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歷史悠久嗎?


伊朗的歷史很悠久,單以時間長短而論,伊朗的文明史甚至比中國還長。

伊朗與古印度的歷史很像,都有兩次文明。古印度的第一次文明是印度河谷文明,伊朗的第一次文明則是埃蘭文明。

伊朗和古印度的第一次文明均被雅利安人的入侵所打斷。

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後建立的是恆河文明,而進入伊朗後便是波斯文明。

下面我們看一下伊朗文明的主要政權。

1,埃蘭文明(公元前2700-前639年)

伊朗地區主要由米底、安息和波斯三部分組成。

埃蘭文明在公元前639年被亞述帝國所滅。

2,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0年)

波斯人第一次崛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此時中國尚處於春秋末期。

3,亞歷山大帝國征服――塞琉古王朝

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其死後帝國分裂為三部分,伊朗地區為塞琉古王朝,史稱希臘化時期。

4,安息帝國(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47―公元226年)

公元前247年,伊朗地區的安息人崛起,擊敗塞琉古王朝建立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的歷史基本與漢朝相始終,在與羅馬帝國的數百年爭鬥中國力日衰,最終被波斯人的薩珊王朝取代。

5,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公元224―651年)

這是波斯人第一次復國,時間與我國的魏晉南北朝相始終。

薩珊波斯與東羅馬帝國百年爭鬥,最終得利的是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結束了一切。

6,阿拉伯帝國征服――伊斯蘭化(公元632年―1258年)

公元651年,薩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從此完全伊斯蘭化。

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衰落後,伊朗地區還出現薩曼王朝、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等割據政權。

公元1258年,阿拉伯帝國被蒙古人征服。

7,蒙古帝國征服――伊爾汗國、帖木兒帝國。

伊朗地區被蒙古人和突厥人征服後,先後被伊爾汗國、帖木兒帝國、黑羊王朝、白羊王朝等統治,此時的中國處於元和明時期。

8,波斯第三帝國――薩菲王朝(公元1501-1736年)

公元1501年,波斯人第二次復國成功,建立薩菲王朝,確立了伊斯蘭教什葉派的統治地位,直至今天。

9,大英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爭鬥場(公元1722―1914年)

到了近代,與中國相似,伊朗地區淪為大國爭鬥的區域,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傀儡政權。

10,現代伊朗――巴列維王朝(公元1925-1979年)

一戰後,禮薩·汗發動政變,於公元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在美國的支持下成為中東警察。

11,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巴列維王朝最後一任國王被驅逐,流亡美國。

這一年,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自此美國和伊朗斷交。


這要看是伊朗地區的歷史,還是伊朗人的歷史。

如果是伊朗地區的歷史,則自公元前4000年以來,伊朗就出現了埃蘭等古文明,有6000多年歷史。

如果是伊朗/波斯人的歷史,則自公元前1000年來,雅利安人遷移到伊朗後,建立各個伊朗人國家,有3000多年歷史。

如果是波斯帝國的歷史,則自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建立帝國,有2500年歷史。

總而言之都比較悠久,而且波斯文明是少數延續至今的文明,這也是波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

另外波斯與伊朗並不是一個概念。波斯人只是伊朗人的其中一支,最早是居住在法爾斯地區(farsi)的伊朗人。只是由於波斯帝國的影響力太大,所以人們往往喜歡用波斯代指整個伊朗了。

波斯是伊朗的古稱,自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建立阿赫美尼德王朝以來,波斯帝國先後歷經多個強大的王朝,期間雖有馬其頓、阿拉伯等外族侵略所帶來的亡國史,但生命力強盛的波斯文明逐漸打敗了這些外來的侵略者,在戰火中重生。直至1925年波斯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王朝——愷加王朝滅亡,波斯帝國的歷史延續了近2500年,不得不說是軍事歷史上恢弘壯闊的一頁。

波斯帝國

帝國的黎明——阿赫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在伊朗法爾斯地區宣告波斯帝國的誕生,新生的波斯帝國與另一個伊朗人強權米底王國聯合,力量迅速壯大,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敘利亞、阿拉伯半島、埃及、小亞細亞、中亞等地,發展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居魯士,岡比西斯,大流士,三代雄主將波斯打造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阿赫美尼德王朝最著名的事迹當屬與以雅典、斯巴達為首希臘城邦的戰爭。但是,阿赫美尼德王朝作為波斯帝國第一個王朝,過於窮兵黷武,因此激化了國內矛盾,公元前330年,崛起的亞歷山大大帝帶領馬其頓大軍推翻了第一個波斯王朝。

波斯戰車

與羅馬和漢朝來往——阿爾沙克王朝(安息王朝、帕提亞王朝)

亞歷山大與其繼業者的統治沒維持多久,就被一支名為帕提亞人的伊朗人推翻。公元前247年,帕提亞人建立王朝,並逐漸恢復了原波斯帝國的一部分版圖。帕提亞王朝與漢朝與羅馬都有往來,在公元前53年的卡萊戰役中,安息王朝的鐵甲重騎兵與騎射手軍團一舉殲滅了克拉蘇率領的羅馬軍團,此後與羅馬也時有戰爭時而和平;安息與漢朝也時有往來:張騫、甘英等人都曾作為使節出訪帕提亞,帕提亞君主曾派20000官兵迎接到來的漢使。絲綢之路上各國的往來在此時逐漸密切了起來。安息可能是波斯各朝中「最不中央集權」的一個:地方各勢力強大,中央往往無法管轄,在王朝末期這種情況更甚,所以到來的漢使才錯誤的得到「兵弱」的錯誤結論,渾然不知安息強盛時兵力之強不在漢朝之下。公元220年,安息被薩珊王朝取代。

波斯「鐵罐頭」騎兵

與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爭霸——薩珊王朝

公元220年,薩珊王朝取代安息王朝,成為波斯帝國新的王朝。薩珊王朝初期湧現出沙普爾一世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們的帶領下,波斯的版圖拓展到西起地中海,東到塔里木盆地的廣闊地區。在薩珊王朝興起的同時,西部的羅馬帝國餘暉尚在,兩強相逢必有一爭,為此薩珊王朝與羅馬帝國展開了300多年的波斯-羅馬爭霸戰爭,戰爭中雙方互有勝負,薩珊波斯曾經俘虜了羅馬皇帝瓦勒良,擊斃了羅馬皇帝朱利安,但羅馬也攻陷過波斯都城泰西封,兩大帝國在彼此的爭霸戰中逐漸消耗了實力。除了羅馬以外,薩珊波斯還需面對厭噠、突厥等強悍的敵人,雖然薩珊波斯依靠巴赫拉姆五世、巴赫拉姆·楚賓等牛人、憑藉強大的武裝力量往往能戰勝這些對手,但自身的國力卻被消耗的更厲害。終於在公元651年,異軍突起的阿拉伯趁薩珊國力空虛時摧毀了薩珊王朝。

羅馬的瓦勒良被波斯的沙普爾俘虜

波斯的復興——薩曼王朝

阿拉伯的統治很快也被推翻。公元820年,波斯基本獲得了獨立與復興,從這時起,波斯先後興起了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白益王朝等,其中以薩曼王朝最為強大著名。薩曼王朝建於公元874年,建立者為中亞河中-呼羅珊地區的波斯軍事貴族,強大之後的薩曼王朝不僅大力推動文化發展,同時也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重塑波斯的霸權,薩曼波斯向北方草原的突厥語游牧民族宣戰,波斯的鐵甲重騎兵這一王牌與大兵團作戰的戰術在草原上發揮了強大的威力,在公元893年的戰爭中,波斯軍攻破葛邏祿人的都城,俘獲15000人,包括突厥可汗的王后與家屬,波斯軍將俘獲的大量奴隸帶回國內,由此開了突厥人進入中東的先河。在薩曼波斯的影響下,伊朗化的伊斯蘭教傳播到中亞、阿富汗、印度的廣大地區。

細密畫繪本上的波斯大軍

與奧斯曼帝國爭雄——薩法維王朝

1501年,一個自稱為薩法維教團的軍事團體在古老波斯的廢墟上重建了波斯帝國,這個新的朝代便是薩法維王朝。薩法維王朝時代,恰逢另一個伊斯蘭教帝國——奧斯曼帝國強盛的時期,就如同曾經波斯與羅馬爭霸那樣,波斯和奧斯曼在16—18世紀也展開了多次大規模、高烈度的爭霸戰爭,史稱伊土戰爭(波土戰爭)。在戰爭初期,波斯以鐵甲重騎兵為主力的軍隊起初不敵奧斯曼火槍大炮與輕重騎兵混合協同的軍隊,波斯沙赫塔赫馬斯普與阿巴斯大帝鑒於這種情況,便大力對軍隊進行改革,阿巴斯大帝組建了6000人的炮兵部隊與12000人的火槍部隊,一次性裝備了500門火炮。波斯大軍在保持重甲鐵騎地位的基礎之上,得到了火藥武器的加成,戰鬥力大幅度飆升,在此後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收復了此前丟掉的失地。

細密畫繪本上的波斯大軍

現存的鎧甲裝備

帝國的最後輝煌——阿夫沙爾王朝

18世紀初期,薩法維王朝垂垂老矣,一個名叫納迪爾沙的實權派人物把持了朝政。納迪爾沙頗有軍事才能,他帶領波斯軍隊先後擊敗了阿富汗軍閥的起義,奧斯曼軍隊的入侵與沙俄軍隊的入侵。終於,大權在握的納迪爾沙於1736年廢黜舊君,創建了波斯阿夫沙爾王朝。納迪爾沙當政時期大興武功,1739年,納迪爾沙對印度用兵,並攻陷了印度莫卧兒王朝首都德里,1740—1742年又多次對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用兵,這一系列軍事行動幫助波斯擴大了版圖。納迪爾沙指揮的戰鬥幾乎全都是勝仗,同時納迪爾沙帶領的波斯軍隊士氣高漲、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輝煌的戰績與強大的軍隊,使得納迪爾沙獲得了一個響亮的外號——「波斯的拿破崙」。

伊斯法罕清真寺繪畫上的波斯大軍

不過,18世紀的世界歷史即將進入工業革命的新篇章,而此時的波斯仍是一個農業為主的老大中央集權封建帝國。當工業化的浪潮轟轟烈烈的在歐洲開展時,包括波斯在內的各個老大帝國,都逐漸不敵近代化的歐洲列強。


伊斯蘭教自公元7世紀成立,內部鬥爭就從未消停,特別是遜尼派與什葉派的積怨與對立,已延續千年,如今依舊在上演。

目前,在穆斯林中,遜尼派信眾佔比高達85%以上。不僅僅是在今天,在歷史上,遜尼派的規模也是一枝獨秀。在伊斯蘭教興起早期,默罕默德過世後,代表麥加舊勢力的倭馬亞家族和代表麥地那新勢力的哈希姆家族,為爭奪哈里發而展開了激烈的內鬥,最終演變成伊斯蘭教分裂為以倭馬亞家族主導的遜尼派和以哈希姆家族主導的什葉派。

倭馬亞家族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倭馬亞王朝,遜尼派規模更是得到壯大。而一百多年後,哈希姆家族旁支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第二王朝——阿拔斯王朝。原本代表什葉派的哈希姆家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卻皈依了遜尼派。之後,絕大部分王朝當權後,無論之前統治者是遜尼派或是什葉派,都免不了皈依伊斯蘭教的主流教派,遜尼派。

我們現在最熟知的什葉派國家非伊朗莫屬。其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伊朗總體上都是遜尼派的勢力範圍。伊朗成為什葉派國家,也就不過四五百年時間,也就是在16世紀伊朗薩法維王朝,即波斯第三帝國時,國家才實現了向什葉派的轉型。

那麼,為什麼伊朗要另闢蹊徑,打破伊斯蘭世界當權者絕對大部分信奉遜尼派的慣例呢?雲石君將做具體分析。

第一、大航海時代和新航路的開闢衝擊了伊斯蘭世界維繫統一的紐帶。

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和伊朗高原是中東的三大地緣板塊。當時,在這三大地緣板塊上分別分布著阿拉伯民族勢力、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及薩法維帝國。三方實力差距不大,沒有誰有絕對的優勢去壓倒另外兩方,不可避免的是地緣結構衝突。而前兩者是遜尼派,按理說,伊朗沒有那個實力去統治,甚至是對抗其他兩大勢力,若改奉什葉派為尊,那麼就會遭到其他兩方勢力的合力圍攻。伊朗沒理由會這麼做。

而我們將視野放寬,16-18世紀,正是歐洲文明日漸崛起,處在大航海時代,同時,對伊斯蘭文明的衝擊巨大。

原本,伊斯蘭地區是靠著地處亞歐大陸中心,連接起了東西方貿易,從而獲得巨大的商業利潤。正是基於共同的商業利益,伊斯蘭教才能依靠商路,整合小亞細亞、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等地。但是,這並不能改變伊斯蘭世界內部四分五裂的格局,每個主要地緣板塊又在除經濟以外的其它領域有非常大的獨立性。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和新航線的開闢,東西方貿易有了除中東商路以外的海路,換句話說,經中東地區的東西方貿易商路的壟斷地位不再。除開環繞非洲或跨越新大陸的海上商路,還有北方俄羅斯對北亞的滲透,這下東西方陸上交通線的利益鏈萎縮程度更大。之後,歐洲人掌控了海上貿易的主導權。

雖然,歐洲文明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伊斯蘭世界歷經近千年的財富積累,畢竟家底殷實,此時的歐洲還未有壓倒伊斯蘭世界的絕對優勢。不過,這樣的態勢畢竟維持不了多久,就如同一個是掌握了先進技術有創造力的青年人,而一個是擁有財富卻沒有了創造動力的中老年人。而歐洲人開闢的新貿易通道,已在悄無聲息的動搖伊斯蘭世界內部的政治經濟格局。

伊斯蘭世界不再是東西方貿易的主導者,維繫內部統一的紐帶一鬆開,原本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如同死灰復燃。反應到宗教上,即沒了維繫統一的遜尼派認同的紐帶。這就是伊朗皈依什葉派的時代背景。

第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伊朗的威脅。

薩法維王朝強盛時,中東三方勢力之一的阿拉伯勢力已不足為患,對其威脅最大的是處於全盛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中東四分五裂的格局,又使許多大國致力於一統伊斯蘭,伊朗和奧斯曼的實力又旗鼓相當,致使雙方處於長期對峙的局面。

既然強攻是兩敗俱傷,那麼,只能另闢蹊徑,來壯大自己,削弱對方。而壯大實力之法,要麼像歐洲那樣通過技術革命提高文明質量,要麼是向外擴張,佔領更多有價值的地盤。前者對於伊朗來說是一條看不到希望的路,後者才是出路。

伊朗要擴張地盤,阿富汗和圖蘭低地是首選。阿富汗本身就是伊朗高原的延伸,圖蘭低地受伊朗高原的地緣壓制,兩者都在中亞,伊朗阻隔了它們與中東伊斯蘭世界的聯繫,有利於經營這些地區,避免土耳其的干涉。

而土耳其的應對之策是,在征服阿拉伯勢力後,依靠自己是遜尼派哈里發及宗主地位,來孤立、對抗伊朗。另外,伊朗欲圖謀的中亞,大多是與土耳其系出同源的突厥語族地區,土耳其也可以民族紐帶來拉攏這些地區。

在這種情形下,伊朗只有轉向什葉派才是最好的出路。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從內部來看,轉為什葉派的伊朗,可以避免民眾對當權者的背叛土耳其哈里發的指責,以此來獲得民心,減少內部隱患。

其次,伊朗地處中東與中亞中間的位置,皈依什葉派後,也就切斷了中東遜尼派本部向中亞輸送地緣影響力的文化通道。

因歐洲文明的崛起,使得伊斯蘭世界喪失了東西方貿易的主導權,同時,也摧毀了伊斯蘭世界維繫統一的紐帶。作為中東地區的強權政治,伊朗有一統伊斯蘭的願望,而其又沒有絕對的勢力戰勝奧斯曼土耳其,要想扭轉局面,伊朗通過打造獨立意識形態認同,為皈依什葉派做準備。

雖然,伊朗雖算盤打得好,但計劃趕不上變化。他還沒來得及實現其宏圖壯志,便被歐洲的工業革命的巨浪拍下。伊朗所圖謀的中亞地區,也落入英國和俄羅斯之手。面對整個伊斯蘭文明的衰退,伊朗早已深陷泥潭不可自拔,更何況還去搶佔中亞地盤。伊朗為了發展壯大而選擇皈依什葉派,世事難料,伊朗沒能實現目標卻走上了伊斯蘭的另類之路。而伊斯蘭在近代以後,其頹勢愈來愈重。那麼,為什麼有先發優勢的伊斯蘭文明,被歐洲文明狠狠甩在身後?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28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伊朗人輝煌的歷史~~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又稱阿契尼王朝,波斯帝國興起於伊朗高原的古國,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作為印歐人的一支的波斯人就從中亞細亞遷移到這裡定居?

波斯人曾被西亞強國米堤亞統治,公元前6世紀中期,居魯士領導波斯各部落推翻米堤亞王國,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定都蘇薩,是為波斯帝國的開始?

隨後,波斯帝國開始了它的擴張之路?

公元前546~公元前539年之間,居魯士先後征服了東部伊朗和中亞許多地區:巴克特里亞、馬爾吉安那、花刺子模、索格地亞那、格德羅西亞、薩克人的地區、阿富汗等地,其統治範圍在東方接近了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547年~公元前546年,波斯人同強國呂底亞王國發生戰爭;呂底亞是一個十分富庶的國家,在其強盛時,曾經控制了希臘和東方之間的海上和陸上貿易?

米堤亞王國滅亡後,它於公元前547年出兵卡帕多細亞(原屬米堤亞,後歸波斯人統治),從而引發了與波斯人之間的戰爭?

居魯士率軍還擊,打敗了呂底亞,俘虜了它的國王克列伊索斯;不久,波斯人又借鎮壓呂底亞人起義之機,征服了小亞細亞西海岸各希臘人的城邦;消滅呂底亞後,居魯士趁著巴比倫國內政局不穩之時揮軍向其進攻?

(居魯士大帝)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城陷落,居魯士入城,並握住巴比倫守護神馬爾杜克塑像的手,以表示願意以巴比倫人的身份來統治這個地方?

自此,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勢力擴至到了埃及邊界?

居魯士死後,其子岡比西斯二世繼任王位;岡比西斯在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攻破共國都孟菲斯,更將法老擄至蘇薩?

由此,波斯人建立起一個地跨西亞北非的波斯帝國,其版圖比埃及新王國和亞述帝國大得多;此後,他曾出兵遠征利比亞和努比亞,不過均不順利?

波斯帝國的衰亡,也是源於一場戰爭?

公元前5世紀大流士一世及其後繼者發動的希波戰爭是波斯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希波戰爭歷時半個世紀,貌似強大的波斯帝國被英勇捍衛自己獨立的希臘城邦所擊敗?

在希波戰爭期間,埃及、巴比倫曾多次爆發反抗波斯統治的起義,進一步削弱了波斯的軍事力量?

在出現後和6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伊朗後,波斯文明的最後遺迹消失了……

不管怎樣,「波斯」一詞現在多用於指1935年以前的伊朗歷史和文化,而1935年以後,就是現代意義上的伊朗了?

所以波斯更多的是文化和民族的概念,而伊朗就是現在的國名了?


伊朗人歷史很悠久,伊朗人是雅利安人後裔。

這個問題需要兩個回答。其一:伊朗這個地區非常悠久,和中國歷史長度不相上下,但問題是,這與今天伊朗沒有直接關係。例如公元前3200年左右就建立了埃蘭,一直到公元前639年被亞述帝國滅亡。

也就是說伊朗這塊土地上四千多年前就建立了政權,最風光的時候,當屬埃蘭國曾經大敗巴比倫王國,將漢謨拉比法典奪走等輝煌歷史。但它不是今天伊朗主體民族波斯人創建。

其二:自公元前兩千年開始,今天的伊朗主體民族波斯人的祖先,白種人雅利安人遷徙到了伊朗高原,形成了波斯民族。波斯民族在伊朗居住生活了三千多年,其波斯人占統治地位的年限大約為一千年,其餘主要是突厥人、阿拉伯人、歐洲的希臘和馬其頓等。

本文主要說說以波斯民族為主的伊朗的歷史。

1.伊朗和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是亞歐兩大洲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的游牧民族,後來在公元前20世紀到14世紀(這個時間有許多觀點)遷徙到了印度、伊朗高原。印度的婆羅門、剎帝利就是雅利安人的統治者,吠舍就是普通的雅利安人,最底層的首陀羅就是印度的原住民。遷徙到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最終形成了波斯人。

2.古波斯人的輝煌

波斯人曾經在西亞、中亞、南亞建立過?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8-330年,開創者居魯士大帝打敗了米底、呂底亞、巴比倫政權,其領土範圍從印度到地中海)。

公元前330年,馬其頓帝國打敗了波斯人,伊朗進入「希臘化時期」。之後,伊朗高原東北部的帕提亞人推翻了希臘化政權,建立了帕提亞帝國(又叫安息帝國)。

帕提亞帝國並非波斯人創立,所以,公元226年建立的薩珊王朝便被稱為波斯第二帝國(221-651年)。

3.伊斯蘭化時期

薩珊王朝最終被阿拉伯帝國統治,但阿拉伯人的統治,雖然使其改變了宗教信仰,但雙方仍然不能和平共處。伊朗人也很討厭被人誤認為是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其後勢力衰弱,伊朗這塊土地,先後歸於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蒙古帝國、鐵木兒帝國統治。

直到波斯第三帝國出現,波斯人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建國朝代。公元1501年到1736年,薩法維帝國在伊斯瑪儀一世創立,什葉派成為伊朗統治信仰,由此,揭開了什葉派伊朗與阿拉伯遜尼派的五百年競爭。

薩法維王朝最終被和他們一起生活了千年的突厥人統治,時間是1736年到1921年。1921年後,波斯人再次取得了對伊朗的控制,一直延續至今。


去年我去位於伊朗設拉子的波斯波利斯遺址的時候,直接被震驚了,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三洲帝國的統治中樞,這裡實在是太雄壯氣派了。可以想像一下,在2500多年前,現在伊朗人的祖先已經掌握了非常高超的建築技能,能營造出這樣規模的城市,是多麼的了不起啊。

而對照一下這個時期的正處在東周亂世時期的中國,從目前這一時期的考古發現來看,似乎還沒有能夠和波斯波利斯媲美的城市,包括西周的都城豐鎬,與東周的都城洛邑。

當然修建波斯波利斯的時代,已經進入了波斯帝國的全盛時期,開國皇帝居魯士修築的蘇薩,從復原效果圖來看,就已經非常壯觀了。作為當時西亞-小亞世界強悍統治者米底國王的外孫,他先是擊敗了這一區域強國之一的呂底亞,然後又征服了修築空中花園的新巴比倫。這些都是伊朗輝煌悠久歷史的組成部分。

再往前追溯,建立於兩河流域的文明,其統治範圍也影響到了伊朗高原,雖然不是波斯民族創造的歷史,但這一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也屬於伊朗歷史的一部分。

和中國一樣,伊朗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氏族時代,這裡都有文明存在,而且起步發展的非常早,可以說是大幅領先於同一時期的中國的,所以從文明大省的時間和取得的成就來看,伊朗絕對配得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的稱號。

居魯士大流士締造的波斯帝國覆滅之後,安息和薩珊這兩個伊朗民族建立的政權相繼崛起,並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直到阿拉伯帝國崛起,才中斷了伊朗人對於自己土地的統治。但不想另一個文明古國埃及,伊朗人雖然接受了伊斯蘭教,但還是完全的保留了自己的文明種子,並在薩法維王朝開始,重新有本民族統一伊朗全境。

和伊朗的朋友聊,讓他們評選自己心中最偉大的伊朗古代王朝,第一毫無爭議是波斯帝國,第二則是薩法維王朝,因為這個王朝把什葉派定位了國教,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除了歷史悠久,我覺得評價伊朗的文明,還應該加上源遠流長這個詞。雖然文明的完整性不及中國,但能比其它國家強了許多。


伊朗,古稱波斯,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古老文明的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伊朗的歷史上,先後有過多個帝國的建立、興盛和衰亡,也歷經過其他民族與國家的洗劫與統治。

埃及王國伊朗最早楔形文字的使用者

公元前3000年,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倫河流域,居住著伊朗高原土著人:埃蘭人。他們定都蘇薩,建立起埃蘭王國,形成了伊朗最早的文明——埃蘭文明。

這座王國的遺址就是巴比倫式、高五層、正方形的金字塔:喬加贊比爾,紅色磚上刻有大量由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

公元前1176年,埃蘭國攻陷巴比倫。公元前639年,埃蘭國被亞述人所滅。

波斯帝國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各部,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

到了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對外積極擴張,使第一帝國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發展,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幹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包括70個民族,50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統治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之地

亞歷山大帝國,又稱馬其頓帝國,是繼波斯王國後第二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征服波斯之後,基本沿襲波斯帝國舊規,繼承波斯行政劃分和管理體制。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他的部將塞琉古奪得帝國東部大部分區域,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

薩珊王朝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

公元224年,阿爾達西爾一世創建了薩珊王朝,這是伊朗歷史上最重要也最具影響力的時期。此時,古波斯文化的影響力(在穆斯林統治之前)達到了巔峰,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薩珊王朝建立後又向東擴張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為古代伊朗最輝煌的時期。

薩法維王朝都城伊斯法罕,號稱都城一半

薩法維王朝建於1502年,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

薩法維王朝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伊朗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而「伊斯法罕,天下一半」的稱號正是興起於此時。

鎧伽王朝首次定都德黑蘭

1779年,又一波突厥人統一伊朗,首次定都德黑蘭,這就是——愷加王朝,德黑蘭這個城市也正式的成為了伊朗的中心。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隨後,霍梅尼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朗重新回到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Iran,波斯語:?????? ?????? ?????),簡稱伊朗。位於亞洲西部,屬中東國家,古時稱之為「波斯」。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據伊朗國家統計資料庫2014年7月18日顯示,伊朗人口達77598379。[1][2]

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實力較強。伊朗經濟以石油開採業為主,為世界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發達,還有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體業。

伊朗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OIC)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

2015年7月14日,經過多年艱苦談判,伊朗核問題最後階段談判終於達成歷史性的全面協議。伊朗承諾永不尋求獲取核武器,並稱讚伊核協議是「歷史性時刻」。[3]

中文名稱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英文名稱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簡稱

伊朗

所屬洲

亞洲

首都

德黑蘭

主要城市

馬什哈德,伊斯法罕,大不里士等

國慶日

1979年2月11日

國歌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國歌》

國家代碼

IRN

官方語言

波斯語

貨幣

伊朗里亞爾

時區

UTC+3:30夏令時:UTC+4:30

政治體制

共和制

國家領袖

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總統:哈桑·魯哈尼

人口數量

7910萬(2015年)[4]

人口密度

48人/平方公里(2012年)

主要民族

波斯人、亞塞拜然人、庫爾德人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什葉派

國土面積

1648195平方公里

GDP總計

3985.63億美元(2015年,國際匯率)[4]

人均GDP

5038美元(2015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98

國際域名縮寫

.ir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法律體系

伊斯蘭教法

政體

政教合一

國家格言

「獨立、自由、伊斯蘭共和國」

國花

薔薇

最大城市

德黑蘭

中央銀行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中央銀行

人類發展指數

0.749(第75名)-高 (2014年)

現役軍人數

545000(第9名)

主要節日

伊斯蘭革命日:2月11日

主要高校

德黑蘭大學、伊斯法罕大學

早期文明

時間:前3200年—前550年

埃蘭(前3200年–前639年)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明,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世紀至前六世紀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波斯波利斯石柱群

米底(前678年 - 前550年)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為中心的王國,公元前兩千年,中亞的印歐人種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

米底王國版圖

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攻滅新亞述帝國,領土面積最大時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他們隸屬印歐語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定落的民族。亞述帝國曾入侵伊朗高原,試圖征服。但是亞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聯合,從而形成了米底國家。公元前553年居魯士大帝起兵反叛米底,並於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國。

古波斯帝國

時間: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推翻米底王國的統治,建立了第一個波斯帝國,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國力達到鼎盛,其疆土東起蔥嶺、西至巴爾幹半島、北逾高加索山脈、南抵衣索比亞,國土面積約達7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包括70個民族共1800萬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東侵,征服波斯全境。[5]

古波斯帝國版圖

希臘化時期

時間: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47年

亞歷山大大帝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支。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安息王朝

時間: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

阿薩息斯王朝又稱帕提亞帝國、安息帝國等,發源於今天的伊朗東北的當時叫帕提亞的地區,在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統治的極盛時期包括今天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羅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與古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附近。兩個帝國之間經常戰爭。同時帕提亞帝國與一世紀之後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是戰事頻傳。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和都城泰西封分別在116年、164年—165年、197年—198年屢次被羅馬軍團攻佔而國力衰竭,造成了三世紀初期的諸侯割據。

薩珊王朝

時間:公元224年—公元651年

公元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依蘭沙赫爾),首都泰西封。

薩珊波斯極盛版圖

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再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在260年俘虜過羅馬皇帝瓦勒良。但是薩珊王朝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都城泰西封也在283年、297年、361年三次被羅馬軍隊攻佔。

薩珊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基督教中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王朝對臣民的稅額較重,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同時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軍隊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651年滅亡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唐朝中國,請求唐高宗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錫斯坦一帶於661年建立波斯督護府,但到663年終為阿拉伯所滅。

阿拉伯時期

時間:公元651年—公元874年

混亂的薩珊王朝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拜火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後,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地方首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人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馬蒙之後,阿拔斯王朝因軍事實力衰落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期間波斯土地上先後出現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帝國、花拉子模;塞爾柱帝國的建築師於1042年在伊斯法汗城興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禮拜五清真寺。著名的波斯數學家及詩人奧馬爾·海亞姆(Omar Khayyám)在塞爾柱時期寫下了他的詩集《魯拜集》(Rubaiyat)。

塞爾柱烏古思人在12世紀末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的阿姆河下游三角洲的另一伊朗語民族所建的花剌子模沙王朝所取代。1194年,花拉子模沙王朝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塞爾柱帝國,繼而攻佔伊朗高原。120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最終攻佔波西斯。1212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喀喇汗王朝,繼而統治全部中亞河中地區。121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古爾王朝。

薩曼王朝

時間:公元874年—公元999年

公元874年,古波斯人薩曼家族的成員伊斯瑪儀·本·艾哈邁德(892~907在位)以布哈拉為首都,正式稱「埃米爾」,創立了薩曼王朝,名義上仍承認阿巴斯王朝哈里發的宗主權,但實際僅向哈里發奉獻貢物,報告軍務。他效法古波斯與哈里發宮廷建立了統一的行政和軍事制度,確立了王朝與轄地的隸屬關係。薩曼家族原本信奉拜火教,此時已經皈依了伊斯蘭教。薩曼王朝的幾代君主勵精圖治,一度把疆域擴張到費爾干納以及更遠的地方。由於薩曼王朝強大的影響力,中亞許多突厥人游牧部落紛紛進入波斯帝國內定居生活,此外伊斯蘭教在中亞廣泛流行,從而開啟了中亞突厥人伊斯蘭化的進程。薩曼王朝疆域最大時包括中亞、波斯大部分、阿富汗斯坦等地。[5]

突厥王朝

時間:公元999年—公元1231年

公元962年,薩曼王朝的一名突厥近衛軍將領在國內建立了伽色尼王朝,公元999年,伽色尼王朝聯合中亞另一個突厥帝國——喀喇汗王朝滅了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取而代之,繼承了薩曼王朝的大部分領土。11世紀中期,另外一個突厥部落——烏古思人由中亞興起,推翻了伽色尼王朝統治,並先後征服巴格達、敘利亞、拜占庭帝國,建立起一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包括波斯在內的塞爾柱帝國,但帝國不久即告分裂。12世紀末,花剌子模奪取波斯東北部,13世紀初佔領波斯全境。它統治的疆域還包括伊拉克、阿富汗斯坦等地區。[5]

伊爾汗國時期

時間:公元1231年—公元1380年

成吉思汗於1219年率軍西侵,先後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亞細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殺死花剌子模皇帝,掠奪大量財物後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二次侵略花剌子模,殺死皇帝後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再次率兵佔據波斯並建立以波斯為中心的伊利汗國。此後,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任用波斯人為行政官吏。

帖木兒帝國

時間:公元1380年—公元1405年

隨著伊爾汗國的逐漸衰落,當時的波斯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據之中。西察合台汗國(今烏茲別克境內)的突厥族皇帝帖木兒(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奪取中亞地區後於1380年至1393年征服波斯全境,繼而侵佔伊拉克,並攻列印度。1405年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統治範圍只限於中亞河中地區和波斯東部,但15世紀帖木兒帝國的文化藝術相當繁榮。[5]

黑羊王朝與白羊王朝

時間:公元1467—公元1502年

隨著帖木兒王朝在波斯統治的衰落,兩個由土庫曼人建立的王朝開始強大,他們分別是黑羊王朝與白羊王朝,兩個王朝發源於土耳其東部、亞塞拜然以及波斯西北部地區。其中黑羊王朝在30、40年代實力較強,但隨後被更為強大的白羊王朝擊敗,白羊王朝在烏宗·哈桑的帶領下,一度統一了波斯的大部分地區。

薩法維王朝

時間:公元1501年—公元1722年

白羊王朝時期,一個名為薩菲社團的什葉派社團在波斯西北十分活躍,這個社團的成員多為土庫曼人與亞塞拜然人。他們的首領有著古波斯貴族的頭銜,趁白羊王朝動亂之際於1502年推翻其統治,建立了薩法維帝國。此後國力逐步強大,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斯坦的坎大哈、赫拉特。薩法維帝國與奧斯曼帝國曾長期進行戰爭。薩法維帝國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波斯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紀末,薩法維帝國日漸衰落。1722年,阿富汗人吉爾扎伊部落在馬赫穆德的領導下,攻佔薩法維帝國首都伊斯法汗,並自立為波斯皇帝。[5]

阿夫沙爾王朝

時間: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

1736年,來自波斯霍拉桑地區的突厥部落首領納迪爾率軍把阿富汗人逐出波斯,並以馬什哈德為首都建立阿夫沙爾王朝。經過數年戰爭,阿夫沙爾王朝版圖一度東至阿富汗斯坦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達,北接裏海,南瀕波斯灣。1747年,納迪爾皇帝死後,其兒孫為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各路諸侯紛紛稱王,其中卡里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設拉子為首都建立了贊德王朝。經過多年戰爭,贊德王朝佔據了除霍拉桑及以東地區以外的阿夫沙爾王朝的土地。1779年卡里姆汗死後,贊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贊德王朝和阿夫沙爾王朝先後被愷加王朝所滅。[5]

愷加王朝

時間:公元1779年—公元1921年

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由突厥人建立,首次定都德黑蘭。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并喬治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斯坦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採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範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衝區。 之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簽訂不平等條約。伊朗雖然名義上仍是"獨立"國家,但實際上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往昔波斯帝國的輝煌與今日的恥辱形成鮮明對照,伊朗在追求復興強國的路上必然產生強烈的民族主義,而強烈的民族主義又很容易導致極端主義和盲目的排外思潮。」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5]

巴列維王朝

時間:公元1925年—公元1979年

1921年2月21日,禮薩·汗上校發動軍事政變,佔據德黑蘭,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維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1941年禮薩·汗遜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巴列維執政時期,美國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及保持在中東的利益,大力扶持巴列維王朝,伊朗強大的軍力儼然成為波斯灣地區的警察。

在1951年4月28日,伊朗伊斯蘭議會以79票贊成、12票反對提名摩薩台為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1951年至1953年間出任民選的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的政變推翻。摩薩台是一位作家、行政官員、律師、議員和政治家,具有王室和貴族背景。他在任伊朗首相期間實施漸進式的社會改革,包括推行失業補償金制度、立例規定僱主向患病或受傷的員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農,令他們不再受地主強制勞役。此外,他又規定地主貢獻租金收益的20%到一個基金,用以資助一些比如興建公共浴堂、農村住房和害蟲防治等的市政發展項目。 其為在首相任內最矚目的舉動: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例:在國有化以前,伊朗石油業自1913年起一直由英伊石油公司(後稱英國石油,簡稱BP)掌控,而英伊石油公司背後則由英國政府操控。

在英國軍情六處要求下,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導致部分伊朗人不滿。

伊朗獨立紀念碑

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另外,還簽下了在伊朗的美國軍事人員可以享受治外法權,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交給美國處理。伊斯蘭教宗教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對,巴列維國王逮捕了霍梅尼,最後於1964年11月4日將霍梅尼強行驅逐出境。1979年,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伊斯蘭共和國

時間:公元1979年至今

1977年起,伊朗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1978年,各地遊行示威不斷升級,群眾抬著霍梅尼的畫像,高呼「打倒國王,建立伊斯蘭教國家」的口號。1978年8月,國王巴列維更換內閣,宣布對首都德黑蘭等12個大城市實行軍事管制,並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反對者。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由白色革命累積的不滿情緒至此達到了巔峰,最終引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的示威和罷工造成石油工業停產,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令政局更加失控,伊朗陷入全國性的動亂。

1979年1月16日,國王禮薩·巴列維被迫出國「長期度假」,委任沙普爾·巴赫蒂亞爾組織內閣。2月1日,霍梅尼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蘭,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伊斯蘭臨時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馬赫迪·巴扎爾甘為伊朗總理正式接管政權,巴列維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10月,伊朗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憤而佔領美國使館,扣留使館人員,史稱伊朗人質危機,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美國與蘇聯支援大量武器下與伊朗進行兩伊戰爭,直到1988年8月20日停火,伊朗受損不少,但伊拉克更被這場戰爭拖得民窮財盡。戰爭期間,1988年美軍護衛艦在波斯灣被伊朗封鎖海峽的水雷炸傷,即派企業號航母戰鬥群報復,炸毀伊朗的錫里石油鑽井平台,擊沉伊朗喬森號導彈巡邏艇。

1997年當選的溫和派哈塔米總統致力於改革,同時向西方釋放出和解訊號。可惜由於美國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從東西兩面威脅伊朗的國家安全,並用邪惡軸心這樣的字眼攻訐伊朗,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國內漸漸不受歡迎,受到保守派抨擊。和解進程在2005年內賈德當選之後戛然而止。

2003年伊拉克被美英為主的聯合部隊佔領。由於美軍與伊朗相鄰,加深雙方矛盾,伊朗為了防範美軍入侵而大舉備戰。

地理環境 聽語音

位置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相連,另與哈薩克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南面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6]

地形

伊朗國土絕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國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西南部為厄爾布爾士山與科彼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佔國土面積一半。中部為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有卡維爾荒漠與盧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餘米。僅西南部波斯灣沿岸與北部裏海沿岸有小面積的衝擊平原。西南部扎格羅斯山麓至波斯灣頭的平原稱胡齊斯坦。

伊朗是一個多民族的伊斯蘭國家,其中波斯人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還有阿拉伯人、巴赫蒂亞里人、盧爾人、俾路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2][9]

據伊朗國家統計資料庫2014年7月18日顯示,伊朗人口為77,598,379。[1][2]

聯合國數據顯示:1968年時伊朗人口為2700萬,到1988年這一數字已經是5500萬。1980年代,有人估計到2006年,伊朗人口將達到1.08億。

1990年,伊朗正式開始實施名為「安排家庭計劃」的計劃生育政策,提倡只生兩胎,每個家庭最多3個孩子。同年,伊朗專門成立了「生育率調節委員會」,負責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各部門的協調。

2006年10月,內賈德總統發表了一次講話,說伊朗人口應該從7000萬增加到1.2億,並主張婦女應該減少工作時間,把更多時間花在養育孩子上面。

2012年7月25日,伊朗最高宗教領袖哈梅內伊正式表態,控制人口計劃廢除[10]。

國家象徵 聽語音

首都

德黑蘭(Teheran)位於橫亘伊朗北部厄爾布斯山的南麓,有人口1100萬。[9]

國花

大馬士革月季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7∶4。自上而下由綠、白、紅三個平行的橫長條組成。白色橫條正中,鑲嵌著紅色的伊朗國徽圖案。白色與綠色、紅色交接處,分別用阿拉伯文寫著「真主偉大」,上下各11句,共22句。這是為紀念伊斯蘭革命勝利日——公元1979年2月11日,伊斯蘭教太陽曆為11月22日。國旗上的綠色代表農業,象徵生命和希望;白色象徵神聖與純潔;紅色表示伊朗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國徽

由四彎新月、一把寶劍和一本古蘭經組成,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阿拉伯語中「安拉」(???? )的變體。新月象徵宗教——伊斯蘭教;古蘭經位於頂端,象徵伊斯蘭教高於一切,是共和國行為準則的依據;寶劍象徵堅定與力量,有如巨刃摩天,力斬「惡摩」。四彎新月和古蘭經書本組成阿拉伯文的「安拉」(真主);而整個圖案呈圓形,象徵地球,表示「安拉」的伊斯蘭思想遍及全球。

伊朗國徽

政治 聽語音

政體

伊朗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及霍梅尼執政後,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1989年6月3日霍病逝,原總統哈梅內伊繼任領袖。7月28日,原議長拉夫桑賈尼當選總統。1993年6月11日,拉夫桑賈尼連任總統。1997年5月,伊總統文化事務顧問、前文化和伊斯蘭指導部長哈塔米當選總統,並於2001年6月大選中獲選連任。2005年6月,伊舉行第九屆總統選舉,德黑蘭市長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2009年6月,艾哈邁迪內賈德在伊第十屆總統選舉中獲得連任。2013年6月15日,哈桑·魯哈尼當選伊朗第十一屆總統,8月4日宣誓


伊朗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具有悠久的歷史,擁有5000多年燦爛輝煌的文明史。先後有過多個帝國(王朝)的建立,興盛和衰亡。也歷經過其他民族與國家的洗劫與統治。其歷史主要分埃蘭王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薩法維王朝,鎧伽王朝,巴列維王朝及現在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歷史越悠久一方面值得自豪,另一方面是個巨大的累贅,越簡單越幸福,經歷越少月輕鬆,伊朗人腦子都是歷史曾經的榮耀,所以對比今天才會非常的失落,美國人沒有歷史,所以性格里沒有包袱直截了當,生活還是要簡單些好!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最有魅力的女子,先後嫁給六位帝王,堪稱後無來者
歷史故事——郭子儀與魚朝恩的恩恩怨怨
另一個世界的1651年
民國往事之名人筆下的蘇州稻香村

TAG:國際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