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考古隊人手不夠的時候,都會僱傭當地的民工?這是真的嗎?


哈哈哈,又是一個可愛的問題~

是真的。

話說有一年,我獲得了某個獎學金,金主請我們這批獲獎同學去他的家鄉參訪。同行的一位同學,就在北大的考古文博學院。因為這次行程結束之後,他就要滾回去參加他們學院必修的田野調查課程,通俗來說,就是去跟著考古隊實地考古,所以一路上聽他講了不少考古的各種故事。

回到題主的問題,嚴格來說,不是考古隊人手不夠的時候會僱傭民工,而是民工是考古隊的必要、固定組成部分。

首先,考古隊雖然總體而言是一項充滿技術含量的工作,但是還是存在大量大量大量的純體力勞動。所以,考古隊專業技術成員一般不會很多,僱傭的當地民工一般和考古隊成員是1:1的關係,有些大型項目,民工的數量還會更多。

其次,考古隊會有專人負責民工的招募、培訓和管理。招募要提前規劃好需要多少人、分為哪幾種工種、薪酬和待遇如何,然後聯繫當地工頭招募。在民工開工之前,會培訓他們如何使用考古工具,開展初級作業,發現異常問題如何彙報和處理。管理就是日常監督工作、視察進度。

第三,考古隊成員和僱傭民工之間,一般關係都很好。因為民工都是當地人,所以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間傳說都很了解,平時休息時,考古隊員都會願意跟民工扎堆在一起,聽他們講講當地的故事。這些民間神話、傳說、習俗,經過考古專業人士的分析,有時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一手材料,輔助考古工作的展開。

總之,真實的考古工作不是像盜墓小說那樣,幾個人就能完成了,還是需要很多工種人員相互配合,最後才能順利完成的~


考古發掘工作僱傭當地民工的情況是百分之百的真事情,特別是近年來的基本建設任務很重。配合經濟建設的考古勘探和考古發掘工作任務十分繁重。

2017年,全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45萬億,具體項目數量恐怕更是一個難以統計的數字。而全國具有考古發掘領隊資質的專業人員也就是三千多個。平均每個領隊的發掘項目最少也有上百個。這麼點人手,要完成大量的搶救性發掘工作,專業人員真是短缺得很。

民工自然就成了必要的補充。實踐證明,民工支撐起了考古發掘工作的半壁江山。

雖然考古是一個技術活,得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但考古中有工地現場整理、設備準備、現場安全、土方清理運輸等大量的體力活,在專業人員很緊缺的情況下,民工是重要的補充力量。

當然,使用當地民工,可以節約成本,更好地爭取當地群眾的配合,也便於了解更多的歷史信息。

我曾經多次和考古工地上的技工交流過,這些人大多很有經驗。他們對文化層、遺迹遺物的判斷有著驚人的眼光。同樣,他們對發掘過程中的突發事件(比如塌方、滑坡等)有著不亞於考古領隊的預見性。他們更是熟知發掘中的清理、繪圖、照相、記錄等等環節,包括室內整理、修復、保管等。

他們中間有些人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工匠。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雖然離不開民工,但是對於這個群體的培訓管理,是每一個領隊必須肩負的責任。


當然是真的,所謂的考古隊人手不夠的時候基本上佔99.9%。根據大師姐非官方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家文物局登記在冊的田野考古領隊就3000人上下。每一個領隊每年要發掘的考古工地,少的就一個,多的有可能超過20個。為什麼會有20個那麼多呢?因為這些都是配合基本建設「死人給活人讓路」的發掘,俗稱搶救性發掘。城市要蓋大樓、要修高速、要建廣場公園,所以要搶救的東西實在太多,領隊們都很忙。

每個考古領隊的身後都有一群男人在默默的支持著。這群男人中就有考古技工和當地民工。如果沒有他們,很多考古發掘的時間可能要現在的十倍甚至百倍。管理民工也是每個考古領隊的必修課程。

當地的民工如果表現出色,給領隊留下印象,那麼很有可能會跟隨領隊去下一個工地,呆過的工地多,時間長,也就會成為一名專業的考古技工。

大師姐之前在一個工地上認識了一位考古技工何師傅,河南安陽人,初中畢業後家裡沒錢供他上學,他打過工、端過盤子、學過汽修,但是都沒幹長。後來老家去了一個考古隊,何師傅那會正好賦閑在家,就在考古工地上當起了民工,那個年代每天幾十元工資。他年輕力壯、手腳麻利,在一群老弱婦孺間顯得鶴立雞群。考古隊長很喜歡他,經常教他一些關鍵的技術。漸漸的他學會了打洛陽鏟,學會了根據打起來的土判斷地底下的情況,學會了辨認地層和遺迹,學會了清理現場。一個工地結束後,考古領隊帶他去了下一個工地,漸漸的他去了一個又一個工地,認識了一個個又一個領隊。

像何師傅這樣從當地僱傭民工成為考古技工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學會了寫發掘日記,清理出土文物、學會了畫圖、有的興趣廣泛的還學會了修復出土文物。

(民工米馬師傅正在我的包包上作畫)

這樣的一群人,就是考古圈背後的男人,考古隊的照片里不會有他們的身影,考古報告里也沒有他們的名字。突然發現這麼多年下來我心安理得的享受著他們極好的工作態度,給他們發著工資。卻欠他們一聲鄭重的:謝謝!


感謝邀請

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這是真的,而且不是人手不夠的時候僱傭民工,幾乎所有的大規模考古工地都會僱傭當地民工。當然了,你要是在方圓幾百公里的無人區考古,那真的就只能自己擼起袖子干啦。

圖註:在考古工地上除土的民工們

在確定考古工地的位置和範圍之後,考古學隊要先到工地附近租房子和招募民工,如果招募不到足夠的民工,工地的進度都會被耽誤的,工作也無法展開。考古工作並不是全由考古工作人員來完成的,以墓葬為例,經過要移除地面以下數米的耕土層和沒有遺迹遺物的文化層才能夠發現墓葬,除土的工作量很大,如果讓考古人員自己動手,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且會損耗大量的精力和體力,也耽誤了工期。畢竟考古工作人是技術人員,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是用在清理記錄遺迹上的,因此除土的工作就需要民工來完成。

當然民工除土也是需要在考古工作者的指導下進行的,並不是亂挖。一般來說,在劃定的探方之內一層一層的除土,這樣便於保護和觀察遺迹和遺物,及時處理髮現的文物和遺迹。當遺迹露頭之後,考古工作者才開始進行清理髮掘,之後清理、發掘、記錄、畫圖和取出文物的工作就是考古工作者的任務啦。

圖註:正在墓葬內清理陪葬品的考古人員

僱傭當地民工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搞好和當地人的關係。作為考古隊,屬於外來人員,進駐考古工地一定要搞好與當地干群的關係,僱傭民工就是非常好的方法,民工除了完成考古中的工作,經常還能幫助考古隊進行其他工作,並且也能保證工地的安全,屬於雙贏。

民工是一個考古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民工的參與,大規模大範圍的考古工作是很難完成的,在這裡向民工緻敬。


考古工作一定要僱傭當地民工的。尤其是大型的考古,不靠民工輔助挖掘,只靠考古工作者怎麼可能完成那麼多的土石搬運挖掘,以及那麼多後勤的輔助補記。

我們看到的考古成果,尤其是大墓或者宮殿城市遺址,大多會深埋地下,尤其是大墓,動輒一二十米,考古工作者探明了具體位置,大概深度,然後就會僱傭民工進行挖掘。直到挖到具體的夯土層或者重要位置,才由考古工作者進行詳細挖掘。而一般考古工作者進行挖掘的,大多都是有文物出土的區域,這個區域就不需要民工出手了。

之前看過西安法門寺的考古挖掘,地宮前的夯土挖掘,自己門前的封石也是民工抬起的。著名的三星堆遺址發掘工作,當地民工一直參與。後期考古傳記不止一次說過重大的物品很多為民工發現,像黃金權杖等,也說過遺址發展初期,對於當地民工的緊張防範,直到武警,部隊進駐才鬆了口氣(這是防範意思,不表示民工是壞人)。

去年最有名的是海昏候劉賀墓的發掘。只看電視直播,就能看到很多民工身影。考古工作雖然是學術成就,但前期的工作少不了民工輔助,其後才是考古人員細緻發掘。就像拍電影一樣,主演和群演互相配合。就這樣!


是的。實際上僱傭當地民工是中國考古的必須項。

考古發掘確實是專業的科學,但是也不意味著裡面沒有體力活。大家應該能想像,土地是從早到晚一層層疊壓的,比如黃泛區中的宋代東京,就壓埋在現在的開封城下。要想發掘古代遺址,首先要把其上幾十厘米甚至幾米的表土挖走,這種體力勞動,一般是「養尊處優」的考古學家所無力為的。而相比之下,農民朋友使用起鐵杴小推車等工具,就自如多了,即便是60歲的老翁,從深坑中播土到地面,仍然能快而穩。所以,僱傭民工幫助提高考古進度,是必須的。

現在農民外出務工的現象極其普遍,村中所剩除了老人和小孩,連姑娘都不多了,男丁更是絕跡。所以僱傭民工並不是簡單事,因為民工數至少要和考古隊員一樣多(一對一配合),甚至在一些配合基礎建設項目的工地,都是一個考古學家領導若干民工。但農民還要務農,考古工期又往往緊張,所以和民工談妥勞務費,就成了考古學家的一門本領。

民工在考古工地做久了,也逐漸形成一種文化。考古隊員會和民工結為朋友,比如我就曾到和我合作的民工阿姨家中吃過餃子。民工在一個考古工地做久了,也能逐漸對判斷遺迹現象有所經驗心得,甚至能指導新來此地的考古隊員。有的民工,甚至自覺做起了保護與宣傳當地文化遺產的工作。

那麼考古學家做什麼呢?其實考古真不是一件「賣膀子力氣」的事情,考古的難度在於判斷遺迹、做出發掘決策,具體來說,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指揮民工。

不過,上述的情況只適用於國內。外國人力資源昂貴,考古隊員有時只能親力親為……干一天考古下來,也說不清自己是考古隊員還是民工啦。


是的,我參建的一個工程挖到了一個民國大戶的墓室,兩個夭折的娃娃。就是當地僱工挖的。陪葬品有的寒酸。賠錢了


據我所知,考古隊一般都會選擇考古所在地的當地人進行發掘工程,然後教他們使用洛陽鏟進行鑽探。所以這基本不需要多少文化水平,有把子力氣不是色盲基本就可以上手。一些大型墓葬需要國家政府進行發掘的都會尋找大型的挖掘團隊,一般考古部門不會簽約長期合約,再說找墓葬也是需要時間的。


推薦閱讀:

上聯:對酒當歌,但見一聲長嘆,凡情幾許隨風遠;怎麼對下聯?
上聯:紅日東升照千山,下聯怎麼對?
上聯:風吹水面層層浪,如何對下聯?

TAG:社會 | 考古 | 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