了自家的財閥,一時間各種暗殺活動四起,很快,日本就將進入全面擴軍狀態。

時間回到1931年,如果918事變中蔣介石能夠強硬一點,也許後來不至於發生日本全面侵華的戰爭。


日本從元朝開始就產生了侵略中國的野心,自從擊敗元朝大軍以後,自認為天下無敵,但當時還不敢侵略元朝,但派出了武士自願軍侵略掠奪中國,化妝成商人,好象做生意,其實是侵略者,到了明朝,更是大規模的武士入侵,控制了東南沿海大片領土,但由於戚繼光發明了新戰法,剋制了日軍,將日本試探性侵略挫敗,日本改變戰略,在萬厲朝入侵朝鮮,試圖從陸上進攻中國北方,明朝知其本意,入援朝鮮,中朝團結,擊敗日本,後來清朝復強,八旗勁旅,日本人恐懼,將侵略中國的圖謀,隱忍二百多年,況且自己也不強,又受到西方侵略,明治維新以後,國事通達,人心效順,又見晚清已壞死,列強侵華,只為利益,乃復生圖謀之心,天天研究對附中國的辦法,長期派人深入中國內省,搜集各類情報,勘測地形,人性民情,專心一意,與中國一戰,並不是九一八臨時起意,乃發動了甲午戰爭,由於清軍已無用,一幫投降派當政,故大敗中國,其在當時清廷正為慈禧太后大辦六十大壽,人民憤恨,貪官無備,大舉入侵,幸而李鴻章還算明白,接受了奇恥大辱的條約,又延遲了滿清十來年倒台,否則日本一旦大舉入侵,則抗日戰爭提前四十年爆發了,那幫人很可能使中國亡於日本之手,但日本不知道這一點,沒有歷史上的經驗借鑒,日本只能一步一探,不敢全面侵略,後來清政府垮台,日本更是要肢解中國,當時的田中首相提出了《田中奏摺》,這是個埋在日本人內心最深處的只能做不能說的計劃,該計劃分四步走,一,佔領台灣朝鮮,二,佔領滿蒙,三,佔領中國,四,佔領南洋,印度,緬甸,所以九一八是其第二步,雖然日本人現在否認田中奏摺,還說是軍人們不聽政府的話而強行發動戰爭,但從歷史事實來看與田中的方案完全一致,否認這些是怕人諷刺他們狂妄,當時日本軍人是瘋狂好戰,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兩場勝利使他們發瘋,以為只要打仗不要命就能得勝,所以發動政變,廢了犬養毅內閣,少壯派執政,並不是日本政府不想侵華,被軍部綁架而萬般無奈才侵略中國,如果是這樣,後來戰爭為什麼會停止,那時軍人們也發動了"二二六政變"為什麼沒有綁架了政府呢?之所以內閣反對發動九一八,只是因為軍部走的太急,內閣有點跟不上,故而反對,也是半推半就,但軍人上台以後,日本就成了軍國主義,成了真正的戰爭機器,如果講九一八事變對日本的國內產生了什麼影響的話就是軍國主義產生,進而發動了世界大戰,為了找個入侵的理由還不容易?幾個軍官炸了自己的鐵路這是多好的借口?他們一點也不懷疑能打敗`中國,甲午戰爭後又做了很多研究,自認為有了對附中國的辦法,那就是五分中國,培殖三個傀儡政權,滿洲國,華北自治政府,汪偽政權,另兩個是西南的國民政府,西北的中共,這樣中國就永遠是日本的附庸,不過八年他就徹底失敗了,數百萬士兵在中國放下了武器,進入戰俘營,其中味道,中國人可不知道。


最重要的影響,日本的文官集團在國內的影響力開始讓位於日本軍部,導致日本軍國勢力正式開始走上歷史前台。

從日本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就是一個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國家。以首相為首的內閣對國家政治負總責。唯一有區別的地方在於,日本天皇對軍隊和國民還有很大的影響力。

總體上來看,九一八之前,日本內閣對國家局勢還是可控的,更重要的一點,日本文官內閣是反對對中國用兵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太大,日本太小,日本的國力不足以支持對中國的大戰。

日本軍隊 的少壯派軍官的幾次提議,都被內閣給駁回。

九一八是日本駐東北軍隊少數年輕軍官的得到軍部默許的嘗試,所以規模很小,大約幾百名到一千多人不等。

東北軍上萬官兵的不抵抗,讓日本軍國主義嘗到了冒險的快感,從此上癮了。

次日,日本關東軍軍部開始增兵,當天佔領瀋陽。第二年的2月東北全境淪陷。

從此,日本軍部開始嘲笑日本文官集團膽小,越發看不起內閣。最終日本軍部在天皇的支持下經過政變控制了日本政府,日本正式成了一個軍國主義國家。

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的上台,加上東三省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為日本國力的增強提供了更強有力的保障,日本才敢於六年後正式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本來日本文官集團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日本本土太小,又缺少礦藏,別的不說,僅供應軍隊生產飛機大炮槍械的鋼鐵就嚴重不足。糧食軍服等也有困難,再加上日本還處在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中。

東北軍的不抵抗,直接送給日本人260架飛機、步槍10000支、機槍2500挺和各類炮600門,外送一個中國最大最好的兵工廠。

佔領東北,更是送給日本無數的礦藏資源,為日本侵華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準備。

東北軍的不抵抗,助長日本人的侵略氣焰,堅定了日本軍方的侵略野心。

如果東北軍和日軍展開血戰,在局部戰場上很有可能中日和解。日本軍部看到中國軍隊的抵抗意志,就會壓制侵華的野心。

退一步說,日本關東軍2萬人要打,還從朝鮮調兵參加。東北軍全軍出去,最多東北部分地區打爛,東北軍損失大一點。但都在極大程度上讓全面侵華戰爭爆發變成不可能。

正是東北軍的不抵抗,導致日本軍部在日本政界的力量開始變強,並最終成為軍國主義國家,為日本侵華鋪平道路。

從此,中日兩國都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直至美蘇對日宣戰。

在1945年美國原子彈的威懾下,日本才最終投降。


日本問題還是由日本問題專家橋本來回答。

九一八事變發生於1931年(昭和6年)9月18日,遼寧省瀋陽郊外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被破壞的事件。這個地點在瀋陽車站東北7.5公里,臨近東北軍最大兵營「北大營」。被破壞的線路非常輕微,但這個以後,日本關東軍與東北軍之間爆發戰鬥,不久就完全佔領瀋陽,長春,營口。事件以後 日本政府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南陸軍大臣在會上強調這個事件是關東軍的自殺行為,幣原外長還要追究這是不是關東軍的謀略。會上一致通過日本方面事態不擴大的方針。

但,日本關東軍以及朝鮮軍無視日本政府的方針,自稱是自衛的行為,不斷擴大戰線,5個月以後完全佔領了滿洲(中國東北),1932年,推出清朝最後的皇帝溥儀,宣布建立了偽滿洲國。筆者認為,事件剛發生,日本政府馬上就作出了不擴大的反正,但軍方對文官內閣的方針完全無視,繼續擴大戰果。這樣的局面下,若槻內閣內意見不統一,不得不於1931年12月辭職,之後成立的內閣是犬養毅內閣,開始時,對關東軍的利用溥儀執政的滿洲國不承認的方針,但是1932年5月,因為激進軍人不滿政府「軟弱」,而發動的515事件,犬養毅首相在事件中被殺,接替組閣的是海軍軍人齋藤實,他標榜自己是舉國一致的內閣,在軍部的壓力下,改變了前任不承認滿洲國的方針,傾向於承認滿洲國。1932年9月日本政府承認滿洲國,完全與中國為敵。

最初這個事件在日本被廣泛認為是中方所為,之後是日本軍被迫反擊。日本軍的公開紀錄也是這樣記述,但是到了1956年,當時日本住關東軍諜報機構最高官員花谷發表回憶錄,公開證明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完全是關東軍策劃的事件,並且從側面證明,這個事件以後,日本軍國主義者在日本國內不斷利用事件,製造輿論,甚至發動「事變」,不但殺害首相,大臣,最終把日本拖入戰爭的泥潭。


由於日本明治維新的改革成功。至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葉,因為日本從農業國逐漸轉型至工業強國,國力逐漸強大,日本內閣也由文官被軍人取代掌權,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日本逐步確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 國、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的戰略方針, 開始規劃東北三省領土,尋找武力佔領的機 會。1930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 本,日本加快了武力侵華的步伐,於1931年 7月和8月在東北製造了「萬寶山事件」和 「中村事件」。由於國民政府實行妥協的不抵 抗政策,日本遂於9月發動了大規模武裝侵 佔東北羊省的戰爭。9月I8日夜10時余,日 本關東軍按照預謀的計劃,炸毀瀋陽北郊柳 條湖附近的一段南滿鐵路,然後誣稱系中國 軍隊所為,導致九一八事件的全面爆發


九一八事變對日本國內政局可以從日本軍國主義空前囂張和日本人民高漲的反戰兩方面講:

一方面,日本的法西斯勢力,法西斯組織紛紛出籠,竭力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軍人身價倍增,對進步勢力的反戰予以殘酷的鎮壓。1931年,以違犯「治安維持法」而遭起訴的達1萬多人。法西斯的「血盟團」和少壯派軍人勾結,刺殺了前藏相和三井財閥的最高負責人,32年5月又刺殺了首相犬養毅。為了發動大規模戰爭,以東條為首的軍國主義者鼓吹「總體戰」,吹捧法西斯軍人為「國家之花」,宣傳「武士道精神和肉彈攻擊」,並在青少年,教科書中灌輸軍國主義思想。

另一方面,「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共產黨立即在其機關報《赤旗報》上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這一侵略行為。發出了反對戰爭的號召。日本的工人,農民,社會各階層走上街頭,集會,演講,散發傳單,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反戰活動。在東北戰場上,日本士兵看到法西斯的殘暴,拒絕把槍口對準中國人民而遭到逮捕和槍殺。有的日本士兵拿著游擊隊散發的傳單逃進森林。特別是著名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戰士伊田助男將十萬發子彈的卡車開進森林,並給游擊隊留下紙條,在敵人包圍下,破壞了發動機,自殺。面對侵華士兵和日本人民的反戰活動,日本政府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僅1934年不完全統計,日本軍事調查部和特務機關就以「叛國」和「危害國家安全」等罪名,逮捕和槍殺了日本士兵和進步人士數萬人。東條英機獲得「剃頭將軍」的稱號。


當時的資本主義爆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得經濟停滯不前,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日本也不例外,為了擺脫危機的處境和國內民眾的不滿,急於把國內的目光轉向國外,在者就是要掠奪發展經濟所需要的資源,發動戰爭是一舉多得的,再加上就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極為強烈,這些是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

中國的分裂狀況 ,也正是促成九一八事變發生的一個客觀因素。事變發生之後 ,直到七七事變之前 ,日本繼續以分裂中國為擴大侵略的前導 ,而中國的政局則在歷史和現實的條件下表現出雙向特性 ,即分裂的現狀與統一的趨向並存。但是 ,日本每一步以分裂為前導的擴張 ,都增長了中國的一份抗日情緒 ,中國政局的重心也隨之多了一份由內爭向統一轉換的希望。最終 ,在國內輿情與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下 ,國共兩黨分別調整了政策 ,統一代替了分裂 ,成為主導中國政局的決定因素。

九一八事變對日本沒有本質的影響啊,反到是讓日本印證了中國的虛弱。中國內部矛盾太多,日本可以加以利用的更多日本少壯派再次抬頭,侵佔中國成為共識,日本不再像以前那樣一點點佔領中國的地盤,開始從華北南下中國和從上海攔腰攻擊中國,加快和加大佔領中國的力度。東亞局勢緊張,並持續惡化,最終的結果就是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全面爆發。當時的資本主義爆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得經濟停滯不前,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日本也不例外,為了擺脫危機的處境和國內民眾的不滿,急於把國內的目光轉向國外,在者就是要掠奪發展經濟所需要的資源,發動戰爭是一舉多得的,再加上就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極為強烈,這些是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


1,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它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佔的殖民地而採取的嚴重步驟。此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頂峰,使中國國內的階級關係發生重大變動。

2,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3,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後出現了東北義勇軍和各種抗日武裝。

4,九一八事變這一天,成為中國人民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的歷史起點。81年前的今天,日本關東軍製造瀋陽事變,拉開了其漫長侵華戰爭的序幕,國人痛失東北,三千萬父老,數千里江山,淪陷於異族的鐵蹄之下。「九一八」,就此成為國人的「國恥日」。


推薦閱讀:

靖國神社半日游
【舊事重提】對於日本競選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你怎麼看?
洗半個月就能白一度?日本秋季「極速美白」法,林允都在偷偷用哦~
夏日,邂逅日本最燦爛的花火——長岡,東京近畿掠影
這家日本餐廳VI設計,一種奇妙的殘缺美

TAG:日本 | 九一八事變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