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如何用農民軍戰勝蒙古騎兵的?
朱元璋是如何用農民軍戰勝蒙古騎兵的? 其實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安徽北部、河南東部和山東南部的人非常善於騎馬。
元朝末年,這裡出了朱元璋大軍橫掃北方,明朝這裡出現了著名的山東響馬馬踏數省,清末這裡的捻軍動輒十幾萬騎縱橫各省。其實有二個很重要的因素,唐朝滅亡高句麗的時候,遷移高句麗王族,貴族和平民數十萬戶到內地。
而安徽北部和山東南部,河南東部,就是高句麗遺民重要的安插地,也就是說這裡有眾多居民都是高句麗後裔,而高句麗是來自東北和蒙古的扶餘人建立的王朝。
他們最擅長的就是騎兵,當年唐軍打敗高句麗高延壽15萬大軍就繳獲了5萬匹戰馬,1萬副重騎兵鐵甲和數萬頭擔任運輸任務的牛,就知道高句麗本身也善於使用騎兵,特別是重裝騎兵。因此,安徽北部和山東南部,河南東部的人就擁有了天生善於養馬的基因。
另外,安徽是元朝在關內最大的養馬地,也是整個中原地區和華南地區,元朝唯一的養馬地,這裡是元朝在關內最大的官方牧場,除了養馬還有各種牛羊,因此這裡有大批的所謂牧奴。
這個習慣一直到了明朝,安徽北部和山東南部,河南東部都是重要的官方養馬區域。朱元璋的部隊就包括了大批元朝養馬場的牧奴,他們本身就是中原地區的游牧者,善於騎射,所以朱元璋打敗蒙古騎兵不奇怪,中原的牧奴打敗了北方的牧民。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元末明初的戰爭中,朱元璋的主要強敵並不是蒙古人。無論是南方的各路諸侯或地方領袖,還是北方忠於元朝的地主武裝或軍閥。
很多人都覺得元朝軍隊就應該和當年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大軍差不多。實際上,從忽必烈的時代開始,元朝的軍隊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造成這種聚變的一個原因是蒙古四大汗國在實際上的逐漸分家與分離。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了彌補前一個原因所帶來的結果,元朝開始大量使用內地部隊。這些部隊包括了原金國統治下的一些漢族將領部隊,以及逐步投降歸附的南宋漢軍。當然也包括其他來源,比如抽調的中亞和東歐色目人、西夏人、契丹人這些。
不過,即便如此,元朝實際上還是軍隊數量不足。因為元朝在其統治過程中,經常對更遠的地方,大肆用兵。比如對日本、安南、占城、緬甸,甚至印尼地區的遠征。這就意味著,元朝隨時需要新的部隊來進行補充。
所以,元朝不得不繼續對一些南方的少數民族領袖,進行妥協。比如湖南、廣西等地的苗族人,還有雲南地區的大理國王室和貴族,大量土司等等。
久而久之,元朝軍隊就不可避免的衰敗。 一方面是數量有限的蒙古人在定居化後,迅速腐化,失去了武力。另一方面也是徵召入內地的色目人,要麼和蒙古人一樣墮落,要麼像福建地區的駐軍一樣造反被消滅。漢族部隊本來就覺得不夠用,經歷了元末的大瘟疫後,一樣受到重創。
這就給了大量農民起義軍以興盛的機會。數量有限還戰鬥力很差的蒙古-色目部隊,已經無法有多大作用。元朝自身的皇室內訌,又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一些力量。
所以到最後,大家會發現,和農民軍作戰的人基本上就是重新組織起來的北方漢族地主軍閥、蒙古軍殘餘、屬國朝鮮軍隊、西南土司貴族部隊。
北方漢族部隊重建不久,戰鬥力有限。蒙古殘兵也是數量有限,戰鬥力恢復的不多。朝鮮和西南的部隊,實際上就是守土,對自己領域外的安危,基本上沒有什麼關心。
到了這一步,限制朱元璋勢力的,實際上已經是各地在亂世中,自然崛起的地方武裝。包括湖廣的陳友諒、蘇南地區的張士誠、浙東的方國珍、福建的陳友定等。北方全局基本上靠一個王保保為主心骨,其他力量都是輔助。
利用這個大好局面,朱元璋迅速站穩腳跟,橫掃大都。之後以元朝天然繼承人的身份,征伐四方。給他帶來最大麻煩的,也恰恰是那些非元朝中央的直屬力量。
至於問為什麼沒有進入西伯利亞。道理也很簡單:
1 西伯利亞本就不是唐宋故土。
2 撤退到蒙古地區的蒙古人部隊,多少都是在生殺危局中脫引而出的精銳。他們的反擊就不是內地孱弱同胞的級別了。徐達在漠北一戰慘敗,讓明朝史官都不好意思把大概過程記載下來。就是一個證明。
朱元璋戰勝蒙古騎兵的原因:
1.元朝軍隊已經不是單純的騎兵部隊了,除了騎兵還有大量的步兵,本質上和農民軍沒有多少區別,無非就是騎兵數量更多一點,但是朱元璋的火器又削弱了蒙古人的騎兵優勢。
2元軍的戰鬥力大不如前,因為承平日久,蒙古人早已喪失了祖先的勇猛。在農民軍起義的初期不堪一擊,不得不依靠將領們招募的私兵來鎮壓農民軍。
3統治者內部鬥爭十分的激烈,致使鎮壓農民軍的行動幾次功敗垂成。原本在丞相脫脫的指揮下已經穩定了局勢,大有平定起義的希望。可是因為元順帝認為他是後黨而罷免了他,局勢又開始惡化。
4後來在察罕帖木兒和擴廓帖木兒兩父子的帶領下元朝大破農民軍,農民軍幾乎絕望。可是因為爭權奪利和另外一支元軍主力自己人打起來了。於是就發生了北邊兩隻元軍主力自己打自己,皇帝無可奈何。南邊朱元璋在打陳友諒的怪現象。誰先取的勝利誰就佔據了主動。
5結果是朱元璋率先滅亡了陳友諒,又滅了張士誠等南方割據勢力。實力大增。而北邊還在打的不亦樂乎。於是在明軍北伐的時候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就佔領了元大都,元朝也就就此滅亡。
朱元璋為何不收復西伯利亞原因:
1朱元璋雖然在捕魚兒海重創元朝殘餘勢力,但並沒有穩定的佔領過蒙古草原,這裡還是由北元統治,所以更不要說佔領更北的西伯利亞了,不過在東北方向也佔領了西伯利亞的小部分地區。
2即使朱元璋真的滅亡了北元,統治了蒙古草原,由於漢族唐朝以後日趨嚴重的保守性,對不適合農耕的土地一向沒有什麼興趣,最多羈縻統治下。對於更北的西伯利亞估計連羈縻統治的興趣都沒有。
朱元璋是怎樣用農民軍戰勝蒙古騎兵的?有哪些原因呢?元朝軍隊已經不是單純的騎兵部隊了,除了騎兵還有大量的步兵,本質上和農民軍沒有多少區別,無非就是騎兵數量更多一點,但是朱元璋的火器又削弱了蒙古人的騎兵優勢。很多人都覺得元朝軍隊就應該和當年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大軍差不多。實際上,從忽必烈的時代開始,元朝的軍隊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元軍的戰鬥力大不如前,因為承平日久,蒙古人早已喪失了祖先的勇猛。在農民軍起義的初期不堪一擊,不得不依靠將領們招募的私兵來鎮壓農民軍。
造成這種聚變的一個原因是蒙古四大汗國在實際上的逐漸分家與分離。統治者內部鬥爭十分的激烈,致使鎮壓農民軍的行動幾次功敗垂成。原本在丞相脫脫的指揮下已經穩定了局勢,大有平定起義的希望。可是因為元順帝認為他是後黨而罷免了他,局勢又開始惡化。後來在察罕帖木兒和擴廓帖木兒兩父子的帶領下元朝大破農民軍,農民軍幾乎絕望。可是因為爭權奪利和另外一支元軍主力自己人打起來了。於是就發生了北邊兩隻元軍主力自己打自己,皇帝無可奈何。南邊朱元璋在打陳友諒的怪現象。誰先取的勝利誰就佔據了主動。結果是朱元璋率先滅亡了陳友諒,又滅了張士誠等南方割據勢力。實力大增。而北邊還在打的不亦樂乎。於是在明軍北伐的時候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就佔領了元大都,元朝也就就此滅亡。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了彌補前一個原因所帶來的結果,元朝開始大量使用內地部隊。這些部隊包括了原金國統治下的一些漢族將領部隊,以及逐步投降歸附的南宋漢軍。當然也包括其他來源,比如抽調的中亞和東歐色目人、西夏人、契丹人這些。
不過,即便如此,元朝實際上還是軍隊數量不足。因為元朝在其統治過程中,經常對更遠的地方,大肆用兵。比如對日本、安南、占城、緬甸,甚至印尼地區的遠征。這就意味著,元朝隨時需要新的部隊來進行補充。
所以,元朝不得不繼續對一些南方的少數民族領袖,進行妥協。比如湖南、廣西等地的苗族人,還有雲南地區的大理國王室和貴族,大量土司等等。
向左轉|向右轉久而久之,元朝軍隊就不可避免的衰敗。一方面是數量有限的蒙古人在定居化後,迅速腐化,失去了武力。另一方面也是徵召入內地的色目人,要麼和蒙古人一樣墮落,要麼像福建地區的駐軍一樣造反被消滅。漢族部隊本來就覺得不夠用,經歷了元末的大瘟疫後,一樣受到重創。
這就給了大量農民起義軍以興盛的機會。數量有限還戰鬥力很差的蒙古-色目部隊,已經無法有多大作用。元朝自身的皇室內訌,又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一些力量。
所以到最後,大家會發現,和農民軍作戰的人基本上就是重新組織起來的北方漢族地主軍閥、蒙古軍殘餘、屬國朝鮮軍隊、西南土司貴族部隊。
北方漢族部隊重建不久,戰鬥力有限。蒙古殘兵也是數量有限,戰鬥力恢復的不多。朝鮮和西南的部隊,實際上就是守土,對自己領域外的安危,基本上沒有什麼關心。
到了這一步,限制朱元璋勢力的,實際上已經是各地在亂世中,自然崛起的地方武裝。包括湖廣的陳友諒、蘇南地區的張士誠、浙東的方國珍、福建的陳友定等。北方全局基本上靠一個王保保為主心骨,其他力量都是輔助。
利用這個大好局面,朱元璋迅速站穩腳跟,橫掃大都。之後以元朝天然繼承人的身份,征伐四方。給他帶來最大麻煩的,也恰恰是那些非元朝中央的直屬力量。
向左轉|向右轉中國北方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地勢是由南往北的最高點,往南是大平原和南方丘陵平原,往北是西伯利亞大平原,地勢低平,如果古代中國王朝征服西伯利亞得跨越蒙古高原的沙漠和戈壁地帶,所需物資兵源只能來自北方和長江流域平原地區,跨越高原沙漠戈壁才能進入平坦的西伯利亞,這在古代條件下只能靠人力畜力完成,即使沒有蒙古人的抵抗後勤壓力仍然是極大,光是缺水就是嚴重問題,如有蒙古人游擊騷擾就很難長時間待下去,更別說控制西伯利亞了。如果說由正北方向進入西伯利亞地理環境太差,那麼由東北方向進入西伯利亞相對容易,只需跨越大興安嶺即可,而大興安嶺比蒙古大漠戈壁要容易通過得多,水源也充足,但是別忘了,興安嶺在女真語言里是極寒之地的意思,依靠黃河長江流域的兵力繞道東北征討西伯利亞只能夏天進行,冬天就補給中斷,要知道那些地方夏天是很短暫的,冬天是漫長的,更可怕的是西伯利亞比大興安嶺地區更靠北,也會更冷,所以在古代也不可能長久待下去。
就算你征服了蒙古高原,東北女真地區,控制了西伯利亞,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有何經濟價值?還得靠黃河長江流域的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維持這些荒涼寒冷地區的統治,要知道某些朝代控制中原農耕地區都有時遭遇經濟危機,何況背上蒙古高原,女真故地,西伯利亞三大包袱,明朝晚期就蒙古騷擾和東北女真叛亂就已經陷於死地了,再加一個包袱,死得更快?即使是清朝也只是實際控制了內蒙古地區,外蒙相當於附庸國狀況,而且東北大部分相當於無人區的境地,而且滿人維持這些地區的統治靠的是滿蒙聯姻,滿蒙士兵為主,各種手段減少蒙古高原人口的方式,更別說控制西伯利亞了。
為何蒙古人和俄羅斯人能征服控制西伯利亞?
蒙古人控制西伯利亞只需從蒙古高原上衝下,俄國人征服西伯利亞是由西往東走著平坦的北亞平原低地邊緣逐漸往東,而且蒙古人和俄國人本就是適合寒冷地區生存的民族,蒙古人自帶馬隊不需要後勤補給,簡直就是開掛;俄國人餓極了抓著什麼吃什麼,包括活人,而且是唯一敢在南極野外光屁股大便的民族,這個你比不了。
朱元璋是如何用農民軍戰勝蒙古騎兵的呢?我可以談一談這個問題。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作為乞丐和尚出身的草莽英雄最終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帝國,而他擊敗的對手恰恰就是極其強大且曾橫掃歐亞的元朝蒙古騎兵。那麼人們不禁要問:朱元璋率領的農民軍憑藉什麼擊敗了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又是如何屢次出塞追擊蒙古,直到把蒙元統治系統徹底打崩潰的呢?
要知道,蒙古騎兵在元朝末期的戰鬥力並沒有消減太多。既然蒙古騎兵戰鬥力沒有減弱多少,那麼為什麼會敗給朱元璋手下南方的農民軍呢?從歷史記載看大致有下面幾個主要原因:首先,朱元璋選賢任能,提拔了一批優秀的將領,並鍛造了一支精銳的部隊。朱元璋以紅巾軍將領的身份,回到家鄉安徽鳳陽募兵。這次募兵一共招募來七百多名青壯。這支七百人的隊伍中,他挑選了二十四名親信隨行,正是這些人構成了大明開國將領的雛形陣容:如徐達、常遇春、宋朝用、郭英等後來的名將都在其中,還有湯和、藍玉、傅友德、沐英等明朝開國諸將。其次,朱元璋從善如流,治軍嚴明。軍師劉伯溫給朱元璋指出農民起義有「九惡」,朱元璋依照劉伯溫的九惡,對軍隊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革。長期嚴格紀律打造出令行禁止、刻苦耐勞的鐵血明軍。擁有這一系列優秀品質的明軍,在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成為敵人不二的噩夢。再有,朱元璋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以及政治策略。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在北伐路線上,朱元璋也採取穩妥的步步為營,分進合擊的策略。在兩路北伐中,先山東後大都,以及在北伐中堅持正確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嚴明紀律,不濫殺無辜等。此外,當時北方蒙古各勢力之間相互不統屬,彼此爭鬥,導致內耗嚴重,因此給了朱元璋可乘之機,使得明軍可以集中兵力將蒙古騎兵各個擊破。
上面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僅憑這些因素還是無法彌補蒙古騎兵的兵種和戰鬥力的優勢,假如朱元璋無法解決面對蒙古騎兵的戰術劣勢,那麼再精妙的戰略都無法達成。朱元璋又是怎麼讓中國的農民軍擊敗了「馬背上的民族」的軍隊呢?首先,利用元朝變耕地為牧場,培養了一批善於騎射的漢人戰鬥精英,他們在騎兵技術上並不輸給蒙古人。其次,朱元璋將火槍廣泛裝備軍隊,並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或其戰術體系,明軍火器、刀槍和騎兵的配合堪稱古代多兵種混合作戰的巔峰。正是因為這兩點,導致明初蒙古騎兵面對明軍毫無戰術優勢可言,所以才被逐出塞外,最後連皇后都被藍玉俘虜,整個中樞被徹底打崩,蒙元徹底退回了游牧時代。
1.地理原因。看看上圖的亞洲東部高度分布,可以發現,中國北方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地勢是由南往北的最高點,往南是大平原和南方丘陵平原,往北是西伯利亞大平原,地勢低平,如果古代中國王朝征服西伯利亞得跨越蒙古高原的沙漠和戈壁地帶,所需物資兵源只能來自北方和長江流域平原地區,跨越高原沙漠戈壁才能進入平坦的西伯利亞,這在古代條件下只能靠人力畜力完成,即使沒有蒙古人的抵抗後勤壓力仍然是極大,光是缺水就是嚴重問題,如有蒙古人游擊騷擾就很難長時間待下去,更別說控制西伯利亞了。
2.氣候原因。如果說由正北方向進入西伯利亞地理環境太差,那麼由東北方向進入西伯利亞相對容易,只需跨越大興安嶺即可,而大興安嶺比蒙古大漠戈壁要容易通過得多,水源也充足,但是別忘了,興安嶺在女真語言里是極寒之地的意思,依靠黃河長江流域的兵力繞道東北征討西伯利亞只能夏天進行,冬天就補給中斷,要知道那些地方夏天是很短暫的,冬天是漫長的,更可怕的是西伯利亞比大興安嶺地區更靠北,也會更冷,所以在古代也不可能長久待下去。
3.經濟原因。就算你征服了蒙古高原,東北女真地區,控制了西伯利亞,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有何經濟價值?還得靠黃河長江流域的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維持這些荒涼寒冷地區的統治,要知道某些朝代控制中原農耕地區都有時遭遇經濟危機,何況背上蒙古高原,女真故地,西伯利亞三大包袱,明朝晚期就蒙古騷擾和東北女真叛亂就已經陷於死地了,再加一個包袱,死得更快?即使是清朝也只是實際控制了內蒙古地區,外蒙相當於附庸國狀況,而且東北大部分相當於無人區的境地,而且滿人維持這些地區的統治靠的是滿蒙聯姻,滿蒙士兵為主,各種手段減少蒙古高原人口的方式,更別說控制西伯利亞了。
為何蒙古人和俄羅斯人能征服控制西伯利亞?
蒙古人控制西伯利亞只需從蒙古高原上衝下,俄國人征服西伯利亞是由西往東走著平坦的北亞平原低地邊緣逐漸往東,而且蒙古人和俄國人本就是適合寒冷地區生存的民族,蒙古人自帶馬隊不需要後勤補給,簡直就是開掛;俄國人餓急了抓著什麼吃什麼,包括活人,而且是唯一敢在南極野外光屁股大便的民族,這個你比不了。
朱元璋是得了元朝的江山,但是元朝軍隊並不是朱元璋打敗的。詳述如下:
1、元朝後期的軍隊腐化嚴重,戰鬥力已經退化,遠遠比不上他們的先人們。元朝內訌嚴重,後期每一個新皇帝登基,都伴隨著蒙古貴族們刀光劍影的內亂。元朝後期國力已經嚴重衰弱,沒有能力控制遼闊疆土。
2、自從元末「石人一睜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口號出來後,整個元朝的起義真的是遍地開花,大江南北無處不反。最開始實力最牛掰的是劉福通和徐壽輝的兩路紅巾軍。蟻多咬死大象,北方各地起義和紅巾軍已經把腐敗不堪的蒙古騎兵滅得七七八八了。當時朱元璋在全國各大勢力中還排不上名號。
3、朱元璋能崛起的背景是,蒙古騎兵和紅巾軍在北方死磕,南方張士誠、陳友諒直流軍閥混戰。朱元璋是先滅了南方軍閥,然後北上收拾爛攤子,那時候元朝已經奄奄一息了。所以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時候,主要戰爭都是跟漢人軍閥搶地盤,根本沒有跟蒙古騎兵進行主力對決。
4、就因為沒有跟蒙古騎兵對決,才有了蒙古殘餘力量得以保存,留下兩三百年的後患。蒙元殘部後來退回大漠,整個大明朝期間,蒙古騎兵沒事就越過長城讓明朝不得安寧,直到滿清崛起才收編收編蒙古,成為滿清滅明朝的幫凶。但是漠北的分裂勢力一直存在,才有了外蒙古被割裂出去的遺憾。
當年如果朱元璋一路追到漠北,滅掉蒙元殘餘的話,就沒有後來這麼多破事了。朱元璋的子孫們倒是征討過幾次,無奈啊,是真打不過人家呀。
謝邀。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當時元朝的統治和晉末五胡亂華,在當時的漢人看來都是侵略,犯我中華。冉大帝殺胡令一出,神州大地無不響應,朱元璋也是喊出振奮中華的口號,在北伐檄文中提出了(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朱元璋命徐達和常遇春熟悉蒙古騎兵的戰法和訓練騎兵的方法,而且採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因為起義軍四起,誰稱王元朝就派兵先鎮壓誰,為了保全自己,朱元璋並沒有象陳友諒一樣稱王。先在安徽,滁州找到安身之所,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之後,攻陷南京(應天府)才建立明朝稱帝,這個時期的明朝騎兵所向披靡,趁著元朝中原兵力空虛,一鼓作氣直逼北京,元順帝逃出北京,一路逃到元上都(開平)朱元璋乘勝收復了當年(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燕雲十六州。朱元璋對元朝的舊部和蒙古遺民實行了安撫同化政策(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儀,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漢蒙必通婚,有才能者,與我漢人一視同仁)朱元璋統一大業,建立明朝檄文(天地之威,加於四海,日月之明,昭於八方,雲雷之勢,萬物咸生,雨露之恩,萬民咸仰。仰仗明威,掃盡中原,肅清華夏,使乾坤一統,萬姓咸寧)不愧千古一帝何其壯哉!太祖之功,莫過於(驅胡虜,復華夏)
別再意淫了,說白了古代漢人的地盤就是長城以南,只是明朝後來北上也只是統治到遼東一帶,什麼西伯利亞是中國固土,盡瞎扯淡。公平的說西伯利亞就像南極,以前就是塊無主之地,在古代可以說是根本就沒價值,只不過現在有能力開採地下資源了才成為塊戰略要地,但這個已經被俄國人搶先了。再說就算當時要了西伯利亞,你認為漢人能在那種極寒條件下生存下去嗎?我敢說就算現在給足夠優惠的條件動員能耐寒東北人去西伯利亞定居,我敢說沒一個人願意去。清朝發配犯人也只是到寧古塔就已經認為最惡劣的地方了,更別說西伯利亞了。
我只論述所謂領土問題。西伯利亞乃至貝加爾湖、海參崴,一直被很多網民視為古代中國領土,甚至是中國固有領土,完全被網文配一些古代近代地圖帶到溝里去了。古代漢唐時代的地圖,元代地圖,清代地圖確實看得人眼前一亮,佩服祖先。然而忽略了這些地圖反映的只是古代最強盛時期佔據的地盤,漢、唐大部分時期並未維持最強盛時期地盤,也忽視了在佔據這些北方領土之前,漢族並不居住,是當地土著匈奴、胡人居住,或根本就是無人居住地區。古代中國大部分時期,領土實際是長城以南的黃河淮河長江流域,漢族人自古居住繁衍生息,而漢唐強盛時代,是打到北方西北東北地區,維持時間較短,元代就更不用說,當時蒙古是外族,而近代是女真族攻打吞併這些地區,但也只佔據百年,這些曾經佔據的地盤,不能算真正意義的中國古代領土,更不能說是固有領土。
推薦閱讀:
※蒲壽庚家世出生為何 朱元璋為什麼禁止蒲家人入朝為官
※朱元璋和大將湯和從小玩到大,為何要鐵了心殺死湯和的親姑父?
※絕對的武力和最佳的心計,哪個更厲害?
※怎樣評價胡軍版的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寒微,卻打下明朝276年江山,他憑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