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的起源是什麼?
春聯最初起源於漢朝,那時人們在春節來臨之前會在門口設置兩個「桃符」,一面是神荼,一面是鬱壘,桃有辟邪之義,而神荼、鬱壘是古神話傳說中的門神(唐太宗以後,才又有了秦瓊、尉遲恭),寓意「平安吉祥"。
在敦煌考古中發現了兩幅疑似春聯的文書,第一幅是「三陽始布福慶初新;四序初開壽祿延長。"第二幅是「三陽開始福延新日;四序來祥慶壽無疆。」據此,學者們推斷,在唐時,應該是桃符和春聯混用時期,此時「春聯」的形式已有發端。
史載公認最早的春聯就是宋史所著五代十國時期後蜀之主孟昶所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了。
北宋和南宋時春聯已經比較普遍了,在宋人的筆記中時有提及。
明朝時,由於皇家的提倡,春聯之風大興,出現了《玉堂巧對》、《古今巧對》等諸多研集對聯的諸作。
清朝時,春聯就是已經進入了鼎盛時期,而且出現了專門替人代寫春聯的行業,春聯的格式、規格、用紙、用墨等都有了許多的講究,真正成為了一種傳承藝術。
春聯的起源,與門神的關係最大。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時殺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之後難以忘懷,常夢到李建成前來索命。李世民非常恐懼,於是讓自己手下的大將秦瓊、尉遲敬德在殿外守夜,後來就再也不做噩夢了。於是唐太宗把兩位將軍的樣子畫下來,貼在門上。現在的門神,一般都是這兩位。
但是這並不是門神最早的面貌。
東漢張衡的書中記載了一段《山海經》逸文,說東海有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在山上有一棵三千里的大桃樹。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大門。據說這一道門是鬼門,對面住著各種妖魔鬼怪。如果放任妖魔鬼怪從門裡出來,那麼人間就危險了。
所以,天帝派了兩位神仙守衛這道大門,一位叫神荼,另一位叫鬱壘,如果有妖魔膽敢從門裡逃出來作亂,兩位神仙就用草繩把它捆起來,去喂座下的一隻白色老虎。
後來,人們為了辟邪,就模仿這個故事,在自家的大門外,懸掛兩塊桃木板,在板子上畫上兩位神仙的畫像,或者寫上他們的名字,這就是最早的門神,因為用的是桃木板,所以人們又叫桃符。
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後世,大家學過王安石著名的七言絕句《元日》,裡面有一句說:「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桃符。
但是,有些有文化的人,總覺得光禿禿的兩塊桃木板不好看,便想,可不可以在桃木板上寫上意蘊美好的句子。所以,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後蜀的國君孟昶,是一個著名的詞人,孟昶出於這樣的想法,創作了第一副春聯——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後世,於是漸漸成為了風氣,到了宋朝,人們逐漸把桃木板換成了紅紙,便形成了我們現在這樣的春聯。
伴隨著春聯的興盛,到了明清時期,對聯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文人們大都喜愛撰寫對聯。有清一代,更是湧現出了許多對聯名家。
了解對聯的來源,須知以方面:
(一)大明時太祖倡導。傳說春聯的普及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記戴,有一年過年時,朱元璋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大概因朱元璋是窮家出身,貧寒之士,渴盼過年的快樂之故。
(二),春聯的演變。原先的春聯是寫在桃木板上,後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古人公認,紅色有驅邪,化吉之意,因而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最早人們以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以辟邪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寫上門神的名子。所以,春聯與門神同具辟邪及裝飾居舍的功能。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以代之。
(三)春聯用紙色彩的講究。春聯均用大紅色紙書寫,黑墨字,近年有用金粉(銅粉)寫的。但寺廟佛堂講究用黃紙黑字春聯。還有,守孝未過三周年之家庭,絕不採用紅聯,而必須採用綠紙或蘭紙書寫春聯。另外,還要知道對聯的專用性,不要弄錯。如灶爺用的,土地爺用的,飼養牲畜房用的。還有軍人家庭用的,合作醫療室用的等等,都有其對口的專用內容。
(四)春聯的民俗,永遠傳承。春聯的文學形式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著時代的背景,抒發出人們美好的願望。今天,春聯豐富多彩的內容,更體現了改革開放的絢麗成果,和人們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的雄心壯志和宏偉理想。′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貼花花,指的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等東西。今天剛好是臘月二十八,我給大傢伙說說貼春聯的故事吧。
說起貼春聯,這裡頭還有一個典故。
據說五代之前,百姓們貼的不是春聯而是貼桃符。據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上面畫著「神荼」、「鬱壘」二神,專門用來消災免禍、趨吉避凶的。
到了五代,後蜀國君孟昶喜歡標新立異,追求時尚潮流。在公元964年的那個除夕,他認為每年春節家家戶戶貼桃符,一點新意都沒,於是突發奇想,叫來了大學士辛寅遜。
他說每年除夕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神荼」、「鬱壘」二神,沒有創意,朕今日個想創新一下,準備寫兩句話,代替「神荼」、「鬱壘」二神。
辛寅遜會意了,立即攤開筆墨,等待著皇帝的吩咐。
孟昶思索了一下,說道:「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兩句話是說,新年我們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當時,朝廷以呂餘慶知成都,長春乃是太祖誕聖節名,因此這兩句話十分喜慶吉利。
辛寅遜聞言後,連連點頭,大聲說好,大筆一揮,寫下這兩句話,並命人張貼在門的左右兩側,我國的第一副春聯就這樣誕生了。
從那以後,民間不再貼門神,而改成了貼春聯,到了宋朝,百姓們又把春聯叫做「桃符」。所以王安石的詩中才會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到了明朝,有一年除夕,朱元璋下令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貼上一副春聯,以示喜慶。以往春聯是寫在紅色的桃木板上的,這次他還有特別的要求,要求百姓們將春聯改寫在紅紙上。
「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
《簪雲樓雜話》
從此以後,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貼春聯的習俗便流了下來。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口貼上春聯,祈禱明年生活順心,萬事如意!讀者朋友們,如果今天還沒有貼春聯的話,趕快貼上春聯,迎接新春!在此我向大家拜個早年,祝願大家豬年吉祥,萬事如意!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的對仗工整、美好形象的文字言簡意賅,表達對生活的希冀,這種文學樣式只屬於咱們中國。也是所有華人喜度春節的重要標誌。春聯的張貼,也代表著春節的臨近。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那麼春聯的起源是什麼呢?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正如詩云:「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趕快對下聯,參與進來吧~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舊挑換新符。一一宋代王安石時,春節還用桃符,春聯應在後來出現,逐漸變成習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