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造肉鬆」是謠言嗎?


「棉花肉鬆」這樣的謠言,本身很荒謬,也不難識破,因為棉花的成本要遠高於肉鬆粉,類似的謠言還有塑料大米、塑料紫菜、注膠皮皮蝦等。面對這些低級低智的謠言,很多人不假思索的就相信了,就傳播了,給很多廠家商家普通消費者帶來了很多困擾。肉鬆是棉花做的,紫菜是塑料袋做的,傳謠者的腦子是豆腐做的吧,豆腐腦。

我們在打擊造謠者、批評傳謠者的同時,還要思考一件事情,那就是為什麼謠言會滋生,為什麼這麼低級的謠言還會有人相信。之所以會有人故意造謠而且屢試不爽,根子上在於整個社會的食品安全環境不容樂觀,消費者內心沒有安全感,對於食品安全監管沒有信任度,造謠者正是抓住了這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才製造了一個又一個低級的謠言。

關於食品安全問題的謠言很多,但是能夠反映出食品安全問題嚴重程度的事實更多:2006年蘇丹紅鴨蛋事件、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地溝油事件、2011年瘦肉精事件、2013年硫磺熏制「毒生薑和湖南「鎘大米」事件,以及最近很火的「工人回收啤酒罐徒手灌酒」,這些還只是食品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類似的事件遠不止這些。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謠言四起也就不奇怪了,普通消費者對於謠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也就能理解了。

每當謠言四起時,總有人說 「謠言止於智者」,意思是聰明有頭腦的人是不會傳謠的,這話不僅把謠言四起的責任推到了普通人頭上,還把應該承擔責任的相關部門洗白了。作為普通消費者,消費即是納稅,通過納稅把一部分權利讓渡給了相關部門,同時相關部門也就承擔起了相關責任,比如說食品安全監管。消費者每天要面對成千上萬種商品,他們不可能對每一種商品都了如指掌,也不可能對每一種商品的優劣具有敏銳而專業的判斷,而這些事情,比如商品質量、安全都應該由相關部門進行監管負責,我們不能指望也不能逼消費者成為生物學家、化學家、食品學家、材料學家。

這次棉花肉鬆事件,被圍的雖然是麵包店,但其實當地的食葯監局也應該有被圍被曝光的感覺,他們的責任並不小。這件事造謠者當然有罪,傳謠者也有一定過錯,但問題核心不在他身上,這樣低級謠言的出現和傳播是由於相關部門沒有給大家營造一個安全可信賴的食品消費環境。相信謠言,是內心恐懼的具像化,而恐懼是現實生活早已埋在每個人內心的種子,它會不會發芽,要看現實生活會不會給它灌溉。


「棉花造肉鬆「是2017年傳播度非常高的幾個食品安全類謠言之一。是的,用棉花做肉鬆,這是個謠言。而且,其實只要大家稍微仔細想一下,就可以識別這類的謠言。

那麼,為什麼說「棉花造肉鬆」是假的呢?

首先,我們得先還原一下,這個謠言的具體內容,這條謠言最初是由視頻的形式傳播的,視頻中的造謠者,首先是將肉鬆放入水中浸泡清洗,發現清洗後的肉鬆呈白色絮狀,跟棉花非常像,所以懷疑肉鬆是棉花做的;另外,造謠者還進行了另一個小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那就是用火燒肉鬆,發現肉鬆竟然很容易的就點燃了,想到棉花也容易點燃,這可不就是棉花做的嗎,准沒錯了。

總結一下,造謠者們認定肉鬆是棉花做的,依據有兩點:1.肉鬆本身的顏色和形狀和棉花很像;2.肉鬆和棉花一樣,容易被點燃。下面我們就來逐條闢謠。

第一條,肉鬆的特徵和棉花相似,都是白色的絮狀物。

肉鬆肉鬆,根據名字我們其實可以猜出它的原材料是肉,雖然它長的跟我們常見的肉不一樣,但它確實是可以用肉做成的,當然工藝比較複雜。所以,如果是真的用肉做成的肉鬆,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它本身是一種肌肉纖維,說到纖維,大家應該就可以理解肉鬆為什麼可以做成絮狀了吧。

而棉花,實際上是一種植物纖維,主要成分是纖維素,這是一種不可溶的膳食纖維。

所以,其實用肉做的肉鬆,其實也可以是白色絮狀的,這並不是棉花獨有的特性。另外,肉鬆和棉花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肉鬆在我們吃進嘴裡之後,很快就會融化;而棉花,放進嘴裡不僅沒法融化,而且是嚼不爛的,這是它本身的成分決定的。

第二點,肉鬆可燃。

我們前面提到了,肉鬆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蛋白質其實本身就是可燃的,我們的頭髮,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質,而且也是可燃的。除了蛋白質,我們食物中常含有的糖類和脂肪也都是可燃的,食物可以燃燒,並不是什麼反常的現象。


您好,棉花肉鬆無疑是謠言,因為肉鬆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放入嘴裡一咬就會融化,而棉花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雖然看上去也很鬆軟,但嚼不爛。通過「火燒」鑒別看似科學,其實也並不靠譜,因為肉鬆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頭髮一樣,能夠被點燃,而且還有一股焦糊味。


【首先希望是謠言】。。。但是:無奸不商呀。近期聽說(不實傳聞)說:饅頭「加膠」,說的繪聲繪色(比如:加了膠的饅頭在冰箱放上一天再加熱後口感會有明顯差異……等等),我對比了一下,雖然不能證實是否加過膠,但是2元5個的饅頭,與2元3個的饅頭,放冰箱1天後,再次(同時)用微波爐加熱口感有明顯區別,便宜饅頭像是橡皮糖就是咬不動!貴的饅頭加熱後很蓬鬆。。由此說:肉鬆是否加了其他添加劑或其他物質(或許都是法律允許)……但是,從那份報道後,我就不吃肉鬆麵包了(想吃肉鬆時,去超市買大牌的聽裝肉鬆,自己加到麵包里)。。。不喜勿噴。。。謝謝點贊


肯定是謠言,我記得人民網微信公眾賬號上有專門出一期闢謠的,

謠言類別:失實報道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5月下旬,多段浸泡肉鬆麵包上的肉鬆視頻在網上流傳,拍攝者來自不同地區,但內容基本一致:買來肉鬆麵包或糕點後,將上面的肉鬆泡入水中,肉鬆在水中變成白色絮狀物體,拍攝者聲稱這些肉鬆其實是棉花做的,並用白色絮狀物可用打火機點燃作為證明。

真相:

  國家食葯監局的官方微信平台「中國食事葯聞」對「肉鬆餅包棉花」這類視頻進行了闢謠:肉鬆和棉花二者成分不同,口感也存在很大差異,用棉花冒充肉鬆幾乎不可能。

  肉鬆的本質是肌肉纖維,主要成分為蛋白質,放入嘴裡一咬就會融化,口感鬆軟。而棉花的本質是植物纖維,主要成分為纖維素,是一種不可溶的纖維,雖然看上去也很鬆軟,但嚼不爛。也就是說,真用棉花冒充肉鬆,一吃就會被識破。

  相關專家還指出,視頻中所使用的「火燒」鑒別法看似科學,其實也不靠譜。食物可以被點燃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其中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可燃物。肉鬆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肯定能夠被點燃,跟頭髮可以被點燃是一個道理,而且還會有一種焦糊味。棉花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雖然可以點燃,但是不會出現焦糊味。

  這個謠言視頻的傳播,導致部分網民對食品安全產生質疑和擔憂,甚至相關產品被退貨、下架,給一些企業造成較大損失。

點評:

  很多人都喜歡吃麵包或蛋糕,這個視頻打著關心大家日常生活的名義提醒大家別上當,自己卻達到了反效果。有名人說過:「偏見源於無知。」其實謠言也一樣,希望製作這些視頻的人,在發布之前先仔細做好求證,別因為自己的認知偏差就急慌慌地昭告天下,結果搞得人心惶惶。


都是無稽之談。還聽說過臭皮鞋造果凍呢,奸商再奸也得有個尺度吧。肉鬆昂貴,棉花難道就一文不值?再說加工出來味覺也有抵觸啊,不能看到地溝里有油水馬上就想到地溝油。雖說無奸不商,但是做生意最主要還是要講究誠信。一鎚子買賣不可能長久的,那麼多的百年老店持久不衰怎麼經營的,童叟無欺是根本。所以沒依據的傳言最好別信,俗話說三人成虎,眾口鑠金,關鍵時候還是要相信科學。


這年頭只要食品安全,什麼都有人信。

棉花是纖維狀的纖維素纖維,肉類是蛋白質纖維,棉花可以試試,能嚼動嗎?有人說肉鬆也做的嚼不動了,碰到劣質肉鬆也沒辦法。論燃燒,確實是都能燒著,但是棉花是燒紙的氣味,蛋白質是燒頭髮的臭味,本質都不一樣。


這個官方已經闢謠,請大家勿傳謠信謠。


推薦閱讀:

承包幾百畝土地種棉花,但地老闆拿著補貼不給,怎麼要回?
請問棉花每畝補貼多少錢?
棉花高產磷肥究竟上多少合適?
集結!棉、木棉、絲光棉、人造棉、珍珠棉……百態「棉」圖鑑

TAG:社會 | 棉花 | 健康 | 飲食健康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