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為什麼八旗兵不能打仗了?
曾經打敗大明的滿清八旗鐵騎,後來為何不堪一擊?因為這項制度。
當年滿清八旗鐵騎可謂是風光一時,區區二十萬的兵力,打敗上百萬大明軍隊和李自成的大順軍,一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並且統治中國幾百年。但是這麼一支強悍的兵團,為何後期快速衰落?原因是其兵役制度,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八旗的兵役制度助其成功,又導致其衰敗。
八旗兵最早的制度來源於牛錄狩獵制度,牛錄是八旗兵的一個單位,一個牛錄三百人,就像現在的連級單位或者營級單位。這種制度有很多好處,一個是兵農是一體的,平時打獵種地,打仗的時候就衝鋒陷陣。
第二個好處是非常靈活,打仗的時候既可以整個軍團衝鋒陷陣,又可以各位以單位作戰。解放戰爭的時候,我軍其實也像這樣靈活,仗打亂了便各自小單位作戰,所以這也是我軍戰鬥力強的原因之一。
正是由於八旗兵役制度的優越性,所以才能打敗眾多敵手,建立大清朝。入主中原之後,清朝繼續完善兵役制度,這些制度在一開始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也使得康熙、乾隆等皇帝在平定叛亂以及對外戰爭中獲勝。但是這些制度同樣也為八旗兵腐敗埋下了伏筆。
比如為了激勵八旗士兵,朝廷給了八旗子弟兵很多軍餉,是同時期漢兵的好幾倍。在開始打天下的時候,這可以很好的鼓勵士兵戰鬥。但是後來隨著朝廷局勢的緩和,這種高福利反倒是滋生了八旗兵營的腐敗,很多士兵心裡想的不是如何提高戰鬥力,而是想著如何更好地獲得錢財。
更重要的是,在關外的時候這些士兵既是農也是兵,可是到了關內,這些八旗子弟沒有了「農」的身份,只是「兵」。這樣的後果一方面是士兵職業化,但是另一方面也導致八旗兵因為不務農而導致身體素質下降,並且喪失了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這些八旗兵可以監視綠營的漢兵,特權思想使得八旗兵更加自傲。
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終於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集中爆發,曾經橫掃大明的八旗鐵騎,成了八旗豆腐騎,被衝擊的七零八落。清政府無奈,只得啟用曾國藩、左宗棠等漢族武裝。看來,什麼時候都要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教訓啊。
參考資料:《解讀明清王朝的戰力對比:王牌八旗軍成就清軍入關》
這要從八旗的歷史說起。
1583年,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統一了女真(滿族)各部,逐步建立起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滿族)人編製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創製八旗促進了女真(滿族)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使來自不同地區、力量渙散的女真(滿族)部民凝聚為組織紀律性很強的社會整體,增強了軍隊戰鬥力,八旗因此成為努爾哈赤成就霸業的一把利刃。
作為清代滿族主要的社會組織形式,八旗初建時僅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軍。順治七年(1650),順治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由自己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
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清朝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後因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由於八旗長期由政府供養,遊手好閒,不習武事,逐漸喪失了戰鬥力,在鎮壓太平軍時屢敗,於是南北各地地主團練武裝迅速發展,湘軍、淮軍、楚軍等應運而生。光緒中葉後,新軍成為主要的國防力量。
終清一代,「首崇滿洲」(又稱「滿洲根本」)是清朝的既定國策,八旗是大清政權的權力基礎和象徵。作為統治族群和八旗軍隊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滿洲人尤其被歷代皇帝視為國家根本、朝廷柱石。滿洲將士為清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後平三藩、滅回部等立下汗馬功勞。對於那些率領八旗子弟建立擁戴、征戰之功的王公大臣,朝廷也「回饋」給他們以特殊榮耀。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的「鐵帽子王」,清朝皇帝前後一共封了12位,允許他們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八旗軍與清政府共存亡。作為「打江山」的根本,1644年入關時,八旗勁旅在對農民軍與明朝殘存勢力的戰爭中以一當十,摧枯拉朽,那是八旗武力最精銳、最強盛的時期;入關後八旗駐防,既為清政權的「固本之策」,也因此產生「八旗生計」等問題,導致軍風敗壞,駐防武力最終不堪使用。
八旗由盛而衰,兵不能戰,清朝最後滅亡,桐源居士專著從風水根源、氣數上作了深刻解讀:
大清龍脈之根本在「關外三陵」,尤其是位於興京的永陵。
興京——百年皇清由此奠基
永陵寶城。
鞭形龍脈大部走勢自東北而西南,至新賓縣東北,有長達18公里的8條道溝,中部的八道溝向南偏西朝北四平鄉帶出一條環抱山列後,結束了這一走向。自頭道溝起,東北而來的山列轉而西向,愈加強勁。在宏偉西向的山流中,受十花頂子居中率先垂範所帶動,整個山列轉而南向,躍躍欲試,最後齊刷刷多路齊發,形成一支以龍崗山為核心,東起一面山嶺,西至西大頂,寬約30餘公里正面的南進大軍。
永陵地形圖
《葬書》曰:「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永陵北面山勢就是這樣,層層疊疊,前呼後擁,山分多路,十數里距離洶湧澎湃,浩蕩南下。
東西一字排開齊頭並發的南下山脈,除八道溝生出的一路為左翼護砂外,共分9路。其中,真龍大脈居於左起第8路山列中。
永陵衛星攝像圖
9路南下的山脈,除龍脈所在的一路外,宛如皇上統帥的8路大軍。皇帝需要帳幕、旗幟。永陵後倚的啟運山,正是臨水而扎、迎風飄揚的一面龍旗。在清初立國戰爭中,滿人的八旗勁旅在黃龍旗統率下,是那樣的氣勢如虹。
煙筒山
龍旗、9路、八旗,現實與風水相通相合,真箇是無巧不成書。風水永恆的魅力,亦在於其不斷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包括事前的預示和事後的警示。
(摘自《千年堪輿——二龍爭珠》第三章「揚鞭策馬」。)
清朝的後期,八旗兵的確不能打仗了,甚至都談不上什麼戰鬥力了。
最明顯的一個轉折點是咸豐元年洪楊事起。
此前,無論是嘉慶朝平川楚白蓮教和天理教,還是道光朝平回部張格爾、安延集等,都是八旗綠營兵出戰,雖然不及清初多爾袞的鐵騎那般所向披靡,倒也不墜八旗雄風。甚至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關天培率領的廣東水師雖力戰不敵,最後英勇殉國,但絕對鼓舞人心,給入侵的敵人以深刻的印象。
那個時候,八旗綠營還是能打仗的,雖然打不過洋人,但對付一般的造反還是馬馬虎虎的。咸豐元年,太平軍在廣西金田起事,其勢洶洶,大有蔓延之勢。咸豐皇帝調集廣西、廣東、四川、湖北等省的綠營,命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南下指揮。只三個月時間,賽尚阿統帥的綠營在太平軍面前被打得丟盔卸甲,有如秋風掃落葉。
從此,國內作戰的主力完全由漢族武裝的地方團練擔當,八旗綠營除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馬隊以外,幾乎都淪為擺設,完全沒有戰鬥力了。
晚清八旗綠營的沒落主要是兩個原因。
其一是清廷的八旗福利政策,養懶漢,導致八旗子弟不思進取,成為寄生蟲。
清入關後,清廷把所有八旗子弟都養了起來。這些八旗子弟不僅僅是滿人,還包括投降和歸順滿人的漢人和蒙古人,所謂滿八旗、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八旗子弟的主要任務就是當兵和當差。當兵就是綠營兵,當差是給皇帝當差,實際上是做官。大量的滿缺,像御前侍衛等全是滿缺。六部九卿一半的崗位都是旗人的。旗人的人口少,只要稍微上進就能巴結個不錯的差事。
綠營分各省駐防和京營。清朝13省,每個省都有大約一萬左右的綠營部隊官兵駐防。京營待遇比駐防還要高些。鼎盛的乾嘉時期,綠營總數60萬。
初時京營有三大營,分別是健銳營,火器營和圓明園護衛營。咸豐11年,抽調八旗精銳成立了神機營,專門護衛皇宮,成為大內禁衛軍和京城衛戍部隊。
而這些部隊的兵源只能從八旗子弟中選拔。許多入息優厚的職位也規定只能由旗丁擔任。如粵海關、漕運、鹽運史衙門等處的兵丁都是規定只能由八旗子弟擔任。所以旗人的入息特別廣。只要你願意,幾乎沒有找不到機會的。
每個旗丁,每月最低有二至四兩銀子的俸祿,外加一擔米。不僅如此,還沒有退休一說,是終身制,且世襲。
旗丁生子有落地銀,養孩子也由國家負擔,六歲以下半俸,7歲全俸。此外婚喪嫁娶都有固定的補貼,米面蔬菜肉樣樣俱全。晚清國家財政吃緊,旗丁待遇不如從前,但銀子和糧食還是不少的。
八旗子弟除了當兵、當官以外,不從事任何生產活動,否則就是丟祖宗的臉。這樣一代傳一代,到了晚清時,八旗子弟已經徹底淪為只懂得吃喝玩樂的寄生蟲了。
慈禧太后有一次聽說神機營軍紀渙散,派李蓮英私下去查訪。李蓮英化妝成小販來到他們會操的地方,看到兵丁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閑聊,旁邊是他們的僕人,每個兵丁都需要兩三個僕人伺候著,有的拿著茶壺手巾,有的負責牽馬,有的負責架著鷹或鳥籠子。李蓮英將所見報告給了慈禧,慈禧憂心忡忡,覺得旗人自己太不爭氣了。
旗丁們甚至出操都不屑於親自下場,要僱人替代。這些旗丁雖然身份是最低微的士兵,但是排場和派頭十足,堪比王侯。
反觀曾國藩和李鴻章的部隊,兵士都是從最窮苦的農民里招募。他們當兵能吃上飽飯,打了勝仗能立功受獎,將士能用命,士兵能耐勞,八旗兵拿什麼去跟他們比呢。
不僅腐敗,還很驕縱。湘軍百戰功高,綠營很有些將領不服。
左宗棠西征歸來,封侯拜相,醇親王奕譞對他很仰慕,特邀他校閱神機營。神機營士兵早就聽說左宗棠的威名,於是精神抖擻,拉弓放箭放洋槍,自覺神武非凡。
左宗棠打了20多年仗,什麼陣勢都見過,老實不客氣地指出了他們的種種不足和花架子。又由於恪守臣下不能犒賞天子禁軍的原則而沒有放賞,惹得神機營士兵大為不滿,借左宗棠校閱時戴了一副大墨鏡,給左宗棠起了個外號叫「左騾子」。同時在醇王面前大進讒言,連帶著醇王對左宗棠也開始疏遠了。
這裡就要說到八旗軍沒落的另一個原因:將帥顢頇。
其實八旗軍主要是欠操練。同治4年,軍機大臣文祥奉命率京營部隊赴清東陵至山海關一帶剿治馬賊,只一年不到時間,就將疲頑驕蹇的八旗兵整治得煥然一新,並且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如果文祥一直是八旗兵的統帥,或許能煉成一隻八旗勁旅也未可知。
(瓜爾佳·文祥,滿洲正紅旗人,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死後謚文正。)可惜現實中辦不到。滿洲親貴一直以擁兵自重為夢想,認為綠營一定會成為清初席捲全國那樣的勁旅,而且要掌握在親貴手裡。當時清廷成立神機營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神機營甫一成立時有一萬五千人,同治三年時擴充到三萬人,以後一直保持著這個規模。這支部隊被清廷看作是重中之重,每月耗銀幾十萬。其它的綠營都裁撤了,只有它不裁反增。
神機營除了初創時恭親王奕?管過一段時間,後來就一直由醇親王奕譞掌管。
奕譞這個人有點志大才疏。他一直以知兵自詡,但卻不善御下之道。奕譞的地位很高,又御下極寬,導致神機營軍紀廢弛,將士驕蹇,最後除了醇王自己,誰也統御不了這支大爺部隊。
光緒元年,醇王因為親生兒子當了皇帝避嫌不便管事,朝廷特派僧格林沁的兒子伯彥訥謨古管理神機營,希望他能切實整頓一番。伯彥訥謨古曾跟隨其父剿捻多年,有豐富的帶兵和作戰經驗,朝廷對他寄予厚望。
伯彥訥謨古大刀闊斧整頓,但神機營官兵不買賬。當時有個神機營佐領夥同他人將神機營的紅衣大炮錘碎了賣廢鐵,被伯彥訥謨古奏請朝廷問斬。那個佐領的母親和妻子因此在伯彥訥謨古家裡大門外投繯自盡。神機營官兵藉此機會上下活動,大有嘩變的危險,朝廷沒辦法只好重新讓醇親王重回神機營,整頓神機營的計劃也就此泡湯了。
晚清八旗兵的腐朽,醇王這樣的親貴要承擔相當的責任。可惜他們看不到這點,末代的肅王耆善,小恭王溥偉,小醇王載灃,親貴鐵良等人都在做著同樣的夢。
與此同時,以李鴻章、袁世凱為代表的以近代現代兵制訓練出來陸軍武裝迅速崛起,成為歷史大趨勢,從而開啟了辛亥革命的新篇章。
八旗軍到後期不能打仗了?八旗軍作為清朝的核心主力部隊,早期戰績大家都熟悉了,打敗了明朝,李自成和張獻忠統一全國。到了康熙,雍正時期,作為主力平三藩,打准葛爾汗國,控制青海。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十大武功從平回部,到打廓爾喀,也都是八旗軍作為主力的,但是這個時候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在下降,但是,在當時的國內依然是頭號主力。到了,嘉慶時期,就需要專門從東北調集駐防八旗來鎮壓白蓮教了。
到了道光時期,八旗軍在新疆打敗了張格爾大軍,但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八旗軍在鎮江失利,但是,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中指出:鎮江是鴉片戰爭中英軍攻擊諸要點設防最為薄弱的,而鎮江之戰卻是鴉片戰爭諸戰鬥中抵抗最為激烈的。英軍投入的兵力最多,但沒想到,遭到的損失也最大。
一個鎮江戰役英軍損失超過了之前在定海,虎門等地的總和。到了第2次鴉片戰爭,八旗軍在大沽口取得了第一次大捷,這也許是很多網友不清楚的,大沽口炮台守軍是八旗軍和蒙古軍。
隨後在張家灣和八里橋野戰當中,八旗軍失利。太平天國興起以後,也有大量八旗軍到前線作戰,出了西凌阿,多隆阿,塔齊布,都興阿這些名將。在太平天國戰場,八旗軍主要是殲滅了太平軍北伐軍,然後在湖北聯合湘軍,摧毀了陳玉成主力。
當時湘軍名將鮑超和八旗軍名將多隆阿,被譽為「多龍超虎」兩大名將。太平天國覆滅以後,多隆阿率領八旗軍在陝西,打敗了數十萬回軍起義。
到了光緒初年,左宗棠兩路大軍進入新疆,打擊阿古柏大軍,1路是湘軍劉錦棠,1路就是八旗軍金順,同時金順也是遠征軍副司令和前敵總指揮。
到了甲午戰爭,依克唐阿,長順等八旗軍在東北取得了甲午戰爭對日軍的唯一勝利,保住了遼陽。應該說八旗軍到後期,還是有能打的部隊,但是比例已經很少了。基本只有東北駐防八旗還能野戰。
北京八旗軍在乾隆時代戰鬥力就已經開始嚴重下降,到了道光以後,內地駐防八旗戰鬥力開始迅速下降。而黑龍江和吉林駐防八旗軍的戰鬥力保持時間最長,最後被摧毀在1900年10萬沙俄軍隊進攻東北的戰役當中。
有一句話叫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可以很好的說明八旗的沒落。
八旗本是清代滿族軍隊的名稱,他們是努爾哈赤在戰爭中創立的,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八旗中的子弟生於憂患,自小勤學苦練,只為征戰沙場,在清入關前,八旗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哪怕在入關初期戰鬥力也不是一般的軍隊可以比的。
這些人都經歷了很多戰爭,打了很多勝仗,不僅能力強,還經驗豐富,譬如,統一女真族,打敗明朝統治者,成為天下的主宰。每個士兵都戰功滿滿,努爾哈赤也沒有虧待他們,根據他們每個人戰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官職和獎勵,甚至還授予一些人特權,他們的子弟可以承襲他們的職位。
在入關前八旗已經形成一個貴族階層,在後來的生活中順風順水,而八旗子弟們,自小生活在一個優越的環境,父親等長輩打下戰功,他們只是享受就夠了,再怎樣也是子承父業,從來不會擔憂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未來。
在剛剛入關那幾年,由於曾經的八旗精神還在,戰場上的感覺還沒有消退,不僅激勵著他們自己,連他們的子女也被激勵著,按時操練兵馬,堅持不怠。當然八旗也在入關後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體系,保衛著滿清的每片土地。
清朝前期發展狀況良好,人們也漸漸滿足與現狀,開始展現出人性最原始的狀態,懶惰、懈怠、享樂。從順治、康熙年間,八旗子弟追求享受、戰鬥意志衰退的情況已經浮現水面。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兵的主力地位已經逐漸被綠營兵所取代。乾隆、雍正年代,很多重要戰爭,已經沒有多少八旗兵的身影,甚至說表現很差很差,曾經威風凜凜的八旗兵已經不知所蹤。
晚清,八旗兵已經不堪入目,仗著曾經老祖宗打下的名號與戰績,逐漸安樂,好逸惡勞。樣子很像我們曾經說的一句「富不過三代」,他們每日遊手好閒,玩票、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總之是很會享樂。
八旗兵腐敗不堪,沒有一絲戰鬥力,也難怪清朝越來越衰敗,難怪清朝晚期對於外敵的入侵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外敵欺侮國人。
其實八旗兵的腐敗,清朝的衰落是大多數朝代發展的現狀,習慣於安樂、享受,長期以來就會走向衰敗。這也在提醒著我們,不能迷失在現在美好的生活中,要長存憂患意識。不禁想到這幾天看的《真正男子漢》,「只有昨天是最輕鬆的一天」我們每天都要努力訓練,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
我是小二,每天為你呈現你想知道的歷史,其實我有個建議,建議你關注我~
告訴你一個殘酷的現實,不僅清代的八旗軍如此,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從沒有一個和平時期保持軍隊強大戰鬥力的先例。一個也沒有。不僅如此,放眼全世界,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個王朝在和平時期保持軍隊的強大戰鬥力,一個也沒有!
八旗軍在明末和清代前期是非常具有戰鬥力的。後金在遼瀋大地興起後,明朝軍隊根本不敢與八旗軍野戰,明朝良將袁崇煥因此制定了憑城用炮的正確戰略,才得以守住寧遠防線。儘管如此,八旗軍在皇太極的率領下,先後四次迂迴入邊,直逼北京城下。最終,在一片石大戰中,八旗軍在多爾袞的率領下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取得了政權。
從八旗軍對蒙古的作戰,也能看出其強悍的戰鬥力。蒙古平原少數民族入侵,是中國幾千年來中原王朝從未解決過的問題,一直到明朝依然如此。清朝依靠武力進剿和招撫通婚雙管齊下,最終徹底解決了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這其中,武力打擊和軍事威懾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一旦入關,八旗軍迅速開始腐化。曾經刀頭舔血,現在要房子有房子,要女人有女人,誰還去進行艱苦的軍事訓練?因此短短几十年,曾經天下無敵的八旗軍迅速腐化成一支缺乏戰鬥力的部隊,使清朝在用兵時不得不依仗由漢族官兵組成的綠營兵。從八旗軍腐化的例子也能看出,軍隊腐化墮落喪失戰鬥力的速度是超出人們想像的。
這個從人性以及軍事科技兩方面說。前者懶了、愛錢了、怕死了,自然沒有戰鬥力。後者,世界先進你落後自然沒有戰鬥力。
玩殘了1.和平日久,戰鬥力被消磨
這個很容易理解,你三天不鍛煉,自然小肚腩出來了,走路累了,日常生活都能想明白。相對來說,八旗戰鬥力墮落速度還算慢的。
乾隆末期,八旗的戰鬥力才開始比較弱,剿滅白蓮教起義時,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廣大漢人民兵地協助下,用了許多下作的方法例如下毒等才平滅。
民兵在清朝有過兩次大發展,第一次就是白蓮教大起義的乾隆嘉慶時期,一次就是咸豐以後的晚清時期。
這個你弄得再好,也不如槍炮,自然沒戰鬥力戰鬥力這種東西必須日日打造、周周考核。一個月寬鬆戰鬥力就下降,一年時間就有天壤之別。
八旗到了乾隆時期基本上屬於和平時期,打的戰爭都具有絕對優勢。因為國家和平日久,已達百年,養尊處優、貪歡賭博、市儈風俗等等都不少。
再加上剋扣軍餉、兩極分化等,貪生怕死的老爺兵越來越多,你根本管不了,特別是滿八旗。
這個在晚清只具備欣賞價值2.科技上人的作用降低
到了晚清,最關鍵的就是軍事科技發展。中國的軍事科技,在晚明就已經落後歐洲強國,歐洲強國通過地理大發現、大航海四處搶奪世界,不斷地戰爭侵略,其火器發展非常快速。
相反我國,因為總體上四周都有強國或者地理環境因素隔著西方,再加上西方各國互相打架、對侵佔殖民地的消化沒有完成,以及本身中國的實力等原因,很長時間屬於「世外桃源」。
註定沒落中國自雍正開始對火器發展就已經不在重視,因為周邊的你針對的敵人的發展還不如你呢。原本武器對付敵人就綽綽有餘,發展武器有什麼必要呢。
中國人自古自戀心裡就比較強,看不起周邊民族和各國,與其他勢力交往不多,根本看不到武器發展的真實。即使看到了,或者聽別人說了,也以「細枝末節」蔑視,覺得用「之乎者也」就能斗敗敵人,也沒有動力發展武器。
西人評價我國只有技術而無科學,雖然說得絕對,但也應該被我們自己當作「聞者以戒」的態度進行鞭策。
1、當兵或者做官是八旗子弟唯一的營生,除此之外,八旗子弟不能做從事其他任何職業。為啥呢?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只信得過旗人,而且要把旗人和普通老百姓區別對待。
2、八旗子弟無需勞作,吃財政。但只有當上真正的兵,也就是披甲,才能享受全額財政,當不上兵的,只能領到很少的薪俸。
3、清朝前期,因為國家不穩定,需要用兵作戰,再加上八旗子弟人口不多,所以是個男的成年後都能順利當兵,享受全額財政。
4、到了中後期,隨著國家的穩定,戰爭的減少,八旗子弟人口的膨脹,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當上披甲。乾隆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施行「出旗為民」政策,為了保障滿人的利益,把大量的漢八旗踢出了八旗序列。
5、雖然踢出了絕大多數漢八旗,但還是不能完全解決旗人的生計問題。所以後來的八旗制度就逐漸變成了社會福利制度。好久不打仗,自然軍備廢弛,戰鬥力低下了。
一:清朝入關前總人口只有幾十萬。入關的滿八旗兵力不足三萬加漢蒙八旗總兵力不足八萬,入關後保衛首都的京旗三萬兵力,分散到全國各地的駐防八旗五萬兵力。由此看出除京旗兵力集中外,其餘的八旗兵力處於分散狀態。從各地駐防八旗滿城的人口數據得出一般滿城人口1-2萬,戰鬥人員2-3千,清廷嚴格限制八旗除軍事訓練和農耕以外的所有經濟活動。鼓勵旗內滿漢通婚。八旗是世襲軍戶制,男孩出生後終身為軍人。生命交給了皇家,他們也以身為軍人而驕傲。並始終捍衛帝國軍人的形象和尊嚴。
二:八旗軍入關後所以能取得勝利?這是腐朽的明朝統治徹底尚盡了民心的結果,八旗軍所到之處當地軍民基本沒有抵抗而且明軍全部加入清軍,如此循環清軍隊伍不斷壯大,形成百萬清軍吹風拉朽橫掃中原之勢。改朝換代建立大清的主要力量應歸功於百萬綠營而不是只有幾萬人的八旗。八旗軍沒有清初那麼神武,也不是清末那麼無能,關鍵是兵力有限,而且分散。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一直是明朝投靠清朝的明軍也稱綠營軍。
三:由於幾十年的政治宣傳,給人們對清朝和八旗有了一個不客觀的固定認識,這裡拋開民族主義和政治偏見,客觀的來講述歷史上的八旗,清朝後期是不是不能打仗了,還是一如既往沒有變化,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艦隊與駐防長江要塞的鎮江八旗軍開戰這是英軍首次接觸八旗,戰鬥中沒有一個人逃跑沒有一個人投降,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只有不到兩千兵力對抗比自己從人數到武器裝備都佔優勢的英軍而不能取勝時,為了八旗的榮譽,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殺死自己的家人與敵人決戰到最後全部戰死,決不被俘受辱,馬克思在他的全集里說到,如果中國軍隊都象鎮江八旗守軍那樣英勇頑強,英國人決到不了南京。
四:3千人的黑龍江八旗騎兵在多隆阿率領下,3千人的蒙古八旗騎兵在增格林芯率領下轉戰河北,山西,山東配合地方武裝成功殲滅全部北上的太平軍,後奉命繼續南下與湘軍匯合全殲太平軍和念軍。不久又奉命出擊陝甘,殲滅回亂武裝,解救無數漢人。
五: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保衛戰,3千滿蒙八旗騎兵冒著槍林彈雨,明知前進一步死,後退半步生,但還是勇往直前,真正的前仆後繼,直到全體犧牲,沒有一人怕死,沒有一人逃跑,雖是無畏的犧牲,但是他們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捍衛了古老東方民族的榮譽和尊嚴。
六:八國聯軍入侵。天津防線被攻破,北京外圍防線被攻破,北京城防被攻破,最後一道防線皇宮保衛戰,守衛皇宮的八旗禁衛軍只有兩千人,卻與十幾倍的敵人在皇宮周圍勇猛戰鬥了三天三夜,成功的把八國聯軍阻擋在皇宮腳下,使慈禧和光緒帝在八國聯軍的眼皮底下從容的離開皇宮,離開北京城,這是一個怎樣的戰鬥能把聯軍壓在皇城外,在沒有接到撤退命令的情況下,他們的指責就是戰鬥,直到退到街區與聯軍巷戰,沒有人逃跑,沒有人被俘最後全員戰死,八國聯軍的回憶錄里都讚歎他們可歌可涕的英雄壯舉,著名作家老舍的父親也在此次戰鬥中犧牲。
七:
首先感謝邀請
清朝後期吏治腐敗,國家經濟衰退,再加上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得清朝綜合國力落後於其他國家,在軍事上八旗兵的裝備上不去,指揮落後,無法適應當時的戰爭了,所以說八旗兵戰鬥力很差了,其實這也是清朝落後統治,經濟衰退,科技落後的一個體現而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