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歷史是否真有?
四大名著之一《水滸》中的人物大多虛構,而真正歷史有記載的可能只能兩位,一位是宋江,一位是關勝。
宋江的歷史大多數讀者都知道,筆者在此不向大家細述,我們今天來講講歷史資料最詳細的一位梁山好漢關勝。
關勝可以說是最真實的梁山好漢,因為我們從史書中可以了解關勝的主要事迹和最後歸宿,還可以知道他的離世時間,而宋江的結局和死亡年代則一直撲朔迷離,無有定論。
北宋元符年間,河北阜城人劉豫進士及第,光榮加入大宋公務員的隊伍,然後從低級官員一步步爬到了河北西路提點刑獄的高位,這個職位大體相當於現在的省高級法院院長,並且兼有紀檢委的部分職能。就在劉豫志得意滿、揚揚得意時,大金國的鐵蹄踏進了他所任職的河北西路。這傢伙是個超級膽小鬼,一看大事不妙,嚇得連官也不做了,趕緊收拾行李細軟,腳底抹油溜之大吉。劉豫這一跑就跑了兩千多里,從黃河以北竄到了長江南岸。
宋高宗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劉豫被舉薦到黃河南岸的濟南府擔任知府,和他合作共同守衛這座城市的就是當時的名將關勝。
按照《大宋宣和遺事》的描述,宋江領導的梁山泊義軍在海州被官軍包圍後,接受了海州太守張叔夜的招安。北宋政府雖然沒有像《水滸傳》里寫的那樣背信棄義地害死義軍的主要頭領,但對他們並不放心,就特意把他們分派到不同的地方為官。如果這些記述屬實,那麼,讀者可以理解為關勝就被安排到了濟南府擔任守將。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人大舉攻宋,很快就包圍了靠近黃河的濟南城。面對敵眾我寡的不利局面,關勝 主張堅守城池,等待援軍,萬不得已就與金兵決一死戰,為國盡忠,可劉豫卻在生死攸關的歷史時刻掉了鏈子,他見金兵來勢兇猛,又被嚇得成了沒頭的蒼蠅,本來想像上次一樣棄官跑路,但濟南城被圍得如鐵筒一般,實在無路可逃。金軍統帥完顏昌好像是劉豫肚子里的蛔蟲,讓人飛箭傳書給劉豫送來了一封密信,以高官厚祿作為誘餌命令他伺機殺死力主死守的關勝,獻城投降。貪生怕死、利欲熏心的劉豫接到密信如獲至寶,暗中開始加害關勝,而胸懷坦蕩、一心為國的關勝此時卻還蒙在鼓裡,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面臨的危險境遇。
關於劉豫是怎樣使詭計害死關勝的,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應該和《水滸傳》中高俅誘捕林沖、劉高誘捕花榮的手段伎倆不無相似之處。遺憾的是,關勝不像花榮那樣幸運,很快就被清風山好漢們解救出來,卻比刺字發配滄州的林沖還要悲慘,他被漢奸賣國賊劉豫殘忍地殺害了,這簡直是十二年後竊國奸相秦檜害死民族英雄岳飛的預演。抗金英雄關勝是個悲劇人物,他的人生結局令人痛心嘆惋,大概《水滸傳》的作者不願自己喜歡的關勝像他的先人關羽一樣命殞賊手、身首異處,就給他在小說中安排了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平定方臘後,戰功卓著的關勝授北京大名府正兵馬總管,任職期間,甚得軍心,眾皆欽伏。一日操練軍馬回來,因大醉失腳落馬,得病身亡。關勝之所以在《水滸傳》中被安排到大名府任職,可能也和劉豫有一定關係。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憶江南
憶江南,歷史學者。原名張恆濤。已在《青年文摘》,《意林》,《百家講壇》,《北京青年報》,《齊魯晚報紙》,《揚子晚報》等報刊發表作品十餘萬字,作品收入《歷史開卷有疑》、《歷史的傷口》、《歷史江湖》、《並非「史」無對證》等書。代表作《歷史老師沒教過的歷史》1、2、3部暢銷不斷,第四部即將出版。
謝邀!
水滸愛好者能想到的一般有三個出處:《宋史》之宋江三十六人起義記載,《大宋宣和遺事》與龔開《宋江等三十六人贊》里的三十六個姓名。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學究、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活閻羅阮小七、尺八腿劉唐、
沒羽箭張清、浪子燕青、病尉遲孫立、浪里白條張順、船火兒張橫、短命二郎阮小二、。
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鐵鞭呼延綽、混江龍李俊、九紋龍史進、小李廣花榮、
霹靂火秦明、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插翅黑虎雷橫、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鋒索超、
立地太歲阮小五、青面獸楊志、病關索楊雄、一直撞董平、兩頭蛇解珍、美髯公朱仝、
沒遮攔穆橫、拚命三郎石秀、雙尾蠍解寶、鐵天王晁蓋(先死)、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
然而《大宋宣和遺事》終究是話本小說一類,不可盡信。余嘉錫先生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實》中將三十六人中部分人士作了考據,我將考據比較詳實確信的幾位履歷整理如下:
青面獸楊志:楊志投降後,攻方臘時立下戰功,後跟隨种師中伐遼,任選鋒軍統制。他跟隨种師中援救太原之時,在榆次潰退,以至种師中戰死。楊志後又道遇金人,又望塵而走,後不知所終。(沒想到楊志居然這麼坑)
——事見《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卷四十七》《宋會要·第一百七十五冊》
九紋龍史進:史進又作史斌,投降後復叛。建炎元年秋七月犯興州,史斌造反稱帝。十二月,史斌又攻陷同州。建炎二年,史斌據長安。十一月,史斌被吳玠所擒,凌遲處死。(沒想到史進有如此有膽氣)
——事見《宋史·卷十一&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三百七十七》《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十六&卷一百九十五》
大刀關勝:建炎二年正月,關勝跟隨濟南知府劉豫守城。是年冬天,金人來攻,關勝驍勇善戰,屢次出城拒敵。劉豫因之前仕途不如意,故殺害關勝,率眾出降。(關勝很悲劇的樣子)
——事見《宋史·卷四百七十五》《金史·卷七十七》
一撞直董平:建炎三年三月,董平率兵至應山縣,沿途燒殺搶掠。四月,劫掠孝感縣。十二月,董平攻破信陽。四年三月,董平引萬餘人兵犯德安府,為陳規所破。董平敗走河南府,被鄉村把守隘口之人所殺。(董平果然是渣啊)
——事見《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十三&卷二十六&卷二十九》《無名氏守城錄·卷三》
另外有敘述李逵、孫立、楊雄、張順、張橫等人的事迹,不過大多記載模糊不清,所指不確,不錄。詳情見《余嘉錫文史論集·宋江三十六人考實》。
——————————————————————————————
《大宋宣和遺事》中三十六人姓名不包括宋江,其他人也與《宋江三十六人贊》里有些許出入:
智多星吳加亮、玉麒麟盧進義青面獸楊志、混江龍李海、九紋龍史進、入雲龍公孫勝
浪里百跳張順、霹靂火秦明、活閻羅阮小七、立地太歲阮小五、短命二郎阮進、大刀關勝、
豹子頭林沖、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赤發鬼劉唐、
一撞直董平、插翅虎雷橫、美髯公朱同、神行太保戴宗、賽關索王雄、病尉遲孫立、
小李廣花榮、沒羽箭張青、沒遮攔穆橫、浪子燕青、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
鐵鞭呼延綽、急先鋒索超、拚命二郎石秀、火船工張岑、摸著雲杜千、鐵天王晁蓋。
歷史上確實有梁山起義,但不是《水滸傳》描述的那樣。根據《宋史》的明確記載,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主要頭領有三十六人,大致相當於《水滸傳》中的天罡星三十六員。
通過《宋史》的記載可知,梁山起義的時間是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宋江聚眾梁山泊,反抗官府,抗擊官軍鎮壓。起義的導火索是朝廷為解決財政困難,宣布將整個梁山泊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上交賦稅,而且是重稅。貧苦的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鋌而走險,武裝聚險,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
梁山起義的規模不算小,聚眾應有數千人,最多不過萬。主要是起義的中心區域是梁山泊,距離東京汴梁只有百公里左右,嚴重威脅京城的安全,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視,梁山起義被記入《宋史》,估計就是此緣故。
梁山起義的結局如何?《宋史·張叔夜傳》所載「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所以,梁山起義被張叔夜所平,以宋江為首的三十六名首領,均被張叔夜俘虜,而且被迫接受朝廷詔安,成為官軍中的一部分。
梁山好漢的結局如何?最權威的《宋史》寫到宋江被俘就沒下文了,所以歷史學界的爭議很大。根據可靠的實料來分析,主流說法是詔安之後眾位首領分別委以官職,為了防止其再次生事,自然就被分開了,然後宋江南下征方臘,具體怎麼死的不清楚,應該不是善終。
謝謝邀請。
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所寫的有108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梁山泊位於山東西部,原是個很小的湖泊,後因從五代到北宋黃河多次缺口泛濫,使它與四周的許多小湖泊匯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橫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八百里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並有許多天然小島,形勢險要複雜。當時許多破產農民、漁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緝追捕的逃犯遂藏匿於此,成群結夥,靠進行一些「非法」活動營生。有若干股勢力日益增大,人數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敗、盤剝與壓迫的武裝鬥爭和農民起義。宋江起義軍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義的導火線是宋朝廷煙解決財政困難,設置「西城括田所」,宣布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貧苦的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長期積壓在胸中的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終於像火山一樣爆發了。他們在宋江等人的領導下,鋌而走險,武裝聚險,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到宣和元年,這支農民隊伍正式宣告起義。史書記載,宋江起義軍中有三十六個主要頭領。他們是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宋江起義軍總人數由於史書無記載,無法統計,估計有近萬人。《水滸傳》寫梁山好漢有一百零八將,那是小說家的虛構,作者羅貫中等人「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以使小說更添傳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於流傳。但小說畢竟是小說,讀者不可將它當成真實的歷史。宋江起義軍正式宣布起義後不久,就離開了梁山泊,轉戰于山東青、齊與河南、河北一帶,史書記載說:這支起義軍「橫行河朔、東京,官兵數萬,無敢抗者。」約兩年後,到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義軍從江蘇沭陽乘船進攻海州(今連雲港),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所派伏兵包圍,損失慘重,退路又被切斷。在這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宋江不得不率眾投降,接受朝廷招安,成為宋朝官軍中的一部分。後來宋江部是否去江南出征方臘農民起義軍,史學界有爭論,至今尚無定論。但多數史學家認為,宋江部出征方臘可能性較大。每一個好漢統率一支部隊,但為了方便起見,仍以36人名字稱呼,這種解釋倒也合理。那麼,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到底有多少人?由於史無記載,確切數字無法統計,大致有數千人的隊伍。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有三十六位英雄,為何到了《水滸傳》卻變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得明白:「貫中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這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之說。羅貫中在寫小說有感於宋江起義有「替天行道」之言,對於當時那些「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江必有之自亦異於他賊也」,才將梁山36位英雄寫成108位,小說自是小說,萬不能當成歷史來對待。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發生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時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現《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本來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農民起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廣泛流傳於民間,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但是,小說雖與歷史有聯繫,畢竟不完全是一回事,這是我們看《水滸傳》時所要注意的。宋代梁山泊周圍的農民和漁民曾進行過無數次的反抗官府壓迫和剝削的武裝鬥爭,宋江起義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次。宋江起義發生於北宋末年宣和年間,激起農民起義的導火線是北宋設置的「西城括田所」。宋徽宗為解決財政上的困難,於政和元年(1111年)設立這一機構,專事搜刮。梁山泊原為很小的湖泊,因黃河決口使許多原來的小湖泊與之匯合,到北宋末年形成水域八百里的大湖泊,許多破產農民以及一些逃犯據此為生。但「西城括田所」將整個梁山泊收為「公有」,規定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犯禁者以盜賊論處。農民和漁民交不起沉重的賦稅,不得已鋌而走險,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武裝聚集,抗租抗稅,阻殺官兵。因此,梁山泊就成了農民武裝起義的據點。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最初即以梁山泊為據點,「結寨於此」,「山下有分贓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何竹淇《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宋江等人在這裡共堅持了四五年的鬥爭,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義,隨後離開梁山泊,轉戰於青、齊、濮各州之間,官府也才開始注意到這支起義軍的存在,並下令「(京)東、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撫山東盜宋江」。
宋江起義規模到底有多大,從有關史書如《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載,只有36人。據郎瑛《七修類稿》載,這36人為: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近人余嘉錫對此有過詳細的考證。作為一次有影響的農民起義,僅此36人就「橫行齊、魏」,官兵數萬人不能抵抗,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辦到的。據此有人認為這36人可能是起義軍大小領袖的總數,也就是說與宋江一起舉事起義的,可能是三十六條好漢。宋江的結局宣和元年宋江正式起義後,不久便離開了梁山泊,轉戰山東、河北、河南之間,「橫行河朔、東京,官兵數萬,無敢抗者。」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領起義軍由沭陽乘船到海州(今連雲港),海州知州張叔夜派上千名官兵埋伏在海州城郊,用輕兵臨海挑戰,引誘起義軍棄船登陸。義軍登陸後,旋遭伏兵包圍,張叔夜派兵燒了義軍的船隻。起義軍陷入重圍,退路已斷,損失慘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宋江率眾投降了宋朝官兵,並接受朝廷的招安,成為宋軍中的一員。推薦閱讀:
※「袁大頭」民國三年鑒定技巧:別再讓價值百萬的銀元從你手中溜走
※法德千年矛盾及法國德國近代崛起史
※漢麻印記帶你領略漢麻之美
※嘉靖年間的黔國公案
※冉閔爭議考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