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你贊同嗎?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是挺有道理,但是事實往往不是這樣的,講個發生在我家的真實案例。
這天我媳婦下班比較早,我跟媳婦難得一起去幼兒園接兒子放學,接了兒子回到家吃完飯,一家人心情都不錯,這個時候媳婦說,兒子,媽媽陪你寫作業吧(兒子幼兒園大班,已經開始學習簡單的算數題了,每天都要寫一篇口算題卡),兒子各種理由不想寫最後實在沒辦法了,只能不情願的開始寫起來,開始的時候媳婦還能和顏悅色的跟孩子溝通,耐心的指導但是兒子做一道題就要好長時間,而且一會渴了要喝水一會要去衛生間,好不容易繼續開始寫,還沒寫兩道題又是各種調皮各種鬧,媳婦終於爆發了,很嚴厲很嚴厲的教訓了孩子,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明白我要表達的意思了。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在我看來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因為極少有家長能做到,本來高高興興的情況下,完全有可能會因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變了樣!
我是一個初中生的媽媽,從我養育孩子的親身經歷中我深深體會到「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這個觀點的科學性。
舉個例子吧,上個星期她們學校有一門物理的單元測驗,這門課我們在初二沒開學前的暑假已經上了輔導班,開學了每個星期還去老師那裡上一節複習課,所以她的物理成績一直穩定地排在班級十名左右。
考完試的第二天,我突然想起這次她的物理成績還沒告訴我,就疑惑地問她成績出來了嗎?她猶豫了幾秒鐘,低聲說了句:成績出來了。見她不說話了,我焦灼地問:「多少分啊?」她低著頭,不開心地說:「不好,85」「什麼?才85?」我一聽這成績就毛了,問她:「你平時怎麼上的課啊?怎麼考得怎麼差?」
她的臉色立即變了,剛剛還強做鎮定的表情立即瓦解,眼裡籠上了一層水霧,盛怒的我沒在意她的變化,繼續訓她:「一直和你說多做題,多動腦,帶著問題去聽課,不懂主動問老師,你怎麼就是不聽呢?現在才初二你就考這樣的成績,到了初三你怎麼辦?」
她突然抬起頭,沖著我大聲地嚷道:「你怎麼知道我初三會越來越不好!」說完,成串的淚珠像斷了線似地滾了下來,她胡亂地用手背去擦,卻越擦越多。
我愣住了,看著她委屈傷心的樣子,心情漸漸恢復了平靜,想起剛剛對她脫口而出的話,我後悔了。
我怎麼忘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有起伏不是很正常嗎,她平常的學習態度也很認真啊,偶爾一次發揮失常完全可以理解,只要找出丟分的原因,針對性地複習,提高分數也不是難事啊。
看得出,這次沒考好她也很沮喪,這時候,父母的安慰和鼓勵彷彿一隻強心針,給予她重拾信心,繼續前行的勇氣,而不分青紅皂白的訓斥只會打擊她的自信,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可能。
可見,因為我一時的衝動和口不擇言,給她的心靈帶來了不小的傷害,難怪古人說:衝動是魔鬼。生氣的時候千萬不能輕易地教育孩子。
題主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我覺得這句話非常非常對的,我是非常非常贊同的。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效應,叫做踢貓效應,內容是這樣的:某公司的董事長,為了整頓公司的事物,承諾自己會早到公司,但是有一次,他看報紙看的太入迷了,以至於忘記了時間,為了按時到達,他在公路上超速行駛,結果不但沒有按時到達公司,還被警察開了罰單,這位董事長非常憤怒,到了辦公室的時候,把銷售經理叫到辦公室里大勢訓斥了一番,然後銷售經歷挨訓之後,回到辦公室把手下的業務員訓斥了一番,而業務員被罵了之後,帶著一肚子氣回到家,對著自己的兒子大發雷霆,而兒子莫名其妙的被罵了之後,也很生氣,就對著自己家裡的貓狠狠的踢了一腳。
踢貓效應講的就是,壞情緒的傳染過程,也就是說我們的壞情緒會沿著強弱一層一層往下傳的,而這種情況下將會帶來更大的矛盾,更別說在生氣的情況下教育孩子了。
除此之外,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會給他的心理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除了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傳染給他之外,還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因為對於孩子來講,父母是安全的港灣,但是在這個時候,生氣發火的父母······卻是讓孩子害怕的對象,這種雙重角色下,會讓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
並且,孩子大一點的時候,生氣時候下的教育,反而會激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甚至將矛盾激烈化,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所以,不管從哪方面來講,生氣的時候,是絕對絕對不能教育孩子的,甚至在其他的生活和工作場景都適用,生氣等負面情緒並不應該出現在教育、工作上。
祝好~
以上內容為瀚思心理原創,轉載請聯繫!
文:高晶
主編:劉瀅
【瀚思心理】:瀚思十三年,專註心理學
1月5日的泰州因為大雪停課,8歲的航航在小區玩,把手機弄丟了,因為害怕不敢回家。媽媽非常著急,後來在鄰居和保安的幫助下找到航航,把航航帶回家。媽媽用木棍對航航進行毆打,從下午6點一直打到晚上11點,打到孩子沒有任何反應。打的孩子遍體麟傷,體無完膚。寫的這裡,我淚流滿面、心在滴血,世界競有這樣的父母,美其名曰「教育孩子」,這個是慘痛的教訓。「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這是做家長必須遵守的原則。
為人父母,從孩子出生就要開始修練,盡量平復自己的情緒、理性平和的教育孩子,才能將這樣的平和遺傳到孩子身上。如果家長習慣大嗓門、不能平和的講話,孩子就會模彷父母的行為,反其道而行之。更加挑戰你的底線,因此在孩子面前少嘮叨,更不能動手。沉默是金,讓孩子因為你的淡定產生懼怕心理。讓孩子產生自省,遠比你斥責更加有力量。
情緒化的父母,更容易教育出情緒化的孩子,因為壞情緒是會傳染的。最近,有朋友在朋友圈曬出因為孩子不認真寫作業,給氣到住醫院的急診室。然後做了心臟搭橋手術,搭兩個支架,結果真的是得不償試。家長本身身體是主要病因,生氣是誘因。也反應出平常親子關係如何,愛是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手段,告訴孩子「我愛你本來的樣子,也接受你現實的樣子。告訴孩子,父母和孩子一樣的也會發脾氣,讓孩子具備同理心,這個也是拉近和孩子關係的手段。讓孩子知道人人都會有情緒,情緒是可以克服的。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奴隸或者僕人。
我們這代人比任何一代人都希望做個好父母,由於強烈的目地性,往往「用力過猛」,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平靜下來,審視自己和孩子是一樣的,愛和包容是一切行為的基礎。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取決於家長的素質涵養,要想孩子成為你期望的樣子,家長首先要成為這樣的人,給孩子做榜樣。
航航這件血淋淋的事件給我們的教訓是,人在生氣時往往喪失理智,情緒處於失控狀態,是發泄情緒。不光是孩子本身的事情,是多種情緒的發泄。這個時候「教育」,往往是刀刀見血,對孩子的傷害是永遠的,不可彌補的傷害。儘管航航的事件是特例,航航的「母親」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但生活中發泄情感的教育卻屢見不鮮。請所有家長在面對孩子時,教育不生氣,生氣不教育的原則,做個自己情緒的主人。或者找到一個孩子能欣然接受,家長又不會大動肝火的方法。
作者:尹洪(韋志中心理學網路學校婚姻家庭與女性心理系主任)
李瑞鳳(韋志中心理學網路學校學員)
生氣不教育,指的是有情緒時,不教育孩子。我贊同這個觀點。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只有情緒好了,才會有足夠耐心,才會理智地處理問題。如果是帶著情緒處理事情,往往會把事情越弄越糟糕。
教育不生氣,是指教育過程中不生氣,我對這個保持中立的態度。
首先,教育過程中不生氣肯定是好的。這樣能夠保持情緒平和,更好與孩子溝通,達到引導的作用。實際上是,父母不是完美的人,教育過程中難免會生氣。
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沖孩子發火,也不用想像得太嚴重。有句話說「任何危機處理得當都是轉機。」沖孩子發火雖然不好,但也是孩子認識情緒的好機會,父母通過調整自己的情緒,向孩子展示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這種情緒教育一定程度上比文化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遠,更有意義。
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我本人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說一說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看法。
1.在家置氣,不帶入工作和課堂。
好多老師由於家庭關係不合,鬧了矛盾。而把這種的情緒帶到課堂上。看學生稍稍不順眼就懲罰學生。對學生大發雷霆,把在家中和家人生的氣撒到學生身上。或者是該完成的教學任務無故不完成,原因是自己沒有心情講,正在氣頭上。這些是不應該出現的現象。
我的第一位校長曾經對我說過,無論我們心情如何,當我們面對學生的時候,就應該心情舒暢。對孩子的教育不帶負面影響。記得有一位老師,家中雙親出車禍去世,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想到家中所遭的災難。淚水下流,而當他轉身面對學生的時候,又開始微笑的進行自己的新課講解。
2.不把和領導置的氣不帶入工作和課堂。
在現實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與領導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有的老師會把這種情緒發泄在學生身上。有一位老師,由於學校量化考核優秀教師的事情和領導發生了口角。他把這件事情的負面情緒,帶到了課堂上,認為我認真工作,得不到優秀教師,那我就不認真工作,上課也不用心。
試想一下,生活不如意有十之八九,孩子是無辜的。所以無論產生什麼樣的壞情緒,都不要帶到工作和教育中去。
3.和學生置氣。
一些新老師,尤其是一些女教師,往往被班裡的調皮的學生氣的眼淚直流,回到辦公室嗷嗷直哭。被一兩個調皮學生氣哭是發生在新女教師身上經常的事情,甚至影響該老師上課的狀態,講課的內容。好多新老師書一摔和學生說:你們自習吧,我不講了。然後轉身回到辦公室吧,把一班幾十個孩子撂在那裡。
更有一些學生知道你好生氣。而想法設法的惹你生氣。老師和學生完全走到了對立面。更不利於教學。
而有經驗的老教師,則不會這麼做。因為每年每個班級都有那麼幾個學生調皮。惹老師生氣。老教師們會調整自己的心態,用比較婉轉溫和的方法,與調皮的學生處理好關係。雖然生氣,但從不會把這種情緒帶入到教學中去。
綜合以上幾點,我個人認為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不教育是對的。如果你帶著情緒去工作,去教學,那麼你會得到無窮無盡的煩惱,你看學生會越來越生氣,甚至連這個班級都不想進。被個別學生氣成這樣,那你還怎樣去教育全班學生,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非常贊同。
這篇短文應該叫做生氣與生活。
第一,生氣時候伴隨很多消極情緒,學生會模仿你的壞毛病。生氣所產生的負能量,如果沒有及時消化或者消解,那麼很有可能,你的負能量會傳遞給別人,讓周圍的人都很難受。曾經看到過一個垃圾人的理論:如果有人滿身負能量,他所看到的周圍就像是布滿了垃圾,到處都是陰暗,因此傳遞出來的自然都是負能量,向周圍吐槽的過程,也就把周圍弄成了垃圾場。對於學生,他們的模仿能力超強,在不知不覺中會模仿老師的做事方法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如果在我負能量爆棚的時候去跟學生聊天,會把他們帶壞的。
其次,生氣是時候所做的決定幾乎都是會讓你後悔的。當你生氣,情緒激動,嚴重的時候不受理智控制。這個時候如果學生犯錯,有可能小事變成大事,處理的格外嚴格。學生會委屈,自己會更生氣,最後消氣之後發覺沒有必要。浪費了好機會去教育孩子,也荒廢了很多本該美好的時間。
最後,其實教育的一種方式是影響。學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被家長和老師影響。當他發現你的家裡茶几上亂七八糟什麼都有時,他自然覺得茶几就是這樣的,而有些非常整潔的小孩,他從小看到的茶几上只有茶杯茶具,自然會在自己長大後依照去整理。這些就是父母的影響。同樣的道理,當老師遇到某件事情所做出的反應,學生也會在他遇到類似情況時做出類似的應對。
在消極情緒來臨時,讓自己遠離學生,遠離自己的孩子,讓他們看到的永遠是積極樂觀的你,也是無形中的教育。
回想一下,生氣時候的父母教訓我們,是不是也挺怕的?這時候心裡想的事趕緊讓這件事過去,害怕挨罵挨打?
那麼這個時候父母是想教育孩子,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害怕上,逃避上,不會真正的深刻認識到自己哪兒做錯了,是不是不應該這樣做。而且長久下來,孩子一旦犯錯就會非常的害怕父母知道,害怕父母生氣接下來作出一系列的懲罰措施。
在最近的電視劇LIVE中,小明是會長的兒子,但是因為家裡非常有錢,他就嘗嘗僱人買煙給其他同學抽,在韓國未成年人抽煙是堅決不允許抽煙的,當警察抓住藏在廁所抽煙的這幫學生後,小明懇求不要告訴自己的爸爸,下次再也不敢了,但是警察並沒有網開一面,後來,小明的爸爸就在警察局門口非常生氣的教訓他,在車裡說的激動把小明從車裡趕了下來,小明又跑回了派出所,並給抓他的警察喊:「你給我等著!!」。為了報復,他故意僱傭兩個臨界成年的男孩在警察回家的路上噴洒辣椒水並嚴重毆打了警察,將犯罪性質引向了不可回頭的地步。
上面雖然是電視劇中的情節,但是現實中孩子犯了錯後,被發現後第一時間不思悔改反而是害怕父母知道,這多半都是因為父母非常的嚴厲,動輒因為孩子犯錯打罵,其實呢,父母生氣是正常的,但是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讓教育的最終目的跑偏,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要真正的發自內心的知道自己錯了,而不是在父母的怒氣下為保全自己立馬認錯,這隻會導致孩子下次會更加隱蔽的去「犯錯」,逃避父母的眼睛。
其實呢,不管是不是生氣下的教育,父母的目的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他的做法錯在哪兒?為什麼錯?真的能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只不過心平氣和的溝通更為容易讓孩子接受。
贊同。
前幾天在小區樓下,聽到一位奶奶和孫子之間的對話,孫子和小朋友玩的不願意回家,奶奶勸說:「你再不回家你媽媽要生氣了,到時候我可不幫你。」
可能是之前媽媽生氣給孩子造成過不好的體驗,孫子聽了這話不情願的跟著奶奶回了家。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只求目的,不講方法,喜歡說「再不聽話爸爸/媽媽要生氣了」之類的話,或者直接發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
表面上看這個方法好像立竿見影,能鎮住孩子一時,可是其實這麼做無異於飲鳩止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 用生氣制服孩子,「殺傷力」大
在《媽媽是超人》的節目里,董潔和頂頂母子有這樣一段表現:
頂頂一個人在玩耍,董潔要求他過去和母親一起「享受他們兩個人的時光」,頂頂不願意,董潔說:「你再不過來,媽媽就哭了!」
果然,頂頂看到媽媽的眼淚,就放棄了自己一個人的開心玩樂,滿足了媽媽的要求。
董潔通過用哭泣的情緒,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孩子。
同樣的道理,家長用生氣來制服孩子,其實就是企圖用情緒來操控孩子,盛怒之下,只會讓家長把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忽略,讓孩子接受到錯誤的訊息,無法達到教育的初衷。
即便當時孩子被迫乖乖聽話,但傷害也從此生了根。
有研究顯示,經常對6歲前孩子生氣,會讓孩子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
他們將常常處於擔驚受怕之中,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又會惹父母生氣,缺乏安全感,逐漸就會形成看父母眼色,看別人眼色做事的習慣。
而且,孩子還會學習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遇到事情十分情緒化,也喜歡動不動用生氣來「要挾」別人,十分不利於情商的培養。
2. 生氣不應該成為管教孩子的理由
曾經有家長講了一段教育孩子的經歷:對調皮的兒子發了一頓脾氣,氣頭過去後,她問孩子:「你知道自己剛才錯在哪裡了嗎?」
兒子一臉茫然看著她說:「我惹媽媽生氣了,下次不會了。」
這位家長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生氣、發脾氣並沒有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本身,只會讓孩子恐懼、傷心,自己事後也感到後悔。
本來,孩子做錯事,或是調皮搗蛋,作為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是為什麼那樣的行為不對,應該怎麼做,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性子來,用情緒壓制孩子,用自己生氣讓孩子屈服。
按照這個邏輯,孩子只要盡量不讓媽媽生氣就好了,根本認識不到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什麼問題,難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遇事容易無助,非常喜歡推卸責任。
而且,孩子不明白對錯,還會不斷試探家長的底線,一次次在犯錯的邊緣試探,更是給以後的教育增添了麻煩。
就像文章開頭的例子,奶奶應該告訴孩子的是「到吃飯時間了我們就應該回家,不然媽媽在家裡會等我們等著急的」,而不是用「再不回家媽媽要生氣了」來制服孩子。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應該只求達到目的,方式方法更為重要,需要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寬容和信任。
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你贊同嗎?十分贊同。教育是需要耐心,細心,愛心的,缺一不可。
人在極度生氣的情緒之下是不可能還會有耐心,愛心。暴怒之下教育孩子,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還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孩子也沒有辦法聽進去你的教育!
你越生氣越教育不好孩子,越讓孩子厭學。教育是一項急不來的事業,你需要耐心的幫助他們學習知識!只有在情緒平靜下,你的教育才會更好的被接受!做為家長,想要面對孩子心平氣和,首先,下面這幾個「雷區」家長自己有沒有踩到?
1、您對自己的孩子是否期待過高?
2、您對於自己的孩子是否過分地關注、干涉?嚴厲?
3、您對自己的孩子是否經常批評、嘮叨?
4、您和孩子的關係很僵持,不是平等式的關係。
5、您本身脾氣就很暴躁?
針對那五個「雷區」,我認為家長只要做到「四個少」和「三個多」就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心平氣和了。
少一些批評和嘮叨、少一些干涉和關注、少一些過高的期待,少一些自己脾氣的發泄;多一些交流和溝通、多一些對孩子的了解、多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學習。
還要注意一點,我們在表達情緒的時候,一定是以自身為出發點,就事論事,千萬不要對孩子隨意發泄情緒,胡亂貼標籤,這樣勢必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家長正確的表達生氣的情緒,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孩子知道,原來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而不用傷害到其他人,這樣就教會了孩子如何表達自己,與父母進行積極的溝通。
推薦閱讀:
※12個教育方式讓孩子更喜歡你
※西點的慕斯的話,在哪能學到最好的?
※題能看懂但一做就錯怎麼辦?
※創客課程|「海綿城市」是海綿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