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心理小常識可以快速判斷一個人的性格?
1
與人交談時突然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的,表示自己正處於不安的狀態,或者交談的話題對自己產生不好的感受,開始出現防備心理,經常這樣做的人一般是心理比較保守,缺乏自信。
2
第一次或初次見面自來熟,跟人聊天的時候不時提起自己有很能幹的朋友或同學之類的,這是感受到了自己與交談者之間出現的差距,需要提一下身邊能幹的朋友,藉以暗示自己的能力很強,實際上是能力不太行,以此來掩飾自卑。
3
跟人交談時一般在乎什麼時,會反著說自己其實對這個東西並不在乎,以避免自己露出窘態,比如說自己不缺錢或者不在乎錢的人,往往比較缺錢或者對錢比較看重。感情受過創傷的往往會說自己想開了,等等,這是屬於性格要強的人。
4
一般人交談時會直視對方眼睛,所以當與別人講話時,說話的人眼神飄忽不定,表明這個人說的話很可能不是真的,或者表明這個人說謊說習慣了,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賊眉鼠眼。
5
喜歡逢人讚美別人的,並不是真心在讚美你,這種人常可能是兩面派,人前一套,人後一套。而在人後說好話的人值得交往,這種人一般願意給人留面子,性格比較正直,懂得感恩,心胸開闊。
6
對自己摳門的人往往比較喜歡算計,所以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也同樣喜歡算計,也許不會佔別人的便宜,但是也不會對別人很慷慨。
7
嘴不饒人心地善,心不饒人嘴上甜。嘴甜之人藏迷奸,心善之人能之言。寧交一個抬杠的鬼,也不要一個嘴甜的賊。
8
說話尖酸刻薄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用自己帶有刺激性的語言去傷害別人的自尊,以讓別人難受為快樂。這種性格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摯友,人際關係相對沉寂。
題主你好,我是渡仁心理諮詢的雷雨老師。因為十餘年從事HR和心理諮詢培訓師的工作,讓我幾乎每天都需要不斷與陌生人打交道,加之還要參加不少專門的人才測評項目,初略計算一下,一年至少需要對1000人以上在短時間內做出一個基本的性格判斷與分析。在這裡我很願意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首先要確立對性格或是人格的定義與分類標準
說到性格,首先聯想到的性格判斷和分類方式一定是內外向。不管是面試環節還是相親的第一次見面,幾乎都會問到這個問題「能說說你是什麼性格嗎?」而超過90%的人會給到我這樣一個「標準」答案。「我感覺我是內外兼修的性格,在熟悉的人面前我很放得開,無話不說而且很嗨;而在陌生人面前呢,我還是很內向的,幾乎不怎麼說話,不願意與之交流。」
大家想想,我們說到自己的性格分類時是不是跟這樣的答案很相似呢。
是的,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絕對的,而是需要根據不同的環境來定義。比如十分外向的人在一個人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會感覺「孤獨寂寞冷」,而一個內向的人在自己最親密的人面對,也會無保留的訴說自己的秘密。因此,可以說性格是一種傾向性和情境性的判斷。
關於性格的定義與分類,在心理學上將性格稱之為「人格」,主要有三類理論,即:
(1)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把人的性格特徵分為了超我、自我、本我三個層面;
(2)就是我們最為熟悉的榮格的內外向人格類型理論,按照內向與外向來分類;
(3)就是以卡特爾為代表的人格特質理論,包括我們近代很流行的大五人格、九型人格理論等都是屬於特質理論,也都是在榮格的內外向類型理論上發展而來的。
因此我們要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如何,首先應該在腦海里建立一個框架和分類,知道可以從哪些方面去評價一個人的性格。然後我們再來說有哪些方法來幫助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性格。
二、性格判斷的方法與技巧
1、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視覺與聽覺。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一般首先是利用聲音來進行交流與表達。
在言語交流中一般我們可以依據對方回答的語速、語義和內容豐富程度上做出判斷。一般而言語速較快、內容豐富者性格多偏外向,性格開放度較高,人際關係較好,願意分享自己的體會與感受;而說話吞吞吐吐,很少說話者,多偏內向,更願意自我封閉,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較長的時間。
另外,一個人言語的邏輯性與條理性是其性格中計劃性的重要體現。語音語調的鏗鏘有力,包含情感是其自信心評價的重要指標。
2、視覺的觀察。一般可以分為對面部表情的觀察與身體語言的觀察。面部表情中最適宜的表情當然是微笑,是一個人親和力的表現,但這也是最容易訓練和掩飾的。
面部表情中眼睛是最為重要的觀察渠道,較難受到有意識的控制影響。對一件事或某一個話題感興趣,或者是正向情緒時,我們的瞳孔會不由自主的放大;而對某一對象迴避、輕視或負向情緒時,則縮小瞳孔,表現出輕蔑的態度。
因此可以從面部表情來判斷一個人的情緒狀況及對事物或話題的態度。當然現在很熱門的「微表情」的探尋也是很重要的評價方法,當人主動掩飾自身內心狀況時,可能會出現聲音、面部表情的不一致時,這往往是值得探尋的關鍵點。
3、身體語言。身體語言主要是四肢的擺放位置,坐姿、站姿等身體姿態,以及無意識的身體抖動和傾斜等。一般而言,身體封閉,比如雙手環抱胸前、叉腰等,表明一個人處於戒備與緊張的情緒狀態;而身體放鬆、坐姿向後,呈現開放的狀態,表明一個人處於鬆弛與心情良好的狀態。
還有就是身體不由自主的抖動是心理緊張的表現,特別是腳的抖動。這時我們就需要結合目前所處的場景或談論的內容對其心理及性格做出判斷。當然還有一些所謂「紳士」的禮儀是很能體現一個人的社會規範與教養的,例如與人同行走在靠近路的一邊,將安全位置讓給對方;主動為對方開車門、抽拉座位等。
4、其他信息的收集。比如談論一些社會性的話題,感知他的價值觀念,為人的親和力與包容度等,同時也是自我暴露程度的體現。
另外諸如一個人的筆跡、圖畫、身體細節(指甲)及部分裝飾物等也是很重要的信息收集來源。
最後一點,你與對方的互動,也是很好的判斷一個人性格的途徑。比如對方是否能有效的關注到你的感受與情緒變化,給予及時的回應與反饋;比如你顯得很生氣或急躁時,對方在較大的壓力下是否能否保持理性與對問題清晰的認識。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還想補充一句「認萬種人」,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獨特的個體存在,有不同的過往,想要真正地做到快速地識別一個人的性格,還是需要多多地接觸不同類型的人,畢竟實踐出真知嘛。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公眾號「渡仁心理」~
本人港大研究生,完全不同意所有的回答。 簡直放屁。
我們換一種角度來說:通過多看你一眼就知道你的性格,一眼就知道你要幹什麼,那麼豈不是現實生活中每個案件都能隨便破,還要刑警幹什麼?還要研究測謊儀?別看太多什麼神探夏洛特,什麼lie to me 。 什麼基本演繹法,什麼肢體語言法。這些都是建立在實驗上的。 我來解釋解釋心理學這門學科吧。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所以很大比分專業的人,畢業後都是心理諮詢師,或者考公務員。)
研究領域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從胎兒出生到年老死亡的成長和發展的全過程。學習心理學:探索人是如何發展成為如今的狀態。研究人類和動物的學習發生過程和原因。人格心理學:關注包括人格特徵、動機和個體差異。感覺與知覺心理學:研究人類怎樣感知周圍世界,如正在研究人類是如何識別面孔的。比較心理學:研究和比較不同種系的動物行為。生理心理學:研究行為與生理過程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神經系統的活動。認知心理學:主要研究思維問題,試圖了解推理、問題解決、記憶及其他心理過程與人類行為的關係。性別心理學:研究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探索生理因素、兒童扶養過程、教育、社會刻版印象等各種因素對性別差異的影響。社會心理學:研究涉及態度、說服、騷亂、順從、領導行為、種族歧視、友誼、婚戀等問題。文化心理學:研究文化對人類行為的作用。進化心理學:研究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各種進化方式對行為的影響。如男性與女性之間的配偶選擇方式。臨床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學前兒童心理學: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的兒童心理發生髮展規律的科學。行為心理學:研究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犯罪心理學: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圖及反應的學科
說白了,心理學的作用:1、描述發生的事情。2、解釋發生的事情。3、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4、控制將要發生的事情。
的確心理學可以預測一些東西,但是預測的結果是根據千千萬萬個實驗標本來實現的。心理學是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並不是一個個體的細微動作就能夠看清這個個體的本來面目,或者這個動作就代表了所有人做這個動作的根本目的。不是這樣的。這些動作的最根本原因是大腦,是大腦控制著你,你才會這樣做,就跟這些附圖一樣,他們不是動態圖,但是大腦卻覺得是動的。
樓主如果想知道某個人的性格,既然你對她感興趣。為什麼不深入了解一下呢?日久見人心嘛。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憑藉自己的第一印象來快速判斷一個人的性格。那麼,這樣的做法真的有效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有辦法看出來一個人的性格是什麼樣的嗎?
1. 聞Ta身上的味道
Sorokowska等人(2011)發現,一群沒有接受過任何特殊訓練的普通人,能夠準確地通過衣物上殘留的氣味來判斷其素未謀面的主人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是控制型還是服從型的人,以及他們的情緒是否比較穩定等等。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們認為,人們之所以能夠嗅到對方的人格特質,主要是因為,一個人表現出來的人格特質與其體內的荷爾蒙與神經遞質水平有關,而這些荷爾蒙與神經遞質又影響了人身上的氣味。例如,那些控制型的人,體內睾固酮水平比較高。睾固酮會促進皮脂腺細胞分裂並刺激大汗腺,所以,控制型的人身上可能汗味比較重。
另一個例子是,情緒更穩定的人體內的γ-氨基丁酸(簡稱GABA)水平比較高(Sorokowskaet al., 2011)。γ-氨基丁酸有一種「帕瑪森芝士」的味道(Dudley, 1998)。所以,情緒穩定的人身上可能會有芝士的味道。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2. 聽Ta是怎麼評價別人的
研究者認為,在對一個人或事物做出評價時,人們不可避免地會代入自身的經驗、想法或觀點。我們在學習新事物時,總是要先根據自身已有的認知框架去解讀它。可以說,人們會把一部分自己投射在對方身上。因此,我們對他人的評價中,必然會反映出一些內心的自我形象與人格(Wood, Harms, & Vazire, 2010)。
心理學家們發現,那些更傾向於認為他人是友善、有創造力、溫暖、富有同情心的人,他們自己通常也是情緒更穩定、更友善、更有責任心的人。簡單的來說,總是說別人好的人,自己往往也是個好人。
反之,那些總是對別人做出負面評價的人,往往更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欺騙和操縱別人,或者容易衝動,冷漠無情。
3. 觀察Ta走路的姿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們就已經發現,如果一個人走路的節奏更輕快、臀部和手臂的擺動幅度更大時,Ta可能有一個更為年輕的心態。而如果一個人走路時的四肢十分拘謹、身體總是前傾、而且走的比旁人更慢時,Ta的心態可能更成熟(as cited in,Jarret, 2016)。
而在另一項研究中,走起路來更加肆意散漫、肢體活動範圍更廣的人,可能更敢作敢當或外向。而那些走路步幅更小、頻率更慢的人,可能情緒更加穩定(Thoreson, Vuong, & Atkinson, 2012)。
4. 注意Ta在交談中的語言與非語言信息
研究者們發現,在交談過程中,不同人格特質的人分別會有這樣的表現:
外向性高的人,更喜歡大聲說話,面部表情更為豐富。他們有時也會用手勢來幫助他們交談。在交談中,他們也幽默感十足,有時甚至會自我吹噓。他們一般不會對談話感到無聊,有時甚至顯得有些話癆。在與對方交談時,他們也習慣距離對方較近。
開放性高的人,很容易就能和對方熟悉起來,並可能會和陌生人提及自己的一些願望、幻想或白日夢。他們涉及話題的範圍較廣。
宜人性高的人,可能會頻繁地大笑,而且總是樂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幾乎從不會表現得不耐煩。
責任心高的人,一方面喜歡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保持與對方的眼神交流。
情緒穩定性低的人,總是試圖尋求對方的肯定。他們往往會表現得更緊張,也容易感到尷尬,有時甚至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意願。
5. 看Ta的外形
根據心理學研究,面部較寬(「左耳到右耳的距離」是「上眼皮到上嘴唇邊緣的距離」的兩倍多)的人可能更有領袖氣質和野心,而且更加堅毅和獨斷(Lebowitz, 2016)。前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另外,喜歡在自拍中做出「嘟嘴」(duckface)表情的人通常情緒穩定性更低(Qiu, 2015)。在自拍中展現更多積極的面部表情的人,往往有著更高的宜人性與開放性得分;自拍中總是出現私密背景畫面的人,通常有著更低的責任心得分。比起一個人自拍的人,經常和他人一起自拍的人要更為外向。
今天介紹的這些小技巧,主要是為了幫助你更全面地了解一個人。但是,在實施這些技巧的過程中,你也要避免過於武斷,比如因為對方的一句話就認為Ta不值得信任。這可能會造成你對他人產生某些錯誤的印象。
以上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與心理分析、人際交往與戀愛技巧都在這裡。
1
說話聲音緩慢的人,大多屬於性格內向的人。這種性格的人,天生善良,遇事表現比較文弱。他們說話很注重別人的感受,怕自己的話語會傷害到別人,所以用緩慢的語氣加以試探別人對他(她)的語言的反應。這種性格的人,比較有依賴xing。交朋友會付出真心實意。
2
說話聲音洪亮的人,大多屬於性格開朗的人。這種性格的人心胸開闊,遇事豁達,不喜歡斤斤計較。這種性格的人比較容易相處。
3
說話喜歡小聲嘀咕的人,大多屬於那種當面不說背後亂說的性格。這種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愛議論別人。這種人不好相處,因為他們議論別人的性格很難得到朋友的信任。
4
說話拖拖拉拉廢話連篇的人,大多屬於迂腐沒有正確觀點的人。這種性格的人,把時間都浪費在沒有意義的說話中,不知道去做有意義的事情。是不懂珍惜的人。
5
說話乾脆利落的人,多數屬於急xing子,是事業型的性格。這種性格的人,說話辦事講究效率,不喜歡拖泥帶水。這種性格的人,辦事效率高,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尊敬。
6
有些人說話愛抱怨,他們多屬於玩世不恭,憤世嫉俗的性格。似乎什麼事什麼人都是錯的,全天下都辜負了他(她)。這種性格的人太喜歡怨天尤人,卻不知道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7
說話畢恭畢敬的人,城府較深,情緒不外化,讓人很難了解他(她)的內心。這種性格的人常對別人懷有戒備心理,但是如果相處久了,這種性格的人更容易成為交心的摯友。
8
說話文質彬彬的人,比較有知識有內涵,個人素質相對較高,這種性格的人,自尊心也很強,和他們說話要特別小心,如果說話太隨意,可能會傷到他們的自尊心。
9
說話尖酸刻薄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用自己的帶有刺激xing的語言去傷害別人的自尊,以讓別人難受為快樂。這種性格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摯友,人際關係相對沉寂。
我們平時形容一個人的時候,會經常使用類似「這個人性格開朗」,「他很平易近人」,「他脾氣暴躁」之類的語言,那麼在心理學裡面是怎麼形容一個人的性格的呢?在心理學裡,主要以「大五」(the Big Five)這五個特質維度,來形容一個人幾乎所有可以被形容的特質,而這5個特質裡面又各有6個方面。
這五個特質維度分別為:
外向程度
親和程度
責任意識
對體驗的開放程度
情緒穩定性
1. 外向程度
外向程度又分為兩種,人際外向程度和性情外向程度。
人際外向程度
熱情:對人們展現出自己熱情的一面
樂群:喜歡跟別人在一起而非獨處
獨斷性:願意發出聲音而非保持沉默
性情外向程度
活力:喜歡快節奏的生活或者運動
追求刺激:喜歡追求刺激的事物
積極情緒:能夠體驗積極的情感
「外向性來表示人際互動的數量和密度、對刺激的需要以及獲得愉悅的能力。這個維度將社會性的、主動的、個人定向的個體和沉默的、嚴肅的、靦腆的、安靜的人作對比。這個方面可由兩個品質加以衡量:人際的捲入水平和個人的活力水平。前者評估個體喜歡他人陪伴的程度,而後者反映了個體個人的節奏和活力水平。
外向的人喜歡與人接觸,充滿活力,經常感受到積極的情緒。他們熱情,喜歡運動,喜歡刺激冒險。在一個群體當中,他們非常健談,自信,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
內向的人比較安靜,謹慎,不喜歡與外界過多接觸。他們不喜歡與人接觸不能被解釋為害羞或者抑鬱,這僅僅是因為比起外向的人,他們不需要那麼多的刺激,因此喜歡一個人獨處。內向人的這種特點有時會被人誤認為是傲慢或者不友好,其實一旦和他接觸你經常會發現他是一個非常和善的人。」 (來自百度百科,經過校對)
從運動喜好的選擇方面來看,外向的人一般喜歡參與團隊體育,比如足球、籃球等,而內向的人一般會參加類似跑步之類的個人運動,當然這個不是絕對的。
在圖書館或者咖啡廳,外向的人一般喜歡坐在大廳或者非靜音區域,而內向的人比較喜歡坐在圖書館的內部或者其他沒有人打擾的地方。這一部分是因為外向的人其實往往不容易受外界影響,不容易變的敏感,而內向的人有時候對外界會更為敏感。例如外向的人在聽到同一段干擾的聲音(比如別人的對話)之後,他們可能自然就把這個聲音過濾掉了,而內向的人可能對這個聲音的反應會更大一點,會因此受到更多的干擾,所以在感覺影響學**狀態的情況下,內向的學生自然就去圖書館或者咖啡廳的角落深處尋找更安靜的座位了。
類似地,外向的人更容易去尋求刺激(比如飆車之類),而內向的人較為保守,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大腦中感受到的刺激量是不一樣的。外向的人可能開180碼才會覺得緊張,而內向的人開130碼就已經覺得很緊張了,所以便不會再開快了。因此,外向的人往往更喜歡冒險,因為他們大腦結構的耐受性較好。
2. 親和程度(也稱宜人程度)
隨和程度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信任程度:信任他人的程度
坦率程度:交流較為直接、坦率、真摯
利他程度:願意為他人的利益著想
順從程度:傾向於聽從別人的安排或者建議
謙虛程度:對他人保持謙虛的態度
心軟程度:容易受別人的感情影響做事
「宜人性考察個體對其他人所持的態度,這些態度一方面包括親近人的、有同情心的、信任他人的、寬大的、心軟的,另一方面包括敵對的、憤世嫉俗的、愛擺布人的、復仇心重的、無情的。這裡所說的廣義的人際定向範圍。宜人性代表了「愛」,對合作和人際和諧是否看重。宜人性高的人是善解人意的、友好的、慷慨大方的、樂於助人的,願意為了別人放棄自己的利益。宜人性高的人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相信人性本善。宜人性低的人則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別人的利益之上。本質上,他們不關心別人的利益,因此也不樂意去幫助別人。有時候,他們對別人是非常多疑的,懷疑別人的動機。
對於某些職位來說,太高的宜人性是沒有必要的,尤其是需要強硬和客觀判斷的場合,例如科學家、評論家和士兵。」
一個有意思的調查研究了美國數位總統和州長的宜人程度,結果顯示,這些美國總統和州長事實上都不是那麼的宜人。
另外,有學者對人們的親和程度和其收入做了一個統計,結果顯示,對於男性來說,親和程度越高,其收入往往越低;而對女性來說,親和程度對收入的影響非常非常小,儘管也是成反比,但其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3. 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包含以下6個方面,分別是:
能力自信:對自己能力自信
條理程度:做事情有條理
使命感:對任務感到有自己應盡的責任
追求成就:喜歡追求自己的目標和抱負
自律程度:能夠很好的約束自己
深思熟慮:做事情比較謹慎
「盡責性指我們控制、管理和調節自身衝動的方式,評估個體在目標導向行為上的組織、堅持和動機。它把可信賴的、講究的個體和懶散的、馬虎的個體作比較。同時反映個體自我控制的程度以及推遲需求滿足的能力,衝動的個體一般不會獲得很大的成就。謹慎的人容易避免麻煩,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人們一般認為謹慎的人更加聰明和可靠,但是謹慎的人可能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或者是一個工作狂。極端謹慎的個體讓人覺得單調、乏味、缺少生氣。」(來自百度百科,已校對刪減)
組織心理學的實驗中表明,責任意識強的人,往往做任何事情都更為優秀,因為他們對於問題有一種使命感。比如對於一個較為枯燥的任務,很多人可能馬虎一下就混過去了,但是責任意識強的人,往往會把任務做好。
同樣在組織心理學中,責任意識強的人往往比其他人學**的更快,因為他們對於事物都特別留心, 抓住一切機會學**。
4. 對體驗的開放程度
想像力:想像力豐富且對人生有期盼
審美意識:能夠品鑒藝術和美感
嘗鮮程度:願意嘗試新事物
思考程度:好奇心;為求知慾而思考
價值觀:價值觀採取包容態度
思路開闊:願意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開放性描述一個人的認知風格。對經驗的開放性被定義為:為了自身的緣故對經驗的主動尋求和對事物的理解,以及對陌生情境的容忍和探索。這個維度將那些好奇的、新穎的、非傳統的以及有創造性的個體與那些傳統的、無藝術興趣的、無分析能力的個體做比較。
開放性的人偏愛抽象思維,興趣廣泛。封閉性的人講求實際,偏愛常規,比較傳統和保守。
開放性的人適合教授等需要價值理論思考的職業而非過分看重金錢,封閉性的人適合警察、銷售、服務性職業等。」
5. 情緒穩定程度(又稱神經質程度)
焦慮程度:是否容易緊張、敏感、憂慮
敵意:對事物是否容易生氣或害怕
自我意識:是否過度關注自我
抑鬱:是否容易感到內疚或者悲傷
衝動:是否無法剋制自己的衝動
脆弱:在遭受壓力時是否無法在行動上應對壓力。
「神經質反映個體情感調節過程,反映個體體驗消極情緒的傾向和情緒不穩定性。高神經質個體傾向於有心理壓力,不現實的想法、過多的要求和衝動,更容易體驗到諸如憤怒、焦慮、抑鬱等消極的情緒。他們對外界刺激反應比一般人強烈,對情緒的調節、應對能力比較差,經常處於一種不良的情緒狀態下。並且這些人思維、決策、以及有效應對外部壓力的能力比較差。相反,神經質維度得分低的人較少煩惱,較少情緒化,比較平靜。」 (百度百科,已校對)
神經質的程度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受遺傳影響的,而人們一生的幸福感水平,經過心理學家的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跟父母的幸福感水平相類似。但這不表示本身幸福感水平低的人,就沒有辦法感受更強的幸福感。長期的實驗研究表明,人們的情緒穩定程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好轉的,也就是說人們的心理狀態是越來越好的。
人們的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一是先天的生理遺傳因素,二是後天的環境因素,三是自身的後天的認識因素,即我們怎麼去思考一件事情。這3個因素往往相互作用,對人們是否抑鬱、焦慮產生影響。
例如,有些帶有更可觸發的抑鬱基因的人,在長期的壓力下,會變得抑鬱,而在無壓力的情況下,就算帶有潛在的抑鬱基因,也不會抑鬱。同時,也有些攜帶對抑鬱抵抗力較強基因的人,就算在長期的壓力下,也比常人更難以產生抑鬱癥狀。
抑鬱的成因,主要是由於在長期的壓力下,大腦中的血清素(serotonin)分泌的更少,而血清素少的人,會更感抑鬱。維生素B可以有效增強大腦中血清素的分泌量,因此香蕉常常被稱營養學家稱為「快樂食物」。有些抗抑鬱的藥物,也是通過抑制血清素的再吸收(re-uptake),來達到保持大腦中血清素含量的目的。
但是藥物總是有副作用的,心理學的實驗表明,對於抑鬱或者焦慮的人,通過改善認知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緩解抑鬱和焦慮癥狀,即:通過改變自己對處境或者困難的看法,可以有效地緩解抑鬱和焦慮癥狀。
除了以上介紹的「大五」,有些心理學家覺得可以簡單地把人分成兩類:
他們通過大數據的相關性方法把人分成了兩大類,即A類人格和B類人格(這裡不是說血型的哈~)。
A類人格主要表現在喜歡為目標而奮鬥、喜歡競爭、做事有計劃、較為主動,但也更容易表現出不耐煩。
B類人格主要表現在喜歡享受平淡的生活、較為閑適、更為放鬆。
這種二分法總體而言的確與很多人的觀察相符合,當然也有可能過度簡單了。
當我們與某人初次見面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很快就會對這個人作出一番評價,儘管這個只是你自己的內心想法,可能與實際情況有偏差,但是卻能決定我們對這個人的友好程度,不過這個過程我們首先觀察的卻不是對方的眼睛,而是一些細微的肢體動作。
儘管話語的主要作用是傳遞信息,但是在某些情況下肢體動作所發揮的傳遞信息的作用,要比話語強得多。因為我們人類在生物學角度上也屬於動物,依然會受到生物學規律的制約,所以對於外界情況所做出的反應和動作,都與生物學規律吻合。
肢體語言是一種體現個人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對方的每一個手勢或者動作都會成為你窺探他的情緒性格的關鍵因素。例如,一個安全感低的人在初次見面會處於防禦狀態,表現出雙手環抱或是一個雙腿交叉的姿勢。一個對自己身材不滿意的人,會一直拉扯自己身上褶皺的衣服,而拉扯衣服的地方,可能就是他不滿意的部位。
其實肢體語言判斷某個人性格並不深奧,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通過對方的某些行為判斷對方的性格,而深層次的肢體語言判斷則需要結合環境和語境因素,對於初學者來說,很難掌握這種判斷,往往會出現判斷錯誤的情況,因此就不在此跟大家贅述。
最後答題主問,其實不需要刻意去掌握這些,因為我們不是心理學家,而和別人初次見面即使不能掌握這些你也一定能夠判斷出一些對方的性格,跟著感覺走就好了,個人的判斷可能不是特別準確,但是偏差也不會太大。
有沒有從資料去觀察,二戰期間國外軍官,莊重正式的照片里的青年才俊,好像是無心的,或是故意的,軍帽東斜西歪,很頑皮耍萌的樣子。形成這樣一種上上下下默許的不成文的特權,一般說來,只有功戰卓著的軍人、黨衛軍部隊和海軍潛艇部隊的官兵才能歪戴軍帽。戰功赫赫,不用說了,該你特殊。而他們的賣萌,都是在炫耀榮譽。所以,帥,是需要資本的。。。
回到我們實際當中,很多歪戴帽子的人,是基於款式和流行的風格使然。這樣歪戴時會顯得調皮,瀟洒,活潑一些。譬如有些影視明星、名人,也是用歪戴帽,反戴帽來表明自己的不羈與反叛精神。
從人的姿勢、儀錶中的細節,來判斷其性情。其實也是老百姓平時一講就通的道理。排除了以上的情況,望各位不要誤會。今天要說的是以下這樣類型的人物,老趙大叔扮演的《賣拐》當中,一些小小的伎倆,把廚師範偉耍的一愣一愣的,你注意到沒有,什麼性格的人物?他的帽子就沒戴正擋過。
《亮劍》中的李雲龍就是一個經常歪戴帽子,性格直率愛喝酒,敢做敢擔愛罵人的戰鬥英雄。演員和編導沒有忽略掉這個細節去塑造。此人做事不去循規蹈矩,本本分分,包括打勝仗。你看搭檔趙剛是什麼性格,是怎麼戴帽?總結一句,好刀用在刀刃上,合適的位置用適合的人。
1. 據手:握手有力表明性格堅強,自信.握手軟弱無力表示性格軟弱。
2. 守時:準時表明你組織得力,積極主動。遲到的人往往拖延。
3. 書寫:筆跡學家Kathi McKnight 說,寫字的字體較大說明此人性格外向,反之,寫的字很小,表明此人羞澀內向。
4. 喜歡的顏色:心理學家Bernardo Tirado說,喜歡紅色的人性格堅韌,喜歡黃色的人容易找到快樂。
5. 對音樂的喜好:有研究發現,喜歡聽歡快的傳統音樂的人很可以性格外向而且喜歡運動。
6. 眼神接觸:心理學家Adrian Furnham博士說,自信而且性格外向的人看對方的次數更多而且看的時間也更長。
7. 喜歡的龐物:喜歡狗的人更有活力,喜歡貓的人更靈敏,更敏感。
8. 提問:一個人怎樣提問以及花多長時間提問都能揭示一個人是一個願意給予還是索取的人。
9. 咬手指:研究表明,咬手指、扯頭髮、扯皮膚等動作都說明這個人是一個焦慮型的完美主義者。
哈哈,微表情識別!比如一側嘴角微微上揚,哪怕是極淺的一閃而過的表情,也代表了他內心的態度:輕蔑。還要結合這個表情出現的時機,也許是針對某句話,比如他不同意這個觀點;也許是針對談話說提到的某個人,比如他不喜歡不認同這個人。
人類共通的、有著不同面部表情的情緒共有七個:悲傷、憤怒、驚訝、恐懼、厭惡、蔑視和愉悅。表情是不間斷系統,聲音卻是可以間斷的系統,在我們希望的時候可以完全關閉。聲音通常不會傳遞假的信息,只有不說話時才不傳達任何信息。和聲音相比,表情往往更容易傳達虛假的情緒信號。情緒的聲音信號和表情信號一樣,是人類共通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想在情緒產生之後,徹底掩蓋某種情緒流露於表情和聲音是非常艱難的。
所以如果你有特別關心的問題,直接拋出這些深刻的或者尷尬的問題,然後觀察他的表情和聲音變化就好了。
最好錄音或者錄像,回放過程中一定會有新發現。
因為突然拋出一個需要費腦子的問題,回答者是慌亂的,很難掩飾的特別好,除非實話實說,不然很容易留下破綻。
如果點贊的人多,我就把每一種微表情的識別都認認真真寫一下。看你們的嘍
推薦閱讀:
※「共享體育」項目分析
※「霸座男」,何以不知恥?
※[雜想] 空虛的弒神者們
※約過300人的「炮王」聊天記錄曝光:妖獸世界,要佩好自己的劍
※社會變了,還是人變了?(看完眼睛濕了)