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為什麼要殺袁崇煥?


我不想扮演崇禎帝這種歷史角色,也不想扮演這種人,我只能說如果我坐上那個位子,我會殺袁崇煥,雖然死的袁崇煥......更沒什麼用,雖然袁崇煥並非一無是處,對於國家也確實有過功勞,但當時的袁崇煥實在的飄的太厲害了,其獨斷專行可不止在擅殺毛文龍這件事上,無論是誰,只要是人忤逆了自己的意思都不行,包括皇帝也不行,對袁崇煥有看法的人不止閹黨餘孽,連袁崇煥的老師孫承宗對其剛愎獨斷也是比較氣憤的。這個老毛病袁崇煥一直就沒改過。

崇禎沒對朝堂上的任何人這麼「仁慈」過,看看崇禎或殺或間接害死的臣子還少么,偏偏對袁崇煥這麼好,而且最後一點棺材本也都按袁崇煥的要求不遺餘力的全部投入進去。

崇禎帝對袁崇煥的期望太大了,然而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最初一次就是著名的「五年全遼可復」,哪怕是從字面上我也看不出這是寬慰,我覺得這就是吹牛以期換得大權在握,袁崇煥對錢財的慾望從他被抄的家產就能看出,沒啥。但是不能說他對錢財不感冒就同樣對權利也不在意,這是兩回事。

本著條件講足的原則,袁崇煥為了自己的大話開始漫天要價,崇禎最後一點棺材本也都折騰光了,天天等天天盼,結果沒看到光復全遼,反倒是皇太極兵臨城下,要什麼給什麼最後就是這結果,你說五年平遼,即便不平遼,你能做好看門工作,崇禎也不會真的就剮了他。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或者說是揣測一下崇禎帝殺袁崇煥的心理歷程,分析條件當然就是袁崇煥的罪狀種種,當然,在這裡我不會列舉全部,只是簡單說說,畢竟是答題,寫成長文就不好了。

首先是「託付不效」

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由上可知,所謂「託付不效」就是說——對所託付的事情,沒有相應的成效。

  • 遼餉四百八十萬;

  • 米一百八十萬;

  • 另發內帑一百二十萬;

  • 鎧甲四十萬具;

  • 紅夷大炮十門;

  • 其他弓箭軍械無數。

這讓其他地域布防的部隊情何以堪,自袁崇煥掌權,大明軍隊出現無數只兔子,袁崇煥真是親兒子,我們算個啥((‵□′)) ,因妒成恨,老袁倒霉的時候也沒有多少人幫他說話。

枚枚的文章都不錯,可是對於袁崇煥政治敏感度低這方面的論述,我有保留意見,他的政治素養不能因為知道巴結魏忠賢就能算高了,請客送禮再不會,那就不是政治素養低的問題了,那純粹就是傻。

指望他五年復遼,沒多久皇太極就長驅直入,攻打京師,給明朝帶來極大的震動和損失,關鍵是這人丟的沒邊了,本來崇禎對袁崇煥好的沒邊,這下倒好,形同當著全體大臣給了崇禎一耳光。其他諸如冒功等事件,不算啥事,都明白,就好像萬曆,勤政那幾年海瑞上書八十貫剝皮實草,萬曆都沒搭理海瑞,象徵性的誇了幾句而已,皇帝知道幾乎滿朝文武都貪污,都剝皮了全世界剩你海瑞一個,那皇帝還活不活了,崇禎也一樣知道,冒功這種事太多了,不出圈子,報喜不報憂的,聽聽算了,這都不是根本問題,也就不要浪費篇幅了。

以市米則資盜

領導喜歡你的時候,咋整都成,比如馬市問題,和蒙古的互市貿易確實帶給大明很多年的和平,以利益拉攏蒙古部落也可以,但是他說「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這就太過自信了,畢竟蒙古人也不是你兒子,即便是你兒子你也不能時時刻刻看護著,你怎麼就能肯定他不當領路人呢,信誓旦旦的結果就是罪名一條,崇禎幾次阻止,袁崇煥當耳旁風,到了編排罪名的時候不把這條加上就怪了。

以謀款則斬帥

為什麼說袁崇煥不能接受任何人意見呢?

如果抗旨不遵的行為不被容忍,那袁崇煥早就已經死了。其實資盜的源頭是罔顧聖意,堅持市米。

斬帥如果不能被容忍,袁崇煥也活不到被剮,關鍵還是罔顧聖意,堅持議和。

而不幸運的是,這兩點都被崇禎說中了,不氣瘋就怪了。

至於毛文龍這個傳奇人物,本題就省省口水吧,以後有專題再說。

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

其實當初袁崇煥本是先皇太極一步趕到薊州的,既擋住了敵軍,還佔據地利——薊門。看上去很好,袁大人也自信滿滿的感覺沒啥問題,可是偏偏在他的指揮下,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回密雲的回密雲,調昌平的調昌平,結果連保定兵都遠去了,防守能力不足,皇太極直奔北京。

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在城下令人生疑的事情又發生了,如果炮擊是誤傷袍澤的話,那箭雨算什麼?袁崇煥帶著喇嘛進城目的,不好說就是通敵謀反,但城下的表現,崇禎敢讓他進城嗎?

當時的崇禎估計也被這些事情勾起了熊熊的怒火,崇禎也是人,他也有脾氣,而且還不小,隱忍那麼長時間,面對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昏招,即便是冤枉了袁崇煥,即便是冤殺,但——袁崇煥卻死的一點也不冤,因為成功的點燃了帝君的無盡殺意,袁帥做到了。


  1629年12月1日(陰曆,下同),大明薊遼督師袁崇煥下獄。但9個月之後,即1630年8月以 「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磔(zhé)」死(《明史》)。是什麼原因促使崇禎動了殺心?流傳最廣的就是:1629年11月28日,皇太極玩兒了反間計,讓兩個清軍將官在關押著兩個明朝太監的帳篷前說話,言袁督師已和皇上(皇太極)說好,準備裡應外合攻取北京城。然後有意放跑那兩個太監。結果崇禎皇帝聽信太監傳言,殺了大明棟樑袁崇煥,最終導致江山易主。整個故事令人扼腕長嘆,痛惜不已,這個說法直到現在還相當有市場。

  崇禎為何要殺袁崇煥?

  從這個故事情節來看,簡直就是《三國演義》「蔣干盜書」的翻版。袁崇煥下獄當天,面對朝臣和社會各種言論,崇禎皇帝詔曰:「解任聽勘」,即停職再看。看得出,崇禎當時並不想殺袁崇煥。如果,他真的中了反間計,自然沒有再看的必要,更不可能在一片喊殺袁崇煥聲浪中讓老袁再活9個月。如果崇禎真的那麼好糊弄,也絕不可能在剛剛即位不到半年,就乾淨利落地收拾掉權傾天下的閹黨,結局只能是一個窩囊廢、傀儡。

  朝鮮《仁祖實錄》八年二月丁丑載:朝鮮的使者朴蘭英到瀋陽,滿清的王公當著他面互相「耳語」,說袁經略果然和我們同心,只可惜事情敗露而被下獄。這樣重大的事情,怎會當著外國使臣的面而互相耳語,故意讓他聽到?朴蘭英明白他們的用意,只不過想借他而傳言到明朝去,以便儘快殺了袁崇煥,所以他在給朝鮮國王的奏章中說:「此必行間之言也。」連朝鮮君臣都不相信的事,何以明朝人信而不疑?

  這裡提及一下,在滿洲八旗各級將領手中,確實有《三國演義》,他們就是這樣普及軍事理論的,沒辦法,八旗將領幾乎都是文盲,看不懂《孫子兵法》。能編出這麼一出反間計,看來確實是《三國演義》看多了。但這樣一來,崇禎無形中被貶低,袁崇煥再被無限拔高,清朝取代明朝就成為天經地義之事。

  那麼,崇禎皇帝到底因為什麼非要殺袁崇煥?

  一、違反了朝廷關於邊帥不得結交近臣的制度

  為了防止類似西漢「七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一類教訓不再重演,明朝對於藩王、邊境統兵將領的管理有一套嚴格規定。其中就有邊境統兵將帥不得交結內臣,這是一條高壓線。一旦撞線,殺無赦。

  袁崇煥下獄後,民間、官方都是一片殺袁聲浪,理由就是袁崇煥通敵。

  1629年12月7日,御史高捷彈劾大學士錢龍錫與袁崇煥互相勾結,證據是一份關於二人密談平遼方略筆錄,也不知二人密談的話外人是如何知道的,錢龍錫被迫辭職。(方崇煥在朝,嘗與大學士錢龍錫語,微及欲殺毛文龍狀。《明史-袁崇煥傳》)此後,關於袁崇煥更多的黑材料被源源不斷報上來。崇禎帝不為之所動,可見,他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

  1630年8月,山東道御史史范上本,彈劾錢龍錫收受袁崇煥數萬兩白銀,連銀子放在哪裡,都說得一清二楚。聯想到袁崇煥昔日上摺子要求在寧遠為魏忠賢修生祠之事,這下也不由皇帝不信了。當時的朝臣有幾人不收銀子?但收誰的都可以,就是不能收邊關將帥的。完了,就是這道奏摺把袁督師送上斷頭台。

  1630年8月16日,崇禎帝在紫禁城平台,召集內閣、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門人員召開公判大會,在皇帝詢問各方意見且無人發言的情況下,對袁崇煥作出了缺席審判,由大明天子朱由檢做出終審判決:「依律,凌遲。」

  袁崇煥被凌遲那天,刑車所過之處,人山人海。京城民眾無不唾罵,但袁崇煥毫無懼色,他被五花大綁,押赴西市刑場。「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袁崇煥卒年四十七歲。(《石匱書》)。

  在朝廷上下一片殺袁之聲中,其實背後隱藏的是一場權力之爭。主角就是周延儒、溫體仁、錢龍錫、成基命等幾位大學士,爭奪目標:內閣首輔。袁崇煥不幸被當成道具,與其說袁崇煥死於制度,不如說死於宮廷鬥爭更貼切。

  二、為己巳之變的開脫責任

  在領導取得寧遠、寧錦大捷之後,袁崇煥不可多得的軍事才能得到明、後金雙方公認。「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 崇禎任命袁崇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袁崇煥入都,十四日崇禎帝召見平台。袁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時間恢復遼東,並疏陳方略,皇帝大喜,袁崇煥復奏掣肘,袁崇煥奏曰『以臣之力治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嫉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豈臣謀』。二十四日崇禎賜崇煥尚方寶劍,便宜行事。袁崇煥疏謝並陳方略,崇禎贈蟒玉銀幣,崇煥辭莽玉不受。」(《崇禎紀事》)

  可見,為了平定遼東,崇禎帝對袁崇煥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真是做到了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權給權,聽任袁崇煥逾越職權殺皮島總兵毛文龍。但命運卻給這位恨不得一夜改變大明命運的年輕皇帝開了個大玩笑。

  崇禎二年即天聰三年(1629年)10月26日,皇太極統帥八旗軍分東、西兩路,分別進攻長城關隘龍井關、大安口,直指河北遵化。

  雖然按照朝廷分工,袁崇煥主要分管山海關外防務,薊遼總督劉策分管關內防務。但是,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對整個薊遼地區的防務都是責無旁貸,況且後金鐵騎正是從山海關外而來。

  於是,袁崇煥作出緊急部署,一方面對關寧錦、京師要道、京畿地區緊急布防,另一方面急派兵力追擊堵截,再試圖依靠堅固的城池來進行一場防守反擊的作戰。

  在後金突破龍井關、大安口後,袁崇煥急令平遼總兵趙率教率4000兵馬,馳救遵化,準備將八旗兵攔截在這裡。11月4日,奔襲三天三夜的趙率教援軍至遵化城外,與後金貝勒阿濟格等所部滿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相遇,誤入埋伏,中箭墜馬,力戰而亡,全軍覆沒。趙率教戰死,是明軍的重大損失,袁崇煥失去了最得力的大將,失去了救援京師的最佳時機。7日,後金軍破三屯營,明朝喪失了將後金軍堵在遵化的機會。從此以後,袁崇煥統率的薊遼明軍,便滿世界追著後金軍在京畿地區跑。

  這是一場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野戰。京城百姓、官僚謠言四起,他們無視八旗軍的機動優勢,紛紛言傳袁崇煥通敵,要不跟著敵人幹什麼?而袁崇煥軍隊前腳剛到德勝門,八旗軍後腳就來了,京城民眾認為是袁崇煥給敵人帶路。特別是那些在城郊有大批房地產的京城權貴,將八旗軍擄掠的仇恨轉嫁到袁崇煥身上。皇太極似乎患了恐袁症,又極力避免和袁崇煥接戰。雙方不停的這麼兜圈子。袁崇煥本人也深知八旗軍的野戰能力明顯超過明軍,趙率教全軍覆沒就是例子。雖然袁崇煥決意要「背捍神京,面拒敵眾」,堵塞八旗軍入京師之路。但是,袁崇煥設計的三個阻截都沒有成功,這樣戰線就推到了北京。

  袁崇煥在北京城下拿出了依託堅固城防打防守反擊的拿手好戲,在德勝門、廣渠門外親率9000多關寧鐵騎與八旗軍展開殊死血戰,在其他明軍協助下,最終迫使八旗兵撤出京畿地區。

  但北京不是寧遠,讓北京成為展現自己軍事思想的試驗場,不能不說是袁崇煥缺少政治敏感性的表現,這一點,連一位副總兵周文郁都看出來了:「大兵宜趨敵,不宜入都。」(《明史紀事本末·補遺》)何況,沒有聖旨,邊防部隊不得擅自進入京畿。崇禎皇帝早已諭令袁崇煥軍隊不得越過薊州,而袁崇煥卻要讓部隊進入京城休整(「崇煥以士馬疲敝,請入休城中,不許。」《明史-袁崇煥傳》)。這一點,更讓袁督師說不清了。他的認為「君父有急,何遑(閑暇)他恤?苟得濟事,雖死無憾。」(周文郁《邊事小紀》卷一)在帝制時期,沒有幾個皇帝敢放心的讓外來部隊進入京城,不要對崇禎求全責備。即使現在,也不可能。

  「己巳之變」令明朝損失慘重,顏面盡失。敵人退走以後,自然要有人為此承擔責任。崇禎帝不會提起袁崇煥早就提醒過他加強薊州城防的奏摺,在強大的官方民間輿論聲中,將袁崇煥當做替罪羊也就不奇怪了。明朝官場的特點是,打了勝仗或敗仗,文官階層的口水都能淹死人。熊廷弼就這麼死的,孫承宗被迫告老還鄉,袁崇煥也沒有逃出這一定數。

  袁崇煥是明朝末期的一位優秀的將帥,具有出色的指揮才能。他並沒有通敵賣國,即使議和,也是為了邊境安寧,與割地求和不沾邊(官史資料中無此記載)。至於殺毛文龍,是為了統一指揮,因毛文龍不聽話、不退役才被殺,談不上專殺,而且此事已得到崇禎聖旨褒獎認可,最多是濫用職權。所以,拿「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三條罪狀來判袁崇煥「磔(zhé)」死,應該是不折不扣的冤殺。

  《明史-袁崇煥傳》中說:初,崇煥妄殺文龍,至是帝誤殺崇煥。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以袁崇煥的才能,可以看出,即使他活著,依然被重用,明朝照樣滅亡。在同樣的北京保衛戰條件下,袁崇煥顯然缺乏100多年前于謙那樣的應急指揮能力,難以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人物。殺毛文龍,替後金在入關時掃除了後顧之憂,辦了前任沒辦後金辦不到的事。北京保衛戰緊急關頭,違反皇帝諭旨越過薊州,要求野戰軍隊進京城休整,可以證明袁崇煥缺乏一定的政治頭腦,也沒有他的貴人孫承宗那樣的戰略眼光。他更無法改變明朝的黨爭之風、腐敗之風,連崇禎皇帝也不可能。清朝誇大袁崇煥的作用,就是暗示後來人:大明皇帝崇禎英而不明,性格多疑,自毀長城,該亡!清朝入主中原,應當!


皇太極與袁崇煥有著難解的仇恨。想當年,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就曾受挫於袁崇煥固守的寧遠城下,百戰百勝的神話就此破滅,不久鬱鬱而終。還有說法認為努爾哈赤是在寧遠城下被袁崇煥的紅夷大炮打傷後飲恨而死的。後來,決心雪恥的皇太極又在寧錦戰場上敗給了袁崇煥。兩次兵敗的奇恥大辱,父親喪命的深仇大恨,使得皇太極不能善罷甘休。


1、明亡清興是當時的大趨勢,這一趨勢的形成與明末腐敗有關。這種腐敗是周期性的、體制性的,任何皇帝和大臣都無法解決。明末所有負責邊防的大臣都會成為替罪羊,袁崇煥不可能例外。

2、明朝歷代皇帝對於文臣武將比較苛刻。崇禎在位十七年,共任命過50位內閣大學士,以至於被後世譏諷為「崇禎五十相」,兵部尚書換了14個。被崇禎逼死的督師或總督有11人,巡撫十一人。

3、袁崇煥自身也有問題。擅殺毛文龍讓崇禎深感不安,五年平遼的說法讓急於看到效果的崇禎在京城被進攻後感到失望。


當年崇禎宣布袁崇煥罪行的聖旨有二:

一曰:「託付不效」袁身為防線總負責人沒有守住敵人,屬於嚴重失職,要馬上問責。「謀叛欺君,結奸蠹國,斬帥以踐虜約」袁崇煥勾結皇太極,出賣國家利益,擅殺名將毛文龍,私下同敵人議和,數百萬百姓因他而死,當時是敵我之間的戰爭,不能單純算作內鬥,因此說袁崇煥是個漢奸賣國賊。

二曰:「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縱敵長驅,頓兵不戰,遣散援兵,暗藏夷使、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致廟社震驚,生靈塗炭。」

種種欺君罪行都是袁崇煥所為,判磔刑(凌遲,處千刀萬剮)。京城民眾最恨漢奸,於是紛紛花錢買他的肉下酒,以解心頭之恨。

乾隆欽定的《明史》里對袁崇煥之死定義為「反間計」,導致劇情驚天大逆轉。於是,袁崇煥由誤國的罪臣變成了蒙冤的忠良。

那麼袁崇煥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一定要死?

首先說明為什麼乾隆欽定的《明史》要為袁崇煥翻案。

要解釋這個答案,先看下大背景,同時乾隆做的幾件大事:

1 組織編寫了《貳臣傳》,把對大明降臣洪承疇、祖大壽、馮銓等一批人打入另冊,其意在於「崇獎忠貞」,「風勵臣節」。因為一則這些人的歷史使命已完成,幫助清打垮了明,再無利用價值,二則長期宣傳這些人的正面形象,會不會讓本朝的大臣在非常之時也變成貳臣?做大臣還是要忠心的好,這些人就委屈一下當下反面典型吧。

2. 到乾隆執政時,大清已建國一百多年,朝氣蓬勃的氣象已慢慢消失,帝國體制必然出現的各種問題開始根深蒂固。制度層面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只能強化以德治國,強調忠臣。那麼明朝的忠臣也是忠臣,不妨拿袁崇煥來樹立下正面典型。順勢也敲打下當朝的貳臣。所以以忠君為標準,在上諭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員均稱為「貳臣」。乾隆指出:這些人「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從道德出發,實在是「大節有虧」。

再來看袁崇煥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如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說袁崇煥不是一個能改變局勢的人,因為他缺少戰略眼光和政治眼光,是做事的大臣,不是謀大事的大臣。

用現代企業管理的話說就是,他適合做正確的事,但不大會做正確事。

當時以明朝的軍隊短期內很難打敗後金軍隊,那麼戰略上應該是以防守為主,慢慢以囚籠戰術來壓縮後金地盤;然後對蒙古和朝鮮示好,並進行結盟,從外圍孤立後金,甚至幫助明朝軍隊打擊後金。

而袁崇煥則不然,一殺毛文龍,讓後金無後顧之憂;二坐視朝鮮被滅亡投降後金而不管,三聽由蒙古與後金結盟。

此消彼長,朋友少二個,敵人就多了二個。整個明朝的外部形勢已發生了逆轉,而袁崇煥仍渾魚龍混然不覺。

顯而易見,是崇禎用錯人在先,然後才是袁崇煥表現不佳在後。

也就是說,袁崇煥是一個想做事的人,但沒有那麼大能力,卻放在了太高的位置,又碰上了極可怕的對手,他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條不歸路。

那麼袁崇煥為什麼一定要死?

回到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極越過長城,圍困北京城。

袁崇煥重新制定戰略,計劃以北京城為誘餌,以關寧鐵騎為主力,以大明周圍幾十萬大軍為保障,在北京城下,與後金開大決戰。

因此一面引軍南下北京城,和皇太極軍對峙;另一方面,調各路大軍合圍北京城。

剛才說了袁崇煥沒有政治頭腦,這中間有兩個致命問題:

1 以北京為誘餌,就是拿皇帝當誘餌。一旦不測,北京城破,將何以自存,風險太大。當年北宋寇準就是要求皇帝親征,而被人告發,拿皇帝當誘餌面降職。

2 北京城周圍的田地基本上全是京城各達官要人的私家田地。皇太極入關,自然是為了搶掠而來,對峙日久,北京周邊的田地損毀無數,人口銳減,加上奸人趁機作亂,財產丟失無數。這些達官要人都把責任算到袁崇煥身上。

3 當初毛文龍在皮島大搞貿易,用昂貴的貂皮、人蔘結交朝廷中的權貴。另外,毛文龍冒領的軍餉大部分都沒有出京,直接轉到了許多權貴的手中。毛文龍一死,這些好處全部消失。因此,這些權貴和毛文龍在北京的親朋一樣,無比痛恨袁崇煥,四處散布謠言,說袁崇煥勾結後金,引敵入京。

眾口鑠金 積毀銷骨。輿論作用極大,眾口一詞,積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顛倒是非,置人於死地。

於是在這一時刻,袁崇煥的命運就註定了。

皇太極大軍稍退,大臣們彈劾袁崇煥的奏章如雪片般的飛來。一場大陰謀的天網向袁崇煥圍來。

第二年,菜市口,袁崇煥死。


中國式的「為你好」,

葬送了一代英雄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鍾嘉俊

說到袁崇煥可能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尤其是近代以來飽受爭議,有人說他戰略眼光不足,愛吹牛,沒有政治頭腦,少言寡語不擅長人際交往,這種人怎麼混到邊軍高層的。

1 袁崇煥的滿分答卷

我們來一起探討這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誰都知道他的老上司孫承宗是優秀的戰略大師,玩政治也很有一手,在關錦防線的構建中,起到的主要的牽頭和領導作用。

他的想法非常好,以寧遠和錦州為關外橋頭堡,互為犄角,實行積極防禦戰略。

但是,從他和後金的屢次交手來看,他並沒有給明朝交上一副滿意的答卷。

在具體交戰時不能靈活變通,其實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整個大明邊軍都存在這個問題,(八股文看多了)邊軍的將領。

在布陣和騎兵的衝鋒中,執行的戰術單一、粗糙,缺乏應變能力,你的想法都被敵人知曉,你下一步,別人都知道你往哪走,你還打個毛啊。

孫承宗是個好學生,跟老師關係好,也愛學習,即使考的不咋樣,大明老師也還是會給他一個好職位讓他休息,可袁崇煥同學可不一樣,我們前面說過他的性格。

但後來大明還是讓他當薊遼督師,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能力強,很多位置誰去坐都沒關係,但是那些生死攸關的職位只能有能力的人坐,試想想你會讓一個靠作弊塞錢的醫生給你做手術嗎?(你要是不想活也沒辦法)

明朝政府還不傻,孫承宗是個戰略大師,他的戰略構想很好可具體實施能力有些差強人意,但袁崇煥是個成功的戰術執行者,他到任後積極修繕城牆,操練士兵,研究武器,觀察地勢,靜等敵人來犯,後金果然來了,關外惶恐不安,(今年過不了好年了,考試又不及格)。

袁崇煥,不好意思沒聽說過,還是個文人,大明明擺著送肉來了,可這肉里有骨頭,一不小心就崩壞了後金的大牙。

寧錦之戰,他積極防禦利用堅城利炮,打退敵人一次次的進攻。

在城外修建土牆阻礙敵軍集結進攻,在敵人疲憊不堪時出乎意料率軍與後金城外血戰,後金大敗,留下一地屍體,慌忙逃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八旗子弟居然敗在了一個他們不在意的小城,和名不見經傳的袁崇煥手下。

▲袁崇煥,明朝末年薊遼督師。

2 忠君愛國為你好,難敵做事不動腦

袁崇煥的出現,改變了明方屢戰屢敗的尷尬局面,得到了大明的認同,九州同慶,一時間成為人人崇拜的大英雄。

「丐知中國有人矣」和「十餘年未嘗有此勁敵也」敵人的評價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袁崇煥同學愛吹牛,崇禎皇帝一高興就隨便問問他,幾年可以解決遼東,其實就像聊天時你媽問你幾年能讓她抱孫子一樣,你扯個謊應付一下就行了嗎,可他倒好皇帝問的隨便,他答的更隨便,「五年復遼」。

崇禎自己都不信,可能嗎,一直被後金吊打,你說五年能滅了他,估計袁崇煥同學喝了點小酒,對於別人質疑自己很不開心,開始有理有據的詳細向崇禎皇帝介紹五年復遼的辦法,那傢伙,好啊反正崇禎也聽不懂,但是不妨礙他聽的很開心,讓袁崇煥當薊遼督師,特賜尚方寶劍。

袁大哥你以為當時是現在啊,吹牛不犯罪,那可是欺君之罪啊,可他還以為是為了皇帝好,看皇帝一天為國事愁的,現在心情不好了很多嗎。

這就算了,當時後金最煩者,一是袁崇煥跟個釘子一樣釘在遼西,二是毛文龍在個島上不停襲擾後金,搞的後金一直擔心後勤被破壞,只能跟袁崇煥死磕。

袁崇煥是薊遼督師可毛文龍不服他,實際上毛文龍誰都不服,擁兵自重不服調遣,經常跟敵人做生意,相當於佔山為王,可他對明朝抗金大局還是有積極影響的。

可袁崇煥同學倒好,矯詔一刀結果了毛文龍,那可是一品大將,這可是專戮大帥之罪啊,就因為「爾不知國法久了,若不殺爾。東江一塊土,以非皇上有也。」的理由宰了,他還以為是為了皇帝好。

我前面說其缺乏戰略眼光,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對整個薊遼地區的防務都是責無旁貸,可其擅殺毛文龍後,沒有認識到局勢的變化,後金已經沒有後顧之憂,可以長途奔襲,於是皇太極調整戰略繞過山海關進攻北京。

縱敵長驅這頂大帽子就扣在了袁崇煥的頭上。

袁崇煥火急火燎的趕到北京城下與後金血戰,後來又和後金議和。其實議和本沒有錯,明朝常年與後金和國內起義軍兩線作戰,國力衰弱,若能先平定一處,那歷史如何發展還是兩說。

可錯就錯在你袁崇煥自作主張,不稟告領導。

崇禎皇帝惱火了,你不說五年復遼嗎?現在敵軍都打到家門口了,你們也知道明朝那些朝臣的嘴臉,紛紛上書以「縱敵長驅,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要求懲治袁崇煥。

崇禎皇帝扛不住這壓力,就懲罰袁崇煥,袁崇煥手下的將士可不幹了,自己跑了,崇禎皇帝疑心病犯了,(不知道有沒有皇太極反間計,可能後金是三國演義看多了)你小子這是擁兵自重啊,結果將錯就錯殺了袁崇煥。

▲崇禎皇帝朱由檢,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

3 本非名將,實乃英雄

人性總是複雜的,袁崇煥並不是聖人,他是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不可否認他一直忠君愛國,即使身在獄中,他還是寫信勸說他的部下回來,他不會不清楚他的部下為什麼走,他也不可能不懂得那是他和崇禎皇帝談判唯一的籌碼,可他還是放棄了。

袁崇煥死後,明朝方面在於清朝的大規模交鋒中再也沒有取勝,袁崇煥的戰術和野戰的應變能力大明無人能比,在明朝後期,袁崇煥也是唯一在野戰中能夠擊敗清朝的將領。

他一直在以中國式的「為你好」來報效崇禎的知遇之恩,崇禎需要信心他五年復遼,毛文龍不尊崇禎,他一刀宰了,崇禎讓他速退強敵,他浴血奮戰不能退,便擅主議和,他身陷牢獄,崇禎一句話他就召回部下,也斷了存活的可能。

袁崇煥是個英雄,他不懂政治,不擅權謀,憑著一腔熱血,力抗強清,孤懸域外,以一城護天下,他的一生都在以他的方式報效大明,可這真的是為大明好嗎,這中國式的「都是為你好」不知坑害了多少人。

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遺言: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袁炮擊打傷努爾哈赤是野史傳說,明清官方都未記載,努爾哈赤之後征戰8個月,以67歲高齡多次遠征,完全不是受傷的樣子。袁的幾大失誤。第一,袁徹底斷絕東江鎮軍需,大量餓死軍人和家屬,使得東江鎮被迫緊縮放棄大量領地。在之前,東江鎮勢力剛達到頂峰。第二,殺毛文龍以促進和談,結果事與願違,和談未成功,東江鎮崩潰,部分投靠滿清。要注意,東江鎮是由被滿清殺掠後的倖存者組成的,與滿清仇恨很深,毛自己都全家被殺,他們的鬥志遠遠高於關寧軍。第三,為招撫滿清手下的蒙古部族,在荒年賣軍糧給他們,不顧朝廷阻攔,結果全部進了滿清倉庫成了軍糧。文人的理想主義悲劇。第四,作戰指揮不成熟,在薊州險要道路,分散原有非嫡系防守力量,而自己的關寧軍又躲在路邊城中不敢出戰,讓數萬清軍在當面繞城潛越,這是他自己的書記官的粉飾後的記載,成了笑話。之後尾隨到北京,一戰未打,而其他西北援軍正與敵不斷激戰。第五,北京城下打得很難看,面對敵軍部分偏師,一接戰,關寧軍的左路王承胤,中路袁自己潰散至城壕,只有右路組大壽在京軍的救援下合力擊退了敵人。這讓觀戰的百姓和官員徹底失望。這一系列錯誤造成了他自己的死亡。他的功績與岳飛天壤之別。岳飛多次擊敗金軍主力,挽救南宋。每次都是能與金兵主力野戰獲勝,逐步打成了集團軍統帥,鬥志和戰力根本不是袁能比的。袁接手薊遼之前,東北局勢穩定,敵軍四面是敵無暇東顧,接手兩年後(天啟七年即1627年七月平台問對接手薊遼,至崇禎二年即1629年十月滿清入侵),局勢完全崩潰,敵軍後顧無憂長驅直入。還有他的罪責無可辯駁,審訊大半年,明明白白,最後才判刑。乾隆造假時都被迫把審訊記錄全部銷毀。而岳飛從頭到尾死都不認,最後罪名還是莫須有硬加的。把他捧為民族英雄是乾隆用來詆毀明朝的,因為太典型了,以顯示明朝昏聵,清朝賢明。他的子孫有兩位投靠滿清做到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滿清十四大軍區將軍之一。

順便說一下,廣渠門之戰是滿清四個旗的白甲護軍加上2000蒙古人對關寧軍14000至16000人,不存在所謂的9000打10萬。關寧軍陸續到達北京,袁的9000騎兵先到,後軍陸續到達,朝鮮記載是14000。八旗護軍就是白甲軍,每牛錄男丁200,其中戰兵60,白甲才10人,滿清這時牛錄在240到260個左右,也就是說白甲總數在2500左右。清軍全軍戰兵在15000左右,入關在三分之一左右,加上兩倍的輔兵,全軍不超過16000,再加不超過10000的蒙古軍隊。清太宗實錄中記載了,主力在德勝門與其他明軍作戰,皇太極派了非嫡系的四個旗的白甲護軍,那麼不會超1300人,加上2000蒙古人,共三千多人攻擊廣渠門袁的軍隊。白甲是滿清最精銳的部隊,所以瞬間擊垮關寧軍左路和中路,衝到城壕,右路組大壽堅守住了在與出擊的京軍的救援下獲擊退了清軍,並取得一定戰果。這一仗讓觀戰的百姓與官員徹底失望,氣憤之下產生了許多流言。而出擊的京軍也產生誤解,認為敵軍不強。加上德勝門的滿桂支撐不住向關寧軍靠攏時,關寧軍不救他還射傷了他,結果他向皇帝告狀。幾件事一起發作,皇帝讓袁當面解釋,他說不出話來,最後被下獄。


督師膽太大,任誰也不敢用。

膽大一,騙皇帝玩,抗清名將,新帝登基,五年平遼,清軍太強大了咱要議和,這幾件事情聯繫在一塊,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逗皇帝玩。

膽大二,私自議和,議和主戰這事國家戰略方針,這事只能由皇帝下最後決心,大臣偷偷摸摸幹起來了。帶兵的主帥同對手私自議和,這事曠古奇聞

膽大三,擅殺大將


袁崇煥的重要、忠心是我們後人的看法,讓當時的崇禎皇帝看到他的不可替代不是很現實.相反,看到的是問題一大把:

曾經黨附魏忠賢,而自己卻又是東林一黨

自誇五年平遼,實際上沒完成也根本完成不了

任人唯親,和蒙古族將領滿桂等人矛盾頗深

擅殺毛文龍,輕視皇帝(這一條就夠死罪了),而且也是自毀長城,毛文龍若在,皇太極未必敢輕易入關.

在回防北京時仍任用私人,和其他人矛盾嚴重.

還有很多,冒功、貪污什麼的都是小事了,結論就是在他的身上花了太多錢,卻沒有成效,而且人不怎麼樣,殺了他不奇怪.

我們今天看重他是和其他將領比出來的,另外還有清朝乾隆皇帝的吹捧,這就是距離產生美.袁崇煥的能力是有的(但功勞打折扣,炮傷努爾哈赤致死只見於朝鮮《李朝實錄》,還是他自說自話,可信度不是很高,這事到現在還有爭議),但單就法律而言,殺他並不為過.當時崇禎皇帝在他身上給予太多的希望,結果錢花了,很多人被他排擠了,皇太極也就到了北京城下,不殺他謝罪才怪,當時太需要一個為失敗負責的人,而袁崇煥是不二人選.袁崇煥死後百姓分食其肉就是明證.再說還有東林黨和其他政治派別的爭權奪利,看起來只要不是除了他別人守不了北京,他就非死不可.有沒有反間計不重要,重要的是崇禎想殺他.


推薦閱讀:

這一對父子皇帝實在不如崇禎

TAG:袁崇煥 | 崇禎 | 歷史 | 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