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儒釋道同根的觀點?
儒和道,是同一起源,這個是非常明確,都是源於周公。但這裡面的儒家,是指漢代以前的儒家,漢代以後的儒家,從董仲舒起,只是穿了件儒家的衣服而已,大家想從中汲取營養,喝的卻是加了三聚氰胺的三鹿牛奶。
有關佛道同源的背景,講起來比較複雜,也比較敏感,但是我們知道,喬達摩和老子,包括張陵,都得到地祖法藏的親傳,而且從漢朝到唐朝,佛道兩家經常是同在一個大院子里居住交流,難分彼此,雙方身上都有著對方的印跡。
儒釋道同根,這並不難理解,其實大多數人不同意儒釋道同源的人,很多時候是受宗教情緒的影響,真正深入儒釋道三家的人自然不會有門戶之見,金剛經有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聖賢設教,只是見地上的不同,程度上不同而已,說的還是那個東西。
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就曾經說過儒家和佛家的相同,譬如在《定慧初修》中說到到:三學者,戒、定、慧也。無戒而德莫全,無定而事莫成,無慧而智莫顯。德者,仁也。慧者,智也。事者,勇也。釋曰:戒、定、慧。孔曰:智仁勇。東方有聖人焉,西方有聖人焉,此心同,此理同。蓋不同,即非聖人。這說儒家同佛家相同最好的說法。如果要做比較,佛家的律宗是最接近儒家的。
道家就更不用說了,儒道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產物,在先秦以前儒道是不分家的,後來只是發展方向上的不同罷了。佛家當中的密宗和禪宗是最接近道家的,佛家能夠在很多理論上同道家說到一個點上去,只不過是修行方法的不同罷了,但是最終的目的地都是一樣的。
佛教為什麼能夠傳入中國?除了中國文化具有包容性以外,最大的原因還是佛家和道家儒家說的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是表達不同罷了,其他文化雖然也能傳入中國,但並不能像佛家那麼快的傳入,並且能夠成為中華文化當中的一部分。
至於以宗教情緒來說的話,那麼道家乃至於整個中國文化來說,和東方藥師佛的琉璃凈土的文化體系是十分相似的,這是以宗教情緒來說的,至於是不是,那大概只有得了道的人才知道吧。
儒釋道同源,此心同,此理同,歷史上很多道家祖師大多數都是通曉佛家的,佛家的大多數祖師也通曉道家,還從來沒有看到哪一個得了道的道家祖師說佛家不對,或者是悟了道的佛家祖師說道家的不對,反觀歷史,說這家不對說那家不好的反而是一無是處、一無所成。
不用理解,這是錯的。
根是什麼?是源頭,儒道之學皆傳承自上古,繼承三代官學,所以同源同根沒問題;諸子有百家,及至今日,有發展有衰亡,在歷史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支流,及至今日,國人所言之儒學尚有分歧,所言之道家尚有派別,二者互為體用,傳承華夏薪火不絕,綿延至今。
儒道同源,交並發展其實很容易理解,比如祖天師張道陵與金丹派魏先生都是東漢儒道交並的踐行者,祖天師所創立的天師道從一開始就不是簡單的道家學說,而是以禮教術法緯學為手段,以道德為歸指的一個綜合體。一個即儒即道的學修體系。而鄭康成先生那一代的大儒,皆有術在身,康成先生不足弱冠即能望氣觀風,而立則星曆推步壓勝隨手施為,比任何術士神棍都牛叉的多,但從不以此惑人,只講經學常理,甘於平淡,一邊耕讀一邊教學。
那麼釋又是怎麼來的?我這裡簡單的捋一捋脈絡,佛門的朋友如果覺得有問題也歡迎留言交流。
儒道的根,深扎在華夏大地。而沙門的根,卻是外來宗教。
秦皇年代,沙門室利房來華,秦以為妖異而禁其祀,後被禁,而有金人裂門而逃。秦漢之初,皆述之以西域方士。漢明帝夜夢金人時,沙門再次來華,正應當時鬼神興盛之說,而成西域鬼神祭祀方術之學,託庇於黃老學說下才得以祭祀。後來陸續有沙門來華開始譯經活動,安世高所譯禪數之學,大多為小乘,安世高有方術,得人信仰,故其學流傳深廣,其禪學最後流入天台宗。
支讖來華主譯般若學說,大乘之學在漢地始傳。但是這個時候的大乘之學是龍樹之前的大眾部之學。所以並無巨大影響,只是為了後來龍樹之學在漢地傳播墊下基礎。此時的浮屠之學,被看做一種方術修行,一種溝通鬼神的方式,與當時流行之學相較,並無特別之處。時光流轉,漢家王朝漸頹。主流經學受到各種挑戰。沙門這種出家修道之學,似合隱士風采,博有幾分市場。僧人也以修道自居,故自稱浮屠道人,世人也將其視作道儒隱逸之士,視其學仍是聖人之學的一種詮釋,最起碼在僧肇之四文中仍是如此。這個時期,佛僧也自稱貧道。
那時候大儒名之為佛是因為什麼?弗人也,背離人道的意思。雖覺得彼道欲背人道而實不離人,頗為詭異,但基於一種尊重學問的態度,並不十分排斥,坐而論道,以礪學問亦無不可。漢代那種文明的自信是在亡國之時依然高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底氣在的。
百年後,出現了一位天才早逝的選手,他就是僧肇。他是鳩摩羅什(龍樹法裔)的弟子,解空第一人的名號,就是他師父給他的。基本算的上是華人對中國大乘佛教理論奠基之人。要全面了解他的思想,您得看的懂那些六朝文辭,經學典故才可以,俺估計這裡這點篇幅是不夠的,大家可以自行閱讀吧,我就把幾點值得注意的背景和要點列出來:龍樹論師:大眾部的般若思想在他手裡變成了大乘佛教的根基,所以他的三論才是中國佛教的基本台柱。他本人大概是和魏先生一個年代。至於龍宮什麼的,我們這裡不討論啦,他的主要觀點,就是把釋迦王子的以心治人,離苦斷滅而宣揚的緣起論擴大到萬事萬物身上。然後把實相安在這個沒法找到實體的xxx上。anyway,這個緣起性空的理論就把「心理學」改造成了終極真理。這個可以聊一整天,不過沒大興趣,古婆羅門認為釋迦王子是斷滅論,他們的六外道之一,是可以參考的意見啦。而龍樹之說,是在其上一種演繹推廣,具體分析不作了,我從坑裡爬出來,不想再進那個邏輯大咖的怪圈裡。但是我們是不同意這種看法的。對於釋迦王子治人之「苦」的做法,我們還可以理解,他對於緣用有了比較明確的解釋,但仍沒有真正解釋出體因是何物。或者說,他不認為有,那隻好一直在那裡兜圈子,放大到相互關係上,以此為體為因。
對於龍樹論師的學說,更加遠離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而且動輒百萬字,極盡思辨之一切可能,大多數文字都是提前堵住一切邏輯上的漏洞。立八不而論中空,實則繁極而忘簡,卻非吾道也。其邏輯只不過是建立在人類這點可憐的基礎上的。以此為基,所以實在沒法過多評價的。
就說三點影響:1.他的出現構造了現代我們看到的僧團體系。2.他的理論給大乘的生存奠定了基礎,即在世間大力傳教,又同是發願度眾生的修行。3.這種理念從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儒家的治世的思想。所以大乘之東來,並沒有太多的阻礙。
早期的僧人大都是儒生出身,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有了出塵修道的意願,而其中一部分人選擇了浮屠之道。但是他們與其它的儒生,隱逸道者都是同坐談玄論道,在那個時代不分彼此的。蘭亭之集,可見一斑。就從浮屠道人們的法號也能看得出來,道字科的多得很。具體的僧肇前後或同時的支遁,竺道生,慧遠等等都是文采斐然的名士風采。既有儒佛合流之說,也有玄佛合流之論,三教合一的說法便是始於這個時候。
僧肇其文辭清雅玄奧,文學水平極高,影響力在之後千年連綿不絕。四論《宗本義》從緣生無性談實相,《不真空論》從立處皆真談本體,《物不遷論》依即動即靜談體用一如,《般若無知論》談體用的關係。對立有無是大乘乃至佛教的做法,但是不是他們的說法和目的。他們後來所謂禪法其實就是想從這種空有的衝突中破開而見性空。只不過與三論宗比,這個思路更加犀利和直接,後面會提到。
僧肇之四論有三個要點:1.所立皆真,觸事即真。僧肇的有無仍然是對立的,其所立皆真,仍然是王學體用一如的說法,強調真,就在於真假對立的存在才需要不斷強調分析真是何物2.有無雙遣。他的有無雙譴是在對立基礎上,強要排除有無對立,不得不構建出來達到性空實相的多餘之物。3.真空妙有:對後世影響最巨的真空妙有,則是建立觸事即真當相即道的「廢話」上,強調有無雙遣的大坑中不得不再編出來的填坑用的巔峰之作。有無雙遣之後是啥?這世間一切又是啥?真與空的關係,實在與虛無的關係又是如何?真空妙有就是試著回答在他們世界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一個把實相和性空捏把在一起的理論。在吾等眼中,就是多餘中的沒必要。其說與涅槃佛性是一體的。從此。佛性&天性就開始被這些老先生們攪合成一個性了。而真空妙有對於後世佛教乃至中國的思想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智者,玄奘,到六祖,再到理學,心學,關學,還有宋後的道教,都不得不面對這個大泡泡做出自己的選擇。所以必須得單拿出這位大師的觀點討論下。而經學乃至之前的官學,有無從來不對立。哪用的的著這麼費心折騰呢?壓根就不用搭理,捏把沙子蓋樓,樓再高能住人嗎?根基不同一切皆不同。我總在強調,華夏和佛教不是一個根基,原因就在這裡。根不對,長出來的西自然看似相同,其實不同。嫁接的東西有其用處,但不等於還能長出來原本的樹吧,所以我這一支始終不贊同混淆。
不請自來。因為這個題目涉及一個歷史事實,向來都被我們下意識地忽略了。
元前500年的知識大爆炸,現在回過頭看看,比所謂的宇宙大爆炸假說要更重要,也更靠譜。
釋、道、儒的起點,要真正算起來,差不多都是這個時間,這當然不可能是巧合。
也許有一個共同的場合,因為受眾的區別,才產生了不同的結局。老子不願意設教,老子孔子「述而不作」,都是代表中國人做出的應對,《易經》得到了精密的維護,漸漸離開了人們的視線,只是後人心有不甘,從而有了「道」和「儒」的分野。——現在看來,應該是聖人不僅安排了開頭,也預見了後果。一切都並沒有超出預期。
兩千多年過去了,尾聲正在響起,大結局會怎麼樣?真心期待。
並不同意儒釋道同根這種說法,在中國儒釋道三學都實實在在的影響著我們,在現實中儒釋道也形成了並行不悖和平相處,逐步合流的趨勢,這些都是好的,體現了我們民族特有的文化系統。
但要說儒釋道同根,這個事情就很難解釋了,儒釋道不同根但同流,共同構成我們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部分。
佛教起自印度,道家是本土產生,儒家是統治階級力推,構成我們民族的主要思想。佛講解脫,儒講入世,道講自然,分別在國家社會人生的不同領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儒丶釋丶道,三家同根,其實沒有可爭議的。首先說三家都不是以現代人的"宗教"觀念起家。其創始人都以"教化″(現在的"教育″觀念)者面世自居。都只是將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語言邏輯丶思維方式,廣播於社會大眾,以達覺悟明白之目的。不以名利之圖謀,不用具體之形式手段,以達控制社會人之群體行動,而自居於教主之權威之位。現有之三家色彩的宗教儀規形式,都是後來人搞的,絕不是三教聖人的初衷。這是從表面的共性規律看三家的相同。花果之體表近似。
三教聖人都以"人"為本體對象,都以"人生觀念"設理闡教,都以"活在當下"的理念方法為主而教人。佛家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無為無不為″,都是一個目的一個要求,都是解決的如何作人的問題。
三家各有側重,儒家的入世與佛道兩家的出世並不矛盾,其終極效果甚至是一致的。在理論的深廣度表述上,可能佛門更顯具體丶全面丶清楚明確。其實三家都是從"宇宙丶人生"的根本出發的。作為信奉者,學習者,修行者,入道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三教都是解脫之道,可謂殊途同歸。按照儒教的作人原則,表理如一,內外兼修,達到純粹,不但眼前現世活得高超,亦能生死自在,脫出輪迴。入佛入道,雖重點認識出世的修行,而哪家的真正行者,亦都是現實社會中的達觀通人智者,人成佛成,"盜亦有道″。
萬教不必分,本是一條根。千門萬教都是傳道的代理人,都是遵照上帝無極老母的法旨,替天行道,代天宣化。儒釋道也不例外。千門萬教雖然經典不同,修行方式不同,但修行的最終目的一樣的,那就是通過各種修行,去掉習性,恢復天性和本性,提高靈性生命的等級。合道而行,靈性揚升和回歸。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講積德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道家講懲惡揚善。宇宙的高級能量就是愛和光。有愛心才能有善舉,有愛心有善舉才能溫暖別人,照亮別人,才能發光。 天道無私,常與善人。只有合道而行,才能天人合一,才能靈性提升和回歸。
儒釋道同根的觀點是不對的。儒道同根,源於我國文化源頭,易學。7000年前出現伏羲文化,河洛圖出現,表明易學抽象化,理論化,我國文明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這同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證實。這段燦爛的文明,有待專家考證。經過5000年實踐後,易學文化孕育出一系列各個方面的專業理論,可以解釋人類社會遇到的一切問題。在人體生命與自然關係上,出現中醫學。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出現儒學,在人的活動與自然的關係上,出現易經, 在超自然現象與自然的關係上,出現道學。還有其他一系列百家爭鳴,各個方面的理論。佛學從印度連根拔起移到中國,所以被中國接受,是因為同道家許多理論暗合。但仍然不倫不類,道家認為靈魂仙神,是人鬼,人神互換關係,靈魂,鬼神就在我們身邊,不依附於生物再托生,就會自行消亡或被雷電消滅。而佛家弄出個六道輪迴,極樂世界。後來被基督教學去,弄出個天堂。並進一步擴大,整個宇宙都是獨一神創造的。並進一步擴大,人類要做它的羔羊,並要主宰人類的一切。從而被政治利用,成為統治術。佛學後來汲取道學精華,如預測、算命等,並汲取儒學許多精華,如孝道,從而同中華文化走到了一起,改造後成為中華文化一部分。但它們絕不是同根!儒學,道學,是中國古代科學體系,也是人類古代科學體系的一部分。這個科學,不同於現代科學,二者不能互相解讀。古代科學,能很好地解釋世界,其深邃的理論,常人不能理解。古代科學,同現在科學一樣。是人類兩大文明的支柱。古代科學是完全不能否定的客觀存在!
謝謝邀請!
儒釋道同根,儒家入世,道家超世,釋家出世,都以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出發點,從「人」的意義上說三家同根。
三家各有不同側重;道家以哲學的方式解釋社會,強調「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儒家以政治的方式經營社會,強調倫理觀念經世秩序;釋家以人本境界適應社會,強調「修身養靜,明心見性」。
社會,既不是自然的衍生物也不是造物主的弄作;哪一家之言都只有相對性。社會的實踐證明,從經世里超越,在超世中出世,由出世而入世,投入世至經世出世達成超世;拿一句話描號.用堅強的內心向著信念頑強前行。釋——道——儒。
大家好!同根!都把孝放在第一,善是基礎!故說同根?大家吉祥!
推薦閱讀:
※造物世界從化團建,在一起,最美好
※你認為孩子自幼就該養成與人競爭的習慣嗎?
※孩子到底是跟爸or跟媽姓?
※視時光如糞土的你 恰巧時光也這麼看你
※5歲「牛娃」男孩逆天簡歷背後:有多少父母輸在三觀太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